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乾隆陵墓,裕陵至今仍有四大謎團等待世人揭曉!

裕陵是清入關後第四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皇帝的陵寢, 位於孝陵以西的勝水峪, 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年), 乾隆十七年(1752年)告竣, 耗銀170多萬兩。 雖然關於清皇陵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 但是以下是其中裕陵在發掘過程中一些讓人格外驚訝的謎團。

1.女屍之謎

東陵盜案發生後, 溥儀派載澤、耆齡等人進行善後處理。 他們在清理裕陵地宮時, 發現了一具完整的女屍。 參與清理重殮的清室遺臣在東陵期間所寫的日記中, 都曾提到此事。 據這些宗室遺臣判斷, 此具女屍就是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皇后, 卒年49歲。 裕陵地宮中的6位墓主人, 有比她先死先人葬的, 也有比她晚死晚人葬的;有比她年齡小的, 也有比她歲數大的。 同處一個地宮, 為何唯獨她的屍骨保持如此完好?

有人可能想:是不是她的屍體進行了特殊防腐處理?如果她的屍體進行了防腐處理,

那麼皇帝和孝賢皇后的屍體更應該做防腐處理。 慧賢和哲敏兩位皇貴妃也應該做防腐處理。 再者說, 清朝不刻意追求屍體的防腐。 孝儀皇后死時是一名皇貴妃, 不會專對她的屍體做防腐處理的。 那究竟為什麼153年屍體不腐, 至今誰也解釋不了。

2.棺槨漂起之謎

裕陵地宮裡的每具棺槨的四角, 各有一塊重達數百斤的龍山石, 將棺槨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 龍山石下部伸出的四棱形榫, 根部細, 頭部粗。 榫插入石制棺床上的長方形眼中, 向旁邊相通的方眼一推, 由於這個方眼口小下大, 龍山石便被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 龍山石上面鑿有縱向和橫向的通槽。 槨的豎向邊棱被卡在龍山石的縱向槽內, 槨底部伸出的橫向邊棱被龍山石橫向的槽卡壓, 這樣棺槨既不能升起, 又不能前後、左右移動。

1928年, 孫殿英匪軍在盜掘裕陵地宮時, 曾順利地打開了前三道石門。 但第四道石門卻無論如何也不能打開, 最後一道門怎麼也打不開, 用粗樹幹撞門也無濟於事, 便氣急敗壞地用炸藥炸開了石門。 進去後, 驚訝地發現了一個天大的奇事, 裕陵內葬有乾隆和孝賢純皇后、哲敏皇貴妃等6人, 其他五個棺槨都在石床上, 唯獨乾隆的“走”了下來, 將石門死死地頂住, 以致士兵無法將門打開。 溥儀派善後大臣重殮裕陵遺骨時, 將乾隆帝的內棺重新擺放在正面棺床上的正中之位,

並將一帝一後三妃的遺骨殮人棺內。 可是到了1975年, 清東陵文物保管所開啟地宮時, 又是乾隆帝的內棺頂住了石門。

為什麼兩次都是乾隆帝的棺木頂住石門?地宮內的積水主要是從地面的石縫中滲出。 平緩上升的水面, 不會產生波浪水流, 更不會有衝擊的力量。 所以地宮內積水不會將乾隆帝的棺槨沖下棺床。 乾隆棺槨頂門, 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3.石柱之謎

現在裕陵地宮的前三道石門,每道都用4根巨大的四棱形石柱支頂,共有石柱12根。人們一看便知,這些石柱並非原來就存在,而是後來增加的。如果原來就有石柱,巨大的棺槨是根本無法進入地宮的。

為什麼要支頂這些石柱,它們又是什麼時候支頂的?

前三道石門的上門檻及以上的枋子,帶門簪皆出現了程度不同的裂璺,其中第一道石門尤為嚴重。如果不採取必要措施,後果會不堪設想。這12根石柱中,8根是1989年由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古建隊支頂的。而第一道石門外側的兩根石柱,支頂日期至今不明。

1928年孫殿英匪軍盜陵時,是不會支頂石柱的。應該不是溥儀派出的東陵善後大臣所為。因為他們在東陵善後期間,每一位都做了詳細的記載,就連一些瑣碎小事都有記錄,但對支頂石柱之事卻隻字未提。1975年開啟裕陵地宮時,這兩根石柱就已存在,更不是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支頂。

這樣看來,兩根石柱只能是清朝遺物,而且只能是在乾隆人葬地宮後、隧道填堵前那幾天支頂的。因為乾隆人葬前的嘉慶四年(1799年),在修築裕陵地宮隧道內的斜坡地面時,曾計畫築打夯土,但負責工程的大臣綿課發現“頭層石門之上橫安石檻已見有裂縫斜紋兩道”。為了避免震動,遂奏請皇帝,將築打夯土改為用磚鋪砌,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隧道磚鋪地面。

