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如果歐洲人口銳減三分之一會怎樣

大約700年前, 一場席捲整個歐洲的大瘟疫帶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 當時歐洲僅有7000萬人口, 三分之一的人死於這場瘟疫。 由於染上疫病的患者皮下出血造成皮膚大面積變黑, 更由於這場瘟疫給整個歐洲上空籠罩上死亡的陰雲, 因此人們給這個奪命的疫病命名為“黑死病”, 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鼠疫。

關於這次歐洲黑死病爆發的起因, 通行的說法是這樣, 當時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汗國進攻黑海沿岸城市卡法, 也就是今天克裡米亞的費奧多西亞, 久攻不下的蒙古人用了個損招, 就是將染病去世的人的屍體裝在投石機裡發射到卡法城內,

這裡面就有一部分屍體攜帶了鼠疫病毒。 很快卡法城內黑死病大爆發, 整個城市幾乎變為死城。 而僥倖逃脫的人則將病毒帶到了熱那亞, 從此黑死病開始在整個歐洲蔓延。

用黑死病人屍體攻城的蒙古大軍

黑死病首先在地中海周邊的熱那亞、威尼斯、法國南部、君士坦丁堡等地區傳播。 1348年, 整個法國和西班牙都遭到黑死病的襲擊。 英國人還在慶倖自己有海峽的阻隔, 躲過了這場瘟疫, 然而病毒還是無情的飛躍了英吉利海峽, 重創了英國。 1349年, 黑死病君臨北歐和德意志地區, 接著再進一步蔓延到了俄羅斯。 在短短的三年內, 黑死病殺死的人口數大大超過了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

黑死病徹底改變了歐洲的面貌, 當時率先爆發黑死病的義大利地區, 其北部重鎮佛羅倫斯六個月內就死了一半的人, 義大利著名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談》正是以此為背景創作的, 書中描寫疫病蔓延的慘狀令人不忍卒讀。

在德國商貿城市漢堡, 染病死亡人數高達三分之一。 英法之間當時正在進行百年戰爭, 由於黑死病的爆發, 雙方不得不停戰。

以《十日談》為主題的油畫

黑死病不僅殘害普通老百姓, 也同樣侵襲了教會和貴族。 基督教神職人員的死亡比例同樣是三分之一,

甚至連莫斯科大公謝苗一世和當時的莫斯科基督教主教也染上黑死病而死。

當時中世紀低下的醫療衛生狀況加劇了疫病的蔓延。 藏汙納垢的集鎮和住所是老鼠繁衍的溫床, 而污染的飲用水則把病毒帶到了千家萬戶。 人們面對黑死病缺乏起碼的防護意識, 無論是治病的醫生還是處理屍體的人都沒有防護裝備。 連救死扶傷的醫生也沒有應對黑死病的知識儲備, 甚至有的醫生用癩蛤蟆給患者治病。

經歷了黑死病的歐洲人丁凋落, 一片蕭條, 這一場大瘟疫除了帶來人口的銳減和社會生產的大破壞以外, 還帶來其他一系列的後果。

首先是廣泛的反猶運動。 由於猶太人是外來民族, 本來就被歐洲社會排斥,

加上他們衛生水準較高, 所以黑死病發病率比較低, 於是他們就被認為是散播黑死病的元兇。 1348-1349年, 西歐掀起了一陣狂熱的反猶太人浪潮, 僅在美因茨, 就有1.2萬猶太人被活活燒死, 而斯特拉斯堡則瘋狂屠殺了1.6萬猶太人。 大量猶太人被迫逃難到東歐, 今天波蘭和俄羅斯的猶太人大部分是這批難民的後裔。

在黑死病蔓延過程中, 人們逐漸發現, 隔離是阻止傳染病蔓延的有效手段。 當時, 教皇的私人醫生為教皇制定了嚴格的隔離制度, 其住所閒雜人等根本不允許靠近, 並且宮殿周邊常年燃燒火堆進行高溫消毒, 保證了教皇的安全。 同時, 米蘭大主教也使用隔離的辦法, 在米蘭城剛發現黑死病人時, 迅速命人在病人的房子外面砌築起高高的圍牆加以隔離, 從而使米蘭城逃過一劫。如今,對於傳染病人的隔離已經成為阻止傳染病蔓延的首要措施。

