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聰明的父母都這樣輔導孩子學習,趕緊看!

昨天和一個家長聊天, 他問我說:自己知識水準非常有限, 隨著孩子年級的增長、所學知識難度的加深, 而感到輔導起來力不從心, 不知道怎麼辦。

其實為人父母, 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 穿最合適的衣服, 吃最有營養的東西, 送孩子去最好的學校。

正因為如此, 一些文化水準不太高的父母, 常常會為給不了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而自責。

確實學歷不高的父母, 輔導孩子學習難度是會大一點, 但小語想說:如果注意教育孩子的技巧, 積極引導他們學習, 就算父母沒什麼文化, 一樣能教出優秀的孩子。

我曾遇到一位非常聰明的母親, 她只有學小學三年級的文化水準, 但她的一雙兒女卻高考上了名牌大學, 為人謙遜, 工作體面。

我想她求教育兒經驗, 如何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兒女。 她對我說, 自己小時候家窮沒念過書, 自然也就沒什麼文化教孩子了,

但他又不能由著孩子瞎混, 於是就想出一個辦法:每天等孩子放學回家, 她就讓孩子把學校老師講的內容跟自己講一遍;孩子做作業, 她自己也跟著在旁邊讀讀孩子的課本, 不懂的地方就問孩子。 這樣一來, 孩子既當學生又當老師, 學習的勁頭就甭提多大了!

一些父母聽到這裡肯定想說:一方面是沒那時間心情, 聽孩子給我上課;另一方面, 讓孩子給我上課, 我當家長的威嚴何在啊?別著急, 咱們先來看看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發。

啟發一:讓孩子翻身“當”老師, 愛上“學習”。

讓孩子“當”老師的目的是什麼?

考高分, 爭名次?NO!

為什麼?因為……有人曾用胡蘿蔔和兔子來比喻孩子的學習。

伸手把胡蘿蔔放在兔子面前, 兔子不斷地往前跑。

例如父母對孩子說, “你為什麼要好好學習呢?因為這樣才能進重點學校, 將來才有好的工作, 有好的收入。 ”這, 是學習的初級境界, 也就是為了生存和利益進行學習並與別人競爭, 參照物件是社會規則和別人。

而更好的狀況是, 沒有胡蘿蔔, 兔子也會往前跑。 為什麼呢?

因為這只兔子熱愛奔跑!它覺得在奔跑當中獲得很多的成就感, 不管胡蘿蔔或其他外界的誘因存不存在, 它都會自動自發地往前跑去。 這, 則是最佳的學習境界。 因為自身能從學習新知中感受到樂趣而學習!

所以, 讓孩子“當”老師的最終目的便是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 把學習焦點放在學習的成就感上。 如果父母親能實現這目的, 孩子便不會特別注重跟別人比,

而是只該跟自己比較, 多學了一些知識, 自己就有所進步, 當然值得高興。 如此一來, 孩子可以從獲得知識當中, 得到很大的滿足和成就。 這麼做, 就會培養出熱愛奔跑的兔子。 並且, 通過培養孩子發自內心的學習熱忱, 孩子才能樂在學習而發揮潛力, 取得他真正應有的學習水準。

啟發二:讓孩子沐浴在賞識的陽光下

孩子通過給家長講學, 一方面鞏固了知識要點, 另一方面獲得了信心和動力, 從家長那兒得到了種被重視的感覺。 賞識是教育的真諦, 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

著名歌劇演唱家恩瑞哥·卡羅素10歲時, 他的音樂老師說:“你五音不全, 不能唱歌。 你的歌簡直就像是風在吹百葉窗。 ”回到家後, 卡羅素很傷心, 並向母親哭訴。

那時, 他的母親肯定地說:“孩子, 其實你很有音樂才能。 聽一聽吧, 你今天唱歌時比昨天樂感好多了, 媽媽相信你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歌唱家的!”後來, 卡羅素回憶自己的成功之路說:“是母親那句肯定的話, 讓我有了今天的成績。 ”

當孩子取得成績時, 他內心充滿自豪和信心, 這時他們特別需要有人來分擔快樂, 分享成功。 所以, 父母們不妨找準時機, 創設情景, 恰當地賞識孩子。

啟發三:增強孩子的自理與獨立能力

當家長都有能力並付諸實際行動去輔導孩子作業, 時間久了, 可能孩子遇到稍難點的題, 便直接向父母求救了。 其實, 有時候這麼做不好。

一位媽媽在博客中寫下了這樣的教育心得:“教育孩子的過程, 讓我感觸很深, 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我就是太‘認真負責’了,久而久之,孩子把我充當了他學習中的拐杖。有一段時間,一開始學習,就喊媽媽,離開我就不行。現在我再慢慢地放開他,逐漸讓孩子丟掉拐杖,增強他的自理能力。”

上文中提到的這位母親的育子之道也隱含出相似的主題。由於自身知識的局限性,她無法輔導孩子學習。表面上看,這是件壞事,但換個角度又何嘗不是件好事?正因為母親知識的局限性,他的兒女們才只能夠不受家長影響,靠自己去獨立思考,去找方法解決學習上的難題。或許孩子會因此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卻無形中培養了孩子自理和獨立能力。

