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卻搶著給幼稚園帶娃,這家養老院讓無數兒女默然

文/Dik 金錯刀

前些天看過一篇關於日本一家上錯菜幾率爆表的餐廳, 看過之後恍然大悟, 原來這家餐廳可以說是老年癡呆症“主題”餐廳。

6個年齡不算很大但患有老年癡呆症的老年人當服務員, 不上錯菜才怪。

從商業角度說, 確實奇葩, 但出發點, 卻是讓人們更多地關愛身邊的老年癡呆症患者。

刀哥今天不談商業, 談人性!

再過十年、二十年, 地球上哪個人群數量最大?老年人!

越來越多人選擇老了之後到養老院去生活,

不給兒女增加負擔。

可是在養老院應該是什麼樣子?

每天對著同樣的老人, 散散步, 弄花草, 看電視, 下棋, 打牌, 跳舞?

腿腳好的還可以做做運動, 甚至出去參加個夕陽團, 旅個遊。

看似悠閒自在, 內容豐富, 但他們最需要排解的卻是孤獨,

因為他們中大多數因為身體原因已經處於社會隔絕的狀態。 他們可以過得更開心, 而不是每天睜開眼睛面對的都是例行公事的護工和狀態差不多的其他老人。

美國西雅圖有家名為“代際學習中心”的機構ILC(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Center), 即跨代際學習, 多年前開始了一個新嘗試,

