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諾曼地登陸為什麼要在1944的6月6日6點30分進行

諾曼地登陸, 人類戰爭史上規模空前宏大的登陸戰役。 它擊清了希特勒所謂的“大西洋壁壘”, 使德軍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 決定了德國納粹在二戰中的徹底失敗。 因而, 它被世界歷史永遠地記載。 可是, 為什麼要在1944^的6月6日6點30分進行呢?這裡面大有文幸。

1941年夏天, 希特勒的侵略擴張囂張到了極致。 從北極圈以北, 南至比利牛斯山脈, 東至維斯瓦河, 西達大西洋之濱的半個歐洲均成為德國的囊中之物。 最後的東歐平原上最大的國家蘇聯, 一直是希特勒最想征服的地方。 6月22日4點30分, 希特勒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實施“巴巴羅薩”計畫, 發動了一次規模最大的突然襲擊。 猝不及防的蘇聯在戰爭初期接連失利, 傷亡十分慘重。

邱吉爾首相在蘇德戰爭爆發當天就發表了向蘇聯提供支援的演講, 美國的羅斯福總統也表明了向蘇聯提供外交援助的態度。

東西方世界之間的爭吵暫時停了下來, 他們將聯手對付共同的敵人——法西斯!1941年10月1日, 英國、美國與蘇聯召開莫斯科會議, 簽署了著名的《英斯科宣言》, 英、美兩國同意在援助蘇聯的同時, 還答應在適當的時機開闢一個相對于蘇德戰場的第二戰場。 ^

史達林太需要槍、炮、飛機和坦克了,

而他更需要的, 是把戰火再次引向歐洲, 這樣將大大減緩他東線戰場的緊張局面, 才有可能緩過一口氣來反敗為勝。 1941年是蘇聯紅軍在戰場上最吃緊的一年, 史達林自7月起就多次寫信要求英國在當年就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 英國政府對此猶豫不決, 因為在二戰中其自身也受到了相當大的打擊, 無論從兵力還是物資上都嚴重匱乏。 在這個時候僅憑英國實力開闢第二戰場無異於送死。 所以, 邱吉爾一直在開闢的具體時間和地點上不給予史達林明確的答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美國參戰, 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多了一個最有力的盟友。 開闢第二戰場有了美國人的加入後, 可行性就髙了許多。

1942年4月1日, 美國總統羅斯福批准了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關於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的五個條件。 可是, 為什麼卻一直拖延到了1944年6月6日呢?

第二戰場的開闢, 主要以美、英聯盟作戰, 因此只要任何一方有不同的意見這個戰場就開闢不了。 之所以史達林早在1941年提出的建議被延至1944年, 一個是因為提出時美國未參戰, 英國缺乏實力因而時機不成熟;另一個原因是美國參戰後在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上與盟友英國遲遲未能達成一致。 尤其是在決定開闢第二戰場的作戰地點、時間的時候, 兩個國家曾產生過嚴重分歧。 美國軍方堅持在西歐開闢戰場, 而邱吉爾則打算在地中海區域開闢。 1943年11月, 在開羅會議上, 邱吉爾與美國馬歇爾將軍甚至吵得不可開交。

邱吉爾建議在愛琴海上的羅德島開戰, 他認為, 如果攻佔了這個島, 就可以搶在蘇聯人前面, 從巴爾幹半島向前推進, 佔領羅馬尼亞、奧地利和匈牙利。 .其意就是寧願多些損失也不想讓蘇聯人搶頭功。 可是, 美國人並不同意他的觀點, 堅持要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 邱吉爾差點沒氣暈他激動地扯著上衣翻領, 口沫橫飛地對馬歇爾說:“我告訴你, 我們英國皇家軍隊只知道步槍必須吐火, 坦克必須賓士沙場!”馬歇爾將軍與他針鋒相對地說:“假如讓我決定的話, 我絕對不會讓我們的士兵去那個該死的島上送死, 不, 上天可以證明, 絕不容許!”其口氣更加堅定。 最後, 不管邱吉爾多麼不願意, 在作戰實力大大超過英國的美國人的說服下,雙方終於達成了在1944年5月發動“霸王行動”的共識。

