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大早上我訓孩子老公當好人,氣更大了,媽媽怎樣才不當白臉?

凱叔說

kaishushuo

先表明我的觀點, 父母“一個唱紅臉, 一個唱黑臉”的這種教育方法, 是不合適且沒有必要的。

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感受到愛, 一方面又害怕把孩子寵壞, 於是就有了“慈母嚴父”這種教育模式。

短期來看, 效果顯著但是從長期來看, 這種教育方式非但不能解決問題, 還會衍生出很多不好的後果。

再說了, 又有誰真正願意去扮演這個令孩子厭惡的“黑臉”呢?

作者 | 豆豆的小後媽 主播 | 默聲

這些話, 你是否也曾經對孩子說過?

“快寫作業去, 不然你媽回來又要訓你了!”

“你就淘氣吧!一會讓你爸揍你!”

“乖乖聽話,

你看媽媽要生氣了!”

“別折騰了, 你爸可沒我這麼好說話, 小心他打你屁股了!”

在我們的家庭模式中,

好像“嚴父慈母”和“虎媽貓爸”是最典型的兩種。

我們習慣了家中“有人唱紅臉, 有人唱白臉”,

連哄帶嚇的讓孩子“聽話”和“懂事”,

而這樣的方式, 也似乎確實行之有效,

孩子確實更容易“受約束”和“易管教”了。

一次和幾位家長聊天的過程中,

昊昊媽略帶驕傲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她說:“在我們家, 昊昊最聽我的話, 他爸說三四遍孩子都不聽, 我一瞪眼, 孩子立馬就老實了。 ”

另外幾位媽媽立馬取經:“你怎麼做到的啊, 我們家孩子最近特別不聽話, 快教我們幾招。 ”

昊昊媽說:“也沒什麼特別的招, 可能就是從小我管他比較嚴, 所以他比較怕我吧!”

“孩子知道怕就好, ”另一位媽媽認同道, “我說話孩子就不聽, 他就怕他爸, 他爸說什麼都好使。 ”

“是啊, 家裡得有個孩子怕的人, ”另外幾位家長也贊同這種觀點, “現在的孩子打也打不得, 罵也罵不得, 要是家裡沒個他害怕的人, 更沒法管了。 ”

我沒有加入討論, 但是我心裡卻產生了疑問:

家裡一定要有個孩子害怕的人嗎?

我的爸爸媽媽, 是典型的“嚴父嚴母”,

在他們的嚴格管教下,

我在親戚朋友中是出了名的“懂事聽話”的孩子。

這種“懂事聽話”,

確實為我帶來了很多便利,

但更多的, 是痛苦。

在工作中,

我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反對意見,

後來演變為見到領導便低頭繞路走,

頭腦風暴會上不敢說出自己的創意,

而這種表現, 在如今的職場, 簡直是硬傷。

在家庭中,

我不敢對家中強勢的“孩子爺爺”說出不同的育兒意見,

雖然看到老人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也只敢在心中腹誹。

很多年前看美劇《實習醫生格蕾》,

第一次接觸到一個詞叫“權威恐懼症”,

症狀就是對具有管理權力和批評權力的人產生恐懼,

例如領導和長輩。

心理學界普遍認為“權威恐懼症”產生的原因,

是年幼時父母太嚴厲,

使子女對權威產生恐懼感,

長大後將這種恐懼,

遷移到具有權威的領導和長輩身上, 從

而形成一種對權威採取回避的應對策略。

我吃多了“權威恐懼”的苦,

因此一點也不希望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父母, 應該是孩子的保護者和引路人,

而不是依靠成人的權威“以大欺小”、“強迫服從”,

將“懂事聽話”作為孩子教育的目標。

豆豆有一次,數學考了33分。

看到試卷那一刻,

什麼育兒理念、教育觀點,

統統被我拋在了腦後,

脫口而出的只有一句話:

“你怎麼考成這樣?!”

本來就藏著掖著不敢將試卷拿出來的孩子,

眼淚“唰”就下來了。

看到孩子的眼淚,我冷靜下來,

趕忙將他抱在懷裡,拍拍他的後背。

“媽媽說話態度不好,我向你道歉。”

“這次沒考好,肯定有很多原因,媽媽和你一起找到原因,我們下次再努力好不好?”

孩子點點頭:“媽媽我有好幾題不懂,你給我講講吧!”

