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同步教育: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哪裡來

聯想到在《移動風暴》這本書裡看到的場景:在第一代蘋果發佈之前, 為了讓這個世界沒見過的智慧手機能夠跟運營商的線路盡可能匹配,

約伯斯經常開著車一邊打電話一邊在矽谷附近瞎轉。 如果在哪裡信號掉線了, 就開著車繞著這個信號死角轉好幾圈, 好幾次附近的居民都差點報警。 而今天, “信號調節研究員”已經是蘋果研發團隊裡一項需要專人負責的具體職位了。 我忽然明白了, 從解決一件小事, 到創造一個從來沒存在過的職位, 尋找一個從未存在過的人, 每天都在這個世界上演。

世界的發展是由不存在的人推動的

其實, 特斯拉和蘋果所說的“不存在的人”, 一直都是存在的, 只是這些人之前從未被命名過。 比如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 飛行員是不存在的人, 電腦發明之前, 程式師是不存在的人。 從某個角度說, 這個世界的發展, 就是由這些不存在的人推動的。

不存在的人需要具備一種“末日”能力。 這個末日不一定是悲觀的, 因為任何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對舊制度舊體系來說, 都是一種末日。 “末日”能力很難詳細分解, 但必須要有幾點基本的特質, 其實也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強烈的好奇心、開放的心態、對生活充滿熱情、面對未知的勇氣等,

這種人可以在任何場所、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 進行高品質的、有效的學習, 他們是具備持續學習能力、保持著無限可能的終身學習者, 他們可以適應無法掌控的未來。

許多父母對未來有一種錯覺, 認為未來盡在掌握, 所以才會干涉孩子的專業選擇、工作選擇, 好像他們覺得未來是確定的, 他們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

但其實未來太難預測, 甚至無法想像, 也許是科技高速發展之後的天堂, 也許智慧革命之後會出現全新的人類, 也許是《終結者》裡的審判日。 所以, 不存在的人就是面對未來, 可以打破學習邊界, 保持無限可能, 具備持續學習能力的人。

看看未來的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吧。

我從2013年的5000份招聘資訊中統計出的幾個出現頻率最高的要求: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英語四級、熟練使用office、兩年以上工作經驗。 到了2017年3月, 納斯達克市值最高的幾家公司招聘資訊中最常出現的是:批判性思維、學習靈活性、創造力、團隊協作能力。 文憑消失了, 對人的評價方式發生了微妙變化。

很可惜, 批判性思維、學習靈活性、創造力、團隊協作能力, 學校不教、考試不考, 甚至很多父母、老師自身都不具備, 如何去學習這些能力?答案就是保持自我學習能力, 打破學習的邊界。 正如奧地利哲學家、教育家魯道夫·斯坦納所說:“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 孩子在環境中教育他自己, 父母和老師只是孩子環境中的一部分,

我們必須盡可能讓自己成為最好的環境, 相信孩子可以教育自己、協調自己的命運。 ”

文憑的標籤作用正在消解

用人單位為什麼要尋找從未存在過的人?因為我們所處的很可能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程度最劇烈的變革時代, 舊有的簡單依靠文憑的評價方式, 已經無法滿足現在這個時代人才市場的需求了。

我對體制內教育最大的不滿,並非教育方式僵化或教育內容脫離時代,而是教育讓我們給自己貼上了標籤。原本是有無限可能的學習者,被學校教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是廚師,你是碼農,他是設計師……無限的可能變成了一個個並不準確的標籤,不知道有多少個莫札特正在寫著代碼,有多少個梵古正在開著優步。

招聘時我們需要多維度、多角度地評價一個人,比如我們會去看應聘者的社交帳號,看他都關注了哪些人,評論了哪些話題,轉發了哪些內容。通過一個人在虛擬世界留下的痕跡,已經可以把他準確地勾勒出來了。我們可以分析出他的性別、家庭關係、消費模型、閱讀偏好、社交活動、政治傾向等,甚至可以知道他是否在節食,是否有親朋好友不知道的小癖好。

我也看過自己的網路畫像,我甚至認為網路上的那個我才是真實的我,現實生活中的我,只是那個真實的我的交互介面。

現在我們已經有太多維度可以去瞭解一個人,文憑的標籤作用正在逐漸消解。工業時代的教育模式,目的是培養流水線上合格的工人。隨著資訊時代和人工智慧的到來,原來的很多工作機器可以去做,對人的評價方式勢必面臨一場顛覆性的革命,而且已經有人在做這樣的嘗試了。

