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起神游瀋陽清故宮!

瀋陽故宮, 是我國清初(1625—1644年)在東北地區的統治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宮殿, 是各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是清初統一我國東北的歷史見證, 是當時東北地區封建統治的中心。 一六四四年十月, 清政權遷都北京後, 瀋陽故宮就成為“留都宮殿”。

瀋陽故宮, 是我國保存下來的比較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之一, 于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開始籌建(1636年)基本建成。

瀋陽故宮按照建築佈局和建造先後, 可以分為3個部分:

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

大政殿與十王亭

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

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甯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

鳳凰樓

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 整座皇宮樓閣林立, 殿宇巍峨, 雕樑畫棟, 富麗堂皇。

文溯閣

瀋陽故宮是中國大陸現存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築群之一。

瀋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 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 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 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 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清代入關前, 其皇宮設在瀋陽, 遷都北京後, 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 後來就稱之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 占地6萬多平方米, 宮內建築物保存完好,

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

它的規模比占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 但是它在建築上有自己的特色, 現在是瀋陽最重要的遊覽點。 瀋陽故宮是後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築。 努爾哈赤駕崩後, 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成功。

皇太極

【大政殿】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簷亭式建築, 俗稱八角殿。 始建於1625年, 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 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 初稱大衙門, 1636定名篤恭殿, 後改大政殿。 八角重簷攢尖式, 八面出廊, 其下為須彌座台基。 殿頂滿鋪黃琉璃瓦, 鑲綠剪邊, 正中相輪火焰珠頂, 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鍊各與力士相連。 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 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 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

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 如皇帝即位, 頒佈詔書, 宣佈軍隊出征, 迎接將士凱旋等。 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

大政殿

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十王亭】

十王亭位於大政殿兩側八字形依次排列, 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的反映, 此建築佈局為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史所僅見。

其東側五亭由北往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

西側五亭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

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貝勒、大臣議政及處理政務之處。 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象, 歷史上少見。

從建築上看, 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

不過它的體量較大, 裝飾比較華麗, 因此稱為宮殿。 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 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 這11座亭子, 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 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 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 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

【大清門】

大清門是盛京皇宮(今瀋陽故宮博物院)的正門, 俗稱午門, 它是一座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建築, 房頂滿鋪琉璃瓦, 飾以綠剪邊, 尤其是大清門山牆的最上端, 南北突出的四個墀頭, 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鑲嵌而成, 紋飾為凸出的海水雲龍及象徵吉祥的各種動物, 做工精巧, 栩栩如生。 此門莊嚴富麗, 與整個宮殿建築混成一體, 顯得十分協調。

大清門建於天聰六年(1632年)之前, 為盛京皇宮中皇太極續修的早期建築之一。

原稱大門、正門。 1636年定宮殿名時稱大門為大清門。 大清門的滿文譯音為“代青杜卡”(代青即大清, 杜卡為門)

【崇政殿】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 俗稱“金鑾殿”, 是瀋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 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 面闊五間 進深三間。 前後出廊硬山式, 辟有隔扇門, 前後出廊, 圍以石雕的欄杆。 殿頂鋪黃琉璃瓦, 鑲綠剪邊, 正脊飾五彩琉璃龍紋及火焰珠。 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 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 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前月臺兩角, 東立日晷, 西設嘉量;殿內“徹上明造”繪以彩飾。 內陳寶座、屏風;兩側有熏爐、香亭、燭臺一堂;殿柱

是圓形的, 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 龍頭探出簷外, 龍尾直入殿中, 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 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陛見臣下,宴請外國使臣以及處理大政的常朝之處。西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東巡”諸帝於此舉行“展謁山陵禮成”等慶賀典禮。

【鳳凰樓】

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建造在4米高的青磚台基上,有三層,三滴水歇山式圍廊,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築,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鳳凰樓匾額

【清甯宮】

清甯宮為五開間前後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

室門開於東次間,屋內西側形成“筒子房”格局,東梢間為帝后寢宮。寬大的支摘窗式樣樸素,欞條皆以“碼三箭”式相交,宮門亦不用隔扇式。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竿”,此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風格。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緣剪邊,前後皆方形簷柱,柱頭飾獸面,檀枋施彩繪等,則是吸收漢、藏民族建築藝術。


【文溯閣】

文溯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

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是瀋陽故宮西路的主體建築,建築形式仿照浙江寧波的天一閣,面闊六間,二樓三層重簷硬山式,前後出廊,上邊蓋黑色琉璃瓦加綠剪邊,前後廊簷柱都裝飾有綠色的地仗。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簷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簷彩飾迥然不同。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採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築外觀風格相統一。 文溯閣後面,有抄手殿廊連接著仰熙齋,齋後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

文溯閣內景

【修建時間】

1625年的三月初三上午,努爾哈赤越過渾河進入瀋陽城築城定都。然而,作為都城象徵的皇宮是什麼時候開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都沒有記載。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解釋,這可能是因為修建皇宮是勞民傷財的舉動,尤其在當年戰亂紛爭、百姓生活困難,剛剛定都瀋陽就修建皇宮不像是明君所為。所以,史官對建皇宮的大事件採取了回避態度。

