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拯救最後的穿山甲!“從它被抓的那一刻,就已經死了”

新聞背景:

2016年7月2日新修訂並於2017年1月1日起實施的《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利用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 應當以人工繁育種群為主。 而2016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國家保護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 鼓勵發展人工種植養殖, 支援依法開展珍貴、瀕危藥用野生動植物的保護、繁育及其相關研究。 業內人士認為, 像穿山甲這樣商業化養殖極其困難的瀕危物種, 應該列入重點保護對象, 慎重進行相關中醫藥產品的開發。

四隻, 這是陳月龍救護過的穿山甲數量。

在一次救護過程中,

一隻中華穿山甲因為害怕突然抓住了他的手, 很緊, 尾巴和爪子都在使勁, 陳月龍感到很疼。 這只穿山甲被救了下來。

不過, 天性倔強的穿山甲在遭受折磨後, 根本不接受人類提供的任何幫助。 “從它在野外被抓的那一刻, 就已經死了。 ”

被救護的穿山甲,

花蝕/攝

從鍋裡端來的穿山甲

“四隻穿山甲, 只救活了一隻。 ”

有一次, 一個飯店老闆帶著手下, 抱著一個很高的大鍋, 急匆匆趕到救護中心。 打開蓋子一看, 裡面有只馬來穿山甲。 “可能是有人要舉報, 所以老闆只好‘從良’, 上演了一出勇救穿山甲的戲路。 ”

陳月龍和同事迅速把穿山甲送入手術室, 然而不到10分鐘, 這只穿山甲呼吸衰竭, 黏液堵滿呼吸道, 終究還是沒搶救過來。

2011年, 北京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招聘飼養員, 23歲的陳月龍立馬辭職來應聘。 不是對口專業, 工資也降了一半, 但對從小就喜歡養動物的陳月龍來說, 這份工作實現了他兒時的夢想。

可說起穿山甲, 陳月龍語氣裡透著沮喪, 因為他知道穿山甲正在經歷著什麼。

過去10年間,

穿山甲被視為最受走私侵害的哺乳動物。 根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組織的一份報告, 2007~2016年, 我國共查獲209起穿山甲走私案件, 其中活體2405只, 死體11419只, 甲片34946千克。 2016年12月27日, 上海海關通報查獲了一起3.1噸穿山甲鱗片走私案。 然而不到3個月, 2017年3月上海海關又在進口入境木材的集裝箱內查獲了3.1噸穿山甲鱗片, 至少5000只穿山甲被殘忍殺害。

2015年4月, 印尼查獲的穿山甲在等待釋放。 Paul Hilton攝, 野生救援WildAid授權

穿山甲是一種形同蜥蜴的哺乳動物, 四肢又短又粗, 行走時腹部幾乎接近地面, 除面部和腹部外, 渾身被300多塊鱗片所包裹。 鱗片作為穿山甲的重要標誌, 是其最佳的防身利器。

“穿山甲有一對尖銳有力的前爪, 加上超強的攀爬能力, 在不法分子運輸過程中, 會有極少數有可能逃脫出來。 ”

陳月龍救護過的三隻穿山甲都是市民在路邊撿來的。 但被送到救護中心, 怎樣養活它們, 是陳月龍面臨的最大難題。

“它們天性‘倔強’, 在遭受折磨後, 由於害怕, 根本不接受人類提供的任何食物。 ”讓它們開始進食,

是陳月龍要做的第一步。

穿山甲在野外以螞蟻和白蟻為食, 用鋒利的前爪扒開蟻穴, 再用細長的舌頭把螞蟻卷出來, 一頓飽餐能吃500克螞蟻。 為了養好穿山甲, 陳月龍查閱了幾乎所有能查到的文獻資料。

“臺北動物園花費14年時間研發改良穿山甲食譜, 運用蜂蛹和麵包蟲等來提供穿山甲所需的特殊營養。 ”

