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從老夥計到決裂——巴頓和艾森豪的故事

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這樣評價巴頓:他“帶著象牙柄的手槍, 粗大的雪茄和指揮坦克向前衝鋒時的污言穢語就像注冊商標一樣貼滿了歐洲戰場的每個角落”;艾森豪則“像和麵師一樣把英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 甚至後來的俄國人和在一起, 再把他們推到希特勒的面前”。 在走向決裂前, 這兩位性格迥異的名將曾經保持了23年的友誼。 有人認為:他們的友誼“是二戰歐洲戰場勝利的關鍵”, 因為如果沒有艾森豪的庇護, 巴頓不可能得心應手地指揮作戰, 而沒有巴頓, 艾森豪不可能如此快速地橫掃德軍,

取得輝煌戰績。

巴頓(右)和艾森豪(左)

一切還只是個開始

1919年秋天, 一戰結束, 巴頓從歐洲戰場回國, 在米德堡任第304輕型坦克旅旅長, 而艾森豪也正好在當地擔任一個馬克Ⅷ型坦克營的營長。 此前, 他們兩人並不陌生。 一戰期間, 艾森豪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坦克訓練營,

巴頓縱橫歐洲戰場的時候, 麾下的許多軍官和士兵都來自這個營。 這批人訓練有素, 在巴頓的裝甲部隊裡脫穎而出, 巴頓也因此非常希望和他們的教官見上一面。 而對於艾森豪來說, 巴頓是一個眾人皆知, 令他羡慕的英雄。

艾森豪和巴頓一見如故, 兩人經常湊在一起探討關於未來戰場力量發展趨勢的問題。 通過交談, 巴頓驚喜地發現, 艾森豪也希望美軍建立大規模裝甲部隊, 志同道合極大地增加巴頓了對艾森豪的好感。 1920年的春天, 兩人參加了陸軍部組織的一次裝甲部隊遠端機動演習, 這次演習在美國龐大的公路網上進行, 總共行程達一萬多英里, 使他們積累了大量關於裝甲部隊機動與突防戰術的經驗。

為了宣導他們的戰術思想, 艾森豪和巴頓還分別在著名的《步兵》和《騎兵》雜誌上發表文章, 描繪大規模發展裝甲部隊的美好前景。 但是, 他們卻沒有意識到, 這對當時美軍的戰術理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他們因此受到了陸軍總長的不點名“告誡”, 差點被請出軍隊。 1920年, 美國政府頒佈了新的國防法案, 該法案規定, 坦克兵配屬步兵, 不再作為獨立的兵種存在。 巴頓和艾森豪的希望落空了, 巴頓又不願加入步兵, 只好揮淚告別了坦克兵, 重返原來的騎兵部隊。 患難之際見真情, 離去時兩人不免唏噓感歎了一番。

後來, 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為, 艾森豪和巴頓在米德堡的短暫相聚, 極大地改變了兩個人一生的發展道路,

這在艾森豪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因為正是在這段與巴頓共事的日子裡, 艾森豪通過他認識了軍界要人康納將軍, 並有機會在他面前一展才華。 1942年, 康納把艾森豪調到了巴拿馬, 後來又送他上了陸軍指揮學院(即西點軍校), 為他躋身美軍高層打下了關鍵性的基礎。

在艾森豪就讀西點軍校期間, 巴頓對他關懷備至。 巴頓從西點軍校畢業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還獲得過佇列訓練的冠軍。 他把自己在校時積累的一百多頁學習心得寄給艾森豪, 並不斷寫信勉勵他。 當艾森豪最終不負所望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的時候, 巴頓高興地在信中寫道:“我深信你一定會取得好成績, 但沒想到是第一。 我真心地為你的成功感到高興。

巴頓比艾森豪大5歲, 他出身于豪門貴族, 其先人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位準將, 喬治•華盛頓的摯友。 巴頓熱愛讀書、運動, 為人大方、熱情, 充滿活力, 在政界和軍界頗有人緣;而艾森豪出身平民, 待人寬宏大度, 辦事謹慎, 與人的交往總是謙遜有禮。 美國著名的軍史學家安布羅斯認為,巴頓“是一個具有美國南方沙文主義、浪漫主義的軍人”,對美國完美主義的認識使他極具感性,這也是最終使他在戰場上達到藝術化發揮的終極源泉,然而他也註定與戰略性將領無緣。而艾森豪完全靠自己的拼搏才加入軍隊,“是一個當參謀的好料子”,兩人在性格上的不同雖然沒有影響到他們建立友誼,但卻埋下了產生分歧的伏筆。

