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虞允文生平簡介

虞允文(1110年-1174年), 字彬甫, 為隆州仁壽人, 即今四川仁壽縣人, 宋朝丞相和軍事家。

早年

虞允文自幼勤奮好學, 《宋史》稱其“六歲誦九經, 七歲能屬文”, 讀書於瑞竹園(仁壽縣城東面)。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及第, 獲委任為通判彭州, 權知黎州、渠州。 時秦檜當權, 允文一如同四川書生皆不獲重用。 秦檜死後, 終於獲得中書舍人趙逵推薦, 就任秘書丞(職官, 從七品), 官至禮部郎官、中書舍人(職官, 正四品)、直學士院(差遣)。

抗金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 金國海陵王完顏亮率領百萬大軍進攻宋朝, 橫越淮河, 進迫長江。 金國大軍勢如破竹,

宋朝政權岌岌可危, 虞允文這時被委任為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軍, 並被派往採石磯(今安徽馬鞍山市)犒師, 而金海陵王大軍亦正圖謀由採石磯渡過長江。 這時, 原來負責督軍的主帥棄軍逃走, 正在等候朝廷任命的後任。 虞允文祗為犒師, 本無守土責。 此時親自督師, 向散漫在江邊的士兵演說:“若金軍成功渡江, 你們又能逃往哪裡?現在我軍控制著大江, 若憑藉長江天險, 為何不能于死裡求生?何況朝廷養兵三十年, 為什麼諸位不能與敵血戰以報效國家?”這番演說成功把士兵團結起來, 並大大振奮了軍心。 他並隨即把散處沿江各處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統合起來, 以1.8萬兵力與百萬金軍決戰於採石磯, 結果大敗金軍, 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
事後, 病重的四川統帥劉錡握其手言:“朝廷養兵千日, 竟使書生立功!”以是知名。

北伐

因為採石之役大獲全勝, 虞允文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被委任為川陝宣諭使, 並與宣撫使吳璘商議收復中原的大業, 再次北伐中原, 曾收復陝西六郡。 可惜在宋孝宗即位後, 因誤信奸臣史浩、湯思退的讒言, 要求川陝宋軍退兵, 以致功敗垂成, 允文上疏, 大略言:“恢復莫先於陝西, 陝西五路新複州縣又系於德順之存亡, 一旦棄之, 則窺蜀之路愈多, 西和、階、成, 利害至重”。 孝宗將召允文問陝西事, 執政忌其來, 以顯謨閣直學士(職, 從三品)知夔州(差遣), 尋又命奏事。 隆興元年入對, 史浩既素主棄地, 及拜相, 亟行之, 且親為詔, 有曰:“棄雞肋之無多,

免鋃心之未已。 ”允文入對言:“今日有八可戰。 ”上問及棄地, 允文以笏畫地, 陳其利害。 上曰:“此史浩誤朕。 ”以敷文閣待制(職, 從四品)知太平州, 尋除兵部尚書(職事官, 從二品)、湖北京西宣撫使(差遣), 改制置使。

時朝廷遣盧仲賢使金議和, 湯思退又欲棄唐、鄧、海、泗四州, 手詔謂唐、鄧非險要, 可置度外, 允文五上疏力爭。 思退怒, 即奏曰:“此皆以利害不切於己, 大言誤國, 以邀美名。 宗社大事, 豈同戲劇。 ”上意遂定。 湯思退陽請召允文, 實欲去之也。 允文上印, 猶以四州不可棄為請, 乞致仕。 詔以顯謨閣學士(職, 正三品)知平江府。 思退竟決和議, 割唐、鄧。

二年, 金兵複至, 思退貶, 上悔不用允文言。 陳俊卿亦薦允文堪大用, 除端明殿學士(職, 正三品)、同簽書樞密院事(職事官,

正二品)。 乾道元年(1165年)允文被召回臨安, 任參知政事(職事官, 副宰相, 正二品)兼知樞密院事(職事官, 正二品), 乾道三年(1167年), 因為抗金名將吳璘病逝, 虞允文被任為四川宣撫使兼知樞密院事, 拜資政殿大學士(職, 正三品), 以接替吳璘的職務。 他治川時積極整頓正規軍和民兵, 並減縮軍費開支。 他於乾道五年(1169年)八月拜右僕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職事官, 宰相, 正一品)兼樞密使(職事官, 從一品), 大力提拔賢良之士, 如:胡銓、周必大、王十朋、趙汝愚、晁公武、李燾等人。 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授特進(文階, 第二階, 從一品)、左丞相(職事官, 宰相, 正一品)兼樞密使, 但他隨即要求鎮撫四川, 以圖光復大業, 同年秋, 授少保(加官, 三少, 正一品)、武安軍節度使(武階官,
從二品)、四川宣撫使(差遣)職務, 進封雍國公(爵, 從一品), 命其再度赴四川總理軍政事務。 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時間裡, 不斷籌畫由四川出師北伐, 以圖光復中原, 最終積勞成疾, 淳熙元年(1174年)以病卒。

名留青史

在淳熙四年(1177年), 宋孝宗詔贈虞允文太傅, 諡忠肅。 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復中原的鬥心, 從此不再打算收復中原。 但虞允文的報國事蹟仍廣為人傳頌, 名留青史。

更多歷史, 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