瞭解到這些後, 陳月龍立馬開始嘗試。 一天晚上, 他正坐在紅外攝像機前, 忽然看到穿山甲從斜坡上爬上去, 扒住碗沿, 伸出細長的舌頭, 開始試探著吃碗裡的食物。 陳月龍終於松了口氣, 穿山甲開始進食了。

穿山甲比大熊貓更珍稀

專吃活蟻, 遭到捕獲極度敏感, 以及虛弱的免疫系統, 使穿山甲養殖的成活率極低。 為給穿山甲提供充足的蛋白質, 調配的飼料每斤價格高達80~100元。為了模擬野外環境,讓穿山甲最大限度存活,陳月龍想盡辦法。

“用泥土、樹樁、落葉和水缸等,為它們做了一個棲息地。”陳月龍還特意在上面撒滿落葉,放進去了一些昆蟲,幫助土壤“活起來”,促進穿山甲的糞便分解。為了不讓昆蟲氾濫成災,他又放進一隻中華大蟾蜍。

穿山甲屬於夜行動物,會在夜間覓食。陳月龍試著將食物藏在落葉裡,讓穿山甲去尋找,訓練其覓食本能。天黑下來,穿山甲出洞覓食,他對著紅外攝像頭大氣不敢出。即使這樣精心照料,兩隻馬來穿山甲分別在飼養半年後死去。

被救護的穿山甲抓住了陳月龍的手

人工養殖穿山甲實在太難!

穿山甲對人工圈養環境適應性很低,免疫系統也極其脆弱,很容易生病。根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中國綠發會)提供的資料,超過一半的穿山甲會死於出血性胃潰瘍和肺炎。即使不計成本地付出,成功率也是極低。

在過去的150多年來,100多個動物園和機構曾試圖圈養穿山甲,而大多數在頭六個月到三年間死去。廣西林業科學院從2012年開始對罰沒的穿山甲進行救護,截止到2014年11月,救護的74只馬來西亞穿山甲和2只中華穿山甲,多數在25天內死亡。

“對於穿山甲,從它在野外被抓的那一刻,就已經死了。”陳月龍很自責,但同時又感到無能為力。“它們在運輸的過程中很容易死掉,幾經倒手,上餐桌或者利用掉,只有極少數幸運的被送到救助中心。”

陳月龍救護過的穿山甲中,唯一存活的是一隻土生土長的中華穿山甲,它在北京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已經待了三年。

而就在它被救的2014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其紅名冊上將中華穿山甲正式定為“極危”,即距離野外滅絕僅一步之遙。與之相對應的是,大熊貓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到“易危”,也就是說,中華穿山甲比大熊貓更珍稀。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吳詩寶研究穿山甲20多年,把全國的保護區基本跑遍了,只見過一隻野生穿山甲。而在保護區,如果問100個村民、老獵人或者護林員,其中有99個人會告訴他,已經十幾年沒見過穿山甲了。

2000年國家林業局的調查顯示,全國穿山甲的數量在5萬隻左右。“這個數量聽起來很多,但這是全國範圍的,分佈範圍太廣,種族密度就很稀少,”吳詩寶說,“少到什麼程度?兩隻雄性和雌性穿山甲都很難聚到一起了!”

近一半穿山甲被用作藥用

瀕臨滅絕的絕境,幾乎沒法人工養殖的困境,讓陳月龍感覺到無助,但讓他更沮喪的是,我國又是穿山甲最大的消費國之一。對於穿山甲的需求,一方面食用,另一方面是藥用。

穿山甲是瀕危動物,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獵殺和食用穿山甲都是違法行為。“為什麼還有人要吃它?”對那些吃穿山甲來炫耀身份的畸形消費心態,陳月龍很氣憤。

對於藥用,根據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張立在2010年的估算,中國每年穿山甲需求量在20萬隻左右,用來製作中成藥、中藥飲片的需求在每年8萬至10萬隻左右,約占一半。

