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動物眼裡看到自己:我們的祖先曾娶了或嫁了一隻海狸或一條鮭魚

當我們看著無論哪一種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尋找食物、照顧幼獸、和同類一起活動, 等等, 完全活出自己原有和能有的樣子, 那是一種多麼特別的快樂!看到動物所以讓我們這麼快樂, 那是因為, 我們在它們身上看見了單純化的自己。 ——叔本華

人類身為動物, 既有別於動物, 又與動物為伴。 從最初的獵食與被獵, 奉動物為神明, 到後來征服自然, 將動物視作器物工具, 在人類漫長的文明歷程中, 動物作為參照物, 就像一面鏡子, 映出人的自私、虛偽和殘忍, 或者博愛、真摯與良善。

2004年夏, 羅伯特·馬吉歐裡(Robert Maggiori)在為法國《解放報》撰寫專欄期間,

開始思考哲學家與動物之間的關係。 在狩獵時、在家中或是在動物園, 人類對動物都有一種熱愛, 而我們的動物朋友也的確很“實用”:它們承載著人類賦予的最美好的願望或是最惡意的揣測, 從來不曾也不能表達過抗議或不滿。 羅伯特認為, “與動物的關係是人類思想史裡的一條脈絡:最初, 我們思考動物們是否具有靈魂, 而後笛卡爾把它們看作是純粹的機器(動物機器理論), 接下來我們又關心動物是否會痛苦, 是否有感情, 我們是否有權囚禁它們, 最近的主題便是動物是否有它們自己的權利。 ”

帶著這一番感悟, 他博覽群書, 從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批哲學家的著作裡尋找與動物有關的片段,

並寫成了《哲學家與動物》一書。 亞里斯多德與雞, 德里達與貓, 康得與大象, 尼采與獅子、奥古斯丁與孔雀……這些思想者們無一例外, 與或真實或虛構的動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經出版社授權, 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節選了《哲學家與動物》一書的前言部分, 以期與你一同重新認識動物與我們自己。

《動物是人的一面鏡子》

文 | 羅伯特·馬吉歐裡

“古時候, 人類曾經和海狸、熊、鮭魚以及其他動物結婚, 並從他們的妻子那裡學到許多關於動物的事, 這是為什麼我們對動物的行為有所認識, 而且也瞭解它們的需要。 ”以上是列維-斯特勞斯在《野性的思維》中所引述的一段印第安人的話, 隱藏在言詞背後的, 是一個人們不願忘卻的深刻真理:在遠古年代, 人們為了驅離自己的妻室, 為了詛咒她們或懲罰她們, 曾粗暴地毀掉自己的家庭, 採取“離婚”的手段, 並因此冠動物以不貞、狂暴和獸性之名, 拿它們做祭品, 追趕它們, 擄獲它們, 或讓它們從事最辛苦的勞動, 並剝削它們。 但與此同時, 人們也在歷史從黑暗野蠻逐漸邁向理性亮光的過程中,

試著豐富自己對動物已有的知識, 把那些和他們一起生活的動物變成家畜家禽, 將它們編目分類, 研究一種又一種的動物, 建立起動物學、生態學、環境學等種種學科。

因此, 在開始“思考動物”之前, 我們其實就和動物(也許除了那些最具野性的幾種動物之外)有著簡單、共同的相處經驗, 並與它們架構了許許多多不同的關係, 從獵食關係到最親密的夥伴關係。 然而, 要從這個經歷的多元性達到概念的單一性, 不但極為困難, 而且有時甚至會令人產生“無用”的感覺:既然我們對各種動物如此熟悉, “思考動物”究竟又有什麼意義?科學承認無法定義什麼是動物和動物性, 而致力於這項工作的哲學,

卻停步於一條絕對相異性、“完全他者”的界線, 界線之外是石頭、植物, 而界線之內不遠, 就是人類。

不過, 這個相異性問題並不是這本書的主題, 畢竟德里達的《因此我是動物》已扮演了決定性的領航者角色。 雖然一方面, 這個個體和我一樣, 與其所處的環境共同努力、彼此作用、感受、瞭解, 並且發號施令, 執行;不但擁有一個“環境”, 而且擁有一個“世界”——即使海德格爾認定那只是個“貧乏的世界”。 但是, 使用“動物存有”一詞對哲學家而言畢竟有所困難。 然而另一方面, 動物又同時是個完全“與我相異”的個體, 哲學家因此受困於動物的“奧秘”。 最後, 哲學家就只有借著談論動物來談論人。 我們有時甚至會用確定的語氣說:告訴我你有哪種動物(或:你屬哪種動物;或:你靈魂裡是哪種動物), 我就告訴你你是怎樣的人。從某個角度看,這種說法並不完全錯誤:動物對於人而言是一面鏡子,讓人能夠更清楚地看到,他作為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米蘭·昆德拉正確地指出,一個人的真正善良,只有在當他的物件是一些絕對弱小的人時,才能顯現出其純粹,而真正的“道德檢驗”,就是檢驗人和那些他握有生殺大權的個體——動物——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這裡引申出去,說哲學家們只有在他們就動物所發的言論中,才能顯現出其動機的“純粹”(或相反,顯現出其動機的不善與不純粹,或其別有居心)。