為了實施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戰,美英雙方派出了自己最精銳的指揮官。盟軍以美國艾森豪為最髙總司令,英國名將蒙哥馬利將軍則擔任陸軍總司令一職。一時間,他們齊集於英國倫敦,確定以法國北部的諾曼第海灘為登陸地點。為了避免讓德國的情報機構知道“霸王行動”的登陸地點,盟軍做了大*的保密和欺騙敵人的情報工作。後來,竟然成功地讓希特勒誤以為是在法國加萊地區登陸,並把大量的德軍主力部隊調到那裡防備。地點是定了,可在登陸時間的問題上卻讓最髙統帥艾森豪作了難。要知道,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必須要有一個適宜的氣象條件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當時,空軍和陸軍要求在一個月明星稀、能見度較好的氣象條件下登陸,以便於發動火力打擊,而海軍則提出,最好是在月黑之夜登陸,能見度低才能使德軍不便於發揮岸炮火力。三軍只有在低潮時登陸的要求是共同的。如何滿足不同軍種不同氣象的天氣條件,可真是一個大學問。直到6月4日,盟軍得到的氣象分析仍舊是“雲層低、風大、波濤洶湧”。怎麼辦呢,戰勢不等人啊?艾森豪命令盟軍負貴氣象的軍官斯塔格迅速拿出一個適宜作戰的時間來。經驗豐富的斯塔格明白,此時287萬人均已做好戰鬥準備,容不得拖延時間。經過一天的分析,他終於算出了一個相對適宜的作戰時間,即6月6日。在5日的一場大雨之後,6日將有一段36小時的宜於三軍作戰的時間。艾森豪在仔細聽取他的報告之後,沉默地思考了一陣,然後,從嘴裡吐出了三個字,Let’sgo!”

就這樣,歷史在這裡在這個時間定了格,1944年6月6日6點30分,龐大的海陸空三軍共287萬人,如潮水一樣向希特勒吹噓的大西洋壁壘”奔去

諾曼地登陸戰是世界上第一次由盟國諸名將親自操刀的軍事盛宴。艾森豪、蒙哥馬利、巴頓,全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將•在他們的領導下,諾曼地登陸像一把致命的匕首,插向第三帝國的心臟,其縝密的戰術配合,“出奇”情報戰的勝利,超低的傷亡率,無一不顯示出精兵強將們在軍事上的完美演繹。不過,如同世界上沒有什麼事物是完美的,在整個諾曼地登陸作戰中,仍然顯示出戰術配合的欠缺來。“巴頓缺口”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1944年8月12日,盟軍把德國第7軍團以及一個裝甲軍團包圍在陣地東端,只剩下法萊斯和阿幹坦之間的一個缺口還沒有封住,形成一個巨大的口袋,德軍被裝在這個口袋裡,盟軍只需將口袋封住,就可以打一場漂亮的圍殲戰,提前結束二戰。可是,這個本應由巴頓將軍統領士兵去進行封堵的缺口,卻因一個突然的命令而暴露在德軍面前,導致數萬德軍在8月20日盟軍的包圍圈封合之前溜之大吉。這次安全大撤退被稱為“德軍的敦克爾克”,德國歷史學家蘇拉姆教授描述道,“在德軍這一撤退行動中,敵軍得以切斷並且殲滅全軍的機會也就一去不復返”。8月12日,巴頓率領的第三軍團進抵阿幹坦,只要他在此時向北急進12英里,就可以到達法萊斯,與加拿大人和波蘭人的軍隊會師,整個德軍將陷入包圍圈中。

