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戴爾聯手醫微訊的背後:VR醫療教育是加法,而不是顛覆和取代

人命關天, 醫療可以說是VR與各個行業應用相結合中, 要求非常嚴謹或者說門檻較高的一個行業。 另一方面, 與高門檻相對應的是國內醫療行業蛋糕很大但醫生培養難的尷尬局面。

6月28日, 戴爾-醫微訊數字醫學虛擬模擬聯合實驗室對外展示, 同時邀請上海瑞金醫院模擬醫學中心與同濟大學醫學院共同解析虛擬實境解決方案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VR與醫療結合確實有很多想像空間和細分領域, 比如虛擬手術培訓、強化臨床診斷、遠端醫療、精神疾病治療, 還可以讓家屬及時瞭解病人情況, 有助於構建更好的病患關係等種種可能。

目前VR醫療典型的案例莫過於瑞士公司MindMaze開發的神經康復系統MindMotion Pro——用三維動作追蹤攝像機來協調大腦功能和肢體動作, 已經在歐洲市場獲批和上市, 並且通過美國FDA批准。

該公司此前獲得85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 去年, 印度家族集團設在瑞士的私人銀行Hinduja對其注資1億美元, 使得MindMaze公司估值達到11億美元。

然而在醫微訊CEO潘耿看來, 這個方向VR醫療需要長期、多資金的投入, 才可能獲得相關部門乃至消費者的認可。 “面向C端的VR醫療前景非常廣闊, 但這個市場首先需要由娛樂來打開, 對於初創公司而言, 沒有那麼多時間和資本去等待。 VR醫療有很多看上去很美好的概念, 但醫微訊還是想先落地, 先從B端做起。

VR醫療教育是切入點和做加法, 但絕不是顛覆和取代

在傳統醫療培訓中, 學生們往往是從理論學習直接過渡到臨床實踐。 但醫院制度、人命關天、患者的態度, 包括高昂的實踐成本(例如手術機會), 導致一個合格的醫生培養要花費很多年的時間和高昂資金成本。

本科醫生就已經需要五年制的學習(基本都要讀研及以上才能有機會進評級高一些的醫院), 近幾年醫生每年平均新增僅4.4%,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做醫生。 甚至當有關部門出來發表言論稱中國醫生普遍收入低下時遭到了群眾的無情謾駡和嘲諷, 這種誤解也直接影響了年輕人的擇業觀。

因此醫微訊把目光投向了VR醫療教育這個細分領域, 即在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的過程中,

加入模擬學習的環節, 試圖通過提供服務和內容, 發揮自己價值的同時挖掘商機。

潘耿表示, “模擬醫學的意義價值在於我們對生命個體的尊重, 不可能用病人作為練手, 而很多臨床醫生沒有機會畢業以後直接可以動手, 但是中間不學也沒有辦法, 模擬醫學的概念就出現了, 現在模擬醫學幾乎是所有的醫學院和醫院都在做的事情。 之前那種模擬矽膠假人, 可以做一些心肺復蘇、穿刺的操作, 這有真實的手感。 但是只是硬技能的操作, 沒有臨床化。 VR的有點是可以給人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 給人帶來很強勁的沉浸感, 這在教學當中非常重要。 比如在車禍、火災現場做心臟復蘇, 因為心理干擾,

肯定會影響發揮。 場景式學習是很重要的角度。 ”

此外由於目前模擬醫學更多是個人學習, 然而實際在手術臺上講究的是協同。 以前的手術錄影和教材都是主刀醫生的角度解決問題, 但是缺乏教導如何當好醫助的內容, 而VR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根據潘耿的介紹, VR醫療教育的優勢還在於節約培訓成本, 通過虛擬構造訓練器械、反復操作使用(現實世界不可逆)幫助醫院節省資金, 同時學員能夠有更多模擬動手的機會。 而數位化的內容具備可複製可拓展性, 更有利於傳播。

VR頭顯方面, 潘耿向VRZINC透露, 目前支持市面上絕大多數的VR頭顯, 主要看各家的支持力度如何。

然而令人詫異的是, 潘耿並不認同VR與醫療結合是很多人口中顛覆式的創新。

“VR醫療教育是我們的切入口, 我們做加法來提供更好的服務, 説明醫療培訓, 但這並不會取代臨床實踐。 此外我們的作用是不希望改變現有的教學方式, 不能讓老師沒事幹。 老師在原來的備課基礎上可以自由選擇我們內容庫的知識點組成一堂課, 這是大家都願意接受的。 ”

VR醫療教育的局限和難點:回歸內容

選定了方向後,醫微訊開始通過之前與醫院的良好對接(與多家醫院合作VR手術直播),開始推廣VR雲教室、虛擬演播室、和實訓室的服務。

在這樣的服務中,醫微訊實際扮演的是內容生產者角色。通過與醫院溝通,提供半定制化的內容服務,來滿足對方的需求。

然而這種VR醫療教育的局限在於,除了無法取代傳統臨床實踐外,人才依舊是個大難題。首先上文提到,願意學醫、懂醫的人就很少。同時還需要具備建模的技術,即在VR環境中構建逼真的醫學模型。由於醫學是個極其嚴謹的行業,在雙重高要求下,製作內容所需人才緊缺。

此外教學內容本身的選取也存在門檻,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需要VR化。潘耿認為,“VR在力回饋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一些模擬材料能夠實現回饋效果,VR就沒必要再做一次。VR更適合去做那些平時難以獲得、或者獲取成本高的現實內容,比如說腎臟解剖。”

