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高宗李治為什麼會愛上武則天

武則天武后當時正是太宗皇帝的一個侍女。 依照唐朝皇室的規矩, 皇帝有一後、四妃、九昭儀、九婕妤、四美人、五才人, 三班低級宮女中每班又各有二十七人。 以上所述統稱為後宮佳麗, 皆可承受帝王的恩澤。 武后當時只不過是一個六級的才人。

她今年已經二十七歲, 從十四歲起就在宮廷裡。 以她那樣的能力與雄心, 竟沒能升到較高的階級, 她一定覺得鬱鬱不歡, 自不待言。 太宗皇帝並不喜愛英明果斷的女人;他喜愛的女人要溫柔, 要和順。 太宗最初在武氏父親家看見她時(武氏父親武士彠曾隨太宗遠征),

遂將她選入宮中, 因為這樣對她父親也是殊榮。 武氏幹練盡責, 頭腦清晰, 在宮中專管太宗皇帝的衣庫, 自然非常稱職。 武氏亭亭玉立, 極其健碩, 臉方, 下頜秀美, 兩眉明媚, 兩鬢微寬, 有自知之明, 料事如神, 治事有方。 從武氏的作為上, 太宗皇帝已經看出來, 女人如此, 確屬可怕。 武氏說過一個關於她自己的故事, 十足可以表現她的個性。

武氏說:“我年輕的時候, 伺候太宗皇帝。 皇帝有一匹駿馬, 叫獅鬃馬, 無人能馴服。 我向皇帝說, 我能。 只要給我三件東西:一根鐵鞭, 一個鐵錘, 一把利劍。 我若不能用鐵鞭制伏它, 我就用鐵錘, 若還不能, 我就用劍刺進它的脖子。 皇上很誇我的勇氣。 ”

以一個二十幾歲的姑娘有這種勇氣, 可謂難能!這真是武則天精神,

這話一定會使皇帝為之一驚。 並且, 若不真個用鐵鞭利劍去使馬受傷, 只是徒托空言, 這也就不算個方法。 用鐵錘制伏馬, 這真是她的新花樣兒!用這種方法制伏的馬, 瘸不了腿, 就得喪命。 在我老來這些年, 常常思索這件事情。 唐朝的皇室就是武氏要制伏的一匹馬, 她終於把這匹馬弄殘廢了。

武氏這個女人智力非凡, 頭腦冷靜, 而野心無限。 她對文學藝術並不十分愛好, 她只曾受過普通的教育。 皇宮的事情, 她很感興趣, 朝廷上例行的公事, 她似乎很懂, 她對周圍的情形也很了然。 以她那種英明幹練的才具, 她確有執掌朝政之勢, 只是太宗在位, 不得其時而已。 太宗看來, 她不過一個才人, 平而微方的臉, 寬廣的前額,

而太宗寵愛的卻是肌膚細白, 綽約多姿的女人, 要嬌媚娛人, 卻不必練達能幹。 所以武氏只得在拘束限制之下過日子, 局促若轅下之駒。 以她那樣雄心萬丈, 卻大才難展, 百事拂意, 身為皇帝近侍, 一入皇宮十四年, 而仍然屈居才人之位, 她是確已失敗!不過她頭腦冷靜非常, 抑鬱不達之情, 決不形諸聲色。

在眾多婢女之中, 武氏之聰慧, 絕非常人可及。 她既不得意于老王, 乃另謀出路, 專注意于太子。 別的婢女若無所見, 她卻慧眼獨具, 利用時機。 因為老王千秋萬歲之後, 太子登基稱帝, 嗣承大統, 自屬當然。 太子於是成了她的目標, 而這個目稱, 又何其容易!她已經把太子估量清楚。 一個二十二歲的青年, 玩弄過幾個女人軟弱、任性、多愁善感、不喜運動,

一見美色, 心神顛倒, 渴求新歡, 欲壑難填。 在太宗皇帝駕崩前兩個月, 老皇染病在床, 在宮中那樣熟悉的地方, 太子常常看見武氏。 武氏年輕, 雖不足言體態豐滿, 亦可稱得身體健碩, 玉立亭亭。 宮廷的化妝, 宮廷的髮式, 她極其講究精緻, 從不疏忽。 太子所愛慕于武氏身上的, 正是他自己所沒有的健碩、沉著、機敏, 尤其是精神旺盛。

