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些許悲傷,才是人生

誰不是, 一次次被悲傷擊倒, 又一次次被一點光照亮。

我很少跟人分享悲傷, 不是因為樂觀, 恰恰相反我有些悲觀。 我覺得傷感在別人眼中很廉價,

特別是在現在這個快樂至上、娛樂至死的時代。

小時候, 外婆是整個家裡最祥和的人。 外公好客, 隨時呼朋喚友, 有時候他聊著聊著自己就在太師椅上睡著了, 醒來還可以接著客人的話題繼續聊。

外婆像是角落裡的一壺熱茶, 不溫不火。 她總是拿出最好的招待大家, 從不跟人紅臉, 天色晚了還要竭盡所能變出一些飯菜來。

冬天我在外婆家, 叫喚手冷, 她一手捏著橡膠熱水袋的脖子, 一手拎著鐵壺往裡灌剛燒開的水。

不料熱水頃刻從三個洞眼中流出來, 那是我淘氣, 拿木柄錐子戳的洞。 母親火冒三丈, 外婆也不生氣, 還護著我。 下次我再來時, 發現她竟然把它補好了。

記憶中, 外婆從來也不參與鄰家大媽們的抱團傾訴——將很多生活的苦悶和瑣碎一起傾瀉出去,

彼此安慰。

所以外人眼中, 外婆似乎也沒那麼多煩惱。 我還常常在大人們午休的時候, 掀開地磚, 企圖發現些什麼, 地磚鬆動, 我又放回去, 徒勞無獲。 我沒有發現任何寶藏, 也沒發現外婆的任何心事。

後來從母親那裡得知, 外婆的生活沒有我想像中那麼順遂, 比如她曾是一家國有皮鞋廠的廠長, 企業沒有及時轉型, 她的負擔很重, 也沒有一個子女願意進她的廠接班。

比如外公的好客和花錢無度, 有時一頓酒菜就花掉自己工資的三分之一, 外婆只好精打細算, 度過每個月剩下的日子, 什麼也不捨得給自己買。

難過的時候, 她從不在外人和子女面前哭, 都是背過去抹眼淚。

人的樂觀和安詳, 有時往往只是一個表面。 外婆這一代的悲傷, 是鍋碗瓢盆的簡單可見, 是一分一厘數得過來的。

可她從沒讓我們這些晚輩看到過艱難的時刻, 讓我以為生活是甜的, 可以肆無忌憚做很多夢。

小學時, 有一年學期末班上開聯歡會,

我是主持人。 我坐在木頭板凳上起身的時候, 被一根木刺紮進了大腿。

雖然疼得眼淚汪汪, 但是我就是不想說出來, 不想因為自己的小事故去麻煩別人, 更怕自己的窘迫和煩惱受人關注。

我強忍到回家, 一進門才放聲大哭, 讓爸媽處理已經腫得老高的傷口。

成年後, 大部分時候我不給人展示傷口, 不流露悲傷,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外婆的影響。 那些總覺得我快樂洋溢的人, 也許是對我的誤解, 就像我誤解了外婆的快樂。

遇到極度不開心的事, 很少在外人面前流淚, 而是回到家, 關上門, 手捧紙巾盒, 以很有安全感的方式釋放不快。

直到外婆去世, 我也沒見過她不開心的時刻, 她去世得那麼早, 都沒有等到我上小學。

她的臉已經在我的記憶裡模糊了,

只剩下淡淡的笑容, 現在甚至笑容也快看不見了, 留給我無盡溫暖的氣息。

她所有的心事都隨著四合院拆遷而煙消雲散, 只有我還在天真幻想, 如果她願意把苦惱發洩出來, 會不會更長壽一些。

我不是快樂的狂熱信徒, 儘管曾經幼稚地認為:快樂是人生的追求。

如今懂得了,所有讓我們看到的快樂,都是一種“倖存者偏差”。如果不瞭解每個人都背負著艱難在前行,就不理解生命的真相。我們都不知彼此經歷了什麼,忍受了什麼,身處怎樣的困境。

這個時代,人們對幸福快樂以及物質財富,前所未有地崇尚,追逐的大部分快樂都是淺層的,以致些許物質就可以滿足,所以悲傷、憂慮、脆弱這些情緒,備受忽視和貶低,甚至被看成失敗者的特徵。

