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那個被富養的窮人家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作者 | 沐兒

1

Bep是我的鄰居, 一個和藹的中年婦女。

說到孩子, 她很心痛。

Bep的先生從事著簡單的工作。

他很努力, 但薪資一般。

Bep說, 按照他們的能力,

能在這條街道找到他們現在居住的這棟舒適的小房子,

她跟先生都很滿意。

他們夫妻原本想多要幾個孩子,

但由於種種原因, 只有一個兒子。

由於是獨生子,

他們從來沒有讓他短缺過任何東西。

在學校裡,

他們支援他參加了一些貴族運動,

給他買名牌的衣服,

總怕他融入不到俱樂部的圈子裡。

16歲那年,

他們送給他一輛貴重的踏板車。

為了買這輛車, Bep夫妻倆幾年都沒有出去旅行。

總之, 只要是孩子要的,

他們都儘量滿足他。

“後來,

我知道我們不應該這樣做——

他並沒有因為得到這些東西而高興起來。

他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

想得到所有他想要的東西。 ”

Bep不無遺憾地說。

“兒子常常去那些住著別墅的同學家裡玩,

但那些孩子從來不來我們家。

雖然兒子沒有說過什麼,

但我知道,

他為有我們這樣的父母感到羞恥。

為他的媽媽,

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 連自己的車都沒有。

為他的爸爸,

沒有像他同學的爸爸們, 有自己的公司和事業。

為他出生和長大的這所小房子,

沒有游泳池更沒有健身館。 ”

Bep在說這段話的時候, 是心碎的。

他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想要富養唯一的孩子, 結果卻事與願違。

兒子上了大學後, 回家的日子少之又少。

父母成了他的“取款機”,

他只在需要錢的時候聯繫他們。

那時候他們已經知道,

自己的教育方法完全失敗,

但是為時已晚, 什麼也改變不了了。

如今, Bep的兒子大學畢業,

在一家大型保險公司任職。

他一年裡回來兩三次, 坐在客廳的沙發上,

他好像並不屬於這個屋子,

Bep夫妻倆也覺得渾身不自在。

“最可怕的是, ”Bep說,

“這一切, 都是我們自己的錯誤造成的。 ”

2

很多家庭都在糾結,

孩子究竟應該窮養還是富養,

我個人的觀點是:

儘量給孩子創造條件,

但一定不能逾越自己的能力。

打腫臉充胖子,

只會委屈了自己,

還在孩子面前不討好。

當孩子問“我們家有錢嗎”這個問題的時候,

我總是很認真地跟他說:

“我們不窮。 基本的生活沒有問題,

一年還可以帶你度一次長假, 兩次短假。

你上大學的費用, 也已經給你預備出來了。

但我們家也不是特別有錢,

你18歲的時候, 送你一輛代步車沒有問題。

可如果你想要開好車, 那就得自己掙了。 ”

別以為孩子小, 講這些他不懂。

小孩的理解力, 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一次開家長會, 老師就跟我說,

你家孩子對金錢的態度特別好,

既不吝嗇, 也不浪費。

原來, 幾周前,

老師帶他們去根特旅行。

第二杯飲料半價,

小傢伙用自己的零花錢請同學們一人喝了一杯飲料。

有同學說, 哇, Tommy ,

你這麼多零花錢, 你家好有錢啊。

結果, 我兒子正色道:

“其實我家並不富裕, 屬於普通家庭。

可能我媽媽怕我餓著, 學校活動的時候,

就會多給我點零花錢。 ”

兒子平時很節省,

但在他覺得值得的地方, 也很捨得。

這一點, 我挺欣慰。

一味地省省省, 絕對是窮人思維;

而不加節制地花, 帶有紈絝子弟的不良習慣。

我們這樣的普通家庭,

就應當該節省時節省,

該享受生活時享受生活。

“君子量體裁衣”,按照我們的能力去生活,

張弛有度,大人不費力,孩子也覺得舒服。

我當然不反對他追求更好的物質享受,

但那得用自己的錢。

攢零花錢是一條路,

長大後勤工儉學是另一條路。

3

孩子在成長階段,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至於物質,真沒必要那麼極大豐富。

想用物質的滿足來彌補陪伴上的短缺,

往往事倍功半。

我在北京教書的時候,班上有個胖胖的男孩。

他調皮搗蛋,不愛學習,

總想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

後來我去家訪才知道,

孩子是一直跟著姥姥姥爺生活的。

孩子的父親在某省辦礦業,

因為生意興隆,孩子的媽媽覺得,

得去他身邊看著點,否則,男人有錢就學壞。

她守住了丈夫,卻弄“丟”了兒子。

由於捨不得放棄北京的教育資源,

她把孩子託付給了老人。

但是,孩子從小習慣了媽媽的陪伴,

突然間的空巢,讓他無法適應。

媽媽也心疼他,就不斷給他加碼零花錢。

從每月600漲到每月5000。

可結果適得其反。孩子常常一擲千金:

“誰給我寫作業,我週六請他吃麥當勞。”

他學習越來越差,脾氣越來越壞,身體越來越胖。

好好的一個孩子,毀在了沒有原則的“富養”上。

4

真正的富養,是富在精神、富在教養。

單純的物質的富養,往往會害了孩子。

尤其是窮人家的孩子,

更不能學著有錢人,去寵溺,

去無限度地滿足。

根據自己的能力,不要羞于向孩子說不。

只要引導得當,即使家庭貧困的孩子,

也不一定會有自卑心理。

歐洲這邊,

很多靠領政府救濟金生活的土耳其家庭,

孩子們照樣活得天真爛漫。

他們雖然不能經常買時興的衣服和玩具,

但他們的父母,卻有更多的時間陪在身邊。

孩子們常常驕傲地說:

“我媽媽會做好吃的蛋糕。”

“我爸爸會準時接送我上下學。”

他們總是看自己擁有的,不可謂不智慧。

王爾德說: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給孩子灌輸了匱乏感。

即使窮養,

也要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

痛快地滿足孩子的願望。

比如夏天裡的霜淇淋,一盒新鮮的草莓,

孩子渴盼很久的一個小玩具等等。

這樣給孩子傳遞的資訊就是:

有就大方贈與,沒有不能強求;

父母是愛你的,能負擔的一定幫你,

不能負擔的就要靠你自己。

這樣養出來的孩子,會有一顆平常心。

他們雖然物質不富裕,內心卻不匱乏。

反而更容易激起奮鬥的欲望,來改善家庭的狀況。

作者:沐兒,教育學碩士,旅居歐洲的漢語教師,走過30多個國家,專欄作者。

--------End---------

帶有紈絝子弟的不良習慣。

我們這樣的普通家庭,

就應當該節省時節省,

該享受生活時享受生活。

“君子量體裁衣”,按照我們的能力去生活,

張弛有度,大人不費力,孩子也覺得舒服。

我當然不反對他追求更好的物質享受,

但那得用自己的錢。

攢零花錢是一條路,

長大後勤工儉學是另一條路。

3

孩子在成長階段,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至於物質,真沒必要那麼極大豐富。

想用物質的滿足來彌補陪伴上的短缺,

往往事倍功半。

我在北京教書的時候,班上有個胖胖的男孩。

他調皮搗蛋,不愛學習,

總想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

後來我去家訪才知道,

孩子是一直跟著姥姥姥爺生活的。

孩子的父親在某省辦礦業,

因為生意興隆,孩子的媽媽覺得,

得去他身邊看著點,否則,男人有錢就學壞。

她守住了丈夫,卻弄“丟”了兒子。

由於捨不得放棄北京的教育資源,

她把孩子託付給了老人。

但是,孩子從小習慣了媽媽的陪伴,

突然間的空巢,讓他無法適應。

媽媽也心疼他,就不斷給他加碼零花錢。

從每月600漲到每月5000。

可結果適得其反。孩子常常一擲千金:

“誰給我寫作業,我週六請他吃麥當勞。”

他學習越來越差,脾氣越來越壞,身體越來越胖。

好好的一個孩子,毀在了沒有原則的“富養”上。

4

真正的富養,是富在精神、富在教養。

單純的物質的富養,往往會害了孩子。

尤其是窮人家的孩子,

更不能學著有錢人,去寵溺,

去無限度地滿足。

根據自己的能力,不要羞于向孩子說不。

只要引導得當,即使家庭貧困的孩子,

也不一定會有自卑心理。

歐洲這邊,

很多靠領政府救濟金生活的土耳其家庭,

孩子們照樣活得天真爛漫。

他們雖然不能經常買時興的衣服和玩具,

但他們的父母,卻有更多的時間陪在身邊。

孩子們常常驕傲地說:

“我媽媽會做好吃的蛋糕。”

“我爸爸會準時接送我上下學。”

他們總是看自己擁有的,不可謂不智慧。

王爾德說: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給孩子灌輸了匱乏感。

即使窮養,

也要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

痛快地滿足孩子的願望。

比如夏天裡的霜淇淋,一盒新鮮的草莓,

孩子渴盼很久的一個小玩具等等。

這樣給孩子傳遞的資訊就是:

有就大方贈與,沒有不能強求;

父母是愛你的,能負擔的一定幫你,

不能負擔的就要靠你自己。

這樣養出來的孩子,會有一顆平常心。

他們雖然物質不富裕,內心卻不匱乏。

反而更容易激起奮鬥的欲望,來改善家庭的狀況。

作者:沐兒,教育學碩士,旅居歐洲的漢語教師,走過30多個國家,專欄作者。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