啟發四:傾聽孩子的聲音並真誠地作出反應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這點毋庸置疑。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懂這個道理,然而也許你忽略了一些細節,比如傾聽後的行為。不妨先聽個故事吧:

張姐忙了一天了,回到家還要拖著疲乏的身體做飯,可三年級的女兒偏偏有道算術題不會做,過來找媽媽幫忙。張姐心裡很煩,但壓住火氣跟她說:“甜甜,媽媽現在忙死了,作業等會兒再做,體諒一下媽媽啊!”結果,女兒去看動畫片了,張姐後來也忘了這事。

第二天早晨醒來,女兒發現作業沒寫完……家長往往因為自己眼前“認為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傾聽孩子的意見,或者在很多時候沒有耐心去對孩子提出的極其簡單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並且,很多家長覺得這是小事,但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某一特定時期家長的態度,很可能影響到孩子未來的行為模式和處理問題的習慣,應對不當就會造成不良的後果。所以,飯可以稍晚再做,但傾聽吸收孩子的意見,體會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至關重要也不能掉以輕心的。

另外“身體語言”不可忽視,美國人類學家的結論是:所有影響力中,語言占7%,音調占23%,表情及肢體動作各占35%,可見其作為溝通工具的作用。

啟發五:放下架子,跟孩子“好好說話”

很多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缺乏和孩子平等交流的前提,他們說話或做事時,很容易不自覺地自帶“高高在上”的腔調。於是孩子從學校“受教育”回來,還得繼續聽從家長的“灌輸式教育”,殊不知孩子很討厭家長的這種教育,於是便很容易“發展”成叛逆的孩子。

沒有一位家長不希望,不去努力同孩子交流,可為何成效常不令人滿意?

答案就是家長並沒有真正地同孩子處於平等的交流狀態。靜下心想一想,平時是用怎樣的語調來同自己的朋友交談的,而對孩子又是怎樣說話的,是否居高臨下了,生氣時是否對孩子叫喊了,漸漸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變成了你說話時的正常聲音了?

放下架子,跟孩子“好好說話”。有時候比長篇大論的道理更有效,更能讓你和孩子成功交流。

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我就是太‘認真負責’了,久而久之,孩子把我充當了他學習中的拐杖。有一段時間,一開始學習,就喊媽媽,離開我就不行。現在我再慢慢地放開他,逐漸讓孩子丟掉拐杖,增強他的自理能力。”

上文中提到的這位母親的育子之道也隱含出相似的主題。由於自身知識的局限性,她無法輔導孩子學習。表面上看,這是件壞事,但換個角度又何嘗不是件好事?正因為母親知識的局限性,他的兒女們才只能夠不受家長影響,靠自己去獨立思考,去找方法解決學習上的難題。或許孩子會因此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卻無形中培養了孩子自理和獨立能力。

啟發四:傾聽孩子的聲音並真誠地作出反應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這點毋庸置疑。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懂這個道理,然而也許你忽略了一些細節,比如傾聽後的行為。不妨先聽個故事吧:

張姐忙了一天了,回到家還要拖著疲乏的身體做飯,可三年級的女兒偏偏有道算術題不會做,過來找媽媽幫忙。張姐心裡很煩,但壓住火氣跟她說:“甜甜,媽媽現在忙死了,作業等會兒再做,體諒一下媽媽啊!”結果,女兒去看動畫片了,張姐後來也忘了這事。

第二天早晨醒來,女兒發現作業沒寫完……家長往往因為自己眼前“認為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傾聽孩子的意見,或者在很多時候沒有耐心去對孩子提出的極其簡單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並且,很多家長覺得這是小事,但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某一特定時期家長的態度,很可能影響到孩子未來的行為模式和處理問題的習慣,應對不當就會造成不良的後果。所以,飯可以稍晚再做,但傾聽吸收孩子的意見,體會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至關重要也不能掉以輕心的。

另外“身體語言”不可忽視,美國人類學家的結論是:所有影響力中,語言占7%,音調占23%,表情及肢體動作各占35%,可見其作為溝通工具的作用。

啟發五:放下架子,跟孩子“好好說話”

很多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缺乏和孩子平等交流的前提,他們說話或做事時,很容易不自覺地自帶“高高在上”的腔調。於是孩子從學校“受教育”回來,還得繼續聽從家長的“灌輸式教育”,殊不知孩子很討厭家長的這種教育,於是便很容易“發展”成叛逆的孩子。

沒有一位家長不希望,不去努力同孩子交流,可為何成效常不令人滿意?

答案就是家長並沒有真正地同孩子處於平等的交流狀態。靜下心想一想,平時是用怎樣的語調來同自己的朋友交談的,而對孩子又是怎樣說話的,是否居高臨下了,生氣時是否對孩子叫喊了,漸漸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變成了你說話時的正常聲音了?

放下架子,跟孩子“好好說話”。有時候比長篇大論的道理更有效,更能讓你和孩子成功交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