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落實“三同”消解質量內外不同

不少消費者為了購買更優質的中國製造產品, 不得不漂洋過海, 到海外搶購“中國製造”。 這樣的尷尬局面, 不僅給消費者帶來極大不便, 損害了“中國製造”的形象, 也束縛了內需潛力的釋放。 為此, 我國必須進一步擴大“同線同標同質”的實施範圍, 推動更多行業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進而帶動國內相關產業提質升級, 引導消費回流, 優化供需結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要引導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範圍, 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所謂“同線同標同質”,

是指出口企業要在同一條生產線上, 按照相同的標準生產出口和內銷產品, 使供應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產品達到相同的質量水準。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承接了大量的國際產業轉移, 並依靠廉價的土地資源、勞動力等要素投入, 迅速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工廠”。 不過, 在製造業快速發展的背後, 卻在許多領域存在產品標準“內外有別”的現象。

一方面, 由於我國與一些發達國家在發展階段、發展水準上確實存在明顯差距, 發達國家確實對產品質量要求更高;另一方面, 我國的製造業長期依賴來料加工、出口貿易的發展模式, 也必須主動適應海外的標準體系。 這就導致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 我國內銷產品與出口產品存在明顯的標準差異,

出口到發達國家的產品質量明顯好於在國內市場銷售的產品, 形成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質量高差”。

盡管這種“內外有別”的雙重標準是我國製造業發展的特定階段的產物, 不過, 隨著我國國內消費水準提升和需求不斷變化, 反而造成一些內銷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 不少消費者為了購買更優質的中國製造產品, 不得不漂洋過海, 到海外搶購“中國製造”。 這樣的尷尬局面, 不僅給消費者帶來極大不便, 損害了“中國製造”的形象, 也束縛了內需潛力的釋放。

從企業的角度看, 一些出口加工企業按照雙重標準生產國內外兩個不同市場的產品, 增加了企業成本。 而且, 一旦國際市場發生變化,

外銷產品出口受阻, 轉內銷又將面臨標準不符的問題, 使企業的經營難度進一步加大。

為瞭解決這一問題, 近年來, 我國有關部門加快推動出口企業“同線同標同質”。 從已經披露的資訊看, 目前我國已有1180家企業、約5000種商品達到了“同線同標同質”的要求。 不過, 這與國內消費潛力的釋放仍有較大差距。 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 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在這樣的背景下, 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啟動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

從政策層面看, 必須進一步擴大“同線同標同質”的實施範圍, 推動更多行業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進而帶動國內相關產業提質升級,

引導消費回流, 優化供需結構。 同時, 完善公共服務平臺, 特別是著力加強對“同線同標同質”產品質量和生產企業的監管, 使“同線同標同質”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 推動形成更多高質量供給, 促進國內國際市場深度融合, 促進更高水準的全方位開放。

對製造業企業而言, 必須主動適應消費升級的新變化、新趨勢, 積極主動落實“同線同標同質”, 不斷提升質量供給水準。 同時, 以此為契機, 加快實施技術更新換代, 始終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推動企業向中高端產業層級邁進, 不斷提升“中國製造”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使消費者不出國門, 就可以買到與國際市場同樣優質、價格更加低廉的產品,

以更多有效供給適應和引導消費需求, 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編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