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互聯網+龍門”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寫在2017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之際

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石刻藝術的寶庫, 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龍門石窟, 千年古風悠悠,

根植于華夏文明的神奇沃土, 演繹傳承創新的文化高地。

自然造化, 賦予了龍門石窟大美的伊闕風光;古人智慧, 雕刻出千龕飾壁的恢宏勝景。

時代脈動, “互聯網+”讓古老的龍門迸發出創新發展的無限活力。

近年, 龍門石窟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主動融入互聯網, 積極擁抱互聯網,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為指導, 以“互聯網+”為載體, 以文物傳承文化, 以文化提升旅遊, 以旅遊保護文物, 變文物優勢、文化優勢、資源優勢為核心優勢、產業優勢、競爭優勢, 發揮“互聯網+”現代科技優勢, 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創新弘揚世界文化遺產, 探索出了文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使古老的龍門鮮“活”起來, 讓“洛陽的名片 世界的龍門”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永恆的盧舍那大佛

洛陽的名片, 世界的龍門

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 傳承歷史文化, 維繫民族精神, 是國家的“金色名片”。

中原大地素有中華文明搖籃之稱, 在這塊土地上孕育著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化, 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彰顯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風貌, 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沃土寶地。 龍門石窟根植于中華文明搖籃之中, 汲取營養, 彙聚力量, 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 盛於唐朝, 歷時400餘年。 石窟中保留著大量宗教、建築、書法、舞蹈、服飾、美術等方面的實物史料, 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龍門石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水秀麗, 是集世界文化遺產、文物古跡、石刻藝術、佛教文化、歷史文化、人文文化、自然山水等於一體, 入選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5A級景區、全國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文明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中國人文旅遊示範基地, 是鑲嵌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顆人類文明的璀璨明珠, 是中原文化的符號與標誌, 是一張熠熠生輝的中原文化名片, 是佛教石窟藝術與絲綢之路文明傳播的重要見證, 是佛教中國化的完美收官之作, 並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代表著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守護文化遺產, 創新傳承華夏文明

龍門石窟, 既是洛陽輝煌地位的歷史必然,

又是歷史給予洛陽的眷顧和厚愛。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 那些曾經的輝煌盡數沉寂, 唯有龍門石窟依舊巍然聳立。 作為洛陽魏唐盛世唯一留存於地面上的輝煌, 龍門石窟因獨特的歷史價值和稀有的“世界文化遺產”品牌價值, 天然擔負起彰顯洛陽城市特色、展示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提高知名度與美譽度的現實責任, 是助力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 加快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的主要載體, 更是河南實現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的重要依託。

守護文化遺產, 是龍門石窟的第一要務、職責所在。 創新傳承華夏文明, 是龍門石窟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

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

多次對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重要指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 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這些重要論述, 為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

開放看經寺, 讓文化遺產展現時代魅力

看經寺內, 穿著漢服的講解員為遊客講解

2016年3月10日, 龍門石窟特窟看經寺正式對遊客開放, 拂卻千年塵埃, 打開緊鎖63年的鐵柵欄, 遊客可以進入石窟近距離觀賞文物, 成為國內文博單位探索文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新路徑的積極嘗試。

開放看經寺, 讓遊客進入洞窟, 近距離參觀、欣賞石刻, 豐富旅遊體驗, 從而得到藝術的薰陶和美的享受。 這種方式, 讓龍門石窟的文化精髓有機融入現代生活, 弘揚其所蘊含的歷史文明;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活起來,展現時代魅力,增強遊客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一是全面展示文物保護成果,深層喚醒公眾文物保護意識。通過開放看經寺,遊客可以直觀看到文物保護的一系列具體措施及成果,從而自覺樹立保護文物、珍愛文物的責任與意識。

二是豐富遊客旅遊體驗,推進“互聯網+龍門”躍上新臺階。開放看經寺,開啟了龍門石窟遊客進入洞窟遊覽的嶄新一頁,將原本在圍欄之外的遊客請進洞窟內,讓遊客首次與文物近距離接觸,可以豐富遊客在龍門景區的旅遊體驗。“互聯網+龍門”智慧景區形成的線上旅遊體驗,與線下實地體驗相結合,將線上方便便捷、超越時空的優勢和線下的現場感完美結合,讓遊客從多維度、全方位地瞭解文物所蘊含的審美價值。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全新遊覽體驗模式,極大地豐富了遊客對歷史文化景區的認知。

開發文化創意產品,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龍門的色彩

龍門大唐心經

龍門石窟制訂了“互聯網+文物保護”工作方案,以“互聯網+文化創意”為抓手,從滿足遊客需求為出發點,通過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宣傳龍門石窟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示龍門石窟在文物保護、文物研究上取得的成果。

