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汽車先鋒派的反擊——試駕凱迪拉克 CT6

關於凱迪拉克 CT6 這款車, 相信關注 GeekCar 的朋友一定不陌生, 我們此前已經兩次近距離接觸和體驗(一次是在發佈會上, 另外一次是和通用的工程師和設計師的交流)。

沒錯, 這台車的科技配置清單絕對讓你眼花繚亂:首創高清流媒體超廣角後視鏡、ESSII 強化安全系統、Night Vision 鷹眼智慧紅外夜視系統、車載 Wi-Fi、4G LTE 安吉星、ARS 主動後輪轉向系統等等… 就好像一個旺仔科技大禮包, 要什麼有什麼。

讓我們先看小視頻:

而作為一台被賦予「新美式科技旗艦」名號的車型, 擁有五花八門的科技配置沒毛病, 但僅僅通過這些吸引眼球的功能堆砌是不夠有說服力的。 換句話說, 無論是英式、德式、日式還是美式, 科技本身是不分國籍的, 以人為本的科技才是好科技。 我們此次有機會深度試駕凱迪拉克 CT6, 扒一扒它身上的軟硬實力有幾分。

另外 CT6 還搭載了全新的 ESS II 強化安全系統, 名字聽起來陌生, 其實就是從安全預警到介入的轉變, 除了此前會震動預警的座椅、車道偏離警告、前方車距碰撞提示、後方橫穿交通預警、忙去提示等等會亮會響會震的功能,

還增加了前後碰撞主動刹車、碰撞預處理、智慧主動巡航功能。 雖然離第四級自動駕駛還有一段距離, 但城市駕駛中也能幫你省去很多事。 在場地內, 我們把 CT6 的車窗全都遮擋起來, 完全依靠車身的雷達、攝像頭、360 度環視功能, 看著車內螢幕進行倒車入庫和沿路線行駛也完全沒有問題。

12.3 寸全才個性化可定制全液晶數字儀錶盤、全彩 HUD 飛航顯示儀、和搭載 CUE 車載互聯系統的觸摸大屏相結合使用, 學習成本以及觀賞程度上相較上一代車型提高了很多, 但用戶體驗並沒有出現「斷崖式」的變革。 語音功能有所進步, 我還是更習慣使用 4G LTE 安吉星服務。

當然, 除了大家都能看到摸到的「軟實力」, 或許只有當我們把這台長度超過 5 米 2, 軸距超過 3 米 1 的「行政級旗艦」開上 F1 賽道時, 凱迪拉克 CT6 才開始展現它作為科技旗艦的「硬實力」, 通用的工程師們對這台車寄予厚望, 這也是傳統汽車人最寶貴和值得驕傲的地方。

首先我們來聊聊 CT6 的車身。雖然 CT6 沒有使用所謂的「全鋁車身」,有些地方為了強度和 NVH 的考慮選擇了鋼材料, 但其車身框架有將近 58%的部分採用了輕量化的鋁合金材質,整車重量相比同級別傳統鋼車身的車減輕了將近 100 公斤,而整車抗扭強度則做到 36.6kNm/Deg 。這樣的輕量化方案除了使得底盤操控變得更好,對 NVH 也有很大的好處,如果扭轉剛度很弱,在扭轉時車身變形就會有很多噪音,另外還可以衰減地面對車的衝擊。

另外如果我們從側面觀察會發現 CT6 的車身比例很好,一部分是得力於方向盤到前輪轂中心位置的距離做的很長。如果車頭長,那麼為了保證駕駛員有良好的視野,引擎蓋就要儘量做低,但車頭位置又要放入發動機,所以引擎蓋兩側到車輪的距離就要縮短,但這個位置的板子做薄很難,因為這塊是減震器直接衝擊的車身位置,需要強度很高,而且這兩塊都是鋁制材料,這塊的製作工藝對通用的工程師有著極大的挑戰。

另外在 NVH 方面,除了採用 BOSE ANC 主動降噪靜音系統,CT6 在車身基礎層面也做了很多改變。例如在車身(座艙座椅下方)使用了環保並且輕質的液態阻尼 LASD 材料佈置,取代了傳統瀝青阻尼墊,聲學性能更好,用來遮罩路面傳遞上來的噪音。車內前圍位置採用聲學版的結構(在傳統單層鈑金上又做了一層板,兩層板之間用阻尼膠粘合),相對單層鈑金可以更好遮罩發動機艙的噪音。