舉個例子,2011年MF基金會推出了開放徽章計畫,把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方式、不同內容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通過數位徽章的方式顯現出來,打破文憑對學習成果評定的壟斷。到今年,美國加入開放徽章的機構已經超過了3000家,其中不乏德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這樣的全球知名機構。

特斯拉發佈招聘資訊的管道是社交媒體,而不是傳統的招聘管道。其實早在2012年,美國就業人員的職業資訊獲取來源,排名第一的就已經是社交媒體了。今天,社交媒體已經全面碾壓傳統管道,成為人才資訊的主要來源。

學習方式的變革正在進行

有了對學習者的評價方式和資訊獲取方式的變化這個前提,尋找不存在的人就變得可行了。要成為或者創造不存在的人,首先需要的就是學習方式的變革。國內已經有很多組織和機構在做這樣的嘗試,我分享三個我的切身案例。

去年9月,成都出現了全世界最小的一所學校——好奇學校,成立之初只有一名學生,沒有校舍。對學生來說,家門就是校門,離開了家,整個城市都是她的教室。好奇學校的老師帶著孩子在西西弗書店做“如何尋找一本書”的思維導圖,在巷弄裡的咖啡館學議事規則、瞭解咖啡,去書店聽詩人流沙河講《詩經》,週末在草堂小學組織飛盤比賽。半年的時間,學生的學習能力、閱讀量都有了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比在傳統學校裡更自信、更快樂。到今年3月,他們的學生增加到了8個,實現了指數級的增長。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整個世界都是教室,社會上的一切資源都是學習工具。

大連有一個組織叫牛朋,是一個基於城市的知識社群。這個組織創立的初衷,就是發揮每個人的認知盈餘,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另一個人的老師。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終於不再是一句口號,學習對象無處不在。今天,牛朋已經彙聚了這個城市中數千名終身學習者,並且成功舉辦了多次知識型沙龍——牛朋大會。這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在社交活動中得到學習的機會,學習的物件無處不在。

蘇州的埃爾特公司兩年前進行了一場變革,變成了一個互聯網人的結社。過去的項目組變成了學習共同體,項目制生產變成了專案制學習,產品變成了學習的結果、附屬品。我們做這個嘗試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我們瘋了,好在直到今天我們還活著,我們團隊成員組成的共同體甚至已經有了自己的品牌。其實,任何一個合格的企業或者組織,本身一定是具備教育屬性的,除了技能的教育,甚至還包括品格的教育。教育的使命,從來都是培養不存在的人,而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培養出了無法面對未來的人。這些新的學習方式累積起來,學習系統的顛覆變革就會很快到來。

尋找不存在的人,更好的方式是聯合起來尋找,或者培養一個生態系統,協同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學習革命。當然,我們還會面臨制度的限制、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這條路或許會佈滿荊棘。但是,就像法國詩人蘭波的那句詩所言:只要我們懷著最火熱的耐心,當黎明的曙光來臨,我們一定能夠走進那座壯麗的城池。

中國同步教育網是最全的線上教育平臺,主要面向全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生等進行線上學習輔導。並且針對家長和孩子分別開發了不同的學習課程,讓孩子在家長陪伴學習中成長,讓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中得到快樂。其中語文閱讀、作文頻道獨具特色。媽媽課堂,家庭急救,廚房烹飪,親子話題,保健養生,國學智慧、傳統文化,電腦學習,農業知識,企業管理,夕陽學院,藝術教育,商務禮儀,線上考場等20多個版塊,為孩子和家長提供了一站式學習平臺。

現誠招區域代理加盟商,歡迎垂詢。

線上教育 中國同步教育學院

線上教育 中國同步教育學院

已經無法滿足現在這個時代人才市場的需求了。

我對體制內教育最大的不滿,並非教育方式僵化或教育內容脫離時代,而是教育讓我們給自己貼上了標籤。原本是有無限可能的學習者,被學校教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是廚師,你是碼農,他是設計師……無限的可能變成了一個個並不準確的標籤,不知道有多少個莫札特正在寫著代碼,有多少個梵古正在開著優步。

