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門七代二十餘人效命欽天監,大興何氏以天文曆算名噪康熙朝

清康熙時期, 北京出現了一個著名的精通算學、律曆學的天文曆算世家, 自康熙六年(1667)至道光十八年(1838)的170多年間, 這個家族有七代20余人效命於清政府的欽天監(相當於國家天文臺),

從編纂《數理精蘊》、《禦制曆象考成》, 到繪製《皇輿全圖》、《西域圖志》, 乃至整個清代最傑作的天文儀器——璣衡撫辰儀的製作, 這個家族貢獻卓著, 名噪康熙朝。 她就是北京大興何氏家族, 其代表人物是何君錫及其三個兒子何國柱、何國宗、何國棟。

北京大興何氏“世業天文”, 自康熙至道光時期的172年間, 這個家族有七代共20多人任職於清政府欽天監, 並參與重大天文曆算等工作, 實屬罕見。 欽天監, 是掌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的官署, 它承擔著觀察天象、頒佈曆法的重任, 相當於國家天文臺。 雖然當時也有其他天文曆算名人出現, 如梅觳成、明安圖等, 但是, 一個家族有七代20余人效命於同一部門,

並貢獻卓著, 這樣著名的天文曆算世家值得一表。

何君錫:曆算家。 清康熙十年(1671)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在欽天監時憲科任五官正(掌推曆法, 定四時, 正六品)。 何君錫精通古代曆法。 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 康熙還“諭監副安泰從何君錫學古曆法”。 朝鮮曾兩次派許遠到中國向何君錫學習曆法。 但從當時的情況看, 皇帝還比較崇洋, 他青睞的是西洋傳教士。 因而精通傳統曆算學的何君錫實際上“有名無權”。

何國柱:曆算家。 關於何國柱的史料不多。 目前我們只知道兩點:一是清康熙年間, 何國柱等人曾被派到朝鮮進行測繪, 停留期間, 朝鮮數學家洪正夏、劉壽錫曾與何國柱“論算”, 說明當時何國柱的專業水準是過硬的。 二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

康熙曾陪同皇太后去熱河避暑山莊。 “隨行團”中就包括著名曆算學家, 如梅文鼎之子梅觳成, 蘇州府教授陳厚耀, 官學生明安圖, 欽天監何國柱、何國宗, 欽天監監副成德等人。 何國柱、何國宗兄弟倆能參加這樣規格的“隨行團”, 說明當時何氏兄弟還是受到康熙器重的。

何國宗(?-1767), 字翰如, 曆算家, 是大興何氏家族中地位最高的一個, 官至禮部尚書。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進士, 改庶起士, 命直內廷學演算法。 康熙五十二年(1713), 與梅瑴成、明安圖等人編纂《律曆淵源》叢書。 未散館, 授編修。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 《律曆淵源》一書共一百卷編成。 《律曆淵源》編纂成功, 何國宗立下了汗馬功勞。

何國宗一家“世業天文”, 故以算學被欽賜進士、入翰林,

官至禮部尚書。 1712 年考取進士, 後改庶起士。 1713 年蒙養齋開館後, 負責《律曆淵源》的編纂, 與梅瑴成一起充當彙編官。 雍正剛一上臺就得到重用, 擔任起居注官, 隨伺皇帝達四年之久。 何國宗曾先後擔任樂部大臣、左副都禦史、工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左都禦史和禮部尚書, 負責水利工程及《曆象考成後編》、《儀象考成》的編纂, 並率領傳教士赴伊犁測繪地圖。 乾隆時, 他還負責了天文儀器的製造, 試圖借用徐光啟“鎔西方之材質, 如大統之型模”的看法來達到復古之目的。

何國宗後奉詔同其弟何國棟測量南北各地北極高度和日影長度, 繪成全國輿地圖32幀, 康熙命名《皇輿全覽圖》。 乾隆平定準噶爾, 他又奉命去伊犁進行天文大地測量,

繪出當地地圖。 乾隆命其把所測當地節氣和日出入時刻刊入《時憲書》。 乾隆二十七年(1762), 何國宗以老休致;乾隆三十一年(1766), 何國宗卒。

何國棟:曆算家。 是清代第一幅《康熙皇輿全覽圖》的測繪成員之一。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 康熙委派傳教士雷孝思、白晉和中國學者何國棟、明安圖等人, 組織人員繪製詳細的中國地圖。 各地行政官員奉命全力支持, 測繪人員走遍大江南北, 歷時十一年, 最後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完成了《康熙皇輿全覽圖》。 英國科學家、學者李約瑟評述稱:它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 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

因史料不全, 對何君錫家族世系尚難細考。 但據現存史料可知, 在清政府欽天監官員中, 有許多何姓人,大多為何君錫家族成員。(2017-3-21)

■本人涉足何姓歷史文化十幾年,撰寫了大量的介紹何姓歷史文化的文章。本文及之前在《強哥說何》中發出的多篇文字均為原創,轉載者請尊重作者,標明出處。

有許多何姓人,大多為何君錫家族成員。(2017-3-21)

■本人涉足何姓歷史文化十幾年,撰寫了大量的介紹何姓歷史文化的文章。本文及之前在《強哥說何》中發出的多篇文字均為原創,轉載者請尊重作者,標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