“穿山甲與王不留,婦人服之乳長流。”自李時珍《本草綱目》起,甲片(穿山甲鱗片)的通經下乳、軟堅活血效用就為中醫藥人士所推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藥劑科主管藥師李明指出,穿山甲的鱗片經過加工炮製以後作為藥材使用,可催奶下乳、治療乳腺疾病、風濕痹痛等。在骨傷和惡性腫瘤(淋巴瘤)的中醫藥治療領域,甲片也有獨特效用。

李明表示,現在穿山甲鱗片數量稀少,價格昂貴且單買自費,但還是有患者願意自費購買。

據野生救援WildAid的一項調查,70%的中國人相信穿山甲製品具有藥用價值,穿山甲片可以“治療”風濕病、多種皮膚病和傷口感染。66%的中國居民曾購買過獲得政府許可的穿山甲藥品。

一名乘客觀看地鐵站中的保護穿山甲公益廣告。野生救援WildAid提供

在一些母嬰論壇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新媽媽在問,“穿山甲片怎麼吃才會催乳?”、“沒有奶,醫生推薦穿山甲片,應該怎麼煮?”

29歲的戴戴(化名)曾經在哺乳期堵奶,吃了幾服中藥後緩解不少,其中就有甲片粉。她一直對穿山甲懷有感恩之情,如今得知穿山甲如此瀕危,她有些自責,“我以為只是像拔雞毛一樣簡單,如果我知道如此害命,寧可不用。”

由於穿山甲瀕危,再加上價格較貴,有些中醫在開具處方時已經用得很少了。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主任委員王承德指出,譬如在風濕治療中,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藥其實很多,不一定要用穿山甲片,他在臨床上現在經常用蠍子、蜈蚣、地龍等。

“若再不保護,爭論穿山甲能否藥用就沒有意義了”

不過陳月龍知道,光靠情感的共鳴無法保住穿山甲。實際上在我國,穿山甲的鱗甲有合法入藥的配額。

2007年,國家林業局發佈《關於加強賽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類資源保護和規範其產品入藥管理的通知》,要求停止野外獵捕活動,所有核准的庫存甲片僅限於711家定點醫院臨床使用和經批准的中成藥生產。

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提供的資訊顯示,目前全國含甲片處方616個,中成藥製劑180個,臨床處方150個。根據中國中藥協會統計,有182家企業生產含甲片的中成藥。而國家林業局每年的《庫存穿山甲片原材料年度消耗控制量表》顯示,2008年~2015年7年總消耗控制量約為186噸,平均每年在26.6噸左右。專業人士估算,每只穿山甲甲片重量約為0.5至1千克,這就意味著每年核銷了2.6到5萬隻穿山甲的庫存。

“用了這麼多年,全國到底還有多少穿山甲庫存?”中國綠發會宣傳負責人王靜說,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夠公佈穿山甲片庫存數量,對甲片流向進行嚴格監管。

印尼,一隻母穿山甲及其幼仔被放歸自然。Paul Hilton/攝,野生救援WildAid授權

業內人士懷疑,現在藥用的穿山甲大部分都是從東南亞和非洲進口或走私來的。吳詩寶質疑,中華藥典中入藥的穿山甲為中華穿山甲,而進口來的大多為馬來穿山甲、印度穿山甲乃至非洲穿山甲,藥效是否相同?即使藥效能夠取代,也應該修改藥典後才能使用,否則豈不是製造生產假藥?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曾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穿山甲被CITES列為附錄I,就是被禁止了國際貿易。現在再想從非洲合法進甲片已經不可能了,相當於杜絕了中國穿山甲甲片的合法進口來源。況且,非洲穿山甲並沒有被列入中華藥典。

中國綠發會認為,應提升穿山甲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對象,儘快完成穿山甲野外種群的專項調查,並制定和執行特別保護規劃。待摸清穿山甲的數量、棲息地現狀後,施行嚴格保護,保障其生存安全。

“如果再不保護,爭論穿山甲能否藥用的問題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想用也沒得用了。”王靜感慨道。

“如果哪一天,連走私的穿山甲都沒有了,那就晚了。”吳詩寶說。

穿山甲片到底能不能被替代?

