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帶著孩子出遊

尼泊爾健行的留宿地點可眺望魚尾峰。

生小孩後的這三年來, 旁人看到我又帶著孩子出遠門, 免不了有類似的疑問:

“為什麼帶小孩子去這種地方?”

“平時那麼忙, 為什麼不趁著旅行好好放鬆, 還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聽了, 往往一笑置之。

在澳大利亞營地巧遇一對來自瑞典的年輕夫婦, 帶著一歲半的女兒同行。

我想, 對小孩, 尤其是學齡前的幼兒來說, 父母就是他們探索世界的管道。

我自認無法凡事都給孩子“最好的”, 然而, 我卻希望讓孩子能通過親身體驗, 學會包容生命的多元, 並珍惜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美好。

秉持這樣的信念, 讓我義無反顧帶著孩子踏上一段又一段不同的旅程。 當中讓我感觸最多的, 是去年的尼泊爾之旅。

帶著兩歲半的孩子舊地重遊, 適逢當地人慶祝為期10天的達善節(Dashain)。 因此, 我們決定先和嚮導回他的老家過節, 再開始徒步行程。

嚮導的老家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安娜布林納山區, 是個叫做倫列(Lumle)的小村子。 比起加德滿都熱鬧喧嘩的泰米爾街, 或是博克拉舒適悠閒的費瓦湖邊, 倫列的居民少了標準的商業熱情, 卻多了一份朴質的友善和藹。 就算面對我們這些陌生的外人,

依然帶著略為靦腆的笑容, 主動和我們打招呼。

沒想到, 這一切都被孩子默默看在眼裡, 記在心裡。

孩子是“親善大使”

這段旅程中, 每當和陌生人碰面, 孩子就雙手合十向對方說“Namaste”。 他圓嘟嘟的笑臉加上稚氣的舉止, 總把對方逗得眉開眼笑, 繼而和我們閒聊幾句, 無形中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我們更因此得到許多和其他旅者交流的機會。

除此之外, 孩子還從其他徒步團隊的嚮導身上學會了幾句尼泊爾語。 我們回國以後, 有時在外頭遇到來自尼泊爾的客工, 當孩子用簡單的尼泊爾語向對方問好時, 總讓他們驚喜萬分, 有些甚至還帶著依依不捨的眼神望著孩子。 是家鄉話讓他們思念起遠方的親人嗎?

結束了徒步行程,

我們回到博克拉, 閑來無事, 便在費瓦湖邊搭了輛青色小巴士四處走走。 巴士終點站是一個名為巴嘎(Bagar)的地方, 那裡並非旅遊景區, 也不見其他遊客蹤影。 我們帶著孩子隨意漫步, 感受當地的生活氣息。

其中一條街道上, 有幾個看來介於5到7歲的小孩, 正合力推著一輛小型腳踏車玩, 車上還坐著個和孩子年歲相若的小女孩。 當中有個小孩見我們帶著孩子在旁觀看, 馬上向我們招手, 示意孩子加入他們。 另一個比較大的孩子甚至把原本坐在車座的小女孩給抱起來, 要孩子過去坐。

原本看得起勁的孩子面對突如其來的熱情邀約, 一時間不知所措, 連我們鼓勵他前去也不為所動。 眼見孩子不好意思參與, 我們只好婉拒他們的好意。

小孩們見孩子害羞, 也不勉強, 用燦爛的笑容大聲和我們告別, 興高采烈地繼續玩他們的遊戲。

用全新角度看待人與事

這些小事讓我不禁反思:是什麼樣的環境, 讓當地人對待外人如此的寬厚包容, 連帶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也變得對陌生人友善起來?旅遊景區的商家對我們態度親切, 或許因為遊客于他們而言, 是重要的“衣食父母”;然而, 那群街頭玩樂的小孩和我們素不相識, 也沒有大人在旁指手畫腳, 要他們“叫弟弟過來一起玩!”“要跟別人分享玩具!”;那純粹是他們發自內心的舉動。 每次回想起那個畫面, 都覺得窩心。

是的, 有了孩子後, 我無法說走就走, 也難以享受一個人獨處的自在;然而帶著孩子去旅行, 卻給了我截然不同的際遇,讓我有機會用全新的角度和心態去看待旅途中的人與事。如果說每段旅程都是人生的歷練,那麼我覺得很慶倖——往後的路,有孩子參與。

卻給了我截然不同的際遇,讓我有機會用全新的角度和心態去看待旅途中的人與事。如果說每段旅程都是人生的歷練,那麼我覺得很慶倖——往後的路,有孩子參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