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猶太人如何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

猶太人十分重視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 因為一個人交際能力的好壞, 常可影響其日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品質。

衡量孩子交際能力的標準

1.不懼怕陌生環境, 很快適應新環境。

2.必要時, 能克制自己的感情。

3.有獨立能力, 不喜歡依賴別人。

4.與小夥伴相處和諧, 能在各項活動和遊戲中合作成功。

5.善於和樂於幫助他人, 並能謙讓。

6.能理解成人的意圖, 並能按成人的意願去辦事。 同時還能提出自己新的觀點和建議。

7.有組織能力, 在遊戲和學習中能起到“小領袖”的帶頭作用, 並為夥伴們所喜愛。

8.在公開場合中,

能聰明、機智、不卑不亢地表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9.熱情開朗, 與人交往中充滿尊重和信任。

孩子交友的情感階段

著名猶太教育家齊克羅賓把孩子的交友過程分為四個互相重疊的階段, 針對孩子以下的幾個情感階段, 父母可以採取不同的措施幫助孩子建立友誼, 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三至四歲為自我中心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把在一起玩或者住在附近的孩子當成朋友。 最好的朋友就是住得最近的孩子。 這時的孩子尋找朋友就是為了有用:對方有他喜歡的玩具或者他不具備的能力。 這個階段的孩子更善於交往, 卻拙於影響他人。

四至六歲為自我滿足階段。 交友, 互惠不是目的, 他們往往不能同時交較多的朋友。

六至九歲是互惠階段。 個階段的孩子交友是互惠而平等的。 因此, 他們評判朋友就有了一個標準:誰為誰做了什麼, 並希望得到回報。 正是因為這種互惠的關係, 這時, 有友誼也只限於一對、小團體或者小派別, 而且一般為同性關係。

九至十二歲是親密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朋友的表面行為不太注意, 轉而關心其內在素質和幸福與否。 許多心理學家把這一階段視為所有親密接觸的形成階段, 他們認為, 如果一個孩子在這個時候不能找到親密的朋友, 那麼到年少或者成人時代就永遠得不到, 也不會得到真正的親密夥伴。

賦予孩子與人交往的心靈鑰匙

憑個人能力取勝的人, 往往只能曇花一現, 不會維持得太久,

原因是, 他們總有江郎才盡, 或者心衰力竭的一天。 懂得和別人資源互換的人, 才是幹大事的人。 尤其是那些企業家們, 他們的事業之所以能夠長久興盛, 甚至傳給他們的後代, 秘密就在這裡面。

猶太著名教育家約瑟說:不同社交性格的孩子對未來機遇的把握能力是各不相同的。 因為不同社交性格的孩子受其性格特徵的影響, 在社交行為上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 機遇是千變萬化的, 有的機遇容易被某種個性的孩子抓住, 而有的機遇放在他面前也如同虛設。 反之, 讓另外一種社交個性的孩子遇上, 可能就如虎添翼。 因此, 父母在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基礎上, 也非常有必要瞭解孩子的社交性格, 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把握好機遇。

就我的經驗來說, 把孩子推出家門, 需要父母的勇氣和智慧。 這當中一個是技巧, 另外一個是性格的改造。 性格這東西大抵是與生俱來的, 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不太容易, 所謂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但是, 孩子性格中的某些技能可以通過後天培養而獲得, 社交能力便是如此。

溝通是一門藝術, 孩子不會一天就能掌握它。 多數孩子小時候都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 但是孩子總有一天要自己出去打拼, 要成家立業, 要承擔社會責任。 他必須學會腳踏實地地在土地上生存。 我的三個孩子, 在我把他們推出去以前, 他們也會說“媽媽, 我不好意思說”, 或者“媽媽, 我不好意思去”。 沒關係, 我一點點鼓勵他們, 我說:“只要你邁出去一步,

你努力了, 你就會看到進步, 你回來再和媽媽說, 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收穫。 ” 每個孩子具體情況不同, 比如許多孩子先天就具備了做一個“外交家”所需的許多個人要素, 而一些孩子可能在系統學習後並無多大變化, 但可能在某個時候, 在某一個點上, 孩子的變化就顯現出來了, 而這個變化可能使他終身受益。

我看到很多孩子非常聰明、有才氣, 學習成績很好, 但他們往往恃才傲物、自私自利, 人際關係很差, 不被別人信賴和認可, 也沒有朋友。 一個沒有朋友的人, 即使其他方面再優秀, 也是可悲和孤獨的, 不會有大的作為。 父母只是一味溺愛, 卻沒有培養孩子的人生根本——做人, 使孩子不知人生目的。 這樣的人, 培養何用?

難怪猶太家長說,人際關係也是一種生產力,它和知識一樣,都可以轉化成實際的效益,可以改變人的命運。但這方面的能力往往被我們中國父母忽視。許多人往往會說, 這個人一點業務能力都沒有,只知道搞人際關係。人們把業務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看成是兩個敵對因素,這是錯誤的觀念。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應該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以色列的很多學校都把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領袖精神寫進了他們的培養目標。

生活是複雜的,但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教育、給孩子提供的生活環境過於單調,孩子就會沒有機會發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這種做法的家長應該反省自己的教育觀,要按社會的需要來培養孩子的適應性,而不要按照自己的一相情願培養孩子的單純性。

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輪流、協商、合作等,需要家長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孩子。

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

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要換位思考。你跟人打交道,就要給人以方便,要體諒他的苦衷,為他人的利益著想,人家才會為你來著想。要做成事情,只有這樣才行。這種能力的培養很重要。現在我們的教育制度,是著重培養學生的考試能力,像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另一方面, 現在的學生, 跟人的交往也少,在電腦上花的時間比和人交往的時間要多,這對提高人際關係的能力非常不利。 一個沒有換位思考能力的人, 要建立好人際關係是極其困難的。

孩子一出生,首先面對的關係是和父母的關係。所以,家庭氛圍是孩子今後人際關係的底色。只有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好,和其他人的關係才會好。父母要在家庭中努力營造一個信賴、坦誠、互相尊重的氛圍。一個連父母都不信賴的孩子,怎麼可能信賴別人和被別人所信賴呢?

