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外表斯文內裡OPEN——改裝廣汽本田奧德賽

文:勞華昕 攝影:曾力誼

坊間對VTEC+Turbo一直有著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 一種為只要是合理推高馬力的方式都值得一試, 另一種則堅守VTEC一定要自吸高轉才是正統。 這個爭論隨著最新CIVIC TYPE R的誕生而得以打破, 其中坊間改裝功不可沒。 而我們就碰到了這台植入渦輪套件的RB3奧德賽。


說到近期汽車界熱點之一, 就不得不說全新Civic TypeR的正式發佈。 這台功率高達310馬力的前驅車在紐北跑到7分50秒的成績, 除了打敗曾經最強的對手雷諾梅甘娜摘得最速前驅的頭銜以外, 更重要的是, 它是官方正式推出的VTEC+Turbo組合。 其實從VTEC發動機出現開始, 坊間就紛紛開始有渦輪植入或機增植入的案例, 而且經過了多年的研發, 很多改裝商家都對VTEC發動機植入渦輪有豐富的經驗, 世界上的各大改裝品牌也有相當多的對應套件供發售, 也經常能看到一些車有著不錯的性能表現和穩定性。

1 18寸輪圈和降低的車身, 素淨的整體造型有不錯的完成度

不過本田則一直不為所動, 高性能VTEC型號一直堅持著自然吸氣的傳統。 或許因為所謂堅持傳統的心態作祟, 坊間對VTEC+Turbo一直有著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 一種為只要是合理推高馬力的方式都值得一試,

另一種則堅守VTEC一定要自吸高轉才是正統。 不過這個傳統終於被打破, 或許是為了打敗超強的對手而不擇手段, 或許因為所謂的環保, 也可能關係到排量稅的問題。 最新的Civic Type R正式使用VTEC+Turbo組合, 僅有7000轉的紅區也和過去堅持高轉自然吸氣的方針徹底劃清界限。 可以說, 坊間VTEC植入Turbo的做法終於在官方上使用了, 也算是本田對坊間植入Turbo這種做法的認可。

內飾最大的改裝算是Auto Gaoge的儀錶。 對渦輪車需要時刻監測發動機狀況, 儀錶是必不可少的

自第五代奧德賽(RC3)正式公佈和上市以後, RB1、RB2、RB3奧德賽身上低矮的車身和優秀的底盤設定終於成為了絕唱, 而回歸到典型的MPV的長寬高範疇。 的確, 在一輛MPV上配上流線和低矮的車身, 底盤還使用雙搖臂加多連杆的組合, 的確和“應該”追求大空間多承載的MPV設計原則相違背。 但也正因為如此, 這三代奧德賽卻成功地開闢了新的客戶市場, 也讓更多的年輕人能體會到家庭、玩車兩不誤, 成為長久不衰的一代經典。

改裝了渦輪增壓的發動機倉。 雖然看不到渦輪本體, 但不銹鋼近期管道和藍色的強化膠管就知道發動機一定有點乾

在外觀上, 這台奧德賽RB3足夠斯文。 運動版中網和前臉的鍍鉻零件改為與車身同色設計, 加上18英寸輪圈和薄胎, 再降低車身, 配以一些小裝飾如頭唇側裙等, 整體感覺完全脫胎換骨, 變得更整體和更運動化。說到這裡又忍不住說一下關於外觀改裝的審美。有時候,對於外觀的改裝,很多朋友第一反應就是找個最帥的大包圍、最炫的大尾翼、最誇張的輪圈,名字最長最難懂的顏色,再將一切這車能買到的外觀小裝飾全都買了再裝上車,就覺得是最好看的了,殊不知已經被旁人認作是汽配城風格的典範。其實外觀改裝講究的並不是你選用的零件有什麼噱頭,而是講求搭配。像這台奧德賽一樣,只需要改一下中網的顏色,換上合適的輪圈,降低車高,配上裝飾性的小擾流,就已經脫胎換骨,並不需要購買一大堆爆款零件,原廠零件也能玩出特色。這個世界的資訊和技術都相當發達,簡單學習一下PS技術,找張原廠車圖,試著自己修改一下,也許你就能找到你心中希望的那個外觀改裝方向了,也不需要胡亂花錢還落個不裝好過裝的結果。

