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最有機會稱霸千年的帝王——唐憲宗

李唐王朝是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王朝。 早在李唐初期, 太宗皇帝李世民就被各遊牧民族尊為“天可汗”, 享盡了作為東方世界公認之天子的榮耀。 即使是不服當時東方世界秩序的高句麗, 也在隋唐四代君主的打擊下趨於瓦解。 西元668年, 唐軍在新羅軍的協助之下, 滅亡高句麗這個英勇頑強的國家。 據記載, 高句麗民眾大多被遷入內地, 融入漢族之中。 大唐的光輝照遍了東方世界。

正午太陽的光輝總是不能持續太久, 對大唐這顆太陽來說也是如此。 在高宗後期, 隨著東突厥的複國, 唐朝的對外戰爭開始走向頹勢。 682年, 突厥汗族阿史那骨咄祿率七百之眾反唐, 不久盡占突厥故地, 自號可汗, 唐軍不能制止。 其後數年間, 突厥軍多次寇邊, 唐軍數戰多不利, 只得默認突厥複國的事實。 歷史上稱這個政權為後突厥汗國。 在西線, 形勢同樣嚴峻。 唐朝的最大痛苦就是在她300年的統治時間裡面,

要面對太多的邊疆政權, 特別是西邊的吐蕃, 對唐朝的壓力尤其沉重。 吐蕃軍英勇善戰, 特別是其名將論欽陵駐守青海吐谷渾故地, 多次給唐軍以重大打擊, 唐軍與吐蕃軍戰, 失利十有六七。 不適應高原作戰應該是唐軍數次受制於吐蕃的主要原因。 吐蕃的崛起, 使得歷史上一直是隋唐王朝穩固後方的關中開始遭受重大威脅, 特別是大後方蜀地更是成為與吐蕃、南詔對抗的前線。 可以說大唐盛世的提早結束, 與吐蕃有極大關係。 唐朝地緣戰略形勢之差, 恐怕只有後世的北宋可比。

面對危局, 唐中央政權的一系列政策失誤與內部政爭使得局面更加惡化。 在中樞, 關隴集團曾把持中央政權長達百年之久。

關隴集團由一批佔據關隴的胡漢豪強組成, 主流出自北魏六鎮之武川鎮, 其成員能文能武, 出將入相, 重新統一了整個中國。 隋唐兩個偉大帝國, 都是在整個關隴集團的支持下建立的。 特別是在楊廣搞亂了整個帝國後, 正是關隴集團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迅速協助李唐統一天下, 才維護了隋朝以來中國的統一格局。 關隴集團巨大的能量引發了唐朝帝王的恐懼, 如果說強勢的李淵和李世民還有自信和能力駕馭關隴集團的話, 相對弱勢的高宗李治則缺乏這個信心, 更缺乏這個能力。 在高後武媚、宰相李勣等人的協助下, 高宗數興大獄, 清洗了關隴集團。 關隴將相被清洗後, 在對外戰爭方面,
高宗和武后不得不依賴于蘇定方等原來出身于關東地區竇建德系統的將領。 這些將領在高祖、太宗朝被壓抑十餘年, 高宗和武后對他們是既用且防的。 當這批將領老去後, 唐朝就出現了將領荒, 名將匱乏。 在高宗去世後, 武后為奪取政權, 又將站在自己對立面的程務挺等名將清洗。 到了武周時代, 唐朝在同時面對東北、西北等方面的威脅時, 已力不從心了。

唐、周政權對外擴張勢頭已逐漸減弱, 但戰線卻已極度拉長, 唐、周政權不得不在各個方向面對眾多邊疆政權的圍攻。 隨著高句麗的滅亡, 原來一直受高句麗壓制的契丹和奚人開始崛起, 成為唐、周的大患。 696年, 契丹首領李盡忠和孫萬榮起兵反抗武周, 女皇武則天先後派遣四十余萬周軍鎮壓都被擊敗。 叛軍擊破長城防線, 攻陷重鎮幽州(今北京一帶), 河北危急。 在此關鍵時刻, 契丹叛軍的後路為奚人所抄襲, 叛軍軍心大亂, 在歸途遭到唐軍伏擊, 孫萬榮被殺, 首級傳於洛陽。 為了擺脫這一尷尬局面, 朝廷決定增強地方軍力, 以防禦邊疆政權特別是契丹和奚人隨時可能發動的進攻。711年,唐睿宗命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掌握軍權,兼理民政,仿效東漢“州牧”的節度使制度開始形成。其中,幽州由於其防禦契丹、奚人和突厥的重要國防地位,更是北方雄鎮。到了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邊地形成了朔方、河東、幽州、河西、隴右、劍南、磧西、嶺南等節度使,擁眾數十萬,成為捍衛唐廷的一道堅實屏障。唐、周朝廷能在洛陽定都數十年,北方各鎮尤其是幽州、河東、平盧三鎮功不可沒