在父王駕前要端莊矜持, 不可失禮, 求情之心, 反而越發難制。 可是, 總不愁沒有機會, 在走廊之下, 在前堂之中, 在花園之內, 遙遠的一瞥, 會心的一笑, 身體有意的一觸, 偷偷的一吻。 當這個成熟豐盈的女人, 開始向那個腸柔心軟、青春年少的太子一調情, 太子的劫數算是註定了。 武氏言談,

隨時一語雙關, 意在言外。 她說她渴望太子殿下特殊的“恩澤”, 她當竭其所能, “善待”殿下。 所有宮廷中的詞藻像“獻身”、“寵愛”、“忠誠”等等, 若由一個談情求愛的少婦口中說出, 都會另有意味, 獨具色彩。 日復一日, 太子受了蠱惑, 大起膽來, 意亂神迷, 戀情似火。 於是在老王背後, 太子與這位不平凡的宮女, 在小心戒備之下, 恣情擁抱調笑。 太子視禮法若耳旁風, 進而想入非非, 企圖把武氏據為己有, 一切犧牲, 在所不惜。

武則天如何專政的

雖然麟德元年上官儀被誅後, 武則天開始“垂簾聽政”, 上元元年更是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 為何手握大權獨斷專行的武則天卻沒在唐高宗活著的時候任命過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將呢?為何武則天的建言十二事只是被唐高宗“略施行之”?為何武則天要等到唐高宗駕崩後才敢將於自己有恩的李義府袁公瑜等人追封?唐高宗對武則天真的是“言聽計從”嗎?

事實上想要知道唐高宗對武則天究竟有多“言聽計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則天究竟都讓唐高宗做了什麼。

首當其衝便是廢後未遂一事。

但凡是對這段歷史稍有瞭解的人就會知道,這場廢後風波的導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勝的告密,稱武則天大行厭勝之事,然後宰相上官儀借機向高宗提出了廢後一事。然而細心一點的人就能發現,掀起這場風波的上官儀和王伏勝有著一段相同的履歷:此二人皆曾是高宗長子、廢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陳王的時候,上官儀任陳王府諮議,王伏勝為陳王府內侍。

而縱觀歷朝歷代的宮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后被廢,那麼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隨之不保。所以武后若是被廢,那麼她親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餘三子將會面臨何種境況已是不言而喻。

上官儀身為宰相,又豈會不知此理?然而在這緊要關頭,上官儀不僅不力勸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積極主動地提議廢後;而王伏勝告發皇后,其用意又是何在?這種種舉動不得不令人疑竇叢生,所以緊接著許敬宗向高宗舉報說上官儀、王伏勝暗中勾結廢太子李忠圖謀不軌,也是預料中的事了。

而唐高宗的廢後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則天的大獲全勝為告終——因為上官儀被誅,武則天也贏得了“垂簾聽政”的機會,甚至與高宗並稱為了“二聖”。然而這“二聖”的稱呼並非前無古人之舉,隋朝的獨孤後就因為經常與隋文帝談論政事,“往往意合,宮中稱為二聖”。且再仔細看一看隨後上任的宰相名單,就可以知道武則天的這場“勝利”以及所謂的大權在握,不過是笑話一則。

乾封元年劉仁軌拜相,緊接著戴至德、張文瓘、郝處俊等人相繼拜相,上元中來恒、薛元超、李義琰也拜相了。這幾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張文瓘與武后並無甚恩怨情仇外,其餘幾位可都是與武則天結過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劉仁軌,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則為相出則為將,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樣是軍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與武則天的愛將之一李義府是死對頭。

比如郝處俊與李義琰,這二人在唐高宗因為風疾想要遜位於武后的時候是一唱一和,三言兩語便讓高宗打消了這個念頭。

處俊對曰:“嘗聞禮經雲:‘天子理陽道,後理陰德。’則帝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違反此道,臣恐上則謫見於天,下則取怪於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後尚不許皇后臨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傳位於天后?況天下者,高祖、太宗二聖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謹守宗廟,傳之子孫,誠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後族。伏乞特垂詳納。”中書侍郎李義琰進曰:“處俊所引經旨,足可依憑,惟聖慮無疑,則蒼生幸甚。”帝曰:“是。”遂止。(《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四》)

又比如來恒,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來濟;再比如薛元超,其父薛收乃是唐太宗的十八學士之一,姑姑薛婕妤則是唐高祖嬪妃。薛婕妤因為“妙通經史,兼善文才”,高宗年幼的時候曾“從其受學”,對其“禮敬甚重”。薛元超本人尚和靜縣主,一家人可謂是與李唐皇族關係密切非常。