沒有哪個父母是“聖人”,

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很正常的事,

但我們需要時刻警惕,

不要讓孩子因為我們的“情緒失控”,

就對我們產生“恐懼”,

更不能為了讓孩子“聽話”,

就將這種“恐懼”當成了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

孩子天然就對大人會有恐懼感,

就連我們大人,如果看到長輩或領導,

板著臉瞪眼,或嚴厲批評,

也一樣會心生恐懼。

但讓孩子害怕,從而讓他們順從,

並不會讓孩子尊敬你,反而會讓他們心生怨恨,

在他有能力反抗的時候(例如青春期),

出現頂嘴、叛逆等行為。

父母的權威,

不能通過“立規矩”“懲罰”“訓斥”等方式建立,

通過這些方式得到的“順從聽話”,

也無法獲得孩子真正的信服。

真正的“權威”,

一定是建立在父母、孩子雙方相互平等的基礎上的。

孩子不害怕父母,

但因為信賴父母的愛,欽佩父母的學識能力,

在遇到困難時能獲得父母的幫助,

所以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

哪怕一時無法理解也不會第一時間反抗。

這樣獲得的“順從”,

才是既保護了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又完成了引導教育孩子的任務,

防止孩子走上歪路。

既要建立權威,

又要不讓孩子害怕自己,

這聽起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我們都難免會擺出過來人的面孔,

說一句“你聽我的就對了!”

也難免會不自覺地對著不聽話的“熊孩子”大聲訓斥,

制止他錯誤的行為。

但教育孩子的過程,

不就是我們不斷與本能做鬥爭的過程嗎?

所以,

在你再一次忍不住想要“發飆”的時候,

不妨試試以下幾步。

1冷靜下來

在憤怒的時候,

說出的話總是容易傷人的,

因此第一步,我們要先冷靜下來。

數顏色法是我最近在使用的,

比較有效的冷靜下來的方法,

推薦給大家。

當你感覺要控制不住情緒,

斥責的話就快要脫口而出的時候,

環顧周圍的環境,同時在心裡自言自語:

“那是一面白色的牆,那是一張深棕色的桌子,那是一把紅色的椅子;那是一個綠色封皮的書⋯⋯”一直數十多個顏色,大約數三十秒左右。

這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費爾德提出的方法,

原理是一個人在發怒時,

注意力就轉移到了內心的感覺上,

理智性思考能力就會減少,

通過數顏色,強迫自己恢復靈敏的視覺功能,

使大腦恢復理性思考。

因此,當你數完顏色時,

就會生理上變得冷靜下來,

這時再想想,你該怎麼應付眼前的情況?

2確定目的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我們通常會模糊了教育的最終目的,

將孩子一時的聽話和服從,

當成了“任務完成”。

但實際上,

我們的目的是引導孩子懂道理,

幫助孩子克服困難。

因此我們可以經常在心裡暗示自己

“讓孩子害怕于事無補,訓斥只能事與願違”。

然後每次在想要訓斥孩子時,

改為將孩子帶到一旁,

給他必要的安撫,讓他能聽進你說的話,

再引導他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幫助他停止和改正。

3接受失敗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第一次通常會很耐心,

但當孩子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錯誤時,

我們的小宇宙就忍不住會爆發。

我分析,

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了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

不自覺地高估了孩子的自控力。

這時候,

我建議大家從內心接受“教育是一個不厭其煩的過程”,

首先不能給孩子貼上“屢教不改”的標籤。

很多時候,

孩子可能只是因為“玩瘋了”或是太興奮,

並不是將我們的話當成了耳邊風。

稍微提醒,孩子就會很快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從而自覺改正。

教育孩子,

從來沒有哪一種理念或方法是“包治百病”的萬金油,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個性,

不能完全套用任何一種經驗,

但我相信,家人,尤其是爸爸媽媽,

應該是孩子最信賴的人。

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不應該讓孩子“害怕”。

凱叔問

對於“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的教育方式,你怎麼看?

作者:豆豆的小後媽,嫁給大叔的90後,憑空掉下一個8歲的帥兒子。教育孩子這條路漫漫其修遠兮,和凱叔一起上下而求索。

豆豆有一次,數學考了33分。

看到試卷那一刻,

什麼育兒理念、教育觀點,

統統被我拋在了腦後,

脫口而出的只有一句話:

“你怎麼考成這樣?!”

