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說它是“最紅”的湯,沒有人反對吧?

羅宋湯起源於烏克蘭, 在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國家廣為流傳。 大多以紅菜為主料, 常加入馬鈴薯、紅蘿蔔、菠菜和牛肉塊、奶油等熬煮, 因此呈紫紅色。 它“上得廳堂, 下得廚房”, 鮮中帶甜、酸中有鹹, 香濃不膩。 再遲鈍的味蕾都會為之一振, 暖進人心。

以前一直以為羅宋湯的故事, 應從常見的港式西餐和茶餐中尋找, 卻萬萬沒想到, 紙醉金迷的舊上海, 才是中式羅宋湯的發源地。 雖然只是一道配菜的湯品, 確是上海人在加班後餓著肚子回家的路上, 在上學歸來急著吃飯奔跑的弄堂裡, 腦海中會浮現的海市蜃樓。 下面就跟隨食城君一起, 來探索羅宋湯的美味情緣。

“羅宋”二字出自傳說中的“上海話念外語大法”——洋涇浜英語, 是Russian一詞的音譯。 19世紀, 中外商人使用混雜語言, 只有口頭形式, 沒有統一的書面形式。 不講語法, 按照字對字轉換成英語, 這種語言被稱為洋涇浜英語,

在當時的上海很流行。 而羅宋湯之所以遠道而來到中國, 離不開我們高中歷史中學過的那場“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發生革命後, 沙俄的廢柴貴族(簡稱白俄)失去了世襲的權利財富, 被迫離開國家, 分別逃到了歐洲, 中國的天津、上海。 到了1937年, 一共有25000名白俄在滬生活。

他們帶來了伏特加, 也帶來了俄式的西菜。 上海的羅宋湯, 就是從俄式紅菜湯演變而來。 幾個銅板既可以吃到西洋風味的羅宋湯, 又開了眼界, 自然備受歡迎。

當然除了便宜, 俄菜也按照上海口味進行了改良。 羅宋湯原本是用紅色的甜菜來熬制湯頭, 鮮紅甘甜的菜汁從紋理間流淌而出, 是將牛肉湯底染成紅色的秘訣。 可是上海鮮有種植。 於是本地廚師就聯想到用捲心菜和番茄醬代替。 捲心菜和甜菜口感相似, 而番茄醬既有酸甜味, 又能讓湯色變紅。

甜菜

像許多當地化的菜品那樣, 羅宋湯的改良中最有本地特色的一點在於炒麵粉, 以增加稠度。 不只是羅宋湯, 其他西餐凡是原配方該用奶油的地方, 海派改良裡都用炒麵粉代替。 最初是因為缺乏奶油, 而麵粉則是便宜經濟的代替品。 但炒麵粉本身成了一種海派西餐的特色, 雖然聽起來不搭調, 但卻有特殊的煙火香, 與番茄的酸甜、牛腩的肥厚、捲心菜的鮮脆融合得恰到好處。

另外, 俄國人通常會在湯裡配上一勺優酪乳油再喝,

這也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 於是, 聰明的老上海廚師們在去掉優酪乳油之余, 連番茄醬也用油炒了, 去掉酸味再用, 最後還要放白砂糖, 營造酸中透甜的滋味。 還有種做法是放大白兔奶糖, 不僅甜得來, 又有絲絲奶香, 可謂一舉兩得。

羅宋湯在上海形成了各種流派與分支,以“飯店派”、“食堂派”、“家庭派”為主。

“飯店派”以淮海西菜社為代表,在當年推出羅宋湯後,經過數次改良,更新工藝,終於成為海派羅宋湯的領路人。而後,各家西菜館乃至個別中菜館,都紛紛仿效。

“食堂派”又稱“弄堂派”。湯往往用大面盆或是保暖茶桶盛裝,不用番茄醬或是只放極少用以著色,常常是“清湯晃水”的,飄著幾絲紅腸而已。番茄多不剝皮,與那西菜館裡的羅宋湯是大相徑庭,吃著卻也爽口。至今還有許多中學生不願意吃學校的飯菜,跑到校門口買兩元錢一碗的這種湯,加片麵包以做午飯。

“家庭派”的人,既無緣學到西菜館的燒法,也不想如“食堂派”那樣墮落,於是只能自行琢磨,研究出各式燒法,可以說一百個上海人就有一百種羅宋湯。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因地制宜地進行改良,例如以紅腸代替牛肉,土豆可能是滾刀塊也可以是小正方體,或是為了營養加一些胡蘿蔔,為了好看加一些芹菜丁等。

在上海,很多老克勒想吃羅宋湯了,就去德大。開店100多年來,羅宋湯依然是店裡最受歡迎的菜式之一。到了午後,總有打扮得體的上海老太太在家人或小姐妹的陪伴下,到德大吃碗羅宋湯,嗲悠悠地說些老故事。當年時髦的大家閨秀,如今在這裡,仍能憶起彼時約會時的浪漫,就是因為這碗羅宋湯的味道一直未變。

廚師長丁柏洪在店裡已將近30年,烹製羅宋湯的秘方由師傅代代相傳,除了稍減油膩外,配方一如當年。他每天早上六七點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熬湯底,用牛腱及肋條部分的牛肉,瘦肉裡略帶一點肥膘,煮上兩個小時。

