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是一名人民教師,更是一名共產黨員!”

清華附小將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堂搬到了圓明園和清華園中。 李 樺攝

杭州市第二中學“做合格黨員, 為峰會助力”黨員志願服務活動。 尤豔平攝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陳 強攝

北京方莊教育集群師生大會, 黨員幹部教師重溫入黨誓詞。 趙建光攝

在江西金溪縣有這樣一群教師, 每天上班前都要佩戴上鑲嵌有鐮刀和錘頭的黨徽, 黨徽陪著他們入校園、進課堂。

在錦繡小學教師饒華飛看來, 戴著黨徽上崗, 是一種無聲的語言, 更是一份鞭策和驅動。 黨徽在胸, 提醒他時刻注重言行舉止,

孩子犯錯時, 黨徽會提醒, 再多一份包容與耐心, 面對留守學生, 党徽會提醒, 再多一些關心和愛護。

戴著黨徽上崗, 不僅亮明瞭黨員身份, 更喚醒了黨員的擔當精神與責任意識。

中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鏈條最基礎、最關鍵的階段。 2016年“七一”前夕, 中央組織部和教育部黨組聯合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校党的建設工作的意見》,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加強中小學校黨建工作的重要檔, 也是新形勢下在中小學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的重要舉措, 意義重大。

如今, 《意見》印發整一周年, 記者經採訪調研發現, 全國各地各學校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中小學校黨建工作的新途徑, 從健全完善黨建工作管理體制、提升黨組織建設水準、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

想辦法、創新路。

“有了黨支部, 我們有了主心骨”

嵩山小學位於山東省臨朐縣西南60公里的嵩山腳下, 原有356名學生, 28名教師, 2名黨員。 由於條件所限, 學校一直沒有成立黨支部。

2016年8月, 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劉鈺到學校掛職鍛煉。 劉鈺意識到, 沒有黨支部的領導, 黨員教師的帶頭模範作用沒有辦法體現。 劉鈺提出, 學校原有的兩名黨員加上自己, 具備了成立黨支部的基本條件。

黨支部成立後, 黨員活動室也建立起來, 學校還定期組織各項黨員活動, 50多歲的老黨員劉寶忠感歎說:“我們找到了自己的家!”學校將党建與教師素養提升、學校品牌創建聯繫在一起, 黨支部成為學校發展的“主心骨”。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 隨著中小學黨建工作的開展, 全國中小學黨組織覆蓋率逐步較高, 黨員占教職工比例有所提高。 在全國公辦中小學校中, 已建立黨組織的占總數的94.9%, 比2010年提高12%。 全國公辦中小學校在崗教職工中, 有黨員347.5萬名, 占教職工總數的31.1%, 比2010年提高1.3%。

按照“學校建到哪裡, 黨組織就建到哪裡”的原則, 福建省採取單獨組建、聯合組建、就近掛靠等方式, 建立健全新辦校、教學點、民辦校黨組織。 凡有3名黨員以上的農村小學, 都必須儘快建立黨組織;不足3名黨員的, 本著就近方便原則, 與鄰近學校或者所在村等聯合建立黨組織;對黨員空白學校, 通過選派党建指導員或交流黨員教師等, 推動黨支部建在每一所中小學校上。

山西省太原市獨立建制的中小學都單獨建立了黨組織, 黨員人數在30人以上的除任命書記外, 還配備1名兼職副書記, 支部委員都是學校中層以上幹部。 落實黨組織書記“第一責任”, 分管領導“分管責任”, 構建了中小學校長、書記同為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的工作機制。

而對於涵蓋高中、初中、小學、幼稚園、職業學校、民辦學校等46所教育機構的北京豐台區方莊教育集群來說, “如何發揮黨組織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是更為迫切的問題”, 為此, 方莊教育集群負責人、北京市十八中黨總支副書記管傑一直在做深入的思考。 經過近六年的實踐, 方莊教育集群已經探索出一套多種形式、接地氣、重參與的集群黨建方法。

