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兒童受到意外傷害怎麼辦?發燒就應立刻送醫?兒科急診專家這麼說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 好奇又好動的天性往往讓他們招來意外傷害, 這是最讓爸媽擔心又揪心的。 與其意外發生時慌亂無措, 不如未雨綢繆, 來跟有約君一起學習——

誤服毒液、異物卡喉、玩水淹溺……這些兒童常見的意外傷害, 應急處理時家長們應該如何去做?孩子發燒時, 物理退燒有無效?驚厥抽搐如何處理?什麼時候該送醫院?

對於這些疑惑,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急診科主任李佩青及副主任馬文成, 近日應邀主講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名醫大講堂微課”兒科名醫系列微課時作出一一解答。

Q:孩子誤喝毒物能催吐嗎?

A:不是所有溶劑都適合

急性中毒是兒童常見的意外之一, 毒物來源為市民常見的工業有機溶劑(如天那水)、生活化工用品(如洗髮液、顏料)、藥物和毒蟲害藥(如“毒鼠強”、蟑螂藥)等。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急診科主任李佩青表示, 患兒急性中毒後, 突然發生的嘔吐、昏迷、驚厥以及翻白眼等是常見症狀。

李佩青指出, 中毒後, 家長首先要明確孩子中毒原因(可通過氣味及溶劑容器進行判斷), 並將其與中毒源隔離;其次用清潔的流動水, 對兒童皮膚、眼部或口腔中的有毒物進行約20分鐘清洗;再次撥打120或送往就近醫院求醫;最後在就診時,

建議家長向接診醫生說明孩子中毒前先兆、活動區域、誤服毒液和急救處理措施等, 如條件允許建議向醫生提供毒源, 以便施救。

李佩青強調, 不建議用“催吐”排出毒物, 原因在於部分溶劑不適合催吐排出, 另外在催吐時, 異物可能會倒吸進入呼吸道, 導致呼吸道堵塞。

Q:誤食異物怎麼辦?

A:堵塞氣道需急救排出

嬰兒及兒童誤食異物導致的氣道梗阻, 這種情況時有發生, 母乳、成顆果仁、果凍以及玩具維繫部件, 是嬰兒和兒童氣道梗阻的主要異物。 李佩青表示, 患兒常見表現為劇烈咳嗽及呼吸困難, 此時家長要急救手法將異物排出。 她同時指出, 嬰兒和兒童的異物排出急救手法並不相同。

兒童篇

1、家長首先詢問兒童是否被異物嗆喉, 確認兒童異物梗阻後, 家長立刻朝患兒背部進行五次拍打, 助其排出異物, 若異物未排出, 立刻實行“海克利姆急救法”。

2、首先將患兒雙腿打開, 家長雙腿以弓字型支撐在患兒身後;其次雙手環抱患兒腰部, 左手成拳並將拇指側對準患兒腹部, 置於肚臍上方兩橫指高的位置;再次右手成掌握住握拳之手。

3、雙手向上向內急速衝擊地用力, 快速向上向內擠壓時, 從而形成一股衝擊性氣流將堵住氣管、喉部的食物硬塊等沖出。

4、重複上述手法直至異物排出。

嬰兒篇

1、當嬰兒發生氣道梗阻時, 施救者將嬰兒的身體置於左手前臂上, 左手手掌輕托嬰兒下巴, 使其保持頭低腳高的體位,

用右手掌擊拍嬰兒背部, 5次後停止。

2、換另一隻手, 將嬰兒仰躺在右手手臂上, 保持頭低腳高, 用食指和中指對嬰兒的胸部進行衝擊性按壓, 5次後停止。

3、重複以上動作, 直至嬰兒的喉部、氣道的異物排出。

Q:發生淹溺怎麼辦?

