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中蘇聯為沒有何放棄莫斯科,轉入西伯利亞

莫斯科也是歐洲大陸反法西斯主義的最後一個政治符號, 一旦抹去, 二戰的進程將會發生重大改變。 莫斯科保衛戰作為二戰歐洲戰場的幾個重要轉捩點之一,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過莫斯科保衛戰, 蘇聯開始初步扭轉局勢, 從而帶動了整個二戰形勢的逆轉。 現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樓主所謂的西伯利亞戰鬥的可行性。

一、從蘇聯及蘇共中央當時所處的政治及軍事環境而言, 放棄莫斯科, 轉入西伯利亞進行戰鬥不具備可行性。

1、莫斯科是蘇聯仍具有抵抗德軍進攻能力, 維持對德作戰的重要象徵,

是蘇聯政權能夠保證持續運作的精神後盾, 是蘇聯必保的物件。 對蘇聯而言, 莫斯科作為蘇聯的政治中心由來已久, 是蘇軍和蘇聯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當時德軍大踏步前進而蘇軍節節抵抗而又節節後退的現實情況下, 一旦作為精神象徵的莫斯科陷落, 將對南線與北線作戰的蘇聯軍民帶來嚴重的精神打擊, 有可能導致整個蘇軍的崩潰, 這種結果也就意味著整個蘇德戰爭的結束;

2、對史達林而言, 莫斯科會戰是確保其對蘇共統治, 確保國內黨內團結的關鍵點, 一旦莫斯科失守, 史達林喪失對蘇共中央控制權, 蘇聯從內部崩潰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強, 為防止此類情況發生, 以史達林為首的蘇共中央勢必死保莫斯科。

蘇聯自1925年進入史達林時代後, 為確保其統治, 史達林先後發動了三次肅反。 肅反運動的開展一方面殺戮了大量蘇共與軍隊幹部, 對蘇軍的戰鬥力影響極其明顯(蘇軍在戰爭初期的潰敗及早前的蘇芬戰爭無不暴露了這一點), 同時也為史達林在黨內樹立了數不清的反對勢力(其死後赫魯雪夫的秘密報告可見一般)。 另一方面, 肅反運動將敵對勢力, 尤其是俄羅斯傳統地區沙皇遺留的敵對勢力進行了大掃蕩, 使得蘇共的反動勢力在蘇聯國內空前薄弱, 但沙皇作為統治俄羅斯幾百年傳統勢力, 其政治影響力與號召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滅的, 何況沙皇代表在海外還有極大勢力, 在外國勢力的保護下,
它仍然具有極大的反撲能力。 在此種情況下, 一旦莫斯科陷落, 蘇共中央的影響力將降到最低水準, 難保不會發生蘇共分裂, 史達林喪失黨內統治權的可能, 另一方面, 隨著莫斯科的陷落, 蘇共傳統政治中心的陷落也使得沙皇勢力具有了重返蘇聯的基礎, 從而與蘇共進行政治角力, 這勢必進一步加大蘇聯崩潰與分裂。 從這個意義上講, 史達林從維護自身統治, 確保國家運轉的角度出發必然死保莫斯科, 不到萬不得已, 不會放棄。

2、從戰爭進程及戰略意義上來講, 放棄莫斯科, 轉入西伯利亞作戰不現實。 這個問題可以從蘇德雙方在莫斯科戰役後的反應及西伯利亞本身的限制兩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 莫斯科放棄後蘇德雙方都不可能將西伯利亞作為雙方交戰的決定性戰場。

對德軍而言, 莫斯科被佔領後, 其政治目的已經達到, 即佔領蘇聯政治中心, 使蘇德戰爭由全面戰爭降格為地區戰爭, 徹底割裂蘇聯在三條主線上的聯絡, 爭取各個擊破, 結束蘇德戰爭。 在當時主要政治目的已經達到的情況下, 德軍實在沒有必要進入西伯利亞, 只需做好莫斯科的守衛, 防止遠東蘇聯紅軍的反擊即可。 即便是從政治角度考慮, 德軍一定要進入西伯利亞, 也不會是在1941年的冬季, 相反1942年春季進入是最有可能的。 這樣, 嚴寒對德軍的影響基本沒有, 在此種條件下作戰, 德軍戰勝蘇軍將是大概率事件;對蘇聯方面來講, 即便是莫斯科失守, 蘇聯也不會將與德軍決戰的地點選在西伯利亞。
從戰前蘇聯的佈置來看, 蘇共中央在莫斯科失守後, 將轉入中伏而加州的古比雪夫而不是西伯利亞進行決戰(1941年9月3日, 蘇聯宣佈遷都古比雪夫。 10月1日最高蘇維埃及其主席團在加里寧的率領下遷往古比雪夫, 10月15日外國使團也開始往古比雪夫疏散。 11月2日, 沙波什尼科夫元帥率領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遷往古比雪夫(史達林率領大本營指揮所留守莫斯科), 同日克里姆林宮的文物和列寧的遺體也開始秘密遷往古比雪夫。 1942年3月, 宣佈首都遷回莫斯科)。 一旦蘇共中央進入古比雪夫, 德軍就更沒有必要必須進軍西伯利亞了。 從蘇德兩方面的反應來看, 西伯利亞根本就不會是蘇德的決戰戰場。 其次,西伯利亞本身也不具備成為蘇德決戰的主戰場的條件。首先從地域來說,西伯利亞地廣人稀,氣候苦寒,除中東鐵路外,基本不與蘇聯歐洲部分相連,一旦蘇聯把決戰戰場選在西伯利亞,首要解決的是在中東鐵路不能外運的情況下,近三百萬軍民的吃飯問題,以西伯利亞一地,根本不能保證蘇聯的糧食供應,這樣不等德軍打過來,蘇軍自己就會解散;其次,從政治上看,西伯利亞所屬的蘇聯遠東地區是傳統上蘇共統治勢力較為薄弱的地區,一旦蘇共中央進入西伯利亞,在當時地方強、中央弱的情況下,不可避免會出現政治矛盾,一旦矛盾激化,將不可避免的出現內耗,在這種地區與敵人決戰肯定不會是蘇共中央的最後選擇;最後,從軍事層面上分析,西伯利亞地域條件本身就適應大軍團、機械化作戰,在此地區決戰,肯定不是蘇聯紅軍的最佳選擇。

其次,西伯利亞本身也不具備成為蘇德決戰的主戰場的條件。首先從地域來說,西伯利亞地廣人稀,氣候苦寒,除中東鐵路外,基本不與蘇聯歐洲部分相連,一旦蘇聯把決戰戰場選在西伯利亞,首要解決的是在中東鐵路不能外運的情況下,近三百萬軍民的吃飯問題,以西伯利亞一地,根本不能保證蘇聯的糧食供應,這樣不等德軍打過來,蘇軍自己就會解散;其次,從政治上看,西伯利亞所屬的蘇聯遠東地區是傳統上蘇共統治勢力較為薄弱的地區,一旦蘇共中央進入西伯利亞,在當時地方強、中央弱的情況下,不可避免會出現政治矛盾,一旦矛盾激化,將不可避免的出現內耗,在這種地區與敵人決戰肯定不會是蘇共中央的最後選擇;最後,從軍事層面上分析,西伯利亞地域條件本身就適應大軍團、機械化作戰,在此地區決戰,肯定不是蘇聯紅軍的最佳選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