有人推測故宮是老罕王遷都之前就已經開始建設。佟悅認為這種說法不太可能。因為努爾哈赤是早上決定遷都,當日下午就動身的。決定沒有定下遷都之前不可能開始建宮殿。佟悅說,史料對故宮的最早記載是,1637年正月在大政殿舉行典禮儀式。按照瀋陽的天氣,說明大政殿在1636年10月之前就應該完工。

據介紹,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率八旗兵橫掃遼東,不到十天攻克70餘座城池,包括瀋陽和遼陽。打下遼陽之後,老罕王手下的大臣都想回撫順老家,胸懷大略的努爾哈赤力排眾議決定從薩爾滸遷居遼陽。1625年,努爾哈赤再次提出遷都瀋陽,努爾哈赤認為,瀋陽進可攻明朝和蒙古,退可一日回到薩爾滸老家,離開重鎮遼陽還可以避開明朝的風頭。

努爾哈赤

三月三日(農曆)上午決定出發,下午數十萬八旗子弟開始啟程,當晚到達瀋陽遼陽交界的虎皮驛。四日清晨,努爾哈赤越過渾河進入瀋陽。定都瀋陽後,努爾哈赤加固明朝城牆,建造八門,改城內十字形大街為井字形格局,並在城北建造罕王宮居住。

七大恨誓師伐明

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更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出於戰略進取上的考慮。首先,瀋陽乃四通八達之處,其地理位置對當時的滿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鮮,進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遼陽滿漢民族矛盾衝突嚴重,而瀋陽當時還只是個中等城市,人口少,便於管理,這樣可以避免滿漢矛盾的激化。

故宮營造(精)+故宮藏美(精)(共2冊) ¥71.48 購買

故宮經典—故宮雕塑圖典 故宮博物院 故宮出版社 9787513402514 ¥281.6 購買

紫氣東來:瀋陽故宮博物院藏繪畫研究 ¥79.9 購買

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陛見臣下,宴請外國使臣以及處理大政的常朝之處。西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東巡”諸帝於此舉行“展謁山陵禮成”等慶賀典禮。

【鳳凰樓】

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建造在4米高的青磚台基上,有三層,三滴水歇山式圍廊,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築,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鳳凰樓匾額

【清甯宮】

清甯宮為五開間前後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

室門開於東次間,屋內西側形成“筒子房”格局,東梢間為帝后寢宮。寬大的支摘窗式樣樸素,欞條皆以“碼三箭”式相交,宮門亦不用隔扇式。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竿”,此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風格。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緣剪邊,前後皆方形簷柱,柱頭飾獸面,檀枋施彩繪等,則是吸收漢、藏民族建築藝術。


【文溯閣】

文溯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

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是瀋陽故宮西路的主體建築,建築形式仿照浙江寧波的天一閣,面闊六間,二樓三層重簷硬山式,前後出廊,上邊蓋黑色琉璃瓦加綠剪邊,前後廊簷柱都裝飾有綠色的地仗。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簷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簷彩飾迥然不同。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採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築外觀風格相統一。 文溯閣後面,有抄手殿廊連接著仰熙齋,齋後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

文溯閣內景

【修建時間】

1625年的三月初三上午,努爾哈赤越過渾河進入瀋陽城築城定都。然而,作為都城象徵的皇宮是什麼時候開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都沒有記載。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解釋,這可能是因為修建皇宮是勞民傷財的舉動,尤其在當年戰亂紛爭、百姓生活困難,剛剛定都瀋陽就修建皇宮不像是明君所為。所以,史官對建皇宮的大事件採取了回避態度。

有人推測故宮是老罕王遷都之前就已經開始建設。佟悅認為這種說法不太可能。因為努爾哈赤是早上決定遷都,當日下午就動身的。決定沒有定下遷都之前不可能開始建宮殿。佟悅說,史料對故宮的最早記載是,1637年正月在大政殿舉行典禮儀式。按照瀋陽的天氣,說明大政殿在1636年10月之前就應該完工。

據介紹,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率八旗兵橫掃遼東,不到十天攻克70餘座城池,包括瀋陽和遼陽。打下遼陽之後,老罕王手下的大臣都想回撫順老家,胸懷大略的努爾哈赤力排眾議決定從薩爾滸遷居遼陽。1625年,努爾哈赤再次提出遷都瀋陽,努爾哈赤認為,瀋陽進可攻明朝和蒙古,退可一日回到薩爾滸老家,離開重鎮遼陽還可以避開明朝的風頭。

努爾哈赤

三月三日(農曆)上午決定出發,下午數十萬八旗子弟開始啟程,當晚到達瀋陽遼陽交界的虎皮驛。四日清晨,努爾哈赤越過渾河進入瀋陽。定都瀋陽後,努爾哈赤加固明朝城牆,建造八門,改城內十字形大街為井字形格局,並在城北建造罕王宮居住。

七大恨誓師伐明

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更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出於戰略進取上的考慮。首先,瀋陽乃四通八達之處,其地理位置對當時的滿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鮮,進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遼陽滿漢民族矛盾衝突嚴重,而瀋陽當時還只是個中等城市,人口少,便於管理,這樣可以避免滿漢矛盾的激化。

故宮營造(精)+故宮藏美(精)(共2冊) ¥71.48 購買

故宮經典—故宮雕塑圖典 故宮博物院 故宮出版社 9787513402514 ¥281.6 購買

紫氣東來:瀋陽故宮博物院藏繪畫研究 ¥79.9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