可是,他們沒有這樣做。13日,巴頓的偵察部隊已經接近了法萊斯,途中接到一個奇怪的命令,要他們撤回阿千坦。後來,這個缺口足足敞了一星期之久,德軍當然溜了。

作為一名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巴頓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下達這個奇怪命令的人,必定是比巴頓軍銜更高的將領。而在當時,只有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地面部隊指揮官蒙哥馬利、美集團軍總司令布茉德雷的軍銜比他髙。是誰給巴頓發佈的命令呢?領導第21集團軍的,正是地面作戰總指揮蒙哥馬利將軍。適時,蒙哥馬利直接指揮下的英國、加拿大部隊正在法萊斯缺口的一側,從8月7日起,他就對法萊斯發動了代號為“總體作戰”的攻擊計畫,至10日,距法萊斯還有7千米路程,作戰雙方均損失慘重,蒙哥馬利的部隊被德國人死死地釘在原地動彈不得。此時,只有在不遠處的巴頓部隊能完成封閉包圍圈的任務了,可是,正在巴頓向法萊斯前進之際,卻被美集團軍總司令布萊德雷電告不得繼續向北移動,如果有小部隊已經進至“法萊斯附近或者到達阿幹坦以北,即應撤回。”這道指令後來成為盟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引起爭論的一道指令。巴頓和他的第15軍團大感意外地眼睜睜地看著數萬德軍從“缺口”蜂擁而出。實際上,布萊德雷並不是命令的發佈人,他對撤回的指令也怒不可遏。

在盟軍積極備戰“霸王行動”的時候,德國人在幹什麼呢?希特勒讓隆美爾和龍德施泰特兩位元帥到西線戰場上抵抗意欲登陸的盟軍。雖說戈培爾把“大西洋壁壘”吹噓得如同銅牆鐵壁,但國內有作戰經驗的高級將領都明白,德國一旦開始兩線作戰就是失敗的開始!而這個失敗已經在所難免了。對此,德國反情報機構負責人威海姆•卡拉瑞斯早已明瞭,早在4年之前,他就加人了反納粹的“黑色管弦樂隊”組織,並成為其中的靈魂人物。他們一直努力設法得到美英等國的支持,致力於除掉希特勒,早日結束戰爭。然而,盟軍對他們的建議總是不予理睬.

身為德國情報機構負責人的卡拉瑞斯明白,盟軍將要在1944年6月的某個時候發動一次大的進攻,因為在這之前,已經有大批兵力集結在英吉利海峽一側,卡拉瑞斯不會不知道這場戰役的重要性.這個一向謹慎的人在這時已經將“謹慎”二字拋到九霄雲外了。在5月下旬,他托一名可靠的法國地下組織人員給英國軍情六處領導人曼茨寫了一封信。信上再次要求盟軍與“黑色管弦樂隊”合作,以避免即將發生的戰事。可是,他卻不知道盟軍要求德國無條件投降,志在必得的他們刀已出鞘,不會理踩他的建議。英國軍情六處領導人曼茨給他回了一封信,要他到巴黎的聖安基娜修道院去取回信。

這是一封事關生死的絕密信件,為了挽救德國,儘量減少人員傷亡,他決定鋌而走險,做最後的嘗試。1944年6月4日下午6點,卡拉瑞斯來到位於巴黎的聖安基娜修道院,在一位嬤嬤的臥室裡,他與法國地下組織(該組織在那時受英軍情六處的指揮)領導人阿莫德上校見了面。兩個敵對勢力的領導人在一種不可思議的情形下聚在了一起。阿莫德將曼茨的信交給他。卡拉瑞斯戴上眼鏡,開始仔細地閱讀這封至關重要的信的內容。一片安靜之後,他失望地歎了一口氣,說“德國完啦”。

36小時之後,盟軍在諾曼地登陸。至於戰場上的傷亡,有艾森豪的話語為證,“只有但丁能夠加以描述。一口氣走上幾百碼,而腳下仝是死人和腐爛的屍體……”

對於許多德國人來說,如果由盟軍和德國內部反納粹組織合作,除掉希特勒,停止戰爭將會大大減少傷亡。著名的德裔美國歷史學家卡羅來斯•馮•魯迪査,他在戰後長時期內宣傳這場戰爭的不必要性,數百萬將士和平民就會免於傷亡。眾所周知,德國國內在戰爭後期已經有許多人在反對希特勒,1944年7月20日的刺殺事件就是一個明證。可惜的是,盟軍的目的是要徹底摧毀這座城,掃除一切納粹分子及其精神。因而,第二戰場的開闢必須而且要徹底。

在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二戰結束之後,邱吉爾首先站出來承認,英美聯軍在戰時沒有對德國內部的反抗力最予以理會是一件令人非常遺憾的事情。