A:無呼吸脈搏立刻心肺復蘇

夏季臨近, 帶孩子去“玩水”是大部分家庭的“必修課”, 但是淹溺卻是兒童意外傷害的危險因素之一。

李佩青指出, 假如發生淹溺, 家長將孩子搶救上岸後, 首先確認患兒是否有意識, 兒童拍肩膀並喊其名字, 嬰兒則是拍打其足底並呼喚;其次若患兒無反應, 可用面部湊近患兒鼻部, 判斷是否有呼吸, 若無呼吸要打120;撥打電話後, 家長用食指和中指置於患兒喉結, 滑動至患兒頸部左邊或右邊的凹陷位置並施加壓力, 感受患兒是否有脈搏搏動,若5至10秒內無搏動,家長需立刻實行心肺復蘇。

李佩青強調,在心肺復蘇方面,兒童和嬰兒的施救手法不相同。

兒童心肺復蘇

1、將患兒置於平坦位置,施救者一手掌的掌根放于患兒胸部中央(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交界),另一手掌根置於第一隻手上,注意手指不接觸患兒胸壁。

2、施救者上身前傾,腕、肘及肩關節伸直,借助上半身體重和肩部肌肉力量,以每分鐘100至120次速率進行按壓,按壓深度為5釐米左右,每次按壓後應使患兒胸廓完全回彈。

3、按壓30次後,施救者抬起患兒下顎開放其氣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子並給予2次呼氣(每次呼氣1秒鐘)。

4、按照上述步驟重複5個迴圈,再判斷患兒是否有脈搏和呼吸,若恢復脈搏則將患兒頭部側至一邊,等待120到來。

嬰幼兒心肺復蘇

1、將患兒置於平坦位置,施救者一手食指與中指併攏,放于患兒胸部中央(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交界),以每分鐘100至120次速率進行按壓,按壓深度為4釐米左右,每次按壓後應使患兒胸廓完全回彈。

2、按壓30次後,施救者抬起患兒下顎開放其氣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子並給予1次呼氣(每次呼氣1秒鐘)。

3、按照上述步驟重複5個迴圈,再判斷患兒是否有脈搏和呼吸,若恢復脈搏則將患兒頭部側至一邊,等待120到來。

Q:蟲咬傷後要去醫院嗎?

A:出現過敏須送醫

戶外活動中,蟲咬傷是兒童意外傷害一大隱患,家長應如何處理?李佩青以最常見的蜂類昆蟲蟄咬為例,家長明確孩子被哪種蜂類昆蟲蟄咬後,將殘留在傷口中的毒刺扒出,用酸性溶液(如醋)或鹼性溶液(如氨水)沖洗中和(一般蜜蜂毒液呈酸性,黃蜂為鹼性),最後讓患兒服用布洛芬等解熱鎮痛藥。

那麼發生蟲咬傷後是否應立刻去醫院?李佩青表示,並非所有蟲咬傷都必須到醫院處理,但如果蟲咬傷後發生傷口局部病變、心臟驟停、呼吸窘迫及皮膚過敏時,需送往就近醫院處理。

Q:孩子發燒要往醫院跑?

A:家裡自行退燒即可

發燒是每個兒童成長的“必修課”。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急診科副主任馬文成表示,兒童發燒中最常見的為急性發熱,其分為上升期、持續期及退熱期;病程約在一周至十日之間,在前三至五日為上升期和持續期,患兒體溫一般等於或超過37.5攝氏度;在這段時間後,患兒進入退熱期,體溫呈波動式下降,期間會伴有咳嗽、流涕及胃口差等症狀。

對於部分家長而言,孩子發燒後便立刻送到醫院急診求醫,對此馬文成建議不必過度緊張,他解釋,兒童發燒實際上是“好事”,發燒期間,孩子的免疫力與排毒能力都有所提高,因此處理發燒時,家長應以“舒適性”為原則,在家中自行利用物理降溫或加用退燒藥“降溫”,若患兒出現抽搐或高燒長時間不退,才應考慮送醫。

Q:孩子燒得越高,病得就越重?

A:體溫與病情輕重不成正比

在部分家長眼中,孩子發燒體溫越高,病情就越嚴重,事實真是如此?對此馬文成指出,據現有大量研究統計資料顯示,在急性發熱期間,兒童發燒時最高體溫,與疾病的嚴重程度不成正比關係。

那麼家長應如何判斷孩子病情?馬文成表示,評估發燒病情有三個標準,第一為患兒發燒時意識是否清醒,有無出現情緒亢奮或低沉;第二為呼吸是否有急促或過緩;第三是皮膚顏色是否異常;假如在家中做退燒處理後無緩解,家長需立刻將孩子就近送醫。

Q:物理降溫有無效果?

