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原來清太宗皇帝皇太極是中國式摔跤的宣導者

最近, 在一次摔跤訓練中, 我們拜訪了國際武道聯盟榮譽主席、遼寧省摔跤協會顧問關貴林先生。 關先生說:“中國式摔跤主要興盛期在清朝,

主要宣導人是清太宗皇太極, 當時, 他特別從蒙古請來教頭教滿洲青年摔跤, 他要求最後要摔倒教師爺。 這樣, 摔跤僦興盛了起來, 統一全國後, 做為八旗主要要武功就帶到了中原。 從此, 在全國推廣起來。 ”

真是巧極了, 博主的長篇歷史小說《順治遷都》也有相應的內容介紹——

滿洲人摔跤的歷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金代女真人的“拔裡速戲”, 《金史》卷九十一《蒲察世傑傳》:“蒲察世傑本名阿撒, 為人多力, 每遇武土角力賭羊, 輒勝之。 ”只是到了後金, “拔裡速戲”改名為“布庫”, 滿語本意為“摔跤手”、“大力士”, 當時通常的漢譯為“撩腳”, 此外還有“布庫之戲”、“布庫戲”、“演布庫”、“摔跤”、“角抵”、“相撲”、“相搏”等不同的叫法。

滿洲人一直沿續女真族傳統文化生活中的“摔跤賭羊”的習俗。

後金國建立之後, 皇帝們大力提倡演習布庫。 清代學者梁章臣在《歸田鎖記》中記載:“國朝皇帝多尚摔跤” 皇帝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 就是為了提出高八旗官兵的軍事素質。

崇德二年(1637), 清太宗令滿洲、漢軍士卒一同演練布庫(摔跤), 即便是親王, 甚至皇帝本人也要一同練習。

清皇室與蒙古各部建立了友好同盟之後, 每到聯歡宴會的時候, 就要有力士摔跤表演作為娛樂。 太宗皇太極曾賜封蒙古族的摔跤手為勇土稱號, 並叫他們傳授蒙古的摔跤技藝給滿洲青年。 那時, 軍隊中經常進行摔跤活動, 使用這樣的方法訓練士兵的力量和徒手搏鬥的技術, 並經常與擅長摔跤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選手舉行比賽。

滿洲人摔跤技術主要 以腳功取勝。 它的花樣類別有 “絆子、大得合、小得合、大鞭子、挑勾子、劃勾子、抹脖腳、搓腳、撥腳、架梁腿、扣腿”等。 滿洲地區的人有句諺語, 描述精當, “手是兩肩門, 贏人全憑腿。 ”布庫雖為徒手相搏, 但技法的關鍵在於腳力, 腳力的大小對於搏擊的勝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隻腳飛出去, 無論是踢、勾、掃, 還是拌, 都要有千鈞的力量。

德川慧子等人在盛京看到安崇阿巴圖魯一腳把黑熊踢進虎熊園裡, 就是一個證明……

關貴林先生

作者關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