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江南曹氏的光榮:宋真宗眼中的一朝良將

被譽為“勳業最隆、功冠群雄”的“本朝第一良將”, 後世對他也推崇有加。 然而有學者在考察了曹彬的生平戰績後, 認為他在軍事方面盛名難副, 甚至有人把他列入“十大被高估的名將”。

不過, 和曹彬同一時代的人已經對他非常肯定和推崇了, 西元999年曹彬去世時, 真宗皇帝親臨致祭, 追贈其為中書令, 追封濟陽郡王, 配享太祖廟庭。 每當對大臣們說到曹彬時, 必定涕泗橫流。

曹彬究竟有何魅力, 值得皇帝如此?又為何在後世盛名不衰?

1

曹彬出自河北真定(今河北靈壽), 父親曹芸, 為成德軍節度都知兵馬使, 可謂出身將門。

在太祖、太宗朝, 曹彬披堅執銳, 平後蜀、攻太原、伐江南、征北漢、戰契丹, 南征北戰, 為北宋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深得君主寵信, 官至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曹彬雖是武將, 卻有一顆仁愛之心。

西元964年冬, 曹彬受命伐蜀。 古代打仗攻城之後,

士兵們姦淫擄掠的事情總是不能禁止。 曹彬因此想了一個辦法:每攻下一城便將婦女兒童聚于一所, 告訴部下這些都是進貢給皇上的, 不容閃失, 違令者軍法處置。 等戰事結束後, 他再派人訪察這些人的親屬, 將其安全送回。 找不到家人或者家人已不在人世的, 則準備一份嫁妝讓其開始新的生活。

但事情總是不那麼順利的, 總有幾個將領依仗自己資格老、功勞大, 偏偏不聽他那一套, 放縱部下搶掠, 自己也沉溺於享樂, 惹得蜀人怨聲載道。 一時間, 剛剛平靜的蜀地又激起一場大亂, 曹彬又費了好大的勁兒才平定叛亂。

宋太祖賞罰分明, 將曹彬升為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 曹彬並沒有為之欣喜, 而是馬上入宮朝見皇上,

堅決謝絕升官。 他對太祖說:“征西將士不少人都被治罪, 只有我受到賞賜, 這怎麼能讓人心服呢?況且靠我一個人也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太祖說:“我賞善罰惡, 勸勉大臣, 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你不必辭讓。 ”又詢問於他所經之地官吏們的表現。 可以說曹彬的一句話可能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了。 可是他卻這樣做了回答:“我光關注行軍打仗的事情了, 其餘的我沒有聽到什麼。 ”

皇上再三問他, 他最後只是推薦了一個叫沈倫的隨軍轉運使, 說他廉潔謹慎, 行為端方。

西元974年, 曹彬再次受命統兵討伐南唐。 因擔心士兵濫殺無辜, 曹彬又想了一個辦法——裝病。

於是在緊要關頭, 曹彬突然生病了。 大家都著急, 都監潘美和先鋒曹翰等都到總司令部去探病。

問生的是什麼病, 張羅著要去找名醫。

曹彬說, “我的病不是藥物能治好的, 只需各位真心實意發誓, 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 不亂殺一人, 那麼我的病就自然好了。 ”

眾將領應承, 一起焚香發誓決不濫殺, 金陵城才免遭屠戮。

2

宋史裡稱曹彬“寬厚淳樸”。 曹彬的姨媽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貴妃, 故而蒲州節度使王仁鎬對這個特殊的下屬給予了格外的禮遇。 可是曹彬卻沒有半點皇親國戚的驕橫和桀驁, 而是愈發恭敬守禮, 待人接物始終心平氣和, 無論在哪裡, 都能與同僚和下屬友好相處, 在路上遇到士大夫, 一定引車回避, 給對方讓路。 他對手下官吏從不直呼其名, 每次與他們談政事, 一定先整冠才接見。

曹彬為人廉潔, 從不以富貴驕人, 且常常雪中送炭助人於危難之中, 因而, 他的形象和聲望在朝野人士中都非常好。 在其他將帥聚斂成風之時, 他卻身居陋宅, 未嘗修廣, 衣著素袍, 安於儉德。

西元958年, 後周世宗柴榮命他出使吳越國。 吳越方面極盡恭敬, 給予最高規格的歡迎禮儀, 主人傾誠相與, 客人如沐春風, 出使非常成功。 歸程時, 照例是主人備好一份份的土特產品、名貴禮物。 可是, 曹彬不按這個“規矩”來, 他一概不予接受。 可是主人十分有誠意, 派人駕駛快船急急去追趕已經啟程的曹彬一行, 非要將禮物送給他不可。

曹彬只得收下禮物, 可是回來之後, 他卻讓下人一件件地登記清楚, 全部上交給朝廷。 柴榮再三堅持讓有司機構還給他, 曹彬就將其全部分給親朋舊友,自己一件不留。

曹彬還讀書好學,每次出征,往往帶大批書籍回來,勤奮求知,學識益廣,能與朝士清談終日,鴻儒碩士也常歎不如。這些人品與涵養,是他獲得盛名的重要基礎。

當然,曹彬也不是一個“爛好人”,他也有他的智謀甚至權術。受命為主帥征討南唐前,曹彬向趙匡胤請調一位將軍田欽祚一同來參戰,擔任另一路的前敵指揮官。

在場的人都很難理解。這個姓田的可不是什麼好相與的人,他既愛貪污,又愛爭功,常常忌功而傾軋同事。手下的幾名幹將領找到曹彬表示擔憂,曹彬解釋給他們說:此番南征,任務艱巨,時間也長,需要朝中群臣的全力支持。這次我領兵在外,若朝中有人不斷進讒言搗亂,很有可能壞了大事。堤防這種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放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派他一點用場,分給他一點功名,堵住他的嘴巴。如果他在軍隊中依然不聽從命令,我們還有尚方寶劍在手,不必擔心此人鬧事。”這實在是曹彬的高明之處。

