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聖典《黃帝內經》中的艾灸淵源

《黃帝內經·靈樞篇》開篇就說明創立“經絡學說”的目的, 是黃帝因為憐憫廣大窮苦百姓, 為了給他們治療疾病而創立的一種療效好、費用低的理論和方法。

經文上說:

我愛護萬民, 親養百官, 並徵收他們的租稅。 但我又很憐憫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給, 往往還會發生疾病, 沒有錢買藥治病。

所以, 我不想採用峻猛的藥物和損耗元氣的治法, 打算用微妙細無為的診治方法, 疏通經血之脈,

使陰陽調和, 謀求使虛逆的元氣變為順實, 彙聚較為充足的真陽能夠彙聚裹攜邪氣, 循經脈的通道樞紐一起外出, 從而消除病邪, 以治療他們的疾病、解除他們的痛苦。

為了流傳後世, 必須建立明確的法則, 以使它永遠流傳, 永不泯滅, 容易使用而難以忘記,

就必須使其條理分明, 建立理論體系。 並進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 區別開表裡層次, 確定人身氣血終而複始地迴圈於臟腑經脈和陰陽內外的規律。 為此首先創立一部針經。

經文中所謂的“微針”並不是特指標刺療法, 而是指具有“調理經氣、疏通經脈”作用的治療方法的代名詞。 其中, 灸法是“經絡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針灸”兩個字經常同時出現。 由於施灸所用的艾草, 來源非常廣泛, 價格極為便宜;治療時, 取穴簡單, 理論便於記憶, 方法易於掌握, 並且, 療效甚佳, 具有防病、治病的雙重功效。

經文中對於灸法的治療範圍和原則有著明確的記載:“針所不為, 灸之所宜;陰陽具虛, 火自當之;經陷下者, 火則當之;經絡堅緊, 火所治之, 陷下則灸之;絡滿經虛, 灸陰刺陽, 經滿絡虛, 刺陰灸陽。 ”

其實, 所謂“針藥所不及”, 是因為針刺需要調動元氣, 而對於陰盛陽虛的情況是不適合針刺的;而元氣虛弱、胃功能極差的情況是很難消化藥物的, 故而稱“針藥所不及”。 只有灸法, 可以避開脾胃而直接將熱力作用於經脈以祛除寒邪,

通調經脈。

灸法尤其對一切寒濕痹痛, 或久病體弱者, 具有促其產生溫熱, 發揮溫通氣血、宣經活絡、回陽補虛、祛寒逐濕的作用。 灸法不僅能夠保健, 而且, 能夠預防疾病, 具有增強機體抵禦外邪的功能。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