本來就藏著掖著不敢將試卷拿出來的孩子,

眼淚“唰”就下來了。

看到孩子的眼淚,我冷靜下來,

趕忙將他抱在懷裡,拍拍他的後背。

“媽媽說話態度不好,我向你道歉。”

“這次沒考好,肯定有很多原因,媽媽和你一起找到原因,我們下次再努力好不好?”

孩子點點頭:“媽媽我有好幾題不懂,你給我講講吧!”

沒有哪個父母是“聖人”,

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很正常的事,

但我們需要時刻警惕,

不要讓孩子因為我們的“情緒失控”,

就對我們產生“恐懼”,

更不能為了讓孩子“聽話”,

就將這種“恐懼”當成了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

孩子天然就對大人會有恐懼感,

就連我們大人,如果看到長輩或領導,

板著臉瞪眼,或嚴厲批評,

也一樣會心生恐懼。

但讓孩子害怕,從而讓他們順從,

並不會讓孩子尊敬你,反而會讓他們心生怨恨,

在他有能力反抗的時候(例如青春期),

出現頂嘴、叛逆等行為。

父母的權威,

不能通過“立規矩”“懲罰”“訓斥”等方式建立,

通過這些方式得到的“順從聽話”,

也無法獲得孩子真正的信服。

真正的“權威”,

一定是建立在父母、孩子雙方相互平等的基礎上的。

孩子不害怕父母,

但因為信賴父母的愛,欽佩父母的學識能力,

在遇到困難時能獲得父母的幫助,

所以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

哪怕一時無法理解也不會第一時間反抗。

這樣獲得的“順從”,

才是既保護了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又完成了引導教育孩子的任務,

防止孩子走上歪路。

既要建立權威,

又要不讓孩子害怕自己,

這聽起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我們都難免會擺出過來人的面孔,

說一句“你聽我的就對了!”

也難免會不自覺地對著不聽話的“熊孩子”大聲訓斥,

制止他錯誤的行為。

但教育孩子的過程,

不就是我們不斷與本能做鬥爭的過程嗎?

所以,

在你再一次忍不住想要“發飆”的時候,

不妨試試以下幾步。

1冷靜下來

在憤怒的時候,

說出的話總是容易傷人的,

因此第一步,我們要先冷靜下來。

數顏色法是我最近在使用的,

比較有效的冷靜下來的方法,

推薦給大家。

當你感覺要控制不住情緒,

斥責的話就快要脫口而出的時候,

環顧周圍的環境,同時在心裡自言自語:

“那是一面白色的牆,那是一張深棕色的桌子,那是一把紅色的椅子;那是一個綠色封皮的書⋯⋯”一直數十多個顏色,大約數三十秒左右。

這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費爾德提出的方法,

原理是一個人在發怒時,

注意力就轉移到了內心的感覺上,

理智性思考能力就會減少,

通過數顏色,強迫自己恢復靈敏的視覺功能,

使大腦恢復理性思考。

因此,當你數完顏色時,

就會生理上變得冷靜下來,

這時再想想,你該怎麼應付眼前的情況?

2確定目的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我們通常會模糊了教育的最終目的,

將孩子一時的聽話和服從,

當成了“任務完成”。

但實際上,

我們的目的是引導孩子懂道理,

幫助孩子克服困難。

因此我們可以經常在心裡暗示自己

“讓孩子害怕于事無補,訓斥只能事與願違”。

然後每次在想要訓斥孩子時,

改為將孩子帶到一旁,

給他必要的安撫,讓他能聽進你說的話,

再引導他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幫助他停止和改正。

3接受失敗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第一次通常會很耐心,

但當孩子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錯誤時,

我們的小宇宙就忍不住會爆發。

我分析,

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了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

不自覺地高估了孩子的自控力。

這時候,

我建議大家從內心接受“教育是一個不厭其煩的過程”,

首先不能給孩子貼上“屢教不改”的標籤。

很多時候,

孩子可能只是因為“玩瘋了”或是太興奮,

並不是將我們的話當成了耳邊風。

稍微提醒,孩子就會很快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從而自覺改正。

教育孩子,

從來沒有哪一種理念或方法是“包治百病”的萬金油,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個性,

不能完全套用任何一種經驗,

但我相信,家人,尤其是爸爸媽媽,

應該是孩子最信賴的人。

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不應該讓孩子“害怕”。

凱叔問

對於“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的教育方式,你怎麼看?

作者:豆豆的小後媽,嫁給大叔的90後,憑空掉下一個8歲的帥兒子。教育孩子這條路漫漫其修遠兮,和凱叔一起上下而求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