另外,CT6 還有雙層引擎艙的設計,其中佈置了大量的吸聲材料,包裹住整個發動機。車門採用了完整的三道密封(車門框上、車門板內側、外側)。前擋風使用 5mm 聲學夾層玻璃、隱藏式雨刮器,減少氣流對前風擋脈動衝擊。

能在保證車身強度的同時,將一台超過 5 米 2 的行政級座駕的體重控制在 1655kg,通用的工程師確實下了不少功夫。但這僅僅是基礎,在賽道上輕鬆駕馭 CT6 的關鍵在於一項黑科技——ARS 主動式後輪轉向系統,這個技術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如果你在原地轉動方向盤則會發現,後輪會跟隨前輪實現反方向的細微轉動,轉動角度最多是 3.5 度。別小看這 3.5 度,在高速過彎時,底盤就好像一塊魔毯,穩穩地飄過去,而在原地調頭時,轉彎直徑可以做到 11.34 米。別忘了,這可是一台長度超過 5 米的大車。

此外,我們這次有機會在賽道上駕駛了插電式混動版的凱迪拉克 CT6,這套混動系統的電驅和電池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CT6 採用了「縱置 eCVT」的佈局,叫做 DHT(dedicate hybrid transmission),將傳動系統和電機集成在一起,大小幾乎可以取代傳統變速箱的大小。由 5 個離合器、3 排行星齒輪和 2 個電動機(永磁電機+交流感應電機)組成,不同離合器的組合有 4 種 ecvt 模式和 3 個固定速比,在任何工況下都能找到最有效率的模式來執行。

這套系統採用 GM 專利的同步換擋控制,在換擋時,離合器結合時差速基本是零,在賽道中測試直線加速時,推背感一直有,幾乎感覺不到換擋的頓挫感。逆變器中有三個 CPU,每秒都根據扭矩需求、車速、溫度、電壓、SOC、引擎工作工況等等做即時優化,選擇分配扭矩和最優模式。我們在圖中可以看到在控制器上有兩個從電池接過來的高壓 DC 線,有四條街道傳統系統的 EC 線。

對電池而言,通用從第一代沃藍達到 CT6,積累了很多經驗,目前這套 18.4kwh 的電池能夠提供 120kw 的功率,純電續航 80km,並且擁有先進的熱管理系統,在每片電芯中間都有冷卻板,保證溫度均勻。當電池溫度過低時給它加熱,當電池溫度過高時通過整車的 AC 系統降溫。

想讓主機廠在這麼重要一款車型加入這麼多新的技術和功能,其實並不簡單。CT6 的產品規劃從 7 年前就開始了,想想那個時候我們的科技環境和技術儲備是如何,再想想看產品規劃、設計和工程技術團隊在這段時間內為了一個小的功能能夠實現,要撕逼多少個回合。這種例子在 CT6 上有不少,從白車身到發動機,從設計到交互,從操控感到舒適性,從動力輸出到環保的需求。從這台車上,我們可以看到汽車工程師的驕傲,以及傳統汽車人對互聯網產品理念的融合,他們正在對「新汽車」發起反擊。

或許在追尋創新的路上會付出無數的代價,但也希望勇敢的開始可以造就創新者的偉大。

原創聲明: 本文為 GeekCar 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自 GeekCar」,並附上原文連結,不得修改原文內容,謝謝合作!

GeekCar 極客汽車極市

首先我們來聊聊 CT6 的車身。雖然 CT6 沒有使用所謂的「全鋁車身」,有些地方為了強度和 NVH 的考慮選擇了鋼材料, 但其車身框架有將近 58%的部分採用了輕量化的鋁合金材質,整車重量相比同級別傳統鋼車身的車減輕了將近 100 公斤,而整車抗扭強度則做到 36.6kNm/Deg 。這樣的輕量化方案除了使得底盤操控變得更好,對 NVH 也有很大的好處,如果扭轉剛度很弱,在扭轉時車身變形就會有很多噪音,另外還可以衰減地面對車的衝擊。