而對於陳月龍,他最大的困惑是,像穿山甲這樣的瀕危動物有很多,但不少同時也出現在了中藥目錄中。

200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孟智斌曾對112種常用中藥材物種資源變化趨勢做過初步統計,已瀕危的比例為22%,趨於瀕危的比例高達51%。藥用動物資源中,瀕危物種的比例約為30%。孟智斌指出,近九年來,野生物種的瀕危趨勢並沒有發生變化。

“從野生動物保護的狀況來看,目前國內外絕大部分野生動物的數量都在減少,原因首先是棲息地的減少以及持續的獵殺和獵捕”,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中國辦公室高級科學顧問孫全輝博士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國內對野生動物的需求並未減少,包括食用、藥用、收藏以及裝飾等”。

對於替代的方案,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曹洪欣提交了一份《加強藥用瀕危動物保護和利用》的提案。曹洪欣認為,替代目前主要有三種方式,同類替代、人工合成和生物發酵,而合理利用人工養殖動物,是目前快速有效地解決動物藥材緊缺的重要途徑。

實際上,人工牛黃、人工麝香和人工培植牛黃均已獲得成功,人工虎骨也即將投入生產。“人工麝香研製及其產業化”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目前人工麝香累計銷售超過90噸,相當於少獵殺了2600多萬頭野生麝。

“比如熊膽替代品,除了大量的草藥可以替代熊膽已知的功效,熊膽中的有效成分熊去氧膽酸國內外也早已廣泛生產和使用。我國早在80年代就成功研製出與天然熊膽等效的‘人工熊膽’,過去兩年由國家衛計委和科技部資助國內有關企業研發的‘合成熊膽’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將來熊膽替代品的大規模使用帶來廣闊前景。”孫全輝認為,中醫雖然歷史悠久但依然需要不斷創新,不斷吸收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國家政策也釋放出了支援信號。2016年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利用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應當以人工繁育種群為主。而2016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國家保護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鼓勵發展人工種植養殖,支援依法開展珍貴、瀕危藥用野生動植物的保護、繁育及其相關研究。

不過對於穿山甲,人工商業化養殖的條件還遠遠不成熟。野生救援WildAid負責人告訴記者,穿山甲圈養是一個巨大挑戰,加上穿山甲緩慢的繁殖率,說明這種動物還遠遠沒有到馴化飼養的地步。

2014年工信部消費品司醫藥處副處長張軍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十二五”期間,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加大扶持常用大宗和瀕危稀缺中藥材品種的規範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22個大宗藥材品種和11個瀕危稀缺藥材品種被列入扶持名單,其中就有穿山甲。但兩年內沒有一個穿山甲人工馴養專案報上來。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研究所所長張大勇接受媒體採訪時建議,運用科技手段對穿山甲鱗片成分進行分析,尋找替代品。現在不少研究成果發現,穿山甲的主要成分就是角蛋白,與人的指甲以及豬、羊、牛的趾甲成分類似。根據有效成分測定,豬、牛、羊趾甲可以作為穿山甲的替代品,一些初步臨床試驗也證明豬趾甲和穿山甲在某些醫療效果上並無顯著差異。“發展中醫藥和保護野生動植物可以共存,關鍵是進一步依靠科技進步來解決面臨的問題。”張大勇說。

王承德委員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很多臨床實驗證明,豬蹄甲在消癰、抗炎、催乳等方面可以取代穿山甲的功效。

既要發展中醫藥,又要保護穿山甲這樣的瀕危野生動物,這種矛盾究竟如何解決?“用現代科技來解決動物類中藥材的資源問題,既保護野生動物,又使中醫藥傳統不受太多影響,實現多方共贏。”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陳凱先院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2016年年底,陳月龍離開了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而他救護過的那只中華穿山甲依然在人工環境下生活。因為環境破壞和過度捕獵,它已經很難回到原有的自然棲息地了。