近年來, 隨著形勢發展, 北京市把建強支部擺在突出位置, 進一步理順黨建工作規範隸屬關係, 5個區對隸屬於鄉黨委管理的鄉屬校進行組織關係調整, 整體劃轉到各區委教工委進行統一管理, 同時積極探索聯盟辦學、集團辦學、學區改革背景下的區域黨建工作模式。 東城、海澱、朝陽等區結合義務教育學區化改革, 打破原有學段界限, 探索以北京教育黨校和市普教系統黨建研究會為核心、以區(縣)各分會為重點、以學校黨組織為基礎的三級研究網路, 釋放基層黨建活力。

重慶市強化黨建課題研究, 成立黨建研究中心, 加強對中小學黨建工作重點、難點研究和指導。 每年專門設立中小學黨建專項課題。 上海市中小學校長負責制內涵不斷深化,2015年出臺了上海市中小學校書記專業標準,致力於培養出“黨性強、懂教育、會管理、有威信、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優秀書記。

“中小學校黨組織要緊緊圍繞教育教學和管理中心任務,切實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呂玉剛司長指出,中小學黨建工作管理體制理順了,一批德才兼備的人才走進黨組織領導班子,保證了黨的基層組織在教育教學上的威信,就能較好發揮對教育中心工作的引領、促進和服務的作用。

“黨性為師德鑄魂”

每年教師節,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實驗小學的黨員教師都要在一塊“蓮石”前進行履職承諾宣誓。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象徵著金閶實驗小學教師群體堅守清正師德、誓把高風亮節代代相傳的決心,“蓮石”也成為學校落實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標識。

党建工作如何與師德師風建設結合起來?黨員教師的黨性修養與專業素養是不是不相干的“兩張皮”?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把黨組織工作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中?長期以來,這是困擾基層學校黨建工作的一大難題。

教育改革中的難點就是中小學黨建工作的重點。金閶實驗小學校黨支部廣泛運用“微故事、微寄語、微視頻、微黨課”等新手段,在黨員教師中提出了“黨性強則師德強”的口號,讓解決黨員教師的理想信念問題與提升專業素養互為表裡。

從2004年開始,濰坊市在全國率先推開校長職級改革,全市1124所中小學校均取消了行政級別,校長的選聘管理在黨委組織部門指導監督下,由教育行政部門黨委組織實施。在改革過程中,濰坊注重把德才兼備與懂專業、善治理相結合,實現了党管幹部與尊重教育規律有機結合、黨建與業務的有機融合。

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發揮基層黨員教師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引導黨員教師將國家建設和學校發展的責任“扛在肩上”,也是加強和改進學校基層黨建的重要工作。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驗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這是江蘇泰州市大泗學校援藏教師錢維勝的心聲。許許多多和錢維勝老師一樣的黨員教師,面對艱苦的環境、工作的困難、自己和親人的病痛,他們沒有選擇放棄,而是把在國家建設和學校發展中出一份力、發一份光看作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並在其中體會著一名黨員最“純粹”的快樂。

“黨的先進性是靠每一名黨員的先進性來體現的。正是教育領域千千萬萬這樣‘純粹’的黨員,成為基礎教育發展堅實的脊樑。”採訪中,教師隊伍中的老黨員這樣說。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今年3月,濰坊新華教育集團跨學科黨建整合課程——《長征》展示課讓學生們耳目一新。這堂課將數學、語文、英語、地理、歷史、思品、音樂、美術等8個學科知識整合起來,圍繞“長征精神”,通過數學的“數位長征”、語文的“詩吟長征”、英語的“眾評長征”、音樂的“歌唱長征”、美術的“畫說長征”等多學科目標相融方式,一改以往愛党愛國教育的老面孔,讓課堂更“接地氣”,育人更“活”。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黨建工作的核心所在。德育與党建融合,能否改變傳統德育程式化的老面孔,讓德育貼近孩子們的真實需求,讓他們聽得懂、學得進、有效果,從而真正幫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用他們的智慧與實踐努力破解這個難題。

遼寧撫順市雷鋒小學始終秉承“用雷鋒精神塑造師生健康人格”的辦學宗旨,貫徹“雷鋒精神是永恆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的指示,五十多年如一日,讓雷鋒精神薪火相傳,把黨的“神經末梢” 延伸到校園最深處,使黨的種子在校園中自然地萌芽、成長。