當時,巴爾幹半島的拉古薩共和國(今克羅埃西亞境內)為了防止黑死病的入侵,特意要求進入本國的海員必須先在港口外的一個小島停留30天,如果沒有發生疾病才可以允許進入國內。這也成為了現在海關檢疫制度的前身。

黑死病還促使人類發明了防護服,在逐漸意識到黑死病的傳染特性後,人們在接近病人或者死者屍體時,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同時在臉上帶上面罩,面罩的鼻子部位長長的伸出,活像鳥嘴一樣,這樣既能保證呼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毒入侵。

防止感染黑死病的鳥嘴面罩

黑死病還促成了人類發明了排汙系統,當時的英國人開始意識到,飲用水和排污水的混用是傳染病能夠蔓延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英國人率先建立起人類第一套排汙系統,從而保證了飲用水的安全。這一套系統後來逐漸在全世界得到傳播

英國人龐大的地下排水工程

黑死病的另一個重要的後果,就是間接促進了文藝復興的誕生。黑死病開始肆虐的時候,人們起先是尋求教會的庇護,希望神的力量能夠幫他們渡過難關,但是他們發現,他們崇信的神並沒有讓他們免災,連教會的神職人員也一樣無法逃脫死亡的厄運。這讓人們開始對宗教信仰產生了動搖,他們更多的將目光投注在自己身上,他們開始從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來重塑自己的精神家園,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傳播開去。這一場運動不僅僅局限于文學藝術方面,還極大的推動了科學在歐洲的發展。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的代表作《西斯廷聖母》

黑死病是人類的一場災難,在付出了人口銳減社會蕭條的慘痛代價之後,歐洲社會飛躍似的發展似乎是對這場災難的報復性回應。而如果今天社會也發生一場這樣的瘟疫,後果會是怎樣呢?黑死病離我們並不遙遠,今天我們也依然面臨各種傳染病的威脅,為了防止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我們又該做些什麼?

從而使米蘭城逃過一劫。如今,對於傳染病人的隔離已經成為阻止傳染病蔓延的首要措施。

當時,巴爾幹半島的拉古薩共和國(今克羅埃西亞境內)為了防止黑死病的入侵,特意要求進入本國的海員必須先在港口外的一個小島停留30天,如果沒有發生疾病才可以允許進入國內。這也成為了現在海關檢疫制度的前身。

黑死病還促使人類發明了防護服,在逐漸意識到黑死病的傳染特性後,人們在接近病人或者死者屍體時,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同時在臉上帶上面罩,面罩的鼻子部位長長的伸出,活像鳥嘴一樣,這樣既能保證呼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毒入侵。

防止感染黑死病的鳥嘴面罩

黑死病還促成了人類發明了排汙系統,當時的英國人開始意識到,飲用水和排污水的混用是傳染病能夠蔓延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英國人率先建立起人類第一套排汙系統,從而保證了飲用水的安全。這一套系統後來逐漸在全世界得到傳播

英國人龐大的地下排水工程

黑死病的另一個重要的後果,就是間接促進了文藝復興的誕生。黑死病開始肆虐的時候,人們起先是尋求教會的庇護,希望神的力量能夠幫他們渡過難關,但是他們發現,他們崇信的神並沒有讓他們免災,連教會的神職人員也一樣無法逃脫死亡的厄運。這讓人們開始對宗教信仰產生了動搖,他們更多的將目光投注在自己身上,他們開始從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來重塑自己的精神家園,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傳播開去。這一場運動不僅僅局限于文學藝術方面,還極大的推動了科學在歐洲的發展。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的代表作《西斯廷聖母》

黑死病是人類的一場災難,在付出了人口銳減社會蕭條的慘痛代價之後,歐洲社會飛躍似的發展似乎是對這場災難的報復性回應。而如果今天社會也發生一場這樣的瘟疫,後果會是怎樣呢?黑死病離我們並不遙遠,今天我們也依然面臨各種傳染病的威脅,為了防止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我們又該做些什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