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發動安史之亂的胡人安祿山,部下竟有這麼多漢人將領!

安祿山(703年—757年), 營州(今遼寧朝陽)人, 本姓康, 名軋犖山。 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 母阿史德氏是個突厥族巫婆。 相傳, 其母多年不生育, 便去祈禱紮犖山(突厥尊紮犖山為戰鬥之神), 遂于長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應生子, 故名紮犖山。

安祿山之父死得早, 他從小隨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 後其母改嫁于突厥將軍安波注之兄延偃。 開元初年, 其族破落離散, 他與將軍安道買之子孝節, 安波注子安思順、安文貞一起逃離突厥, 遂與安思順等約為兄弟, 從此即冒姓安氏, 名祿山。 安祿山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

也是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 並建立燕政權, 年號聖武。

安祿山長得癡肥, 眼盲後, 長期靠心腹小宦官為其穿衣。 因其寵愛幼子, 二子安慶緒見安祿山對自己不加寵倖, 心中怨憤, 命令安祿山寵倖的宦官李豬兒在替他穿衣時, 以刀刺其腹而死, 安方勢力開始走下坡路。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 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 號稱二十萬, 在范陽起兵。 天寶十五年佔領長安、洛陽, 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在史書中被稱為安祿山、史思明“腹心”、“賓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有高邈、何千年、許叔冀、吉溫、張萬頃、孫孝哲、曹將軍、徐歸道、獨孤問俗、張休、張通晤等11人,
只有孫孝哲和曹將軍是少數民族。 安祿山、史思明在叛亂過程中和稱帝時所重用的主要是漢人。

《舊唐書安祿山傳》載:

“十一月, 反于范陽……以高尚、嚴莊為謀主, 孫孝哲、高邈、何千年為腹心。 ”而高尚、嚴莊“專居(安祿山)左右以畫籌”。 (注:《安祿山事蹟》卷中。 )

在這五個關鍵人物中, 只有孫孝哲是少數民族。 安祿山稱帝時, 大燕政權的左相達奚、右相張通儒、中書侍郎高尚、御史大夫嚴莊, 前者為鮮卑人, 後三人均為漢人。

乾元二年(759)四月, 史思明稱帝時的宰相周摯也是漢人。 除了上述幾個核心或關鍵人物外, 在安史政權中擔任過重要角色的一些人物幾乎全是漢人。 如安史政權的宰相陳希烈、平冽、張, 尚書敬榮, 中書令王和張均,

全是漢人。

在安史亂軍中領兵打仗的將領主要有崔乾佑、蔡希德、尹子奇、牛廷、徐璜玉、安守忠、安俊雄、李秦授、李歸仁、畢思琛、周萬頃、安曉、李欽溱、李立節、李庭偉、張孝忠、王武俊、申子貢、榮先欽、阿史那承慶、范秀嚴、阿史那從禮。 這些將領中只有張孝忠(奚)、王武俊(契丹)、阿史那承慶(突厥)和阿史那從禮(突厥)是少數民族。 其他如安守忠、安俊雄、安曉疑為安祿山的同一種族人。 安史亂軍中領兵打仗的將領多數還是漢人。

至德二載(757)一月, 史思明從博陵, 蔡希德從太行, 高秀岩從大同, 牛廷從范陽, 共率兵10萬人圍攻太原, 這四路將領中只有史思明為胡人;在乾元年(758)十月安慶緒分三軍營救衛州時, 崔乾佑領上軍, 田承嗣領下軍,

安慶緒親領中軍, 只有安慶緒為胡人;上元元年(760), 史思明準備實施全面進攻計畫時, “遣其將田承嗣將兵五千徇淮西, 王同芝將兵三千人徇陳, 許敬江將二千人徇兗、鄆, 薛鄂將五千人徇曹州”。 (注:《資治通鑒》卷221, 上元元年十一月。 )》。 這四路將領全是漢人。

安祿山起兵後, 令賈循留守范陽, 呂知誨守平盧, 高秀岩守大同, 以後每攻佔一地, 大都派漢族將領鎮守該地。 如令安忠志(奚)領精兵駐紮土門, 張獻誠(張守之子)守博陵, 李欽湊守井陘口, 李庭望守陳留, 武令守滎陽, 張萬頃為河南尹, 崔乾佑守陝郡, 張通儒之弟張通晤負責睢陽, 張通儒為西京留守, 崔光遠為京兆尹(有的記載為田乾真為京兆尹), 安守忠鎮關中, 牛廷屯安陽, 安太清守懷州,

周摯、許叔冀屯福昌, 史朝義守冀州, 令狐璋戍滑州。

這些為安、史鎮守要地的官員中, 除了安忠志和安祿山、史思明之子是胡人外, 其餘大都是漢人。

安祿山手下有數千將領,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記載, 安祿山在天寶十三年曾一次上奏將其屬下2500人任命為將領, 原因是這些人討伐奚、契丹、九姓、同羅等少數民族, 這些人功勞很多, 因此這2500人很可能大多是漢人。 這2500將領, 沒有證據說其中是胡人多。 至於安祿山手下數千將領, 也沒有證據說是胡人多。

天寶十四年, 安祿山只是讓副將何千年入奏請以蕃將32人代漢將, 只是換了安祿山手下數千將領的32人, 對安祿山手下將領的胡漢比例幾乎沒有影響。

安史亂起, 唐王朝分崩離析, 已經沒有力量鎮壓這次叛亂,只好求救於回紇以及由少數民族出身的大將。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僕固懷恩追擊,僕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

三鎮逐漸“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賦不入於朝遷”,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或“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或“貢獻不入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叛軍兵威所到之處,無不給當地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因此大多官僚、士紳、老百姓一聽到太子李亨在靈武郡登基,都爭相前去投奔,“相繼于路”。而一些被被叛軍攻陷的州郡,叛軍一來,軍民無力抵抗,便一起投降,表示為安祿山守城。而叛軍一走,軍民就奮起殺死留守的叛軍部隊,重新歸順唐朝。如此反反覆覆十幾回,以至城鎮已經都成了廢墟。如此可見,天下的人心依然向著唐朝。

後來唐朝能夠起死回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人心所向。對於天下的百姓們來說來說,回首往昔的繁華,唐朝依然是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朝廷,他們期待朝廷能重新回到輝煌的頂點。然而,這一天再也沒有到來。


已經沒有力量鎮壓這次叛亂,只好求救於回紇以及由少數民族出身的大將。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僕固懷恩追擊,僕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

三鎮逐漸“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賦不入於朝遷”,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或“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或“貢獻不入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叛軍兵威所到之處,無不給當地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因此大多官僚、士紳、老百姓一聽到太子李亨在靈武郡登基,都爭相前去投奔,“相繼于路”。而一些被被叛軍攻陷的州郡,叛軍一來,軍民無力抵抗,便一起投降,表示為安祿山守城。而叛軍一走,軍民就奮起殺死留守的叛軍部隊,重新歸順唐朝。如此反反覆覆十幾回,以至城鎮已經都成了廢墟。如此可見,天下的人心依然向著唐朝。

後來唐朝能夠起死回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人心所向。對於天下的百姓們來說來說,回首往昔的繁華,唐朝依然是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朝廷,他們期待朝廷能重新回到輝煌的頂點。然而,這一天再也沒有到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