但兵力集中于邊境諸節度使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唐軍兵力大多集中於邊境,掌握在節度使的手上,中央兵力空虛。到了開元天寶年間,邊境兵力多達四五十萬,中央兵力僅有不到十萬人。內外軍事實力的失衡,自然給野心家以覬覦大寶的機會。755年11月,掌握十八萬兵力、兼領河東、范陽(幽州)、平盧三個節度使的安祿山,悍然發動叛亂。十五萬叛軍勢如破竹,下河北,陷河南,當年楊玄感和李密花了老牛鼻子勁都未打下的洛陽堅城,在叛軍面前如紙糊的一般。十二月,叛軍在野戰中殲滅了洛陽守軍主力後,佔領了洛陽。現在能遏制叛軍進攻的,唯有潼關天險了。關鍵時刻,奸相楊國忠擔心潼關守將哥舒翰立功後對己不利,於是唆使老邁昏庸的玄宗強令哥舒翰出潼關與叛軍作戰,結果幾乎全軍覆沒。叛軍順利攻入關中,直逼長安。玄宗帶著楊貴妃倉皇逃跑,太子李亨與東宮太監李輔國不願將關隴根本之地丟給叛軍,遂勾結禁軍首領陳玄禮在馬嵬坡發動兵變,盡誅楊國忠等,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馬嵬坡上演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離別劇。隨後,唐玄宗頭也不回地逃往蜀中,分出一半軍馬給李亨、李輔國,在靈武建立小朝廷堅持抗戰。雖然叛軍勢力強大,又佔領了兩京,但正因為李亨等人堅持不放棄關隴,安祿山叛軍始終不能肅清北方。李亨等利用兵力、財富上的優勢,再加上朔方雄鎮和回鶻人的幫助,逐漸站穩了腳跟,叛軍漸落入下風。安祿山不久即為其子安慶緒所殺。未久,安慶緒又為史思明所殺,叛軍的頭領換成了史思明。史思明在河北大敗數十萬唐軍,乘勝向洛陽進軍。

中原的大亂給唐帝國帶來了全面的邊疆危機。吐蕃乘安史之亂,逐步佔領了西域,將唐朝勢力從西域趕了出去。漢武帝以來一直為中原王朝佔據的河湟之地也為吐蕃乘機奪取,在中國西陲,吐蕃已經變成了最強大的力量,嚴重地威脅到唐帝國的生存和國運。在北方,後突厥汗國已經衰落,取後突厥而代之的回鶻人代替唐朝成為東亞世界的霸主。幸好回鶻人只對財物感興趣,在得到唐廷慷慨的財務補償後,回鶻人幫助唐軍屢敗叛軍。但回鶻人對中原事務的全面介入也在滋養著他們的眼界和野心,一旦他們對農業文明產生適應的感覺,那麼回鶻人感興趣的就不只是財寶和美女了。在向洛陽進軍的途中,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暗殺,史朝義成為叛軍首領,叛軍又退回河北。此時叛軍後方的奚人和契丹人已經殺了唐朝和親的公主,起兵叛亂,嚴重威脅到叛軍的後方——幽州。面對邊疆全面危機,無論是唐廷還是叛軍都感覺到有亡國滅種的威脅。在犧牲史思明勢力的基礎上,唐廷與叛軍余部達成妥協:叛軍承認唐王朝對於河北名義上的統治,將安、史家屬執送朝廷;朝廷承認叛軍對河北和山東北部的佔領,將這些地區劃分為范陽、魏博、成德三節度使轄地,史稱“河朔三鎮”。