一邊煮湯,一邊配菜,湯裡共要用到十幾種蔬菜,包括捲心菜、洋蔥、芹菜、胡蘿蔔和香葉等,“蔬菜切丁後,一定要用白脫油炒,味道更香。”炒完蔬菜,還要翻炒番茄醬,去酸味,提香味。

之後還有一道關鍵工序——“著膩”。中式“著膩”用的是生粉,西式“著膩”就要複雜得多:先用少許精緻油或橄欖油起鍋,慢火中放入幹麵粉,需要極大耐心緩緩拌炒,直至色澤微微變棕,至少要花半個小時。

羅宋湯是濃湯,“著膩”後才更有口感。湯底加上蔬菜,調味再勾芡,完成後的濃湯還得燜上兩個小時左右。一旦出鍋,一碗碗赤紅厚稠的羅宋湯甜中飄香,食客想忍住饞蟲怕是極難的啊。

上海人的西餐,有自己的一套,吃的不僅是情調,更是老派生活的餘韻。體面的喝湯方式,勺子要由內向外搖動,如果湯漸漸見底了,那麼就用左手輕輕掂起盤子靠向自己身體的一邊側飲。現如今各種網紅食物佔據了當下主流,卻仍然可以見到有那麼一群老上海人點著一份羅宋湯慢慢悠悠的在那個年代,你感覺好像變了,可又覺得什麼都沒變。

— 後臺回復“羅宋湯” —

get 萌萌噠圖文教程

文中部分素材源自網路

如有侵權聯繫後臺刪除

戳《酸甜,苦澀,辛辣......為什麼人們失戀後都喝它?》

☟☟☟點擊閱讀原文一探究竟

羅宋湯在上海形成了各種流派與分支,以“飯店派”、“食堂派”、“家庭派”為主。

“飯店派”以淮海西菜社為代表,在當年推出羅宋湯後,經過數次改良,更新工藝,終於成為海派羅宋湯的領路人。而後,各家西菜館乃至個別中菜館,都紛紛仿效。

“食堂派”又稱“弄堂派”。湯往往用大面盆或是保暖茶桶盛裝,不用番茄醬或是只放極少用以著色,常常是“清湯晃水”的,飄著幾絲紅腸而已。番茄多不剝皮,與那西菜館裡的羅宋湯是大相徑庭,吃著卻也爽口。至今還有許多中學生不願意吃學校的飯菜,跑到校門口買兩元錢一碗的這種湯,加片麵包以做午飯。

“家庭派”的人,既無緣學到西菜館的燒法,也不想如“食堂派”那樣墮落,於是只能自行琢磨,研究出各式燒法,可以說一百個上海人就有一百種羅宋湯。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因地制宜地進行改良,例如以紅腸代替牛肉,土豆可能是滾刀塊也可以是小正方體,或是為了營養加一些胡蘿蔔,為了好看加一些芹菜丁等。

在上海,很多老克勒想吃羅宋湯了,就去德大。開店100多年來,羅宋湯依然是店裡最受歡迎的菜式之一。到了午後,總有打扮得體的上海老太太在家人或小姐妹的陪伴下,到德大吃碗羅宋湯,嗲悠悠地說些老故事。當年時髦的大家閨秀,如今在這裡,仍能憶起彼時約會時的浪漫,就是因為這碗羅宋湯的味道一直未變。

廚師長丁柏洪在店裡已將近30年,烹製羅宋湯的秘方由師傅代代相傳,除了稍減油膩外,配方一如當年。他每天早上六七點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熬湯底,用牛腱及肋條部分的牛肉,瘦肉裡略帶一點肥膘,煮上兩個小時。

一邊煮湯,一邊配菜,湯裡共要用到十幾種蔬菜,包括捲心菜、洋蔥、芹菜、胡蘿蔔和香葉等,“蔬菜切丁後,一定要用白脫油炒,味道更香。”炒完蔬菜,還要翻炒番茄醬,去酸味,提香味。

之後還有一道關鍵工序——“著膩”。中式“著膩”用的是生粉,西式“著膩”就要複雜得多:先用少許精緻油或橄欖油起鍋,慢火中放入幹麵粉,需要極大耐心緩緩拌炒,直至色澤微微變棕,至少要花半個小時。

羅宋湯是濃湯,“著膩”後才更有口感。湯底加上蔬菜,調味再勾芡,完成後的濃湯還得燜上兩個小時左右。一旦出鍋,一碗碗赤紅厚稠的羅宋湯甜中飄香,食客想忍住饞蟲怕是極難的啊。

上海人的西餐,有自己的一套,吃的不僅是情調,更是老派生活的餘韻。體面的喝湯方式,勺子要由內向外搖動,如果湯漸漸見底了,那麼就用左手輕輕掂起盤子靠向自己身體的一邊側飲。現如今各種網紅食物佔據了當下主流,卻仍然可以見到有那麼一群老上海人點著一份羅宋湯慢慢悠悠的在那個年代,你感覺好像變了,可又覺得什麼都沒變。

— 後臺回復“羅宋湯” —

get 萌萌噠圖文教程

文中部分素材源自網路

如有侵權聯繫後臺刪除

戳《酸甜,苦澀,辛辣......為什麼人們失戀後都喝它?》

☟☟☟點擊閱讀原文一探究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