把幼稚園搬進老年療養院。

人生起點與終點碰撞出的別樣用戶體驗

ILC坐落於西雅圖西部普羅維登斯山的聖文森特, 裡邊住了大約400多位高齡老人, 平均年齡90歲。

他們行動不便, 有些還帶著殘疾, 日常起居都要人照顧, 和一群學齡前兒童放一起,

這就是場超級大冒險。

但結果十分出人意料。

在幼稚園, 家長可以選擇全日托, 半日托, 或者一周去兩三天。 每週的5個工作日, 是療養院區向孩子開放的時間。

幼稚園和療養院共用一棟建築。每到共同活動時間,工作人員會帶著孩子們來到老年人生活的空間,太幼小的嬰兒待20分鐘,年齡稍大些的孩子為一個小時。

有時候,孩子們也有機會自由地和老年人接觸,比如外邊天氣很差時,孩子們無法去戶外活動,只能在室內玩耍。

在這裡,沒有一般幼稚園裡的幼兒教師。

並不是說沒有幼教,相反,這裡對教師的資質要求更加嚴格,這也是家長們選擇把孩子送到ILC來的重要原因。但他們不光是幼教,還必須精通老人護理,每年參加一次專業培訓。

可以一起吃飯,還可以一起做飯。

做手工

畫畫

玩遊戲

一起唱歌跳舞……

一年下來,家長們看到了好處,孩子們在與老人的相處中學到了很多普通幼稚園裡沒有的東西。

就連家長們都深受感觸,有人說,和這些垂垂暮年的老人接觸,也真正深刻意識到自己的父母在變老,終有一天也會變得和這些老人一樣。

ILC建立與1991年,其目的是讓孩子們在託管的同時學會接納,同時讓那些老年人找回自我價值感,幫他們建立社會聯繫,讓他們快樂地在這裡生活,而不是消沉地等待死亡。

小孩子與老年人的接觸,能讓他們的心智變得更加開放,他們會明白人都會變老,從小知道關愛老年人。

他們可以學會接納殘疾人,減少對老年人的恐懼感,獲得並給予無條件、無界限的愛與關注。

那些高齡老人,因為身體行動不便,長期處於社交孤立的狀態,在精神狀態與身體機能快速下滑的同時,他們飽受孤獨和抑鬱。

每天和小孩子們接觸,和他們一起遊戲,整個過程會讓他們得到了難得的快樂,重新找回自我價值,傳授人生經驗和知識。

代際交流,一個全社會痛點

包括CNN在內的很多媒體都對ILC的做法進行了報導。

好萊塢電影製片人Evan Briggs在2012年和2013年自掏腰包,專門為ILC拍了一部紀錄短片,就是開頭大家看到的那個。

Briggs在此之前一直想拍些關於老齡化的片子,她認為老齡化是一個值得嚴肅討論與探索的話題。

她想了很久也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向她推薦了ILC。

從2012年跨到2013年,她在ILC拍攝了整整一年時間。

老人們和孩子一起到底有多開心?孩子表現如何?視頻裡都很清楚。

一位老人問一個孩子的名字,孩子說了“Max”,但是老人耳背,一連幾次聽錯,接著反復錯,但孩子依然一遍又一遍的向老爺爺重複自己的名字。

還有一位患有老年癡呆症的老人,說句完整的話都難,但和孩子們相處一段時間後,她竟然可以說出完整、流利、準確的句子來。因為她也是養大了好幾個孩子的母親,和孩子們在一起,啟動了他大腦中那部分資訊。

Briggs說:“在孩子們到來之前,這裡的老人們看上去毫無生氣,整天不是坐著發呆就是睡覺。療養院的氛圍很壓抑。可是當孩子們到來,和他們一起畫畫、唱歌、遊戲,或者共同參與公益專案,他們一下就煥發了生機。”

動圖

“奇葩”養老院並不奇葩

實際早在1976年,日本人就開始這樣做後來北美將其引入。現在全世界範圍內,採用這種模式的有日本、加拿大和美國。

還有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養老院,雖然給予老人關懷的方式不同,但目的都一樣。

比如荷蘭一家養老院,也選擇了代際交流的模式,但他們選擇的是大學生。由於荷蘭的房租越來越貴,對年輕人而言是不小的負擔。這家養老院把多餘的房間免費提供給大學生們,前提是每個月至少要花30個小時來陪伴養護院裡的老人。

這種模式頗受大學生和養老院老人的歡迎。年輕人陪老人散步、教他們使用新的電子產品,排解他們的孤獨。老人則將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經驗分享給這些年輕人。

同樣在荷蘭,一個名叫霍格威的小鎮非常有名,是全球首家專門為患有老年癡呆症的大型療養院式。

占地面積相當於10個足球場的小鎮裡,廣場、超市、理髮店、電影院、酒吧、咖啡廳等一應俱全。住在這裡的老人們大部分雖然都忘記了自己是誰,來自哪裡,但仍然可以在鎮上悠閒地散步、遛狗、在廣場上聊天、甚至在超市里購物。

因為這些老人的記憶大多停留在上世紀50到70年代,也就是他們的童年和青年時期,小鎮被特意改造成20世紀50年代的複古建築風格,室內設計也參照那個年代,給他們熟悉的氛圍,從而降低他們的焦躁感。

250名全職或兼職護理人員和醫生更是配合,每天上演各種穿越劇情,扮演成村民、鄰居、店員、僕人等等,為老人們提供24小時全方位照護。老人們不用在病房裡熬日子,而是每天像正常人一樣和這些固定角色一起生活。

每次孩子們離開,ILC中的老人們都會依依不捨。

有的老人甚至會忍不住掉淚。

每個人都會變老, 福利再好,再富有, 也無法抹平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寂寞與空虛。

創新是為了什麼?