龍門石窟通過加強文化遺產創意產品研發,開發文創衍生產品,讓文物“動”起來,“走進”千家萬戶,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協調發展。

文化惠民,讓群眾共用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小學生在參觀龍門石窟

近年,龍門園區積極回應市委、市政府文化惠民號召,以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為己任,讓廣大遊客共用文化盛宴,共用發展成果。

“互聯網+龍門”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資料顯示,近兩年,龍門石窟通過智慧旅遊服務及智慧旅遊體驗專案,與277.28萬遊客建立持久的、緊密的、便捷的、互動的連接。資料背後,是龍門人創新作為,勇於探索,運用“互聯網+”對傳播歷史文化、活化文化遺產孜孜不倦的追求。

龍門石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夢想,見證了滄海桑田時代變遷,它從1500多年前走來,也將繼續見證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龍門石窟是一個以佛教石刻造像藝術為主的歷史文化博物館。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景區,它和一般的山水自然景區、人造景觀的顯著區別,是其本身就是承載歷史記憶的文物,要始終保持文物的原真性,遊客看到的就是最真實的、沒有任何人工干預的文物本體。這就決定了旅遊核心產品本身,不可能像其他類型的景區一樣可以自由靈活地對旅遊資源進行調整、優化。如何將文物保護和遊客體驗有機結合起來,既不對文物本身造成影響,又可讓遊客有愉悅的旅遊體驗?如何將石窟的歷史文化與今天的觀光旅遊,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連接起來?這是新時期龍門人的思考。對龍門這樣的文物型景區而言,迫切需要將文物背後靜止的、沉默的、無形的歷史文化資源、故事、典故進行活化,和今天的遊客建立持久的、緊密的、便捷的、互動的連接。只有這樣,才能讓遊客讀懂文物背後的歷史,進而感悟歷史、傳播文明,實現歷史文化與現實生活的交匯、融合。

創新實踐,“互聯網+”讓文化遺產更出彩

智慧旅遊,讓旅遊體驗更輕鬆便捷

“互聯網+智慧景區”吸引了中外遊客

由於龍門石窟景區旅遊資源的特殊性,通過現代資訊技術,依託手機等智慧終端機,對景區文物資源、文化資源、山水資源、歷史典故等進行活化,建立了遊客與龍門石窟的互動連接。

全程語音導覽。遊客可通過手機免費收聽景區內64個主要景點的中英文語音講解,閱讀文字及圖片說明,加深對龍門石窟歷史文化、石刻藝術、佛教傳說的認知與瞭解。

互動智慧旅遊體驗。遊客在遊覽中,通過手機參加景區“龍門石窟百科知識競賽”“祈福魏碑”“松林拼圖”“測佛緣”“與佛同萌”“拜盧舍那·上心香”“360°全景萬佛洞”“心語心願”等智慧旅遊互動體驗活動,增加遊覽歷史文化景區的樂趣,寓游于樂,並可利用互聯網連接一切的優勢,將自己的遊覽體驗和感受朋友圈,使更多人與龍門石窟建立新連接。

科技助力,讓文化遺產可感知、可體驗、可分享

近年,龍門石窟運用“互聯網+”,傳承中華文化,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明新輝煌;以“互聯網+”為載體,創新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產,創新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好文化旅遊產業;運用“互聯網+”,宣傳好、講述好、活化好、記錄好、傳播好、發掘好龍門石窟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運用“互聯網+”,連接貫通“文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路徑,以“連接一切、跨界融合”的發展理念,開啟了龍門石窟跨越提升的新征程,推動了龍門石窟產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運用“互聯網+”,以敢為人先和勇於創新的積極實踐,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蘊含的歷史、藝術、文化、科學價值和時代精神,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豐富了文化供給,促進了文化繁榮,全面提升了龍門石窟文化旅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創出了“文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不忘初心,面向未來。龍門園區有責任承擔起保護、傳承好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使命,有決心當好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和保護者,在推進洛陽“9+2”工作佈局的征程中,積極發揮作用,助力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為洛陽實現“四高一強一率先”奮鬥目標做出更大的新貢獻。

弘揚其所蘊含的歷史文明;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活起來,展現時代魅力,增強遊客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一是全面展示文物保護成果,深層喚醒公眾文物保護意識。通過開放看經寺,遊客可以直觀看到文物保護的一系列具體措施及成果,從而自覺樹立保護文物、珍愛文物的責任與意識。