A:有效,建議37.5攝氏度左右用

“物理降溫”的效果一直受家長爭議。馬文成指出,雖然物理降溫效果不如退燒藥,但對於體溫在37.5攝氏度左右的患兒,以及3個月以下的嬰兒,物理降溫應為首選退燒方法。

在“舒適退燒”原則下,馬文成建議家長可採用“輻射降溫法”(如降低患兒周邊的環境溫度、多喝水)和“溫水降溫法”(即持續20分鐘至半小時用溫水擦身或淋浴按摩),而常採用的“冰敷”和“冷水淋浴”由於對患兒帶來一定不適,因此不建議使用。

若物理降溫後,患兒體溫不降反升,甚至超過38.5攝氏度,馬文成則建議加用退燒藥,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為目前安全有效的退燒藥,使用後均可讓患兒安全降溫。

Q:熱性驚厥後該按人中嗎?

A:按人中是“技術活”

部分高燒患兒,在發燒時後可能出現抽搐現象,這是發燒中常見的熱性驚厥。馬文成解釋,發燒的患兒中,有4%至5%發生熱性驚厥,其中30%至40%的患者會有復發,同時發生第一次驚厥後,患者有較大概率在24小時內發生二次驚厥。

馬文成解釋,應對驚厥主要措施是預防,患兒發燒期間,家長應做好物理降溫和藥物退燒措施,理論上可降低驚厥發生概率;一旦患兒驚厥抽搐,家長應讓孩子平躺,保持呼吸氣道通暢,並將頭部轉向一側讓口中分泌物流出;切勿摟抱安撫患兒,強行打開患兒口腔;待症狀結束後,立刻送醫院求醫,而多次驚厥發生者應進行醫學影像檢查。

“另外有資料指出,驚厥發生後應按人中穴,但按人中是‘技術活’,家長未接受專業訓練有可能造成繼發傷害,因此應交由醫護人員處理。”馬文成說。

醫學指導/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急診科主任李佩青、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急診科副主任馬文成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黎蘅 資訊時報記者 貝貝

感受患兒是否有脈搏搏動,若5至10秒內無搏動,家長需立刻實行心肺復蘇。

李佩青強調,在心肺復蘇方面,兒童和嬰兒的施救手法不相同。

兒童心肺復蘇

1、將患兒置於平坦位置,施救者一手掌的掌根放于患兒胸部中央(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交界),另一手掌根置於第一隻手上,注意手指不接觸患兒胸壁。

2、施救者上身前傾,腕、肘及肩關節伸直,借助上半身體重和肩部肌肉力量,以每分鐘100至120次速率進行按壓,按壓深度為5釐米左右,每次按壓後應使患兒胸廓完全回彈。

3、按壓30次後,施救者抬起患兒下顎開放其氣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子並給予2次呼氣(每次呼氣1秒鐘)。

4、按照上述步驟重複5個迴圈,再判斷患兒是否有脈搏和呼吸,若恢復脈搏則將患兒頭部側至一邊,等待120到來。

嬰幼兒心肺復蘇

1、將患兒置於平坦位置,施救者一手食指與中指併攏,放于患兒胸部中央(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交界),以每分鐘100至120次速率進行按壓,按壓深度為4釐米左右,每次按壓後應使患兒胸廓完全回彈。

2、按壓30次後,施救者抬起患兒下顎開放其氣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子並給予1次呼氣(每次呼氣1秒鐘)。

3、按照上述步驟重複5個迴圈,再判斷患兒是否有脈搏和呼吸,若恢復脈搏則將患兒頭部側至一邊,等待120到來。

Q:蟲咬傷後要去醫院嗎?