可是,我們為什麼非得每天興高采烈,又為什麼非要佯裝堅強,我承認自己就是很脆弱。

允許自己有悲傷的時刻,失望的時候,壞的心情,何嘗不是成長的標誌。

我坦誠自己的無力和缺陷,而不用剛硬的外衣美化它們。快樂和悲傷,它們就像我的動脈血和靜脈血,在體內迴圈流淌,我不能切斷任何血管。

負面情緒常常喚醒我沉睡的一面,一些不曾發現的心緒,提醒我更接近生命本質的能量。

我珍惜曾體會過的悲傷,它們讓我擁有更多同理心,感受到他人的艱難,以減少看待世界時的偏見和扭曲。

好多次我都想寫寫外婆,可是又不知道如何開始,她雖是我心中堅不可摧的女強人,卻是無數個小人物中的一名。

現在我終於明白,她教我們不要在人前哭,並非拒絕悲傷,而正是知道生活不易,才更要把最好的給別人。

南宋一本烹飪書《山家清供》裡,講到一群村民一起煮石頭湯,石頭打底的食材,固然不能吃,可每個人都從家拿出一點好食材,加在這鍋湯裡,最後湯就變美味了。

那些石頭就像生命的底色,這些一點點掏出來積攢的食材就像是外婆給我們的樂觀,少而珍貴,也是如今我們能在並不輕鬆的生活裡,餘出的微笑和善意。

我曾寫下很多美好的人,風花雪月的故事,因為明白生活不易,習慣了生命中塞滿挫敗和悲傷,才會對每個美好的細節和瞬間格外珍惜。

我要不吝惜一切美好的辭藻,去記錄生命裡的每次感動、每個驚喜、每個感受到愛的時刻。

喜悅、重逢、離散、悲傷,人的一生,不知道要經歷多少這樣的瞬間,才算完滿。

每個人都處在這個過程裡,一次次被擊倒,再一次次被一點光照亮。


如今懂得了,所有讓我們看到的快樂,都是一種“倖存者偏差”。如果不瞭解每個人都背負著艱難在前行,就不理解生命的真相。我們都不知彼此經歷了什麼,忍受了什麼,身處怎樣的困境。

這個時代,人們對幸福快樂以及物質財富,前所未有地崇尚,追逐的大部分快樂都是淺層的,以致些許物質就可以滿足,所以悲傷、憂慮、脆弱這些情緒,備受忽視和貶低,甚至被看成失敗者的特徵。

可是,我們為什麼非得每天興高采烈,又為什麼非要佯裝堅強,我承認自己就是很脆弱。

允許自己有悲傷的時刻,失望的時候,壞的心情,何嘗不是成長的標誌。

我坦誠自己的無力和缺陷,而不用剛硬的外衣美化它們。快樂和悲傷,它們就像我的動脈血和靜脈血,在體內迴圈流淌,我不能切斷任何血管。

負面情緒常常喚醒我沉睡的一面,一些不曾發現的心緒,提醒我更接近生命本質的能量。

我珍惜曾體會過的悲傷,它們讓我擁有更多同理心,感受到他人的艱難,以減少看待世界時的偏見和扭曲。

好多次我都想寫寫外婆,可是又不知道如何開始,她雖是我心中堅不可摧的女強人,卻是無數個小人物中的一名。

現在我終於明白,她教我們不要在人前哭,並非拒絕悲傷,而正是知道生活不易,才更要把最好的給別人。

南宋一本烹飪書《山家清供》裡,講到一群村民一起煮石頭湯,石頭打底的食材,固然不能吃,可每個人都從家拿出一點好食材,加在這鍋湯裡,最後湯就變美味了。

那些石頭就像生命的底色,這些一點點掏出來積攢的食材就像是外婆給我們的樂觀,少而珍貴,也是如今我們能在並不輕鬆的生活裡,餘出的微笑和善意。

我曾寫下很多美好的人,風花雪月的故事,因為明白生活不易,習慣了生命中塞滿挫敗和悲傷,才會對每個美好的細節和瞬間格外珍惜。

我要不吝惜一切美好的辭藻,去記錄生命裡的每次感動、每個驚喜、每個感受到愛的時刻。

喜悅、重逢、離散、悲傷,人的一生,不知道要經歷多少這樣的瞬間,才算完滿。

每個人都處在這個過程裡,一次次被擊倒,再一次次被一點光照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