更不用說軍事上的諸位大將了。劉仁軌自是不用再提,裴行儉也是著名的反武人士之一,還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后取而代之的王皇后的族兄,薛仁貴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來的,還有程務挺、李孝逸等等這些盡與武則天不是一條心的。而武則天的另兩位愛將袁公瑜與崔義玄倒是在軍事上還算有點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貶的貶。

即便是武則天後來絞盡腦汁上書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應也不過是“皆下詔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來的政令不僅要通過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還只是“略施行之”,可見武則天的意見對於唐高宗來說根本就是無足輕重。

事實上想要知道唐高宗對武則天究竟有多“言聽計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則天究竟都讓唐高宗做了什麼。

首當其衝便是廢後未遂一事。

但凡是對這段歷史稍有瞭解的人就會知道,這場廢後風波的導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勝的告密,稱武則天大行厭勝之事,然後宰相上官儀借機向高宗提出了廢後一事。然而細心一點的人就能發現,掀起這場風波的上官儀和王伏勝有著一段相同的履歷:此二人皆曾是高宗長子、廢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陳王的時候,上官儀任陳王府諮議,王伏勝為陳王府內侍。

而縱觀歷朝歷代的宮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后被廢,那麼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隨之不保。所以武后若是被廢,那麼她親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餘三子將會面臨何種境況已是不言而喻。

上官儀身為宰相,又豈會不知此理?然而在這緊要關頭,上官儀不僅不力勸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積極主動地提議廢後;而王伏勝告發皇后,其用意又是何在?這種種舉動不得不令人疑竇叢生,所以緊接著許敬宗向高宗舉報說上官儀、王伏勝暗中勾結廢太子李忠圖謀不軌,也是預料中的事了。

而唐高宗的廢後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則天的大獲全勝為告終——因為上官儀被誅,武則天也贏得了“垂簾聽政”的機會,甚至與高宗並稱為了“二聖”。然而這“二聖”的稱呼並非前無古人之舉,隋朝的獨孤後就因為經常與隋文帝談論政事,“往往意合,宮中稱為二聖”。且再仔細看一看隨後上任的宰相名單,就可以知道武則天的這場“勝利”以及所謂的大權在握,不過是笑話一則。

乾封元年劉仁軌拜相,緊接著戴至德、張文瓘、郝處俊等人相繼拜相,上元中來恒、薛元超、李義琰也拜相了。這幾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張文瓘與武后並無甚恩怨情仇外,其餘幾位可都是與武則天結過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劉仁軌,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則為相出則為將,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樣是軍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與武則天的愛將之一李義府是死對頭。

比如郝處俊與李義琰,這二人在唐高宗因為風疾想要遜位於武后的時候是一唱一和,三言兩語便讓高宗打消了這個念頭。

處俊對曰:“嘗聞禮經雲:‘天子理陽道,後理陰德。’則帝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違反此道,臣恐上則謫見於天,下則取怪於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後尚不許皇后臨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傳位於天后?況天下者,高祖、太宗二聖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謹守宗廟,傳之子孫,誠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後族。伏乞特垂詳納。”中書侍郎李義琰進曰:“處俊所引經旨,足可依憑,惟聖慮無疑,則蒼生幸甚。”帝曰:“是。”遂止。(《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四》)

又比如來恒,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來濟;再比如薛元超,其父薛收乃是唐太宗的十八學士之一,姑姑薛婕妤則是唐高祖嬪妃。薛婕妤因為“妙通經史,兼善文才”,高宗年幼的時候曾“從其受學”,對其“禮敬甚重”。薛元超本人尚和靜縣主,一家人可謂是與李唐皇族關係密切非常。

更不用說軍事上的諸位大將了。劉仁軌自是不用再提,裴行儉也是著名的反武人士之一,還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后取而代之的王皇后的族兄,薛仁貴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來的,還有程務挺、李孝逸等等這些盡與武則天不是一條心的。而武則天的另兩位愛將袁公瑜與崔義玄倒是在軍事上還算有點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貶的貶。

即便是武則天後來絞盡腦汁上書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應也不過是“皆下詔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來的政令不僅要通過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還只是“略施行之”,可見武則天的意見對於唐高宗來說根本就是無足輕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