在作戰實力大大超過英國的美國人的說服下,雙方終於達成了在1944年5月發動“霸王行動”的共識。

為了實施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戰,美英雙方派出了自己最精銳的指揮官。盟軍以美國艾森豪為最髙總司令,英國名將蒙哥馬利將軍則擔任陸軍總司令一職。一時間,他們齊集於英國倫敦,確定以法國北部的諾曼第海灘為登陸地點。為了避免讓德國的情報機構知道“霸王行動”的登陸地點,盟軍做了大*的保密和欺騙敵人的情報工作。後來,竟然成功地讓希特勒誤以為是在法國加萊地區登陸,並把大量的德軍主力部隊調到那裡防備。地點是定了,可在登陸時間的問題上卻讓最髙統帥艾森豪作了難。要知道,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必須要有一個適宜的氣象條件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當時,空軍和陸軍要求在一個月明星稀、能見度較好的氣象條件下登陸,以便於發動火力打擊,而海軍則提出,最好是在月黑之夜登陸,能見度低才能使德軍不便於發揮岸炮火力。三軍只有在低潮時登陸的要求是共同的。如何滿足不同軍種不同氣象的天氣條件,可真是一個大學問。直到6月4日,盟軍得到的氣象分析仍舊是“雲層低、風大、波濤洶湧”。怎麼辦呢,戰勢不等人啊?艾森豪命令盟軍負貴氣象的軍官斯塔格迅速拿出一個適宜作戰的時間來。經驗豐富的斯塔格明白,此時287萬人均已做好戰鬥準備,容不得拖延時間。經過一天的分析,他終於算出了一個相對適宜的作戰時間,即6月6日。在5日的一場大雨之後,6日將有一段36小時的宜於三軍作戰的時間。艾森豪在仔細聽取他的報告之後,沉默地思考了一陣,然後,從嘴裡吐出了三個字,Let’sgo!”

就這樣,歷史在這裡在這個時間定了格,1944年6月6日6點30分,龐大的海陸空三軍共287萬人,如潮水一樣向希特勒吹噓的大西洋壁壘”奔去

諾曼地登陸戰是世界上第一次由盟國諸名將親自操刀的軍事盛宴。艾森豪、蒙哥馬利、巴頓,全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將•在他們的領導下,諾曼地登陸像一把致命的匕首,插向第三帝國的心臟,其縝密的戰術配合,“出奇”情報戰的勝利,超低的傷亡率,無一不顯示出精兵強將們在軍事上的完美演繹。不過,如同世界上沒有什麼事物是完美的,在整個諾曼地登陸作戰中,仍然顯示出戰術配合的欠缺來。“巴頓缺口”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1944年8月12日,盟軍把德國第7軍團以及一個裝甲軍團包圍在陣地東端,只剩下法萊斯和阿幹坦之間的一個缺口還沒有封住,形成一個巨大的口袋,德軍被裝在這個口袋裡,盟軍只需將口袋封住,就可以打一場漂亮的圍殲戰,提前結束二戰。可是,這個本應由巴頓將軍統領士兵去進行封堵的缺口,卻因一個突然的命令而暴露在德軍面前,導致數萬德軍在8月20日盟軍的包圍圈封合之前溜之大吉。這次安全大撤退被稱為“德軍的敦克爾克”,德國歷史學家蘇拉姆教授描述道,“在德軍這一撤退行動中,敵軍得以切斷並且殲滅全軍的機會也就一去不復返”。8月12日,巴頓率領的第三軍團進抵阿幹坦,只要他在此時向北急進12英里,就可以到達法萊斯,與加拿大人和波蘭人的軍隊會師,整個德軍將陷入包圍圈中。