柏拉圖用神話來“另類”闡釋理性言詞所講述的道理,哲學家們效仿他的例子,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隱藏在人類行徑之下以及在他們靈魂深處的一切,就從探究動物的行徑著手,態度時而嚴肅,時而荒謬滑稽,有時甚至“瘋狂”。我們想把他們的一些言論經過編輯處理,然後呈現出來。我希望讀者,不管他是不是哲學家(雖然我們知道哲學是“驚異”,而且存在於一個孩童注視的眼神之中),都能在書中找到一些説明他瞭解自己的文字,而且在閱讀這些“短劇”之時,也能享受到我寫作之時的同樣樂趣。

其實,我們都是印第安人的子孫,而我們這些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娶了或是嫁了一隻海狸、一頭熊、一隻鹿或一條鮭魚。

《馬基雅維利的豬》

一個“馬基雅維利型”的人物,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因為他太狡猾、太陰險,喜歡玩兩面手法,而且總是在計畫著什麼陰謀。不過,尼古拉·馬基雅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本人並不一定真的就如此“馬基雅維利”。

《君主論》的第十五章是最著名的幾個章節之一,在這章裡,馬基雅維利宣稱他所要描繪的是事物“真正的真實”,而非“人們對事實的想像”。因此,他在描寫人們、描寫自己的時候,勾畫的是他們的本來面貌,而非他們“應有”的面貌。對馬基雅維利而言,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兩者的混合體。

在一個有統治之責的人身上,這個事實就更加明顯。如果他是純粹的天使或魔鬼,那麼他牢牢掌控權力的時間可能不會超過一天。他必須有依據“幸運之神的風向與事物變化的方向”隨風轉舵的能力,他必須知道“在必要之時不偏離正道,但到了不得已的時候,也懂得怎麼進入魔道”。君王能夠靠人性的法律或是獸性的暴力來施行統治:“但常常只靠前者不夠,所以必須依靠後者。”

在這種情形下,他不能只靠獸性的暴力,因為他也許會因此遇到比他自己更兇惡的對手,而應該“懂得好好利用人‘獸性’的部分”,汲取獅子或狐狸身上最大的長處並能熟加應用。以為當獅子比較好的人,如同以為當狐狸比較好的人,都“對這些道理一無所知”。“事實上,獅子無法避開陷阱,而狐狸則無法在狼群的攻擊下全身而退;他必須是只狐狸,才能知道如何避開陷阱;他必須是只獅子,才能知道如何嚇走狼群”。

我們不知道動物們對這一切的看法如何。馬基雅維利以現實主義作為政治哲學的基礎,開創了政治哲學的新紀元,並嘗試將政治學定義成一門獨立的學問,但也在一封給圭恰爾迪尼的信中,稱自己是“歷史學家、喜劇人物兼悲劇人物”,揣測動物的想法,讓孔雀、熊和豬先後發表言論。

1516年,亦即《君主論》成書三年後(這本書的出版一直要等到1532年),他寫了一首名為《驢子》的小詩。這首詩的靈感一部分來自但丁,一部分來自阿普列烏斯,一部分則來自荷馬(特別是尤裡西斯的同伴被克爾珂變成豬的故事)。

伏爾泰在他的《哲學辭典》中,居心叵測地提到布瓦洛及拉封丹兩人“很可能”都沒有聽說過這首詩的存在,並給予該詩如下的介紹:“馬基雅維利寫這部作品來諷刺他同時代的人物。作者看到很多佛羅倫斯人:他們中有人變成貓,有人變成惡龍;這個人變成吠月之犬,那個人變成神出鬼沒的狐狸。每種人格特質都用一種動物作為代表。美第奇集團和他們的敵人多半都名列其中;誰能解讀這個喜劇版末世寓言的奧秘,誰就能得悉教皇利奧十世和佛羅倫斯動亂的秘密歷史。”

在詩的末了,馬基雅維利把發言權交給豬——這“滿身泥漿”、“長嘴上沾滿糞便和泥巴”的動物,讓它開口,向人類族群發表下面的感想:

自然賜給你們一雙巧手和語言能力,

同時也賜給你們勃勃野心,

以及將以上一切恩惠化為烏有的貪婪。

先是自然,後有命運,

讓你們遭受多少病苦,

多少他對你們承諾的幸福最後卻無疾而終!