招聘時我們需要多維度、多角度地評價一個人,比如我們會去看應聘者的社交帳號,看他都關注了哪些人,評論了哪些話題,轉發了哪些內容。通過一個人在虛擬世界留下的痕跡,已經可以把他準確地勾勒出來了。我們可以分析出他的性別、家庭關係、消費模型、閱讀偏好、社交活動、政治傾向等,甚至可以知道他是否在節食,是否有親朋好友不知道的小癖好。

我也看過自己的網路畫像,我甚至認為網路上的那個我才是真實的我,現實生活中的我,只是那個真實的我的交互介面。

現在我們已經有太多維度可以去瞭解一個人,文憑的標籤作用正在逐漸消解。工業時代的教育模式,目的是培養流水線上合格的工人。隨著資訊時代和人工智慧的到來,原來的很多工作機器可以去做,對人的評價方式勢必面臨一場顛覆性的革命,而且已經有人在做這樣的嘗試了。

舉個例子,2011年MF基金會推出了開放徽章計畫,把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方式、不同內容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通過數位徽章的方式顯現出來,打破文憑對學習成果評定的壟斷。到今年,美國加入開放徽章的機構已經超過了3000家,其中不乏德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這樣的全球知名機構。

特斯拉發佈招聘資訊的管道是社交媒體,而不是傳統的招聘管道。其實早在2012年,美國就業人員的職業資訊獲取來源,排名第一的就已經是社交媒體了。今天,社交媒體已經全面碾壓傳統管道,成為人才資訊的主要來源。

學習方式的變革正在進行

有了對學習者的評價方式和資訊獲取方式的變化這個前提,尋找不存在的人就變得可行了。要成為或者創造不存在的人,首先需要的就是學習方式的變革。國內已經有很多組織和機構在做這樣的嘗試,我分享三個我的切身案例。

去年9月,成都出現了全世界最小的一所學校——好奇學校,成立之初只有一名學生,沒有校舍。對學生來說,家門就是校門,離開了家,整個城市都是她的教室。好奇學校的老師帶著孩子在西西弗書店做“如何尋找一本書”的思維導圖,在巷弄裡的咖啡館學議事規則、瞭解咖啡,去書店聽詩人流沙河講《詩經》,週末在草堂小學組織飛盤比賽。半年的時間,學生的學習能力、閱讀量都有了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比在傳統學校裡更自信、更快樂。到今年3月,他們的學生增加到了8個,實現了指數級的增長。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整個世界都是教室,社會上的一切資源都是學習工具。

大連有一個組織叫牛朋,是一個基於城市的知識社群。這個組織創立的初衷,就是發揮每個人的認知盈餘,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另一個人的老師。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終於不再是一句口號,學習對象無處不在。今天,牛朋已經彙聚了這個城市中數千名終身學習者,並且成功舉辦了多次知識型沙龍——牛朋大會。這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在社交活動中得到學習的機會,學習的物件無處不在。

蘇州的埃爾特公司兩年前進行了一場變革,變成了一個互聯網人的結社。過去的項目組變成了學習共同體,項目制生產變成了專案制學習,產品變成了學習的結果、附屬品。我們做這個嘗試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我們瘋了,好在直到今天我們還活著,我們團隊成員組成的共同體甚至已經有了自己的品牌。其實,任何一個合格的企業或者組織,本身一定是具備教育屬性的,除了技能的教育,甚至還包括品格的教育。教育的使命,從來都是培養不存在的人,而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培養出了無法面對未來的人。這些新的學習方式累積起來,學習系統的顛覆變革就會很快到來。

尋找不存在的人,更好的方式是聯合起來尋找,或者培養一個生態系統,協同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學習革命。當然,我們還會面臨制度的限制、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這條路或許會佈滿荊棘。但是,就像法國詩人蘭波的那句詩所言:只要我們懷著最火熱的耐心,當黎明的曙光來臨,我們一定能夠走進那座壯麗的城池。

中國同步教育網是最全的線上教育平臺,主要面向全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生等進行線上學習輔導。並且針對家長和孩子分別開發了不同的學習課程,讓孩子在家長陪伴學習中成長,讓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中得到快樂。其中語文閱讀、作文頻道獨具特色。媽媽課堂,家庭急救,廚房烹飪,親子話題,保健養生,國學智慧、傳統文化,電腦學習,農業知識,企業管理,夕陽學院,藝術教育,商務禮儀,線上考場等20多個版塊,為孩子和家長提供了一站式學習平臺。

現誠招區域代理加盟商,歡迎垂詢。

線上教育 中國同步教育學院

線上教育 中國同步教育學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