裂縫是這樣產生的

米德堡別後,兩人在枯燥無味的生活中輾轉沉浮。艾森豪一直在各種不同的參謀崗位上徘徊,先是在康納將軍手下,而後又在美軍駐菲律賓的參謀部裡當差。而巴頓除了在戰爭學院深造了一次以外,同樣無所事事。1940年,艾森豪從菲律賓回國。他意外地收到了已是第2裝甲旅旅長巴頓的來信。組建大規模裝甲部隊的構想使巴頓對艾森豪惺惺相惜,他力邀後者到他的部隊任職,艾森豪立刻殷勤地回信表示,他早就想回裝甲部隊工作了,特別是“能夠與你一起”。但是,軍事當局拒絕了艾森豪的申請,認為他沒有“勝任坦克部隊工作”的足夠經驗。儘管調動不遂,但艾森豪對巴頓的提拔感激涕零。

1941年,美軍舉行大規模演習,兩人再次聚到了一起。這次演習中,艾森豪被當時任陸軍參謀長的馬歇爾看中,調到了作戰部。從此,艾森豪平步青雲,到1942年6月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時,艾森豪已被擢升為美軍歐洲戰場司令,成為巴頓的直接領導。

兩人的首度合作是在1942年11月盟軍對北非發起的“火炬”作戰行動中。兩人言行默契,看法一致,合作非常愉快。巴頓在北非登陸成功迫使法國維希政府停火,為艾森豪充當了一次“救火隊”,解救了在突尼斯被隆美爾大敗的美第2軍。艾森豪頻頻來電,對巴頓精妙的指揮才能大加讚揚,用盡了朋友加上司的華麗詞藻。

但是,當北非戰場的作戰如火如荼之時,巴頓卻準備把他的軍長職務移交給他的副手,自己則返回摩洛哥策劃指揮西西里登陸戰役。艾森豪得知消息,第一次意識到了大名鼎鼎的巴頓的臭脾氣,他沒有想到,這位聲名顯赫的英雄式的將領行事如此不顧後果!他立即給巴頓致電:“不要憑一時衝動說話。”這是他們的友誼第一次出現不和諧音。

不久,巴頓為艾森豪招來了真正的麻煩。1943年8月10日,巴頓在西西里島第93後方醫院視察時,一名叫保爾•貝雷特的士兵說自己有神經方面的疾病,害怕炮彈的爆炸聲,巴頓勃然大怒:“他媽的,你完全是一個膽小鬼。”接著重重地扇了他一個耳光,說:“你是集團軍的恥辱。你應該被槍斃,我現在就要槍斃你。醫生,把這狗雜種趕出醫院。”並作勢拔槍。

此事很快就傳到艾森豪耳朵裡,他感到非常驚訝,似乎這是一個他不認識的巴頓。他立刻電令巴頓向被打士兵和整個第7集團軍道歉,巴頓也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立即照指示做了。但是,事情並未到此結束。一位元記者把“打耳光”事件在美國國內進行了披露,立即引起一場軒然大波,許多人要求把巴頓趕出軍隊,指責陸軍部用人不當,敗壞了美國陸軍的榮譽,美國陸軍高層受到了極大的壓力。但是受到最大壓力的還是艾森豪,很長一段時間,他為了處理此事大為頭痛,甚至影響了作戰指揮。這一事件使艾森豪感到疲憊不堪,並開始思考兩人的關係該向何方發展。巴頓也認識到了兩人友誼岌岌可危,他在事後給妻子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容易激動的性格在我和艾克之間造成了一些麻煩。”

由於艾森豪的力保,巴頓留在了指揮崗位上。但事後,艾森豪說:“巴頓有糟糕、魯莽的性格,任何時候我都不可能把他提升到集團軍以上的職務。”艾森豪需要的將領不一定像巴頓那樣會打精妙絕倫的仗,卻絕不會給他的上司帶來災難,至少不會使他難堪的,“他寧可要一隻穩握在手的麻雀,也不要在空中飛翔的鷹”。