可是,他們沒有這樣做。13日,巴頓的偵察部隊已經接近了法萊斯,途中接到一個奇怪的命令,要他們撤回阿千坦。後來,這個缺口足足敞了一星期之久,德軍當然溜了。

作為一名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巴頓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下達這個奇怪命令的人,必定是比巴頓軍銜更高的將領。而在當時,只有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地面部隊指揮官蒙哥馬利、美集團軍總司令布茉德雷的軍銜比他髙。是誰給巴頓發佈的命令呢?領導第21集團軍的,正是地面作戰總指揮蒙哥馬利將軍。適時,蒙哥馬利直接指揮下的英國、加拿大部隊正在法萊斯缺口的一側,從8月7日起,他就對法萊斯發動了代號為“總體作戰”的攻擊計畫,至10日,距法萊斯還有7千米路程,作戰雙方均損失慘重,蒙哥馬利的部隊被德國人死死地釘在原地動彈不得。此時,只有在不遠處的巴頓部隊能完成封閉包圍圈的任務了,可是,正在巴頓向法萊斯前進之際,卻被美集團軍總司令布萊德雷電告不得繼續向北移動,如果有小部隊已經進至“法萊斯附近或者到達阿幹坦以北,即應撤回。”這道指令後來成為盟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引起爭論的一道指令。巴頓和他的第15軍團大感意外地眼睜睜地看著數萬德軍從“缺口”蜂擁而出。實際上,布萊德雷並不是命令的發佈人,他對撤回的指令也怒不可遏。

在盟軍積極備戰“霸王行動”的時候,德國人在幹什麼呢?希特勒讓隆美爾和龍德施泰特兩位元帥到西線戰場上抵抗意欲登陸的盟軍。雖說戈培爾把“大西洋壁壘”吹噓得如同銅牆鐵壁,但國內有作戰經驗的高級將領都明白,德國一旦開始兩線作戰就是失敗的開始!而這個失敗已經在所難免了。對此,德國反情報機構負責人威海姆•卡拉瑞斯早已明瞭,早在4年之前,他就加人了反納粹的“黑色管弦樂隊”組織,並成為其中的靈魂人物。他們一直努力設法得到美英等國的支持,致力於除掉希特勒,早日結束戰爭。然而,盟軍對他們的建議總是不予理睬.

身為德國情報機構負責人的卡拉瑞斯明白,盟軍將要在1944年6月的某個時候發動一次大的進攻,因為在這之前,已經有大批兵力集結在英吉利海峽一側,卡拉瑞斯不會不知道這場戰役的重要性.這個一向謹慎的人在這時已經將“謹慎”二字拋到九霄雲外了。在5月下旬,他托一名可靠的法國地下組織人員給英國軍情六處領導人曼茨寫了一封信。信上再次要求盟軍與“黑色管弦樂隊”合作,以避免即將發生的戰事。可是,他卻不知道盟軍要求德國無條件投降,志在必得的他們刀已出鞘,不會理踩他的建議。英國軍情六處領導人曼茨給他回了一封信,要他到巴黎的聖安基娜修道院去取回信。

這是一封事關生死的絕密信件,為了挽救德國,儘量減少人員傷亡,他決定鋌而走險,做最後的嘗試。1944年6月4日下午6點,卡拉瑞斯來到位於巴黎的聖安基娜修道院,在一位嬤嬤的臥室裡,他與法國地下組織(該組織在那時受英軍情六處的指揮)領導人阿莫德上校見了面。兩個敵對勢力的領導人在一種不可思議的情形下聚在了一起。阿莫德將曼茨的信交給他。卡拉瑞斯戴上眼鏡,開始仔細地閱讀這封至關重要的信的內容。一片安靜之後,他失望地歎了一口氣,說“德國完啦”。

36小時之後,盟軍在諾曼地登陸。至於戰場上的傷亡,有艾森豪的話語為證,“只有但丁能夠加以描述。一口氣走上幾百碼,而腳下仝是死人和腐爛的屍體……”

對於許多德國人來說,如果由盟軍和德國內部反納粹組織合作,除掉希特勒,停止戰爭將會大大減少傷亡。著名的德裔美國歷史學家卡羅來斯•馮•魯迪査,他在戰後長時期內宣傳這場戰爭的不必要性,數百萬將士和平民就會免於傷亡。眾所周知,德國國內在戰爭後期已經有許多人在反對希特勒,1944年7月20日的刺殺事件就是一個明證。可惜的是,盟軍的目的是要徹底摧毀這座城,掃除一切納粹分子及其精神。因而,第二戰場的開闢必須而且要徹底。

在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二戰結束之後,邱吉爾首先站出來承認,英美聯軍在戰時沒有對德國內部的反抗力最予以理會是一件令人非常遺憾的事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