陳月龍仍記得小時候看過的《葫蘆兄弟》、《太陽之子》,在這些動畫片中,穿山甲都是善良、勇敢的地下工作者。“希望我們的孩子,未來不是只能在動畫片裡看到它們。”

編輯:步雯

調配的飼料每斤價格高達80~100元。為了模擬野外環境,讓穿山甲最大限度存活,陳月龍想盡辦法。

“用泥土、樹樁、落葉和水缸等,為它們做了一個棲息地。”陳月龍還特意在上面撒滿落葉,放進去了一些昆蟲,幫助土壤“活起來”,促進穿山甲的糞便分解。為了不讓昆蟲氾濫成災,他又放進一隻中華大蟾蜍。

穿山甲屬於夜行動物,會在夜間覓食。陳月龍試著將食物藏在落葉裡,讓穿山甲去尋找,訓練其覓食本能。天黑下來,穿山甲出洞覓食,他對著紅外攝像頭大氣不敢出。即使這樣精心照料,兩隻馬來穿山甲分別在飼養半年後死去。

被救護的穿山甲抓住了陳月龍的手

人工養殖穿山甲實在太難!

穿山甲對人工圈養環境適應性很低,免疫系統也極其脆弱,很容易生病。根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中國綠發會)提供的資料,超過一半的穿山甲會死於出血性胃潰瘍和肺炎。即使不計成本地付出,成功率也是極低。

在過去的150多年來,100多個動物園和機構曾試圖圈養穿山甲,而大多數在頭六個月到三年間死去。廣西林業科學院從2012年開始對罰沒的穿山甲進行救護,截止到2014年11月,救護的74只馬來西亞穿山甲和2只中華穿山甲,多數在25天內死亡。

“對於穿山甲,從它在野外被抓的那一刻,就已經死了。”陳月龍很自責,但同時又感到無能為力。“它們在運輸的過程中很容易死掉,幾經倒手,上餐桌或者利用掉,只有極少數幸運的被送到救助中心。”

陳月龍救護過的穿山甲中,唯一存活的是一隻土生土長的中華穿山甲,它在北京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已經待了三年。

而就在它被救的2014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其紅名冊上將中華穿山甲正式定為“極危”,即距離野外滅絕僅一步之遙。與之相對應的是,大熊貓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到“易危”,也就是說,中華穿山甲比大熊貓更珍稀。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吳詩寶研究穿山甲20多年,把全國的保護區基本跑遍了,只見過一隻野生穿山甲。而在保護區,如果問100個村民、老獵人或者護林員,其中有99個人會告訴他,已經十幾年沒見過穿山甲了。

2000年國家林業局的調查顯示,全國穿山甲的數量在5萬隻左右。“這個數量聽起來很多,但這是全國範圍的,分佈範圍太廣,種族密度就很稀少,”吳詩寶說,“少到什麼程度?兩隻雄性和雌性穿山甲都很難聚到一起了!”

近一半穿山甲被用作藥用

瀕臨滅絕的絕境,幾乎沒法人工養殖的困境,讓陳月龍感覺到無助,但讓他更沮喪的是,我國又是穿山甲最大的消費國之一。對於穿山甲的需求,一方面食用,另一方面是藥用。

穿山甲是瀕危動物,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獵殺和食用穿山甲都是違法行為。“為什麼還有人要吃它?”對那些吃穿山甲來炫耀身份的畸形消費心態,陳月龍很氣憤。

對於藥用,根據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張立在2010年的估算,中國每年穿山甲需求量在20萬隻左右,用來製作中成藥、中藥飲片的需求在每年8萬至10萬隻左右,約占一半。

“穿山甲與王不留,婦人服之乳長流。”自李時珍《本草綱目》起,甲片(穿山甲鱗片)的通經下乳、軟堅活血效用就為中醫藥人士所推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藥劑科主管藥師李明指出,穿山甲的鱗片經過加工炮製以後作為藥材使用,可催奶下乳、治療乳腺疾病、風濕痹痛等。在骨傷和惡性腫瘤(淋巴瘤)的中醫藥治療領域,甲片也有獨特效用。