為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各地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方式、知識結構及學校實際,循序漸進地將愛党愛國、黨章黨規的內容融入教學。在雲南和福建等地,學校通過“唱響新童謠”,對幼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加強養成教育;通過“尋找身邊的道德榜樣”,對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加強道德情感激發;對高中生,則著重加強道德的自我教育與自我完善。

“當然,落實不是一陣風,真正從制度上予以保障、推進中小學黨建工作常態化制度化,構建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的長效機制,才算真正把《意見》落到了實處。”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教衛黨委委員賈煒認為黨建督導至關重要。一方面,應加強督導檢查;一方面,要通過對基層黨建的日常服務指導和運行情況的跟蹤回饋,設計分層遞進的黨建目標管理體系,逐步引導基層黨組織形成自主診斷和自我調適的党建自主發展機制。

“加強黨建工作的領導和保障,教育部門要切實承擔起管黨治黨的重要職責。未來,將進一步推動各地各校加強經費等基礎保障,研究制定黨建工作具體的辦法措施,構建責任明晰、協調推進的中小學校黨建工作格局,助力中小學健康發展。”呂玉剛說。

一節微黨課

2016年11月的一天,在黑龍江佳木斯一中高二年級教師早會上,年級黨支部書記崔冬梅老師看了下手錶,“還有12分鐘早會結束,可以用這個時間做一節微黨課。”

於是,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崔冬梅以“釋放從嚴治党最強音”為線索,與大家分享自己對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思考與感悟。

這樣的微黨課常出現在佳一中。微黨課也成為老師們釋疑解惑的一劑良方。大到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小到課堂事件處理,只要大家需要,黨員教師就會站上“講臺”。

微黨課只有10分鐘,裡面卻包含大文章。

因為,這是接地氣的課。張濱江副校長面對照顧病妻與籌備校慶的兩難時,毅然選擇留守崗位;趙歆藝老師面對女兒“媽媽你不去送我上大學嗎”的呼喚時,含淚將女兒獨自送上遠行的列車……工作與家庭的衝突,是教師常面對的“困境”。而這些生動的事例,引發著老師們對忠誠、信仰、使命的思考。

用微黨課做“大文章”,佳一中的微黨課樹立起一面鮮紅的旗幟。

一股精氣神

2016年,清華附小黨總支部被清華大學評為優秀黨總支部。能在眾多優秀黨支部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們有著獨特的“法寶”——反思、反思、再反思。反思,作為中國共產黨優良的傳統之一,既是一股精益求精的精氣神,也是清華附小黨建工作的“法寶”。

為了讓反思更加規範和貼近實際,清華附小將“反思”寫進了辦學行動綱領,還專門規定,每週黨政聯席會的最後,每個人都要針對自己部門或個人的工作問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針對實際問題,不用顧忌當事人的職務、年齡等。有時,被批評的對象還會是學校的管理者,而這已經成為學校黨建工作的常態。

一次,在學校迎“六一”書畫展的新聞報導中,党辦的同志由於沒有認真審稿,錯寫了一位著名書法家的名字,黨支部認為,寫錯人名看似事小,實則事大,反映出個別同志工作態度的不夠認真和工作流程的仍不嚴謹,需要糾正並及時反思。

反思會上,總結教訓、重申要求、尋找原因,一個不落,更深入的反思在於,一件又一件看似“無所謂”的小事,但久而久之,會影響學校的治學水準與管理水準。於是,黨支部全體委員再次反思辦學行動綱領中的那句話:“事情發生後,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反應”。