另外如果我們從側面觀察會發現 CT6 的車身比例很好,一部分是得力於方向盤到前輪轂中心位置的距離做的很長。如果車頭長,那麼為了保證駕駛員有良好的視野,引擎蓋就要儘量做低,但車頭位置又要放入發動機,所以引擎蓋兩側到車輪的距離就要縮短,但這個位置的板子做薄很難,因為這塊是減震器直接衝擊的車身位置,需要強度很高,而且這兩塊都是鋁制材料,這塊的製作工藝對通用的工程師有著極大的挑戰。

另外在 NVH 方面,除了採用 BOSE ANC 主動降噪靜音系統,CT6 在車身基礎層面也做了很多改變。例如在車身(座艙座椅下方)使用了環保並且輕質的液態阻尼 LASD 材料佈置,取代了傳統瀝青阻尼墊,聲學性能更好,用來遮罩路面傳遞上來的噪音。車內前圍位置採用聲學版的結構(在傳統單層鈑金上又做了一層板,兩層板之間用阻尼膠粘合),相對單層鈑金可以更好遮罩發動機艙的噪音。

另外,CT6 還有雙層引擎艙的設計,其中佈置了大量的吸聲材料,包裹住整個發動機。車門採用了完整的三道密封(車門框上、車門板內側、外側)。前擋風使用 5mm 聲學夾層玻璃、隱藏式雨刮器,減少氣流對前風擋脈動衝擊。

能在保證車身強度的同時,將一台超過 5 米 2 的行政級座駕的體重控制在 1655kg,通用的工程師確實下了不少功夫。但這僅僅是基礎,在賽道上輕鬆駕馭 CT6 的關鍵在於一項黑科技——ARS 主動式後輪轉向系統,這個技術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如果你在原地轉動方向盤則會發現,後輪會跟隨前輪實現反方向的細微轉動,轉動角度最多是 3.5 度。別小看這 3.5 度,在高速過彎時,底盤就好像一塊魔毯,穩穩地飄過去,而在原地調頭時,轉彎直徑可以做到 11.34 米。別忘了,這可是一台長度超過 5 米的大車。

此外,我們這次有機會在賽道上駕駛了插電式混動版的凱迪拉克 CT6,這套混動系統的電驅和電池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CT6 採用了「縱置 eCVT」的佈局,叫做 DHT(dedicate hybrid transmission),將傳動系統和電機集成在一起,大小幾乎可以取代傳統變速箱的大小。由 5 個離合器、3 排行星齒輪和 2 個電動機(永磁電機+交流感應電機)組成,不同離合器的組合有 4 種 ecvt 模式和 3 個固定速比,在任何工況下都能找到最有效率的模式來執行。

這套系統採用 GM 專利的同步換擋控制,在換擋時,離合器結合時差速基本是零,在賽道中測試直線加速時,推背感一直有,幾乎感覺不到換擋的頓挫感。逆變器中有三個 CPU,每秒都根據扭矩需求、車速、溫度、電壓、SOC、引擎工作工況等等做即時優化,選擇分配扭矩和最優模式。我們在圖中可以看到在控制器上有兩個從電池接過來的高壓 DC 線,有四條街道傳統系統的 EC 線。

對電池而言,通用從第一代沃藍達到 CT6,積累了很多經驗,目前這套 18.4kwh 的電池能夠提供 120kw 的功率,純電續航 80km,並且擁有先進的熱管理系統,在每片電芯中間都有冷卻板,保證溫度均勻。當電池溫度過低時給它加熱,當電池溫度過高時通過整車的 AC 系統降溫。

想讓主機廠在這麼重要一款車型加入這麼多新的技術和功能,其實並不簡單。CT6 的產品規劃從 7 年前就開始了,想想那個時候我們的科技環境和技術儲備是如何,再想想看產品規劃、設計和工程技術團隊在這段時間內為了一個小的功能能夠實現,要撕逼多少個回合。這種例子在 CT6 上有不少,從白車身到發動機,從設計到交互,從操控感到舒適性,從動力輸出到環保的需求。從這台車上,我們可以看到汽車工程師的驕傲,以及傳統汽車人對互聯網產品理念的融合,他們正在對「新汽車」發起反擊。

或許在追尋創新的路上會付出無數的代價,但也希望勇敢的開始可以造就創新者的偉大。

原創聲明: 本文為 GeekCar 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自 GeekCar」,並附上原文連結,不得修改原文內容,謝謝合作!

GeekCar 極客汽車極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