以防禦邊疆政權特別是契丹和奚人隨時可能發動的進攻。711年,唐睿宗命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掌握軍權,兼理民政,仿效東漢“州牧”的節度使制度開始形成。其中,幽州由於其防禦契丹、奚人和突厥的重要國防地位,更是北方雄鎮。到了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邊地形成了朔方、河東、幽州、河西、隴右、劍南、磧西、嶺南等節度使,擁眾數十萬,成為捍衛唐廷的一道堅實屏障。唐、周朝廷能在洛陽定都數十年,北方各鎮尤其是幽州、河東、平盧三鎮功不可沒

但兵力集中于邊境諸節度使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唐軍兵力大多集中於邊境,掌握在節度使的手上,中央兵力空虛。到了開元天寶年間,邊境兵力多達四五十萬,中央兵力僅有不到十萬人。內外軍事實力的失衡,自然給野心家以覬覦大寶的機會。755年11月,掌握十八萬兵力、兼領河東、范陽(幽州)、平盧三個節度使的安祿山,悍然發動叛亂。十五萬叛軍勢如破竹,下河北,陷河南,當年楊玄感和李密花了老牛鼻子勁都未打下的洛陽堅城,在叛軍面前如紙糊的一般。十二月,叛軍在野戰中殲滅了洛陽守軍主力後,佔領了洛陽。現在能遏制叛軍進攻的,唯有潼關天險了。關鍵時刻,奸相楊國忠擔心潼關守將哥舒翰立功後對己不利,於是唆使老邁昏庸的玄宗強令哥舒翰出潼關與叛軍作戰,結果幾乎全軍覆沒。叛軍順利攻入關中,直逼長安。玄宗帶著楊貴妃倉皇逃跑,太子李亨與東宮太監李輔國不願將關隴根本之地丟給叛軍,遂勾結禁軍首領陳玄禮在馬嵬坡發動兵變,盡誅楊國忠等,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馬嵬坡上演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離別劇。隨後,唐玄宗頭也不回地逃往蜀中,分出一半軍馬給李亨、李輔國,在靈武建立小朝廷堅持抗戰。雖然叛軍勢力強大,又佔領了兩京,但正因為李亨等人堅持不放棄關隴,安祿山叛軍始終不能肅清北方。李亨等利用兵力、財富上的優勢,再加上朔方雄鎮和回鶻人的幫助,逐漸站穩了腳跟,叛軍漸落入下風。安祿山不久即為其子安慶緒所殺。未久,安慶緒又為史思明所殺,叛軍的頭領換成了史思明。史思明在河北大敗數十萬唐軍,乘勝向洛陽進軍。

中原的大亂給唐帝國帶來了全面的邊疆危機。吐蕃乘安史之亂,逐步佔領了西域,將唐朝勢力從西域趕了出去。漢武帝以來一直為中原王朝佔據的河湟之地也為吐蕃乘機奪取,在中國西陲,吐蕃已經變成了最強大的力量,嚴重地威脅到唐帝國的生存和國運。在北方,後突厥汗國已經衰落,取後突厥而代之的回鶻人代替唐朝成為東亞世界的霸主。幸好回鶻人只對財物感興趣,在得到唐廷慷慨的財務補償後,回鶻人幫助唐軍屢敗叛軍。但回鶻人對中原事務的全面介入也在滋養著他們的眼界和野心,一旦他們對農業文明產生適應的感覺,那麼回鶻人感興趣的就不只是財寶和美女了。在向洛陽進軍的途中,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暗殺,史朝義成為叛軍首領,叛軍又退回河北。此時叛軍後方的奚人和契丹人已經殺了唐朝和親的公主,起兵叛亂,嚴重威脅到叛軍的後方——幽州。面對邊疆全面危機,無論是唐廷還是叛軍都感覺到有亡國滅種的威脅。在犧牲史思明勢力的基礎上,唐廷與叛軍余部達成妥協:叛軍承認唐王朝對於河北名義上的統治,將安、史家屬執送朝廷;朝廷承認叛軍對河北和山東北部的佔領,將這些地區劃分為范陽、魏博、成德三節度使轄地,史稱“河朔三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