A:出現過敏須送醫

戶外活動中,蟲咬傷是兒童意外傷害一大隱患,家長應如何處理?李佩青以最常見的蜂類昆蟲蟄咬為例,家長明確孩子被哪種蜂類昆蟲蟄咬後,將殘留在傷口中的毒刺扒出,用酸性溶液(如醋)或鹼性溶液(如氨水)沖洗中和(一般蜜蜂毒液呈酸性,黃蜂為鹼性),最後讓患兒服用布洛芬等解熱鎮痛藥。

那麼發生蟲咬傷後是否應立刻去醫院?李佩青表示,並非所有蟲咬傷都必須到醫院處理,但如果蟲咬傷後發生傷口局部病變、心臟驟停、呼吸窘迫及皮膚過敏時,需送往就近醫院處理。

Q:孩子發燒要往醫院跑?

A:家裡自行退燒即可

發燒是每個兒童成長的“必修課”。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急診科副主任馬文成表示,兒童發燒中最常見的為急性發熱,其分為上升期、持續期及退熱期;病程約在一周至十日之間,在前三至五日為上升期和持續期,患兒體溫一般等於或超過37.5攝氏度;在這段時間後,患兒進入退熱期,體溫呈波動式下降,期間會伴有咳嗽、流涕及胃口差等症狀。

對於部分家長而言,孩子發燒後便立刻送到醫院急診求醫,對此馬文成建議不必過度緊張,他解釋,兒童發燒實際上是“好事”,發燒期間,孩子的免疫力與排毒能力都有所提高,因此處理發燒時,家長應以“舒適性”為原則,在家中自行利用物理降溫或加用退燒藥“降溫”,若患兒出現抽搐或高燒長時間不退,才應考慮送醫。

Q:孩子燒得越高,病得就越重?

A:體溫與病情輕重不成正比

在部分家長眼中,孩子發燒體溫越高,病情就越嚴重,事實真是如此?對此馬文成指出,據現有大量研究統計資料顯示,在急性發熱期間,兒童發燒時最高體溫,與疾病的嚴重程度不成正比關係。

那麼家長應如何判斷孩子病情?馬文成表示,評估發燒病情有三個標準,第一為患兒發燒時意識是否清醒,有無出現情緒亢奮或低沉;第二為呼吸是否有急促或過緩;第三是皮膚顏色是否異常;假如在家中做退燒處理後無緩解,家長需立刻將孩子就近送醫。

Q:物理降溫有無效果?

A:有效,建議37.5攝氏度左右用

“物理降溫”的效果一直受家長爭議。馬文成指出,雖然物理降溫效果不如退燒藥,但對於體溫在37.5攝氏度左右的患兒,以及3個月以下的嬰兒,物理降溫應為首選退燒方法。

在“舒適退燒”原則下,馬文成建議家長可採用“輻射降溫法”(如降低患兒周邊的環境溫度、多喝水)和“溫水降溫法”(即持續20分鐘至半小時用溫水擦身或淋浴按摩),而常採用的“冰敷”和“冷水淋浴”由於對患兒帶來一定不適,因此不建議使用。

若物理降溫後,患兒體溫不降反升,甚至超過38.5攝氏度,馬文成則建議加用退燒藥,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為目前安全有效的退燒藥,使用後均可讓患兒安全降溫。

Q:熱性驚厥後該按人中嗎?

A:按人中是“技術活”

部分高燒患兒,在發燒時後可能出現抽搐現象,這是發燒中常見的熱性驚厥。馬文成解釋,發燒的患兒中,有4%至5%發生熱性驚厥,其中30%至40%的患者會有復發,同時發生第一次驚厥後,患者有較大概率在24小時內發生二次驚厥。

馬文成解釋,應對驚厥主要措施是預防,患兒發燒期間,家長應做好物理降溫和藥物退燒措施,理論上可降低驚厥發生概率;一旦患兒驚厥抽搐,家長應讓孩子平躺,保持呼吸氣道通暢,並將頭部轉向一側讓口中分泌物流出;切勿摟抱安撫患兒,強行打開患兒口腔;待症狀結束後,立刻送醫院求醫,而多次驚厥發生者應進行醫學影像檢查。

“另外有資料指出,驚厥發生後應按人中穴,但按人中是‘技術活’,家長未接受專業訓練有可能造成繼發傷害,因此應交由醫護人員處理。”馬文成說。

醫學指導/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急診科主任李佩青、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急診科副主任馬文成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黎蘅 資訊時報記者 貝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