另一個難點在於,高精准度的建模成本(時間和金錢)消耗過大,這也是醫微訊與戴爾合作的契機。戴爾大中華區終端解決方案高級經理孫競進認為,VR並不是一個單打獨鬥,一家能通吃的行業。在合作中,戴爾通過硬體設備(工作站)以及技術優化的支持,來幫助醫微訊縮短建模所需要耗費的時間。

戴爾進場,大廠入局的信號

硬體廠商積極入局B端市場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有的是收仲介費,更多的則是想要在解決方案中順帶捆綁賣自家硬體。

戴爾作為大型PC(工作站)廠商在賣硬體之餘,推廣旗下高端品牌和產業佈局也是計畫的一環。雖然不是HTC vive、3Glasses、酷開這種頭顯廠商的定位,企業客戶對於兩者都是很好的銷售服務物件,想比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重視實際效果、有利於高端設備銷售。對於大部分強調效果的企業用戶而言,PC VR目前是更優的選擇,那麼高性能的PC自然在採購範圍中。

當戴爾這樣的大廠入局,也意味著B端市場的競爭將會加劇。幫助初創企業接單,比拼各家管道和資源將會成為標配。同時如上文所述,戴爾在軟硬體上都能提供很多技術支援,無論是最新的工作站提供,以及對Uinty、Unreal、Autodesk、Adobe等軟體的深度優化,這些都是醫微訊這樣專注於內容或者服務領域的初創企業所急缺的,幫助他們減少精力的牽扯和分散。

據孫競進介紹,目前戴爾除了醫療,還在媒體、娛樂、建築等多個領域選擇優質的合作夥伴進行佈局,類似的聯合實驗室將會有四到五個。在這樣的合作中,更多的希望能夠與合作夥伴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在自家平臺解決方案的基礎上,通過結合提供更完善的一整套垂直行業解決方案。

對於VR醫療,B、C市的細分領域有很多可能,但這一切受限於技術、硬體的發展和消費者的接受度,醫微訊也只是探索者中的一員。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可以看到未來越來越多類似的大廠都會利用自身的優勢開拓B端市場。那麼大家都有技術、資本、商業管道、市場推廣等多方面服務時,競爭必然會變得慘烈。那麼某些頭顯廠商能否保持先發優勢,還是加入到合作中進行捆綁?

VR醫療教育的局限和難點:回歸內容

選定了方向後,醫微訊開始通過之前與醫院的良好對接(與多家醫院合作VR手術直播),開始推廣VR雲教室、虛擬演播室、和實訓室的服務。

在這樣的服務中,醫微訊實際扮演的是內容生產者角色。通過與醫院溝通,提供半定制化的內容服務,來滿足對方的需求。

然而這種VR醫療教育的局限在於,除了無法取代傳統臨床實踐外,人才依舊是個大難題。首先上文提到,願意學醫、懂醫的人就很少。同時還需要具備建模的技術,即在VR環境中構建逼真的醫學模型。由於醫學是個極其嚴謹的行業,在雙重高要求下,製作內容所需人才緊缺。

此外教學內容本身的選取也存在門檻,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需要VR化。潘耿認為,“VR在力回饋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一些模擬材料能夠實現回饋效果,VR就沒必要再做一次。VR更適合去做那些平時難以獲得、或者獲取成本高的現實內容,比如說腎臟解剖。”

另一個難點在於,高精准度的建模成本(時間和金錢)消耗過大,這也是醫微訊與戴爾合作的契機。戴爾大中華區終端解決方案高級經理孫競進認為,VR並不是一個單打獨鬥,一家能通吃的行業。在合作中,戴爾通過硬體設備(工作站)以及技術優化的支持,來幫助醫微訊縮短建模所需要耗費的時間。

戴爾進場,大廠入局的信號

硬體廠商積極入局B端市場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有的是收仲介費,更多的則是想要在解決方案中順帶捆綁賣自家硬體。

戴爾作為大型PC(工作站)廠商在賣硬體之餘,推廣旗下高端品牌和產業佈局也是計畫的一環。雖然不是HTC vive、3Glasses、酷開這種頭顯廠商的定位,企業客戶對於兩者都是很好的銷售服務物件,想比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重視實際效果、有利於高端設備銷售。對於大部分強調效果的企業用戶而言,PC VR目前是更優的選擇,那麼高性能的PC自然在採購範圍中。

當戴爾這樣的大廠入局,也意味著B端市場的競爭將會加劇。幫助初創企業接單,比拼各家管道和資源將會成為標配。同時如上文所述,戴爾在軟硬體上都能提供很多技術支援,無論是最新的工作站提供,以及對Uinty、Unreal、Autodesk、Adobe等軟體的深度優化,這些都是醫微訊這樣專注於內容或者服務領域的初創企業所急缺的,幫助他們減少精力的牽扯和分散。

據孫競進介紹,目前戴爾除了醫療,還在媒體、娛樂、建築等多個領域選擇優質的合作夥伴進行佈局,類似的聯合實驗室將會有四到五個。在這樣的合作中,更多的希望能夠與合作夥伴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在自家平臺解決方案的基礎上,通過結合提供更完善的一整套垂直行業解決方案。

對於VR醫療,B、C市的細分領域有很多可能,但這一切受限於技術、硬體的發展和消費者的接受度,醫微訊也只是探索者中的一員。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可以看到未來越來越多類似的大廠都會利用自身的優勢開拓B端市場。那麼大家都有技術、資本、商業管道、市場推廣等多方面服務時,競爭必然會變得慘烈。那麼某些頭顯廠商能否保持先發優勢,還是加入到合作中進行捆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