孩子們跟朋友打電話聊天時,總能從他們的口中聽到:“我媽媽對人特別好!”

“做人留一線,哪怕自己有十分道理是對的,也要把三分留給人家。”這話是我父親從小教給我的。我父親一直跟我說,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在別人的土地上生活,做任何事都要給別人留有三分餘地。

當好孩子社交訓練師的秘訣

1.要為孩子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家庭環境,如果家長能在孩子社會交際處於萌芽階段時,不失時機地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體驗,就可以預防孩子出現社交性退縮。父母本身缺乏社交接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兒童的交往機會,也會造成兒童社交退縮的形成發展。

2.讓一名善於交際的孩子充當模特,向那些性格內向、不善於交際的孩子演示各種社會技能,如對別人微笑、分享行為、發起積極的身體接觸、給予口頭贊許等。榜樣與自己孩子越相似,效果就越好。

3.經常性的訓練非常必要。有些社會交往技能是必須“教給”的,如怎樣參與到別的遊戲活動中去,怎樣對同伴的友善行為做出回報,怎樣與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樣給予同伴關心、幫助和同情,在這些時候應該說什麼話,做出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經常向孩子講述這些,比單純讓孩子模仿別人效果要好得多。

4.應該注意多表揚那些符合社會期望的“好行為”,如合作與分享行為,而不鼓勵孩子那些“不好的行為”,如攻擊性和獨自遊戲、目中無人等。我國古代著名的“孔融讓梨”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當家裡吃好吃的東西時,可以讓孩子充當分東西的角色,當孩子有機會與別的孩子一起玩時,鼓勵孩子想到別人,把玩具分給別人,等等。

培養何用?

難怪猶太家長說,人際關係也是一種生產力,它和知識一樣,都可以轉化成實際的效益,可以改變人的命運。但這方面的能力往往被我們中國父母忽視。許多人往往會說, 這個人一點業務能力都沒有,只知道搞人際關係。人們把業務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看成是兩個敵對因素,這是錯誤的觀念。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應該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以色列的很多學校都把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領袖精神寫進了他們的培養目標。

生活是複雜的,但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教育、給孩子提供的生活環境過於單調,孩子就會沒有機會發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這種做法的家長應該反省自己的教育觀,要按社會的需要來培養孩子的適應性,而不要按照自己的一相情願培養孩子的單純性。

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輪流、協商、合作等,需要家長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孩子。

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

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要換位思考。你跟人打交道,就要給人以方便,要體諒他的苦衷,為他人的利益著想,人家才會為你來著想。要做成事情,只有這樣才行。這種能力的培養很重要。現在我們的教育制度,是著重培養學生的考試能力,像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另一方面, 現在的學生, 跟人的交往也少,在電腦上花的時間比和人交往的時間要多,這對提高人際關係的能力非常不利。 一個沒有換位思考能力的人, 要建立好人際關係是極其困難的。

孩子一出生,首先面對的關係是和父母的關係。所以,家庭氛圍是孩子今後人際關係的底色。只有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好,和其他人的關係才會好。父母要在家庭中努力營造一個信賴、坦誠、互相尊重的氛圍。一個連父母都不信賴的孩子,怎麼可能信賴別人和被別人所信賴呢?

孩子們跟朋友打電話聊天時,總能從他們的口中聽到:“我媽媽對人特別好!”

“做人留一線,哪怕自己有十分道理是對的,也要把三分留給人家。”這話是我父親從小教給我的。我父親一直跟我說,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在別人的土地上生活,做任何事都要給別人留有三分餘地。

當好孩子社交訓練師的秘訣

1.要為孩子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家庭環境,如果家長能在孩子社會交際處於萌芽階段時,不失時機地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體驗,就可以預防孩子出現社交性退縮。父母本身缺乏社交接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兒童的交往機會,也會造成兒童社交退縮的形成發展。

2.讓一名善於交際的孩子充當模特,向那些性格內向、不善於交際的孩子演示各種社會技能,如對別人微笑、分享行為、發起積極的身體接觸、給予口頭贊許等。榜樣與自己孩子越相似,效果就越好。

3.經常性的訓練非常必要。有些社會交往技能是必須“教給”的,如怎樣參與到別的遊戲活動中去,怎樣對同伴的友善行為做出回報,怎樣與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樣給予同伴關心、幫助和同情,在這些時候應該說什麼話,做出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經常向孩子講述這些,比單純讓孩子模仿別人效果要好得多。

4.應該注意多表揚那些符合社會期望的“好行為”,如合作與分享行為,而不鼓勵孩子那些“不好的行為”,如攻擊性和獨自遊戲、目中無人等。我國古代著名的“孔融讓梨”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當家裡吃好吃的東西時,可以讓孩子充當分東西的角色,當孩子有機會與別的孩子一起玩時,鼓勵孩子想到別人,把玩具分給別人,等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