二是豐富遊客旅遊體驗,推進“互聯網+龍門”躍上新臺階。開放看經寺,開啟了龍門石窟遊客進入洞窟遊覽的嶄新一頁,將原本在圍欄之外的遊客請進洞窟內,讓遊客首次與文物近距離接觸,可以豐富遊客在龍門景區的旅遊體驗。“互聯網+龍門”智慧景區形成的線上旅遊體驗,與線下實地體驗相結合,將線上方便便捷、超越時空的優勢和線下的現場感完美結合,讓遊客從多維度、全方位地瞭解文物所蘊含的審美價值。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全新遊覽體驗模式,極大地豐富了遊客對歷史文化景區的認知。

開發文化創意產品,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龍門的色彩

龍門大唐心經

龍門石窟制訂了“互聯網+文物保護”工作方案,以“互聯網+文化創意”為抓手,從滿足遊客需求為出發點,通過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宣傳龍門石窟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示龍門石窟在文物保護、文物研究上取得的成果。

龍門石窟通過加強文化遺產創意產品研發,開發文創衍生產品,讓文物“動”起來,“走進”千家萬戶,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協調發展。

文化惠民,讓群眾共用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小學生在參觀龍門石窟

近年,龍門園區積極回應市委、市政府文化惠民號召,以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為己任,讓廣大遊客共用文化盛宴,共用發展成果。

“互聯網+龍門”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資料顯示,近兩年,龍門石窟通過智慧旅遊服務及智慧旅遊體驗專案,與277.28萬遊客建立持久的、緊密的、便捷的、互動的連接。資料背後,是龍門人創新作為,勇於探索,運用“互聯網+”對傳播歷史文化、活化文化遺產孜孜不倦的追求。

龍門石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夢想,見證了滄海桑田時代變遷,它從1500多年前走來,也將繼續見證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龍門石窟是一個以佛教石刻造像藝術為主的歷史文化博物館。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景區,它和一般的山水自然景區、人造景觀的顯著區別,是其本身就是承載歷史記憶的文物,要始終保持文物的原真性,遊客看到的就是最真實的、沒有任何人工干預的文物本體。這就決定了旅遊核心產品本身,不可能像其他類型的景區一樣可以自由靈活地對旅遊資源進行調整、優化。如何將文物保護和遊客體驗有機結合起來,既不對文物本身造成影響,又可讓遊客有愉悅的旅遊體驗?如何將石窟的歷史文化與今天的觀光旅遊,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連接起來?這是新時期龍門人的思考。對龍門這樣的文物型景區而言,迫切需要將文物背後靜止的、沉默的、無形的歷史文化資源、故事、典故進行活化,和今天的遊客建立持久的、緊密的、便捷的、互動的連接。只有這樣,才能讓遊客讀懂文物背後的歷史,進而感悟歷史、傳播文明,實現歷史文化與現實生活的交匯、融合。

創新實踐,“互聯網+”讓文化遺產更出彩

智慧旅遊,讓旅遊體驗更輕鬆便捷

“互聯網+智慧景區”吸引了中外遊客

由於龍門石窟景區旅遊資源的特殊性,通過現代資訊技術,依託手機等智慧終端機,對景區文物資源、文化資源、山水資源、歷史典故等進行活化,建立了遊客與龍門石窟的互動連接。

全程語音導覽。遊客可通過手機免費收聽景區內64個主要景點的中英文語音講解,閱讀文字及圖片說明,加深對龍門石窟歷史文化、石刻藝術、佛教傳說的認知與瞭解。

互動智慧旅遊體驗。遊客在遊覽中,通過手機參加景區“龍門石窟百科知識競賽”“祈福魏碑”“松林拼圖”“測佛緣”“與佛同萌”“拜盧舍那·上心香”“360°全景萬佛洞”“心語心願”等智慧旅遊互動體驗活動,增加遊覽歷史文化景區的樂趣,寓游于樂,並可利用互聯網連接一切的優勢,將自己的遊覽體驗和感受朋友圈,使更多人與龍門石窟建立新連接。

科技助力,讓文化遺產可感知、可體驗、可分享

近年,龍門石窟運用“互聯網+”,傳承中華文化,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明新輝煌;以“互聯網+”為載體,創新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產,創新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好文化旅遊產業;運用“互聯網+”,宣傳好、講述好、活化好、記錄好、傳播好、發掘好龍門石窟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運用“互聯網+”,連接貫通“文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路徑,以“連接一切、跨界融合”的發展理念,開啟了龍門石窟跨越提升的新征程,推動了龍門石窟產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運用“互聯網+”,以敢為人先和勇於創新的積極實踐,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蘊含的歷史、藝術、文化、科學價值和時代精神,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豐富了文化供給,促進了文化繁榮,全面提升了龍門石窟文化旅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創出了“文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不忘初心,面向未來。龍門園區有責任承擔起保護、傳承好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使命,有決心當好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和保護者,在推進洛陽“9+2”工作佈局的征程中,積極發揮作用,助力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為洛陽實現“四高一強一率先”奮鬥目標做出更大的新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