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收復臺灣後,他上書應趁勢拿下日本,若聽了他的,歷史將改寫!

自從鄭成功收復臺灣後, 鄭氏小朝廷在臺灣割據多年, 康熙即位後一直想收復臺灣, 一統全國。 1681年, 康熙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 命施琅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進取澎湖、臺灣。

施琅從小生長在海邊, 精通海域的氣候、地理等方面的知識, 對兵法、戰爭也十分通曉, 又熟悉臺灣鄭氏集團的內情, 是攻台清軍主將的不二人選。

施琅果然不負眾望, 以摧枯拉朽之勢收復了臺灣, 當時的幼主鄭克爽被迫投降。 臺灣回歸祖國後, 施琅向康熙上書了一份提議——趁勢拿下日本。

施琅寫到:倭賊盤踞海外為禍, 自前明起已有百餘年, 今銳氣正盛, 可效元祖之事, 提中國之兵伐之, 永絕倭患, 安定東南。

康熙看後十分喜悅, 當時的日本閉關鎖國, 在軍事實力方面遠落後於中國, 勢頭正盛的清軍拿下日本是不在話下, 而且還能解決沿海的倭寇問題, 那為什麼沒有執行呢?

首先, 當時的德川幕府對清朝態度還比較好, 大臣們都不太贊成討伐日本。 而且, 這個時候西北的葛爾丹也在趁著清朝忙於東南對敵的時候大舉入侵, 清朝又必須派兵先解決眼下的問題, 所以這個提議也就被擱置了。

這一擱置就延續到了近現代, 清朝開始徹底的閉關鎖國。 不進則退, 清朝很快被日本追趕上, 也就發生了之後的甲午戰爭, 清朝大敗, 割地賠款。 中國這塊大肥肉又被歐洲的列強盯上了, 中國不斷遭到入侵, 也就開始了近代的屈辱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