李明表示,現在穿山甲鱗片數量稀少,價格昂貴且單買自費,但還是有患者願意自費購買。

據野生救援WildAid的一項調查,70%的中國人相信穿山甲製品具有藥用價值,穿山甲片可以“治療”風濕病、多種皮膚病和傷口感染。66%的中國居民曾購買過獲得政府許可的穿山甲藥品。

一名乘客觀看地鐵站中的保護穿山甲公益廣告。野生救援WildAid提供

在一些母嬰論壇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新媽媽在問,“穿山甲片怎麼吃才會催乳?”、“沒有奶,醫生推薦穿山甲片,應該怎麼煮?”

29歲的戴戴(化名)曾經在哺乳期堵奶,吃了幾服中藥後緩解不少,其中就有甲片粉。她一直對穿山甲懷有感恩之情,如今得知穿山甲如此瀕危,她有些自責,“我以為只是像拔雞毛一樣簡單,如果我知道如此害命,寧可不用。”

由於穿山甲瀕危,再加上價格較貴,有些中醫在開具處方時已經用得很少了。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主任委員王承德指出,譬如在風濕治療中,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藥其實很多,不一定要用穿山甲片,他在臨床上現在經常用蠍子、蜈蚣、地龍等。

“若再不保護,爭論穿山甲能否藥用就沒有意義了”

不過陳月龍知道,光靠情感的共鳴無法保住穿山甲。實際上在我國,穿山甲的鱗甲有合法入藥的配額。

2007年,國家林業局發佈《關於加強賽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類資源保護和規範其產品入藥管理的通知》,要求停止野外獵捕活動,所有核准的庫存甲片僅限於711家定點醫院臨床使用和經批准的中成藥生產。

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提供的資訊顯示,目前全國含甲片處方616個,中成藥製劑180個,臨床處方150個。根據中國中藥協會統計,有182家企業生產含甲片的中成藥。而國家林業局每年的《庫存穿山甲片原材料年度消耗控制量表》顯示,2008年~2015年7年總消耗控制量約為186噸,平均每年在26.6噸左右。專業人士估算,每只穿山甲甲片重量約為0.5至1千克,這就意味著每年核銷了2.6到5萬隻穿山甲的庫存。

“用了這麼多年,全國到底還有多少穿山甲庫存?”中國綠發會宣傳負責人王靜說,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夠公佈穿山甲片庫存數量,對甲片流向進行嚴格監管。

印尼,一隻母穿山甲及其幼仔被放歸自然。Paul Hilton/攝,野生救援WildAid授權

業內人士懷疑,現在藥用的穿山甲大部分都是從東南亞和非洲進口或走私來的。吳詩寶質疑,中華藥典中入藥的穿山甲為中華穿山甲,而進口來的大多為馬來穿山甲、印度穿山甲乃至非洲穿山甲,藥效是否相同?即使藥效能夠取代,也應該修改藥典後才能使用,否則豈不是製造生產假藥?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曾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穿山甲被CITES列為附錄I,就是被禁止了國際貿易。現在再想從非洲合法進甲片已經不可能了,相當於杜絕了中國穿山甲甲片的合法進口來源。況且,非洲穿山甲並沒有被列入中華藥典。

中國綠發會認為,應提升穿山甲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對象,儘快完成穿山甲野外種群的專項調查,並制定和執行特別保護規劃。待摸清穿山甲的數量、棲息地現狀後,施行嚴格保護,保障其生存安全。

“如果再不保護,爭論穿山甲能否藥用的問題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想用也沒得用了。”王靜感慨道。

“如果哪一天,連走私的穿山甲都沒有了,那就晚了。”吳詩寶說。

穿山甲片到底能不能被替代?

