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在害怕什麼?看看你家孩子中招沒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在害怕什麼?

害怕或恐懼是人的本能, 雖然寶寶在嬰兒期的記憶隨著成長會慢慢消退。

不過, 其實1個月的小寶寶也會有恐懼和害怕哦。

小編今天為您整理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們都在害怕什麼。

1-6個月

嬰兒在早期, 聽覺是較為敏感的。

因此, 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但偶爾的一兩次刺激, 不至於對他們產生不良影響。 在嬰兒哭泣時, 給予足夠的安撫就可以了, 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

6-9個月

在嬰兒期, 對於新奇刺激, 特別是陌生人, 產生的反應取決於多種情境因 素。

比如, 嬰兒所熟悉的人在場還是不在場、與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環境是否熟悉、以往與陌生人接觸的經歷、有哪些可供選擇的反應方式(嬰兒能否爬 到媽媽或熟悉的人那兒去)及嬰兒個性特徵、陌生人的特徵、陌生人接近嬰兒的方式等等。

嬰兒對陌生人普遍有恐懼感, 但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卻不同。

在某個環境, 嬰 兒見到陌生人會哭泣或回避, 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卻可能對陌生人產生興趣, 並做出願意接觸的姿態。

因此, 在這一時期, 父母要對嬰兒與陌生人的接觸保持警覺, 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比較安全的環境。

在嬰兒出現不安情緒時, 父母應該及時進行安慰。

同一時期, 嬰兒還會對高度產生恐懼, 因為, 嬰兒在這時已對高度產生感知。

到了9個月, 身體發育已經使他們能夠翻身和爬行了, 但這些運動能力的掌握, 不足以使他們應付對高度產生的恐懼, 對高度的恐懼幾乎是天生的。

不過, 隨著嬰兒年齡地增長, 身體控制能力的增強, 這種恐懼會慢慢消失。

12-24個月

兒童與看護者分離所產生的焦慮, 高峰出現在18-24個月時, 而且是非常普遍的反應。

兒童對分離產生的反應, 取決於許多因素, 包括年齡、過去的分離經驗、對環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認知水準、性格特點、母親與孩子關係的好壞 以及在分離時母親的行為。

當兒童進入學齡前期時, 與監護人的分離還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 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場(這些熟悉的人, 可以是同齡人或兄弟姐妹)、 環境是否熟悉, 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如何等。

通常, 和母親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 在母親 離開時分離性焦慮要明顯輕得多。

他們知道母親會回來, 在母親離 開期間會呆在比較適宜的環境中。

由此可見, 母子之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極為重要。

同時, 還應注意母子分離要逐步進行。 比如, 一開始先短時間分離, 然後再逐漸拉長時間。

需要提醒的是, 看護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證的時間內回來, 讓孩子心裡有底。

2歲以後

在進入第二年後, 兒童的恐懼變得更為個人化。

對於較為具體的刺激產生的恐 懼反應, 讓位 於對想像出來東西的恐懼以及對未知情況產生的預想性恐懼, 比如獨處、黑暗、死亡、綁架者及搶劫者等。

一般來講, 這些恐懼在4歲時達到高峰, 並在4-6歲這 一年齡段維持高峰, 此後高峰開始下降。

有些孩子非常害怕黑暗, 晚上不敢關燈睡覺, 不敢單獨在房間中睡覺。

因此, 父母儘量在睡覺前陪陪孩 子, 給他們講故事, 或答應他們可以開燈睡一段時間。

有些孩子特別害怕家中進強盜, 在回家後會檢查門窗是否關好, 撩開床單看床下是 否藏有壞人。

對於這樣的孩子, 父母可以和他們一起做這些事情, 給予他們心理上的支持。 對於其它恐懼可以等待, 時間會解決這些問題。

6-12歲

在6-12歲期間, 恐懼大多與學校、身體損傷和自然災害有關。

更為抽象的社會焦慮和對成績的焦慮出現, 對於損傷、自然時間和社交產生的恐懼可以維持一生。

在這個時期, 孩子開始認識到死亡。 有時他們的手出血了, 就跑去告訴媽媽:“我的手出血了。 ”很可能孩子說這些話的潛臺詞是“我會死嗎?”媽媽對這種出血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保證, 會成為孩子的定心丸。

兒童除了對自身關注外, 也會對父母關注。 他們害怕父母死亡,那樣,就會沒有人照顧他們了。因此,讓孩子擁有一直受保護的感覺,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利。這種感覺,可以來自父母口頭上的保證,也可以來自父母的實際行動。當孩子害怕和恐懼時,父母的正確應對極為重要,否則,恐懼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發育。

當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時,父母對他們的撫摸和摟抱則是最好的肢體語言。除此,輕聲安慰的話語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應;當孩子學會表達後,父母除了對身體安撫外,還要認真傾聽孩子對恐懼的表述,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釋恐懼是不必要的。

另外,父母還應該學會聽孩子說話的弦外之音,以便瞭解孩子到底怕什麼。如果孩子的恐懼屬於正常發育範圍,父母不必過於擔心。不然,父母對孩子的恐懼表現出過分的焦慮,很可能使他們的恐懼感被強化,日後也不易消失。

他們害怕父母死亡,那樣,就會沒有人照顧他們了。因此,讓孩子擁有一直受保護的感覺,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利。這種感覺,可以來自父母口頭上的保證,也可以來自父母的實際行動。當孩子害怕和恐懼時,父母的正確應對極為重要,否則,恐懼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發育。

當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時,父母對他們的撫摸和摟抱則是最好的肢體語言。除此,輕聲安慰的話語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應;當孩子學會表達後,父母除了對身體安撫外,還要認真傾聽孩子對恐懼的表述,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釋恐懼是不必要的。

另外,父母還應該學會聽孩子說話的弦外之音,以便瞭解孩子到底怕什麼。如果孩子的恐懼屬於正常發育範圍,父母不必過於擔心。不然,父母對孩子的恐懼表現出過分的焦慮,很可能使他們的恐懼感被強化,日後也不易消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