鑒於巴頓口無遮攔,艾森豪警告他不要對公眾發表講話。但是,一向我行我素慣了的巴頓在“打耳光”事件後不久,再次將艾森豪推到了兩難境地。

1944年4月26日,歐洲登陸戰迫在眉睫,巴頓在英國納茲福德的一次集會上發表了長篇講話:“統治世界是英國和美國在戰後的既定目標,當然這也是蘇聯的目標。”美國再次掀起了“聲討巴頓”的高潮。反對總統羅斯福的右翼分子引用他的講話來攻擊政府與蘇聯的合作政策,使羅斯福非常尷尬;有的議員則攻擊巴頓是“國務院的助手”,指責他干預政治;親蘇的左派勢力也譴責他污蔑“盟友”。幾乎所有人都從巴頓的講話中找到了錯誤。

艾森豪怒不可遏,他再次處在了暴風雨的最前沿,美國政府和軍界的許多人都要他撤銷巴頓的第3集團軍軍長職務,甚至在“打耳光”事件後出力保過巴頓的馬歇爾也要求他“酌情”處理。5月2日,他向巴頓表達了強烈不滿,要不是他還需要巴頓對加萊佯攻,以吸引德軍主力,巴頓可能已被一腳踢回了國。但這次他保住巴頓,只源於他對後者“優秀作戰能力的信任,而不是因為其他原因”。在艾森豪的心中,他與巴頓的友誼已畫上了句號。

1944年初,曾是巴頓副手的布萊德利已是登陸部隊美軍第12集團軍群的司令,而巴頓只謀到了其下轄的第3集團軍司令,這個職務還是艾森豪的“恩賜”。對巴頓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他的參謀人員滿腹怨言:“他們利用巴頓的天真和求戰心切,從他身上榨取最大的油水,但同時又把他壓在下面。”的確如此,巴頓才不管是否名正言順,“他媽的,只要給我仗打,讓我指揮一個排也行。”

巴頓也逐漸感到了艾森豪的態度變化。在攻佔布列塔尼半島的戰鬥中,巴頓的部隊浴血奮戰,但最後艾森豪卻將功勞算在了布萊德利頭上。接著,艾森豪“露骨”地把法國第2裝甲師從巴頓的第3集團軍編制內強行劃給布萊德利的第1集團軍,使布萊德利以解放巴黎載入史冊,而為攻佔巴黎創造了關鍵戰機的巴頓留下了終生遺憾。隨後,巴頓再一次充當了艾森豪的“救火隊”,率軍神速北上,解了巴斯托尼的圍,為粉碎德軍的反撲立下了頭功,但艾森豪對巴頓部隊作表面慰問時,竟隻字未提巴頓。艾森豪特別懂得與他所指揮的高級將領搞好關係,從不用生硬的態度對他們說話,但巴頓是他惟一沒有任何顧慮的人,如果需要他可以毫不猶豫地說“不”。

巴頓終於感到了艾森豪對他軍人榮譽感的侮辱,尤其是他當面稱讚根本沒有多大功勞的布萊德利,巴頓心裡留下永遠無法消除的創傷。巴頓對艾森豪的不滿之辭增多了,有一次,他諷刺艾森豪對待英國人的軟弱態度時說:“他媽的,艾克真是英國最好的將軍。”但在公開場合,他還是極力維護艾森豪的權威,稱讚他為維護盟軍的團結所作的努力。

真正導致兩人的完全決裂是在1945年8月,巴頓又一次沒管住自己的嘴巴,他不僅公開反對艾森豪關於解除德軍武裝的看法,而且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掉進了一個記者的“話語陷阱”,稱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與納粹黨沒有什麼分別。世界譁然,而他的“艾克”終於掄起大斧,果斷地砍掉了巴頓第3集團軍司令頭銜,宣佈他回國。這對巴頓來說,意味著他一生所鍾愛的軍旅生涯的結束。

艾森豪為了給他以前的好友一個臺階下,又任命他為“第15集團軍司令”,但誰都知道這個所謂的“第15集團軍”只是一個負責編寫戰史的空架子。巴頓拒絕了這一任命,他懂得了亨利亞當斯的一句名言:謀權之友易於失。

回國後沒多久,熱衷槍炮的巴頓就在一次打獵途中因車禍身亡,結束了他充滿坎坷和英雄色彩的一生。艾森豪在總統大選中勝出,成為繼杜魯門之後的美國總統。

美國著名的軍史學家安布羅斯認為,巴頓“是一個具有美國南方沙文主義、浪漫主義的軍人”,對美國完美主義的認識使他極具感性,這也是最終使他在戰場上達到藝術化發揮的終極源泉,然而他也註定與戰略性將領無緣。而艾森豪完全靠自己的拼搏才加入軍隊,“是一個當參謀的好料子”,兩人在性格上的不同雖然沒有影響到他們建立友誼,但卻埋下了產生分歧的伏筆。