石門上檻出現裂縫,嘉慶皇帝是不會置之不理的。可是,在乾隆帝人葬後,綿億、弘謙、特清額、成林在向嘉慶皇帝奏報“敬修填砌裕陵元宮門隧道並成砌琉璃影壁等工”的奏摺中,並未提及支頂石柱之事。這兩根石柱到底是什麼時候支頂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4.殘破的龍山石

龍山石是位於棺槨四角的特製的固定棺槨的石構件。皇家設龍山石的目的就是固定棺槨,不讓移動。這說明皇家當時就想到了人葬多少年後地宮有可能出現滲水,浸泡棺槨,所以設龍山石防止棺槨浮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孝賢皇后梓宮東南角的龍山石是殘破的,龍山石上有一道斜著的裂縫,將龍山裂為兩塊,竟用三個鐵鋸子連在了一起,裂縫和鋸處抹上了石灰和石粉做假,使人看不出來。孝賢皇后是在翰隆十七年(1752年)人葬地宮的,當時石匠,也可能是工,用這種方法矇騙了皇帝。到裕陵開放時,每到雨季地宮裡就有一人多深的積水,龍山石長年累月在水中浸泡著,這種水中又含有大量石灰,具有很強的腐蝕性,所以抹飾的石灰和石粉脫落了,露出了石縫和鐵鋸子,才發現了這一作弊現象。

歷史話外音: “聖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在封建帝王的心目中,山陵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陵寢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為保護陵寢安全,建圍牆,樹界樁,開火道,懸禁牌,加之封建帝王故弄玄虛,堪輿家大肆渲染,皇家陵園被罩上了神秘的光環。

3.石柱之謎

現在裕陵地宮的前三道石門,每道都用4根巨大的四棱形石柱支頂,共有石柱12根。人們一看便知,這些石柱並非原來就存在,而是後來增加的。如果原來就有石柱,巨大的棺槨是根本無法進入地宮的。

為什麼要支頂這些石柱,它們又是什麼時候支頂的?

前三道石門的上門檻及以上的枋子,帶門簪皆出現了程度不同的裂璺,其中第一道石門尤為嚴重。如果不採取必要措施,後果會不堪設想。這12根石柱中,8根是1989年由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古建隊支頂的。而第一道石門外側的兩根石柱,支頂日期至今不明。

1928年孫殿英匪軍盜陵時,是不會支頂石柱的。應該不是溥儀派出的東陵善後大臣所為。因為他們在東陵善後期間,每一位都做了詳細的記載,就連一些瑣碎小事都有記錄,但對支頂石柱之事卻隻字未提。1975年開啟裕陵地宮時,這兩根石柱就已存在,更不是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支頂。

這樣看來,兩根石柱只能是清朝遺物,而且只能是在乾隆人葬地宮後、隧道填堵前那幾天支頂的。因為乾隆人葬前的嘉慶四年(1799年),在修築裕陵地宮隧道內的斜坡地面時,曾計畫築打夯土,但負責工程的大臣綿課發現“頭層石門之上橫安石檻已見有裂縫斜紋兩道”。為了避免震動,遂奏請皇帝,將築打夯土改為用磚鋪砌,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隧道磚鋪地面。

石門上檻出現裂縫,嘉慶皇帝是不會置之不理的。可是,在乾隆帝人葬後,綿億、弘謙、特清額、成林在向嘉慶皇帝奏報“敬修填砌裕陵元宮門隧道並成砌琉璃影壁等工”的奏摺中,並未提及支頂石柱之事。這兩根石柱到底是什麼時候支頂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4.殘破的龍山石

龍山石是位於棺槨四角的特製的固定棺槨的石構件。皇家設龍山石的目的就是固定棺槨,不讓移動。這說明皇家當時就想到了人葬多少年後地宮有可能出現滲水,浸泡棺槨,所以設龍山石防止棺槨浮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孝賢皇后梓宮東南角的龍山石是殘破的,龍山石上有一道斜著的裂縫,將龍山裂為兩塊,竟用三個鐵鋸子連在了一起,裂縫和鋸處抹上了石灰和石粉做假,使人看不出來。孝賢皇后是在翰隆十七年(1752年)人葬地宮的,當時石匠,也可能是工,用這種方法矇騙了皇帝。到裕陵開放時,每到雨季地宮裡就有一人多深的積水,龍山石長年累月在水中浸泡著,這種水中又含有大量石灰,具有很強的腐蝕性,所以抹飾的石灰和石粉脫落了,露出了石縫和鐵鋸子,才發現了這一作弊現象。

歷史話外音: “聖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在封建帝王的心目中,山陵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陵寢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為保護陵寢安全,建圍牆,樹界樁,開火道,懸禁牌,加之封建帝王故弄玄虛,堪輿家大肆渲染,皇家陵園被罩上了神秘的光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