現如今,反思成為常規,將民主生活會常態化,推動著學校育人工作有聲有色地開展。

一條新路子

一段時間以來,民辦學校的黨建工作是個難題,如何破除民辦學校黨組織的“邊緣化”、破除民辦學校黨建的“空轉病”、破除民辦學校黨建的“軟骨症”,各地進行了積極探索。蘇州昆山登雲科技職業學院探索新機制,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登雲學院是台資企業,一開始黨建工作也曾被“邊緣化”。學院黨委書記錢勤元沒有急於求成,而是細緻調研,摸索出“校企聯合推黨建,產教融合促發展”新路子,組織“百名教師黨員下企業”活動,把校辦企業作為黨員骨幹培養的“孵化”基地,推動校企“雙主體”育人,讓教師黨員實現創新引領教學,讓學生黨員實現創業帶動高品質就業,就業率達到100%。

學院得到了黨建工作帶來的實惠,迅速轉變觀念,積極建立完善“黨政董”聯席會議制度,從思想“總開關”入手,把黨建工作納入議事日程,校準領導幹部“政績座標”,有效激發全校師生“愛黨認同”,重塑了黨在學院各項工作的核心地位,黨建工作呈現蓬勃生機。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在錢勤元看來,“堅持党的領導、加強党的建設是教育事業的根本保證。唯有信黨、言黨,民辦學校才有好的發展,才能有優秀的教學品質。”

(本組文章由餘慧娟、張輝武、朱哲、王立波、盧敏、趙婷玉、鄭思琳整理)

一個好抓手

王文媛(化名)的願望並不大,她想要一條漂亮的裙子,除此之外,在學校徵集暑假願望的卡片上,她還認真地寫下了一行字:“希望學校能多關注一下我家。”

樸素的願望後面,隱藏著一個家庭的不幸故事。3年前,因不堪忍受貧窮,王文媛的母親離家出走,留下年幼的王文媛和癱瘓在床的奶奶。在外地打工的父親很少回家,照顧奶奶的重任就落在王文媛一人身上。

在寫下願望後的第三個星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南昌市教育局的領導、學校的老師們來到了王文媛的家,給她買了生活和學習用品,還帶來了一條漂亮的新裙子。

這是一場持續的溫情傳遞。

2016年6月,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正式啟動“萬名教師訪萬家”活動。廣大黨員帶頭踐行,在家訪中特別關注留守兒童家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殘疾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學習困難學生家庭,以及思想和學業有重大變化的學生家庭。

此外,南昌市把家訪工作納入教師師德考評、績效考評和評優晉級重要內容之一,把實地走訪的傳統家訪方式與“互聯網+”思維下的新型家訪方式相結合。“通過家訪,我們的師德師風建設有了更好的抓手,師生關係越來越融洽,百姓對教育的滿意度也越來越高。”老師們說。

上海市中小學校長負責制內涵不斷深化,2015年出臺了上海市中小學校書記專業標準,致力於培養出“黨性強、懂教育、會管理、有威信、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優秀書記。

“中小學校黨組織要緊緊圍繞教育教學和管理中心任務,切實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呂玉剛司長指出,中小學黨建工作管理體制理順了,一批德才兼備的人才走進黨組織領導班子,保證了黨的基層組織在教育教學上的威信,就能較好發揮對教育中心工作的引領、促進和服務的作用。

“黨性為師德鑄魂”

每年教師節,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實驗小學的黨員教師都要在一塊“蓮石”前進行履職承諾宣誓。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象徵著金閶實驗小學教師群體堅守清正師德、誓把高風亮節代代相傳的決心,“蓮石”也成為學校落實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標識。

党建工作如何與師德師風建設結合起來?黨員教師的黨性修養與專業素養是不是不相干的“兩張皮”?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把黨組織工作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中?長期以來,這是困擾基層學校黨建工作的一大難題。

教育改革中的難點就是中小學黨建工作的重點。金閶實驗小學校黨支部廣泛運用“微故事、微寄語、微視頻、微黨課”等新手段,在黨員教師中提出了“黨性強則師德強”的口號,讓解決黨員教師的理想信念問題與提升專業素養互為表裡。

從2004年開始,濰坊市在全國率先推開校長職級改革,全市1124所中小學校均取消了行政級別,校長的選聘管理在黨委組織部門指導監督下,由教育行政部門黨委組織實施。在改革過程中,濰坊注重把德才兼備與懂專業、善治理相結合,實現了党管幹部與尊重教育規律有機結合、黨建與業務的有機融合。