裂縫是這樣產生的

米德堡別後,兩人在枯燥無味的生活中輾轉沉浮。艾森豪一直在各種不同的參謀崗位上徘徊,先是在康納將軍手下,而後又在美軍駐菲律賓的參謀部裡當差。而巴頓除了在戰爭學院深造了一次以外,同樣無所事事。1940年,艾森豪從菲律賓回國。他意外地收到了已是第2裝甲旅旅長巴頓的來信。組建大規模裝甲部隊的構想使巴頓對艾森豪惺惺相惜,他力邀後者到他的部隊任職,艾森豪立刻殷勤地回信表示,他早就想回裝甲部隊工作了,特別是“能夠與你一起”。但是,軍事當局拒絕了艾森豪的申請,認為他沒有“勝任坦克部隊工作”的足夠經驗。儘管調動不遂,但艾森豪對巴頓的提拔感激涕零。

1941年,美軍舉行大規模演習,兩人再次聚到了一起。這次演習中,艾森豪被當時任陸軍參謀長的馬歇爾看中,調到了作戰部。從此,艾森豪平步青雲,到1942年6月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時,艾森豪已被擢升為美軍歐洲戰場司令,成為巴頓的直接領導。

兩人的首度合作是在1942年11月盟軍對北非發起的“火炬”作戰行動中。兩人言行默契,看法一致,合作非常愉快。巴頓在北非登陸成功迫使法國維希政府停火,為艾森豪充當了一次“救火隊”,解救了在突尼斯被隆美爾大敗的美第2軍。艾森豪頻頻來電,對巴頓精妙的指揮才能大加讚揚,用盡了朋友加上司的華麗詞藻。

但是,當北非戰場的作戰如火如荼之時,巴頓卻準備把他的軍長職務移交給他的副手,自己則返回摩洛哥策劃指揮西西里登陸戰役。艾森豪得知消息,第一次意識到了大名鼎鼎的巴頓的臭脾氣,他沒有想到,這位聲名顯赫的英雄式的將領行事如此不顧後果!他立即給巴頓致電:“不要憑一時衝動說話。”這是他們的友誼第一次出現不和諧音。

不久,巴頓為艾森豪招來了真正的麻煩。1943年8月10日,巴頓在西西里島第93後方醫院視察時,一名叫保爾•貝雷特的士兵說自己有神經方面的疾病,害怕炮彈的爆炸聲,巴頓勃然大怒:“他媽的,你完全是一個膽小鬼。”接著重重地扇了他一個耳光,說:“你是集團軍的恥辱。你應該被槍斃,我現在就要槍斃你。醫生,把這狗雜種趕出醫院。”並作勢拔槍。

此事很快就傳到艾森豪耳朵裡,他感到非常驚訝,似乎這是一個他不認識的巴頓。他立刻電令巴頓向被打士兵和整個第7集團軍道歉,巴頓也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立即照指示做了。但是,事情並未到此結束。一位元記者把“打耳光”事件在美國國內進行了披露,立即引起一場軒然大波,許多人要求把巴頓趕出軍隊,指責陸軍部用人不當,敗壞了美國陸軍的榮譽,美國陸軍高層受到了極大的壓力。但是受到最大壓力的還是艾森豪,很長一段時間,他為了處理此事大為頭痛,甚至影響了作戰指揮。這一事件使艾森豪感到疲憊不堪,並開始思考兩人的關係該向何方發展。巴頓也認識到了兩人友誼岌岌可危,他在事後給妻子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容易激動的性格在我和艾克之間造成了一些麻煩。”

由於艾森豪的力保,巴頓留在了指揮崗位上。但事後,艾森豪說:“巴頓有糟糕、魯莽的性格,任何時候我都不可能把他提升到集團軍以上的職務。”艾森豪需要的將領不一定像巴頓那樣會打精妙絕倫的仗,卻絕不會給他的上司帶來災難,至少不會使他難堪的,“他寧可要一隻穩握在手的麻雀,也不要在空中飛翔的鷹”。

