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小學課本裡面的“瀘定橋”到底有多牛?連名字都被康熙皇帝取錯了

作為80後一代, 甚至70末一代, 應該都記得小學課本裡面的《飛奪瀘定橋》的文章, 內容開始是“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向天險大渡河挺進.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一座鐵 索橋可以通過.這座鐵索橋,就是紅軍北上必須奪取的瀘定橋”文章氣勢磅礴, 讓人看後精神振奮。

那麼為什麼瀘定橋叫做瀘定橋, 瀘定橋到底什麼時候開始有的?究竟有哪些事件讓瀘定橋名垂千古,

我們一個一個剝開。

根據官方的資料顯示, 瀘定橋兩岸的橋頭古堡為傳統木結構古建築, 為中國獨有。 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1705年), 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

故事是這樣的, 明清時期, 當地訛傳打箭爐為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時造箭之地, 大渡河為“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的瀘河。 清代四川封疆大吏相信了訛傳, 以為大渡河就是瀘河。

康熙帝是清代一位博學多聞的皇帝, 在為瀘定橋取名的時候也費了不少心思, 力圖把這條河的名稱考證清楚, 查閱古籍, 對照地圖, 可惜斷章取義, 竟致張冠李戴, 也把“大渡河”誤為“瀘河”。

大渡河在秦漢時期稱“沫水”。 瀘水指今天雅礱江下游及金沙江匯合雅礱江的一段江流。 雅礱江古稱“若水”。 三國時候, 孟獲在四川南部和雲南一帶, 諸葛亮南征孟獲怎麼渡大渡河呢?顯然大渡河為瀘河不正確。

因此, 基於康熙帝的錯誤判斷, 大渡河就是瀘河。 瀘定橋也因此而得名。 康熙帝誤定瀘定橋後, 一直沿襲了二百多年, 也就積非成是了。

雖然瀘定橋的建造實在清朝年間, 但瀘定橋真正出名還是在1935年紅軍長征期間, 22勇士飛奪瀘定橋, 不僅堅定了紅軍長征勝利的重要基礎, 也讓瀘定橋這個地方, 這座橋名噪一時。

故事是這樣的, 1935年5月29日。 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 沿大渡河左岸北上, 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 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 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 終於在5月29日淩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佈的鐵索踩著鐵鍊奪下橋頭, 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這一次戰役讓紅軍永垂史冊,而且讓國人永遠記著了這座橋,同時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這次勝利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

目前瀘定橋已經經過修繕,成為國內AAAA級景點,成立了博物館、展館等,每年也吸引很多國內外遊客來瞻仰它的風采。

這一次戰役讓紅軍永垂史冊,而且讓國人永遠記著了這座橋,同時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這次勝利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

目前瀘定橋已經經過修繕,成為國內AAAA級景點,成立了博物館、展館等,每年也吸引很多國內外遊客來瞻仰它的風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