野心,淫蕩,淚水,貪婪,

如同疥瘡,是你們命中之份,

我們找不到一種動物比人擁有

更脆弱的生命和更強烈的生命意志,

而且經歷過更多的模糊恐懼和更多的憤怒。

豬不會折磨豬,

雄鹿也不會折磨雄鹿。只有人類

會殺害人類,將他釘十字架,剝奪他所有的一切……

(書摘部分節選自《哲學家與動物》一書,經出版社授權發佈。)

……………………………………

我就告訴你你是怎樣的人。從某個角度看,這種說法並不完全錯誤:動物對於人而言是一面鏡子,讓人能夠更清楚地看到,他作為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米蘭·昆德拉正確地指出,一個人的真正善良,只有在當他的物件是一些絕對弱小的人時,才能顯現出其純粹,而真正的“道德檢驗”,就是檢驗人和那些他握有生殺大權的個體——動物——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這裡引申出去,說哲學家們只有在他們就動物所發的言論中,才能顯現出其動機的“純粹”(或相反,顯現出其動機的不善與不純粹,或其別有居心)。

柏拉圖用神話來“另類”闡釋理性言詞所講述的道理,哲學家們效仿他的例子,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隱藏在人類行徑之下以及在他們靈魂深處的一切,就從探究動物的行徑著手,態度時而嚴肅,時而荒謬滑稽,有時甚至“瘋狂”。我們想把他們的一些言論經過編輯處理,然後呈現出來。我希望讀者,不管他是不是哲學家(雖然我們知道哲學是“驚異”,而且存在於一個孩童注視的眼神之中),都能在書中找到一些説明他瞭解自己的文字,而且在閱讀這些“短劇”之時,也能享受到我寫作之時的同樣樂趣。

其實,我們都是印第安人的子孫,而我們這些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娶了或是嫁了一隻海狸、一頭熊、一隻鹿或一條鮭魚。

《馬基雅維利的豬》

一個“馬基雅維利型”的人物,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因為他太狡猾、太陰險,喜歡玩兩面手法,而且總是在計畫著什麼陰謀。不過,尼古拉·馬基雅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本人並不一定真的就如此“馬基雅維利”。

《君主論》的第十五章是最著名的幾個章節之一,在這章裡,馬基雅維利宣稱他所要描繪的是事物“真正的真實”,而非“人們對事實的想像”。因此,他在描寫人們、描寫自己的時候,勾畫的是他們的本來面貌,而非他們“應有”的面貌。對馬基雅維利而言,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兩者的混合體。

在一個有統治之責的人身上,這個事實就更加明顯。如果他是純粹的天使或魔鬼,那麼他牢牢掌控權力的時間可能不會超過一天。他必須有依據“幸運之神的風向與事物變化的方向”隨風轉舵的能力,他必須知道“在必要之時不偏離正道,但到了不得已的時候,也懂得怎麼進入魔道”。君王能夠靠人性的法律或是獸性的暴力來施行統治:“但常常只靠前者不夠,所以必須依靠後者。”

在這種情形下,他不能只靠獸性的暴力,因為他也許會因此遇到比他自己更兇惡的對手,而應該“懂得好好利用人‘獸性’的部分”,汲取獅子或狐狸身上最大的長處並能熟加應用。以為當獅子比較好的人,如同以為當狐狸比較好的人,都“對這些道理一無所知”。“事實上,獅子無法避開陷阱,而狐狸則無法在狼群的攻擊下全身而退;他必須是只狐狸,才能知道如何避開陷阱;他必須是只獅子,才能知道如何嚇走狼群”。

我們不知道動物們對這一切的看法如何。馬基雅維利以現實主義作為政治哲學的基礎,開創了政治哲學的新紀元,並嘗試將政治學定義成一門獨立的學問,但也在一封給圭恰爾迪尼的信中,稱自己是“歷史學家、喜劇人物兼悲劇人物”,揣測動物的想法,讓孔雀、熊和豬先後發表言論。

1516年,亦即《君主論》成書三年後(這本書的出版一直要等到1532年),他寫了一首名為《驢子》的小詩。這首詩的靈感一部分來自但丁,一部分來自阿普列烏斯,一部分則來自荷馬(特別是尤裡西斯的同伴被克爾珂變成豬的故事)。

伏爾泰在他的《哲學辭典》中,居心叵測地提到布瓦洛及拉封丹兩人“很可能”都沒有聽說過這首詩的存在,並給予該詩如下的介紹:“馬基雅維利寫這部作品來諷刺他同時代的人物。作者看到很多佛羅倫斯人:他們中有人變成貓,有人變成惡龍;這個人變成吠月之犬,那個人變成神出鬼沒的狐狸。每種人格特質都用一種動物作為代表。美第奇集團和他們的敵人多半都名列其中;誰能解讀這個喜劇版末世寓言的奧秘,誰就能得悉教皇利奧十世和佛羅倫斯動亂的秘密歷史。”

在詩的末了,馬基雅維利把發言權交給豬——這“滿身泥漿”、“長嘴上沾滿糞便和泥巴”的動物,讓它開口,向人類族群發表下面的感想:

自然賜給你們一雙巧手和語言能力,

同時也賜給你們勃勃野心,

以及將以上一切恩惠化為烏有的貪婪。

先是自然,後有命運,

讓你們遭受多少病苦,

多少他對你們承諾的幸福最後卻無疾而終!

野心,淫蕩,淚水,貪婪,

如同疥瘡,是你們命中之份,

我們找不到一種動物比人擁有

更脆弱的生命和更強烈的生命意志,

而且經歷過更多的模糊恐懼和更多的憤怒。

豬不會折磨豬,

雄鹿也不會折磨雄鹿。只有人類

會殺害人類,將他釘十字架,剝奪他所有的一切……

(書摘部分節選自《哲學家與動物》一書,經出版社授權發佈。)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