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發揮基層黨員教師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引導黨員教師將國家建設和學校發展的責任“扛在肩上”,也是加強和改進學校基層黨建的重要工作。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驗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這是江蘇泰州市大泗學校援藏教師錢維勝的心聲。許許多多和錢維勝老師一樣的黨員教師,面對艱苦的環境、工作的困難、自己和親人的病痛,他們沒有選擇放棄,而是把在國家建設和學校發展中出一份力、發一份光看作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並在其中體會著一名黨員最“純粹”的快樂。

“黨的先進性是靠每一名黨員的先進性來體現的。正是教育領域千千萬萬這樣‘純粹’的黨員,成為基礎教育發展堅實的脊樑。”採訪中,教師隊伍中的老黨員這樣說。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今年3月,濰坊新華教育集團跨學科黨建整合課程——《長征》展示課讓學生們耳目一新。這堂課將數學、語文、英語、地理、歷史、思品、音樂、美術等8個學科知識整合起來,圍繞“長征精神”,通過數學的“數位長征”、語文的“詩吟長征”、英語的“眾評長征”、音樂的“歌唱長征”、美術的“畫說長征”等多學科目標相融方式,一改以往愛党愛國教育的老面孔,讓課堂更“接地氣”,育人更“活”。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黨建工作的核心所在。德育與党建融合,能否改變傳統德育程式化的老面孔,讓德育貼近孩子們的真實需求,讓他們聽得懂、學得進、有效果,從而真正幫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用他們的智慧與實踐努力破解這個難題。

遼寧撫順市雷鋒小學始終秉承“用雷鋒精神塑造師生健康人格”的辦學宗旨,貫徹“雷鋒精神是永恆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的指示,五十多年如一日,讓雷鋒精神薪火相傳,把黨的“神經末梢” 延伸到校園最深處,使黨的種子在校園中自然地萌芽、成長。

為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各地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方式、知識結構及學校實際,循序漸進地將愛党愛國、黨章黨規的內容融入教學。在雲南和福建等地,學校通過“唱響新童謠”,對幼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加強養成教育;通過“尋找身邊的道德榜樣”,對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加強道德情感激發;對高中生,則著重加強道德的自我教育與自我完善。

“當然,落實不是一陣風,真正從制度上予以保障、推進中小學黨建工作常態化制度化,構建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的長效機制,才算真正把《意見》落到了實處。”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教衛黨委委員賈煒認為黨建督導至關重要。一方面,應加強督導檢查;一方面,要通過對基層黨建的日常服務指導和運行情況的跟蹤回饋,設計分層遞進的黨建目標管理體系,逐步引導基層黨組織形成自主診斷和自我調適的党建自主發展機制。

“加強黨建工作的領導和保障,教育部門要切實承擔起管黨治黨的重要職責。未來,將進一步推動各地各校加強經費等基礎保障,研究制定黨建工作具體的辦法措施,構建責任明晰、協調推進的中小學校黨建工作格局,助力中小學健康發展。”呂玉剛說。

一節微黨課

2016年11月的一天,在黑龍江佳木斯一中高二年級教師早會上,年級黨支部書記崔冬梅老師看了下手錶,“還有12分鐘早會結束,可以用這個時間做一節微黨課。”

於是,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崔冬梅以“釋放從嚴治党最強音”為線索,與大家分享自己對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思考與感悟。

這樣的微黨課常出現在佳一中。微黨課也成為老師們釋疑解惑的一劑良方。大到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小到課堂事件處理,只要大家需要,黨員教師就會站上“講臺”。

微黨課只有10分鐘,裡面卻包含大文章。

因為,這是接地氣的課。張濱江副校長面對照顧病妻與籌備校慶的兩難時,毅然選擇留守崗位;趙歆藝老師面對女兒“媽媽你不去送我上大學嗎”的呼喚時,含淚將女兒獨自送上遠行的列車……工作與家庭的衝突,是教師常面對的“困境”。而這些生動的事例,引發著老師們對忠誠、信仰、使命的思考。

