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慘一次火災燒死九十多考生,古代“高考”考場竟如此簡陋

馬上要高考了, 無數學子寒窗苦讀, 就等著在這兩天發揮所學, 能夠金榜題名, 考一所理想的大學。 都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其實隨著我們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 大多數考生都能夠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 而古代的高考——科舉, 那才是華山一條路, 要付出無數的艱辛和努力。 不說別的, 光是考試的考場, 古代跟今天就沒法比。 古代科舉的考場環境有多差呢?我們一起看看吧。

我國的科舉從唐代開始, 到明清成型。 明清時,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 會試, 殿試。 會試和殿試都是在京城舉行。

我們今天主要來瞭解下參加人數最多的鄉試的考場——貢院。 在古代, 凡是送給皇帝的物品都叫貢品, 唯獨“貢院”貢獻的是人才。 古代鄉試每三年一次, 於農曆的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 連考三場, 每場考試時間為三天, 共考九天。 鄉試的考試是省級別的考試,

所以貢院一般都在省城。

古代規模最大的江南貢院, 在現在的南京

由於貢院的建築三年才用一次, 一次也就幾天, 平時都用不上, 所以貢院的硬體設施自然是比較簡陋了。 北京明清兩代的貢院建立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因當時京城的城垣和皇宮尚未完成,

皇上住的的地方都沒弄好呢, 考試的地方就只能湊合。 就用木板和葦席等搭蓋成考棚。 後來正式建成也是木質結構的棚子。 木質結構的房子最怕起火, 而著火的事件卻經常發生, 最嚴重的一次, 是明天順七年(1463年), 春試的第一天夜晚, 考場著火, 燒死了九十多個考生, 傷者無數。 明英宗非常心痛, 給死者每人一口棺材, 埋葬在朝陽門外的空地, 並立碑“天下英才之墓”, 人們稱為舉人塚。 想想這些考生還沒等大展才華, 金榜題名, 就被活活燒死在考場了, 也是悲慘。 直到萬曆年間的大學士張居正上疏皇帝, 於是北京貢院改木板房為以磚瓦結構為主的建築。 才使防火性能加強。

清代的北京貢院

因為來貢院參加鄉試的範圍是全省的讀書人, 所以貢院要容納的人數很多, 規模很大, 像江南貢院, 到同治年間有號舍二萬零六百四十四間。 這麼多房間, 分到每個考生的空間自然是狹小了。

貢院號舍

號舍既是考試答題的地方, 也是考生夜裡住宿的地方。 每舍有長4尺的兩塊木板, 號舍兩邊牆體有磚托槽, 上下兩道。 白天考試時, 兩塊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 搭出一副簡易桌、凳;晚上則將上層的板拆下, 與下層平拼成一張簡易床鋪。 由於空間太小, 民間戲稱之為“鴿籠子”。 考試期間, 考生就在這樣的鴿籠中度過, 吃喝拉撒俱在其間。 由於考生考試期間與外界隔絕,吃飯問題得自己解決,一般都是自帶乾糧。

考生于號舍內作文

由此可見,古代的讀書人考取功名相當的不容易。在簡陋的考場,鴿子籠樣的格子間裡要待九天,還要按規定題目寫出文章。能夠堅持下來就需要很大的毅力。跟古人比起來今天的考生已經是相當的幸福,有窗明几淨的考室,有家長送飯菜,社會各界都給予便利。馬上高考了,願每一位考生都能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績。

由於考生考試期間與外界隔絕,吃飯問題得自己解決,一般都是自帶乾糧。

考生于號舍內作文

由此可見,古代的讀書人考取功名相當的不容易。在簡陋的考場,鴿子籠樣的格子間裡要待九天,還要按規定題目寫出文章。能夠堅持下來就需要很大的毅力。跟古人比起來今天的考生已經是相當的幸福,有窗明几淨的考室,有家長送飯菜,社會各界都給予便利。馬上高考了,願每一位考生都能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