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香港回歸20年]同心創前路 掌握新機遇

央廣網北京6月25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 1997年7月1日, 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再過幾天, 就是香港回歸20周年的日子。 隨著“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和基本法的全面貫徹落實, 香港特區在各個領域取得空前的成就。 作為祖國母親懷抱中一顆美麗的明珠, 香港日益綻放出瑰麗的光芒。

香港回歸20年將迎來諸多發展新機遇。 香港如何繼續發揮“超級連絡人”的作用, 為“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

楊曉明從事金融服務業, 業務涉及香港及內地, 每週都會往返兩地之間。

每次走過港鐵柯士甸站的人行天橋, 看著眼前一片工地漸漸成為已具雛形的“西九龍站”, 都充滿了期待。 明年, 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通車, 從西九龍站出發, 香港就能連通匯入內地高鐵網路。 “現在我們從香港到廣州坐直通車要兩個小時, 如果開通以後應該四五十分鐘, 能節省一個多小時。 到深圳現在基本是四十分鐘, 將來應該二十分鐘就可以了, 節省一半的時間。 ”

高鐵開通後, 預計香港西九龍站每天旅客輸送量近11萬人次。 跨越伶仃洋,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也貫通在即, 而深中通道、虎門二橋也在建設中。 一條條運輸大動脈的打通, 不僅帶來通行時間的縮短, 為香港與內地的深度交融、區域發展創造極大便利,

更讓香港人感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藍圖已觸手可及。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 首次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 這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三藩市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 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個內地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分析, 在大灣區中, 香港的航運、港口優勢將進一步發揮作用。 “大灣區給香港很好的腹地發展條件。 從人口來說, 它有6600多萬人, 比東京灣、三藩市灣都要多。 這一片也是國家比較富裕的地區, 它本身就是龐大的消費市場, 很多生產品都從這個地區出來, 需要港口、機場把產品運到其它國家,

部分產品運出也會經過香港港口。 所以大灣區的發展一定對香港整體發展有很大的好處。 ”

對於大灣區的意義, 香港特首梁振英這樣形容:如果說過去30年內地改革開放, 是香港發展的一隻翅膀, 那麼現在香港長出了大灣區這只新翅膀。 “在香港做創新, 是從0到1;1到100, 深圳是全世界做原型最快的地方;從100到100萬, 就是批量生產, 就是珠三角其它地方。 香港確實和整個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互補性非常好。 ”

背靠祖國, 面向世界, 香港的發展從來不缺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從香港出發, 4小時可飛往亞洲各主要市場;全球一半以上人口, 居於香港5小時飛行航程範圍內;香港港口航線可達全球500多個目的地。 還有開放合作的先發優勢、服務業專業化優勢、文脈相承的人文優勢,

這些都讓香港地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 可以發揮所長, 大展所長。

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 “一帶一路”帶給香港多方面的機遇。 特區政府成立了“一帶一路”督導委員會, 並設立“一帶一路”辦公室, 香港金融管理局還成立了“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 “‘一帶一路’倡議下, 資金缺口很大, 不管哪一個國家或者多邊機構都不能單憑自己的力量去解決, 要用市場的資金。 我們在這方面可以發揮作用, 在金融管理局裡成立基建投資促進辦公室。 香港由於歷史原因和國際打交道多經驗多, 法律體制和他們比較接軌, 所以內地企業走出去從風險管理的角度肯定可以發揮作用。

投身“一帶一路”建設, 企業的嗅覺最為靈敏, 反映也最為迅速。 在香港成立近80年的華潤集團, 已在沿線國家和地區頻頻佈局:澳大利亞、紐西蘭, 英國、緬甸、老撾、越南……投資目標既有大健康、大消費, 也有燃氣、水泥、電力行業等基礎設施建設。

董事長傅育甯看到, “一帶一路”帶來的是多贏效應。 既投資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也把他們的優勢和中國市場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有效結合好, 可以實現良性發展。

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表示, 中央高度關注並支援香港在打造綜合服務平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一帶一路”投融資平臺建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這輛快車中, 中央已經給香港預留了座位。 積極推動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用好“香港所長”服務于“國家所需”,既是推進“一帶一路”這項倡議的需要,也是香港自身繁榮發展的需要。

回歸20年,香港再啟程。創新科技再推動、文化資源再挖掘、旅遊產品再升級……香港,這個活力澎湃、韌力十足的城市,將繼續在東西交匯、新舊交融中煥發新生,澎湃前行!

用好“香港所長”服務于“國家所需”,既是推進“一帶一路”這項倡議的需要,也是香港自身繁榮發展的需要。

回歸20年,香港再啟程。創新科技再推動、文化資源再挖掘、旅遊產品再升級……香港,這個活力澎湃、韌力十足的城市,將繼續在東西交匯、新舊交融中煥發新生,澎湃前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