鑒於巴頓口無遮攔,艾森豪警告他不要對公眾發表講話。但是,一向我行我素慣了的巴頓在“打耳光”事件後不久,再次將艾森豪推到了兩難境地。

1944年4月26日,歐洲登陸戰迫在眉睫,巴頓在英國納茲福德的一次集會上發表了長篇講話:“統治世界是英國和美國在戰後的既定目標,當然這也是蘇聯的目標。”美國再次掀起了“聲討巴頓”的高潮。反對總統羅斯福的右翼分子引用他的講話來攻擊政府與蘇聯的合作政策,使羅斯福非常尷尬;有的議員則攻擊巴頓是“國務院的助手”,指責他干預政治;親蘇的左派勢力也譴責他污蔑“盟友”。幾乎所有人都從巴頓的講話中找到了錯誤。

艾森豪怒不可遏,他再次處在了暴風雨的最前沿,美國政府和軍界的許多人都要他撤銷巴頓的第3集團軍軍長職務,甚至在“打耳光”事件後出力保過巴頓的馬歇爾也要求他“酌情”處理。5月2日,他向巴頓表達了強烈不滿,要不是他還需要巴頓對加萊佯攻,以吸引德軍主力,巴頓可能已被一腳踢回了國。但這次他保住巴頓,只源於他對後者“優秀作戰能力的信任,而不是因為其他原因”。在艾森豪的心中,他與巴頓的友誼已畫上了句號。

1944年初,曾是巴頓副手的布萊德利已是登陸部隊美軍第12集團軍群的司令,而巴頓只謀到了其下轄的第3集團軍司令,這個職務還是艾森豪的“恩賜”。對巴頓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他的參謀人員滿腹怨言:“他們利用巴頓的天真和求戰心切,從他身上榨取最大的油水,但同時又把他壓在下面。”的確如此,巴頓才不管是否名正言順,“他媽的,只要給我仗打,讓我指揮一個排也行。”

巴頓也逐漸感到了艾森豪的態度變化。在攻佔布列塔尼半島的戰鬥中,巴頓的部隊浴血奮戰,但最後艾森豪卻將功勞算在了布萊德利頭上。接著,艾森豪“露骨”地把法國第2裝甲師從巴頓的第3集團軍編制內強行劃給布萊德利的第1集團軍,使布萊德利以解放巴黎載入史冊,而為攻佔巴黎創造了關鍵戰機的巴頓留下了終生遺憾。隨後,巴頓再一次充當了艾森豪的“救火隊”,率軍神速北上,解了巴斯托尼的圍,為粉碎德軍的反撲立下了頭功,但艾森豪對巴頓部隊作表面慰問時,竟隻字未提巴頓。艾森豪特別懂得與他所指揮的高級將領搞好關係,從不用生硬的態度對他們說話,但巴頓是他惟一沒有任何顧慮的人,如果需要他可以毫不猶豫地說“不”。

巴頓終於感到了艾森豪對他軍人榮譽感的侮辱,尤其是他當面稱讚根本沒有多大功勞的布萊德利,巴頓心裡留下永遠無法消除的創傷。巴頓對艾森豪的不滿之辭增多了,有一次,他諷刺艾森豪對待英國人的軟弱態度時說:“他媽的,艾克真是英國最好的將軍。”但在公開場合,他還是極力維護艾森豪的權威,稱讚他為維護盟軍的團結所作的努力。

真正導致兩人的完全決裂是在1945年8月,巴頓又一次沒管住自己的嘴巴,他不僅公開反對艾森豪關於解除德軍武裝的看法,而且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掉進了一個記者的“話語陷阱”,稱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與納粹黨沒有什麼分別。世界譁然,而他的“艾克”終於掄起大斧,果斷地砍掉了巴頓第3集團軍司令頭銜,宣佈他回國。這對巴頓來說,意味著他一生所鍾愛的軍旅生涯的結束。

艾森豪為了給他以前的好友一個臺階下,又任命他為“第15集團軍司令”,但誰都知道這個所謂的“第15集團軍”只是一個負責編寫戰史的空架子。巴頓拒絕了這一任命,他懂得了亨利亞當斯的一句名言:謀權之友易於失。

回國後沒多久,熱衷槍炮的巴頓就在一次打獵途中因車禍身亡,結束了他充滿坎坷和英雄色彩的一生。艾森豪在總統大選中勝出,成為繼杜魯門之後的美國總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