創新是從人的本性出發,

更深層次地挖掘需求,滿足需求。

再超前的技術,再尖端的機器,

人心永遠無法代替,

人性永遠無法代替。

幼稚園和療養院共用一棟建築。每到共同活動時間,工作人員會帶著孩子們來到老年人生活的空間,太幼小的嬰兒待20分鐘,年齡稍大些的孩子為一個小時。

有時候,孩子們也有機會自由地和老年人接觸,比如外邊天氣很差時,孩子們無法去戶外活動,只能在室內玩耍。

在這裡,沒有一般幼稚園裡的幼兒教師。

並不是說沒有幼教,相反,這裡對教師的資質要求更加嚴格,這也是家長們選擇把孩子送到ILC來的重要原因。但他們不光是幼教,還必須精通老人護理,每年參加一次專業培訓。

可以一起吃飯,還可以一起做飯。

做手工

畫畫

玩遊戲

一起唱歌跳舞……

一年下來,家長們看到了好處,孩子們在與老人的相處中學到了很多普通幼稚園裡沒有的東西。

就連家長們都深受感觸,有人說,和這些垂垂暮年的老人接觸,也真正深刻意識到自己的父母在變老,終有一天也會變得和這些老人一樣。

ILC建立與1991年,其目的是讓孩子們在託管的同時學會接納,同時讓那些老年人找回自我價值感,幫他們建立社會聯繫,讓他們快樂地在這裡生活,而不是消沉地等待死亡。

小孩子與老年人的接觸,能讓他們的心智變得更加開放,他們會明白人都會變老,從小知道關愛老年人。

他們可以學會接納殘疾人,減少對老年人的恐懼感,獲得並給予無條件、無界限的愛與關注。

那些高齡老人,因為身體行動不便,長期處於社交孤立的狀態,在精神狀態與身體機能快速下滑的同時,他們飽受孤獨和抑鬱。

每天和小孩子們接觸,和他們一起遊戲,整個過程會讓他們得到了難得的快樂,重新找回自我價值,傳授人生經驗和知識。

代際交流,一個全社會痛點

包括CNN在內的很多媒體都對ILC的做法進行了報導。

好萊塢電影製片人Evan Briggs在2012年和2013年自掏腰包,專門為ILC拍了一部紀錄短片,就是開頭大家看到的那個。

Briggs在此之前一直想拍些關於老齡化的片子,她認為老齡化是一個值得嚴肅討論與探索的話題。

她想了很久也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向她推薦了ILC。

從2012年跨到2013年,她在ILC拍攝了整整一年時間。

老人們和孩子一起到底有多開心?孩子表現如何?視頻裡都很清楚。

一位老人問一個孩子的名字,孩子說了“Max”,但是老人耳背,一連幾次聽錯,接著反復錯,但孩子依然一遍又一遍的向老爺爺重複自己的名字。

還有一位患有老年癡呆症的老人,說句完整的話都難,但和孩子們相處一段時間後,她竟然可以說出完整、流利、準確的句子來。因為她也是養大了好幾個孩子的母親,和孩子們在一起,啟動了他大腦中那部分資訊。

Briggs說:“在孩子們到來之前,這裡的老人們看上去毫無生氣,整天不是坐著發呆就是睡覺。療養院的氛圍很壓抑。可是當孩子們到來,和他們一起畫畫、唱歌、遊戲,或者共同參與公益專案,他們一下就煥發了生機。”

動圖

“奇葩”養老院並不奇葩

實際早在1976年,日本人就開始這樣做後來北美將其引入。現在全世界範圍內,採用這種模式的有日本、加拿大和美國。

還有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養老院,雖然給予老人關懷的方式不同,但目的都一樣。

比如荷蘭一家養老院,也選擇了代際交流的模式,但他們選擇的是大學生。由於荷蘭的房租越來越貴,對年輕人而言是不小的負擔。這家養老院把多餘的房間免費提供給大學生們,前提是每個月至少要花30個小時來陪伴養護院裡的老人。

這種模式頗受大學生和養老院老人的歡迎。年輕人陪老人散步、教他們使用新的電子產品,排解他們的孤獨。老人則將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經驗分享給這些年輕人。

同樣在荷蘭,一個名叫霍格威的小鎮非常有名,是全球首家專門為患有老年癡呆症的大型療養院式。

占地面積相當於10個足球場的小鎮裡,廣場、超市、理髮店、電影院、酒吧、咖啡廳等一應俱全。住在這裡的老人們大部分雖然都忘記了自己是誰,來自哪裡,但仍然可以在鎮上悠閒地散步、遛狗、在廣場上聊天、甚至在超市里購物。

因為這些老人的記憶大多停留在上世紀50到70年代,也就是他們的童年和青年時期,小鎮被特意改造成20世紀50年代的複古建築風格,室內設計也參照那個年代,給他們熟悉的氛圍,從而降低他們的焦躁感。

250名全職或兼職護理人員和醫生更是配合,每天上演各種穿越劇情,扮演成村民、鄰居、店員、僕人等等,為老人們提供24小時全方位照護。老人們不用在病房裡熬日子,而是每天像正常人一樣和這些固定角色一起生活。

每次孩子們離開,ILC中的老人們都會依依不捨。

有的老人甚至會忍不住掉淚。

每個人都會變老, 福利再好,再富有, 也無法抹平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寂寞與空虛。

創新是為了什麼?

創新是從人的本性出發,

更深層次地挖掘需求,滿足需求。

再超前的技術,再尖端的機器,

人心永遠無法代替,

人性永遠無法代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