3

有德、有才、有容、有仁、有謀,曹彬堪稱垂范後世的完美典範和標杆。趙匡胤對曹彬的人品和才幹都很賞識,曾對群臣說:“不欺主者,獨曹彬。”曹彬死後追封為王,與趙普同配享于太祖廟室,可謂極武將之榮。

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曹彬的言傳身教結出豐碩的果實,他的後世子孫多為將帥良才,被國家倚為干城。

曹彬的兒子曹璨和曹瑋,都作過真宗時期的宰相,曹彬的孫女還做了宋仁宗的皇后。慶曆八年(西元1048年)正月十八,宋仁宗留宿曹皇后宮中,突然有侍衛叛亂、闖進後宮殺人,宋仁宗想逃出寢宮,被曹皇后阻止,她吩咐嚴守宮門保護仁宗,並派心腹去調救兵,又命宮人準備冷水。不久後亂兵果然因為撞不開殿門而放火,被早有準備的宮人立即澆滅。靠著曹皇后的臨危不懼,終於等來了都知王守忠的救兵,平息了這場夜半宮變。

仁宗駕崩後,曹氏兩度垂簾聽政,相繼輔佐了英宗、神宗。神宗親政後重用王安石變法,曹氏雖不支持,但也沒有橫加干政,還在病逝前叮囑神宗說:“王安石的確有才學,可惜仇人太多,你若真愛惜人才,不如讓他暫時離京外任。”

後世稱曹彬一支“詩禮傳家,簪纓繼世”。由他開始在北宋初期所形成的曹氏宗親四支十八房,在靖康之變後隨宋廷南渡,逐漸成為日後江南曹姓的重要淵源。

曹彬六世孫曹孝慶就在南宋時遷往江西豫章,成為豫章曹氏之祖,曹雪芹正是曹孝慶的第十七世孫。

曹彬就將其全部分給親朋舊友,自己一件不留。

曹彬還讀書好學,每次出征,往往帶大批書籍回來,勤奮求知,學識益廣,能與朝士清談終日,鴻儒碩士也常歎不如。這些人品與涵養,是他獲得盛名的重要基礎。

當然,曹彬也不是一個“爛好人”,他也有他的智謀甚至權術。受命為主帥征討南唐前,曹彬向趙匡胤請調一位將軍田欽祚一同來參戰,擔任另一路的前敵指揮官。

在場的人都很難理解。這個姓田的可不是什麼好相與的人,他既愛貪污,又愛爭功,常常忌功而傾軋同事。手下的幾名幹將領找到曹彬表示擔憂,曹彬解釋給他們說:此番南征,任務艱巨,時間也長,需要朝中群臣的全力支持。這次我領兵在外,若朝中有人不斷進讒言搗亂,很有可能壞了大事。堤防這種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放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派他一點用場,分給他一點功名,堵住他的嘴巴。如果他在軍隊中依然不聽從命令,我們還有尚方寶劍在手,不必擔心此人鬧事。”這實在是曹彬的高明之處。

3

有德、有才、有容、有仁、有謀,曹彬堪稱垂范後世的完美典範和標杆。趙匡胤對曹彬的人品和才幹都很賞識,曾對群臣說:“不欺主者,獨曹彬。”曹彬死後追封為王,與趙普同配享于太祖廟室,可謂極武將之榮。

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曹彬的言傳身教結出豐碩的果實,他的後世子孫多為將帥良才,被國家倚為干城。

曹彬的兒子曹璨和曹瑋,都作過真宗時期的宰相,曹彬的孫女還做了宋仁宗的皇后。慶曆八年(西元1048年)正月十八,宋仁宗留宿曹皇后宮中,突然有侍衛叛亂、闖進後宮殺人,宋仁宗想逃出寢宮,被曹皇后阻止,她吩咐嚴守宮門保護仁宗,並派心腹去調救兵,又命宮人準備冷水。不久後亂兵果然因為撞不開殿門而放火,被早有準備的宮人立即澆滅。靠著曹皇后的臨危不懼,終於等來了都知王守忠的救兵,平息了這場夜半宮變。

仁宗駕崩後,曹氏兩度垂簾聽政,相繼輔佐了英宗、神宗。神宗親政後重用王安石變法,曹氏雖不支持,但也沒有橫加干政,還在病逝前叮囑神宗說:“王安石的確有才學,可惜仇人太多,你若真愛惜人才,不如讓他暫時離京外任。”

後世稱曹彬一支“詩禮傳家,簪纓繼世”。由他開始在北宋初期所形成的曹氏宗親四支十八房,在靖康之變後隨宋廷南渡,逐漸成為日後江南曹姓的重要淵源。

曹彬六世孫曹孝慶就在南宋時遷往江西豫章,成為豫章曹氏之祖,曹雪芹正是曹孝慶的第十七世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