用微黨課做“大文章”,佳一中的微黨課樹立起一面鮮紅的旗幟。

一股精氣神

2016年,清華附小黨總支部被清華大學評為優秀黨總支部。能在眾多優秀黨支部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們有著獨特的“法寶”——反思、反思、再反思。反思,作為中國共產黨優良的傳統之一,既是一股精益求精的精氣神,也是清華附小黨建工作的“法寶”。

為了讓反思更加規範和貼近實際,清華附小將“反思”寫進了辦學行動綱領,還專門規定,每週黨政聯席會的最後,每個人都要針對自己部門或個人的工作問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針對實際問題,不用顧忌當事人的職務、年齡等。有時,被批評的對象還會是學校的管理者,而這已經成為學校黨建工作的常態。

一次,在學校迎“六一”書畫展的新聞報導中,党辦的同志由於沒有認真審稿,錯寫了一位著名書法家的名字,黨支部認為,寫錯人名看似事小,實則事大,反映出個別同志工作態度的不夠認真和工作流程的仍不嚴謹,需要糾正並及時反思。

反思會上,總結教訓、重申要求、尋找原因,一個不落,更深入的反思在於,一件又一件看似“無所謂”的小事,但久而久之,會影響學校的治學水準與管理水準。於是,黨支部全體委員再次反思辦學行動綱領中的那句話:“事情發生後,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反應”。

現如今,反思成為常規,將民主生活會常態化,推動著學校育人工作有聲有色地開展。

一條新路子

一段時間以來,民辦學校的黨建工作是個難題,如何破除民辦學校黨組織的“邊緣化”、破除民辦學校黨建的“空轉病”、破除民辦學校黨建的“軟骨症”,各地進行了積極探索。蘇州昆山登雲科技職業學院探索新機制,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登雲學院是台資企業,一開始黨建工作也曾被“邊緣化”。學院黨委書記錢勤元沒有急於求成,而是細緻調研,摸索出“校企聯合推黨建,產教融合促發展”新路子,組織“百名教師黨員下企業”活動,把校辦企業作為黨員骨幹培養的“孵化”基地,推動校企“雙主體”育人,讓教師黨員實現創新引領教學,讓學生黨員實現創業帶動高品質就業,就業率達到100%。

學院得到了黨建工作帶來的實惠,迅速轉變觀念,積極建立完善“黨政董”聯席會議制度,從思想“總開關”入手,把黨建工作納入議事日程,校準領導幹部“政績座標”,有效激發全校師生“愛黨認同”,重塑了黨在學院各項工作的核心地位,黨建工作呈現蓬勃生機。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在錢勤元看來,“堅持党的領導、加強党的建設是教育事業的根本保證。唯有信黨、言黨,民辦學校才有好的發展,才能有優秀的教學品質。”

(本組文章由餘慧娟、張輝武、朱哲、王立波、盧敏、趙婷玉、鄭思琳整理)

一個好抓手

王文媛(化名)的願望並不大,她想要一條漂亮的裙子,除此之外,在學校徵集暑假願望的卡片上,她還認真地寫下了一行字:“希望學校能多關注一下我家。”

樸素的願望後面,隱藏著一個家庭的不幸故事。3年前,因不堪忍受貧窮,王文媛的母親離家出走,留下年幼的王文媛和癱瘓在床的奶奶。在外地打工的父親很少回家,照顧奶奶的重任就落在王文媛一人身上。

在寫下願望後的第三個星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南昌市教育局的領導、學校的老師們來到了王文媛的家,給她買了生活和學習用品,還帶來了一條漂亮的新裙子。

這是一場持續的溫情傳遞。

2016年6月,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正式啟動“萬名教師訪萬家”活動。廣大黨員帶頭踐行,在家訪中特別關注留守兒童家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殘疾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學習困難學生家庭,以及思想和學業有重大變化的學生家庭。

此外,南昌市把家訪工作納入教師師德考評、績效考評和評優晉級重要內容之一,把實地走訪的傳統家訪方式與“互聯網+”思維下的新型家訪方式相結合。“通過家訪,我們的師德師風建設有了更好的抓手,師生關係越來越融洽,百姓對教育的滿意度也越來越高。”老師們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