而對於陳月龍,他最大的困惑是,像穿山甲這樣的瀕危動物有很多,但不少同時也出現在了中藥目錄中。

200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孟智斌曾對112種常用中藥材物種資源變化趨勢做過初步統計,已瀕危的比例為22%,趨於瀕危的比例高達51%。藥用動物資源中,瀕危物種的比例約為30%。孟智斌指出,近九年來,野生物種的瀕危趨勢並沒有發生變化。

“從野生動物保護的狀況來看,目前國內外絕大部分野生動物的數量都在減少,原因首先是棲息地的減少以及持續的獵殺和獵捕”,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中國辦公室高級科學顧問孫全輝博士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國內對野生動物的需求並未減少,包括食用、藥用、收藏以及裝飾等”。

對於替代的方案,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曹洪欣提交了一份《加強藥用瀕危動物保護和利用》的提案。曹洪欣認為,替代目前主要有三種方式,同類替代、人工合成和生物發酵,而合理利用人工養殖動物,是目前快速有效地解決動物藥材緊缺的重要途徑。

實際上,人工牛黃、人工麝香和人工培植牛黃均已獲得成功,人工虎骨也即將投入生產。“人工麝香研製及其產業化”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目前人工麝香累計銷售超過90噸,相當於少獵殺了2600多萬頭野生麝。

“比如熊膽替代品,除了大量的草藥可以替代熊膽已知的功效,熊膽中的有效成分熊去氧膽酸國內外也早已廣泛生產和使用。我國早在80年代就成功研製出與天然熊膽等效的‘人工熊膽’,過去兩年由國家衛計委和科技部資助國內有關企業研發的‘合成熊膽’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將來熊膽替代品的大規模使用帶來廣闊前景。”孫全輝認為,中醫雖然歷史悠久但依然需要不斷創新,不斷吸收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國家政策也釋放出了支援信號。2016年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利用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應當以人工繁育種群為主。而2016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國家保護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鼓勵發展人工種植養殖,支援依法開展珍貴、瀕危藥用野生動植物的保護、繁育及其相關研究。

不過對於穿山甲,人工商業化養殖的條件還遠遠不成熟。野生救援WildAid負責人告訴記者,穿山甲圈養是一個巨大挑戰,加上穿山甲緩慢的繁殖率,說明這種動物還遠遠沒有到馴化飼養的地步。

2014年工信部消費品司醫藥處副處長張軍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十二五”期間,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加大扶持常用大宗和瀕危稀缺中藥材品種的規範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22個大宗藥材品種和11個瀕危稀缺藥材品種被列入扶持名單,其中就有穿山甲。但兩年內沒有一個穿山甲人工馴養專案報上來。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研究所所長張大勇接受媒體採訪時建議,運用科技手段對穿山甲鱗片成分進行分析,尋找替代品。現在不少研究成果發現,穿山甲的主要成分就是角蛋白,與人的指甲以及豬、羊、牛的趾甲成分類似。根據有效成分測定,豬、牛、羊趾甲可以作為穿山甲的替代品,一些初步臨床試驗也證明豬趾甲和穿山甲在某些醫療效果上並無顯著差異。“發展中醫藥和保護野生動植物可以共存,關鍵是進一步依靠科技進步來解決面臨的問題。”張大勇說。

王承德委員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很多臨床實驗證明,豬蹄甲在消癰、抗炎、催乳等方面可以取代穿山甲的功效。

既要發展中醫藥,又要保護穿山甲這樣的瀕危野生動物,這種矛盾究竟如何解決?“用現代科技來解決動物類中藥材的資源問題,既保護野生動物,又使中醫藥傳統不受太多影響,實現多方共贏。”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陳凱先院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2016年年底,陳月龍離開了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而他救護過的那只中華穿山甲依然在人工環境下生活。因為環境破壞和過度捕獵,它已經很難回到原有的自然棲息地了。

陳月龍仍記得小時候看過的《葫蘆兄弟》、《太陽之子》,在這些動畫片中,穿山甲都是善良、勇敢的地下工作者。“希望我們的孩子,未來不是只能在動畫片裡看到它們。”

編輯:步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