18寸輪圈,配搭23545R18的馬牌CSC3輪胎,對整體外觀的貢獻極大,對抓地力和操控性也有説明

說到性能方面,雖然改裝銷售或者資料表上和你說有不錯的性能,但實際駕駛起來也就是另一回事。畢竟這是一台MPV,背負著1.8噸的車重,縱使有著優秀的懸架,也只能是舒適的調校,而動力也只是剛剛夠用而已。作為這款奧德賽家族的最後期RB3,搭載一副K24Z2發動機,在I-VTEC的輔助下能產生180馬力的最大效率和220牛·米的峰值扭力,除了進排氣以外,有的車主選擇進行發動機植入或者改裝強制進氣,譬如這位關先生就選擇了植入渦輪套件。

排氣由RES打造,可見三元,消音鼓等依然保留,說明車主依然偏重中低轉速域的扭力輸出

在開篇的時候已經提到,隨著Civic Type R啟用VTEC+渦輪的組合,說明這個由坊間改裝為起源的配搭方法已經得到了本田的認可。眾所周知,VTEC發動機一般都是以高轉大馬力掛帥,開TEC轉速一般都相對較高,在平時街道使用的時候甚少會爆TEC(長期激烈駕駛人士請回避)。而RB3上使用的K24Z2發動機,最大馬力和最大扭力分別在6500轉/分鐘和4300轉/分鐘爆發,可以看作是中高轉發力的發動機。但街道使用最多的中低轉發力則表現平平,特別面對著1.8噸的車體,僅有的220牛·米扭力也只能在4300轉才出現。所以根據這種輸出特性,店家為關先生制定的渦輪植入方案,就以提升中低轉動力輸出為主。

為了對應改裝渦輪之後需要增大的油量,則改用K20A的噴油嘴,完美匹配。至於油耗那只是浮雲而已

根據這種改裝需求,店家為這台奧德賽選用了TD04渦輪。這顆廣受小排量車主歡迎的渦輪最大特點就是性價比高、通用性強、回應快、特別是K24Z2少說也有2.4升排量,推動這個渦輪完全沒有壓力。當然,小渦輪雖然增壓反應快,遲滯少,但高轉的話受制於渦輪的尺寸會相對減弱。這時候也就是VTEC介入接力的時機。這種配搭剛好彌補了K24Z2在中低轉速域的弱勢,也增加了日常的實用性。

不過,雖然K24Z2壓縮比只有10.5∶1,對於渦輪增壓來說並不算太高,所以店家並沒有為這台車採用加厚缸墊降壓縮比的工序,保留了燃油經濟性。但以鋁制缸體來說,增壓值也不宜打得太大。據悉,店家為這台車調校了三次的增壓值,在最終調整的時候敲定了0.9巴的最大增壓值,已經算是在保留日用性和可靠性的極限,發動機管理則交由HKS外掛電腦解決。至於變速箱依然是保留原廠5AT變速箱並且沒有經過任何強化的前提下,到現在都沒有打滑的跡象。當然從長久來看,還是建議對變速箱做一下強化會比較耐用。

為了確保穩定的電壓而採用BuddyClub電子整流器

對於渦輪車來說,散熱就是一個恒久的主題。奧德賽RB3上的K24Z2採用前吸後排的設計,渦輪被設置在發動機和防火牆中間,以獲得最直接的增壓反應,但缺點就是熱量較容易積聚。不過因為增壓值並不高,所以車主並沒有更換加大水箱,只是使用水箱蓋保證壓力。而對應油溫方面,機油冷卻器和自動變速箱油冷卻器分別置於前包圍兩側的通風口內。至於中冷器則隱藏在牌照框後的進氣格柵裡。為了保留外觀的完整度,車主並沒有更換擁有更大進氣口的大包圍,或者對原廠包圍進行切割,可見現階段的冷卻手段已經足夠了。

前文已經說到,RB3奧德賽出乎意料地使用了前雙搖臂後多連杆的懸掛設計。雖然這本質還是一台MPV,懸掛設定也是以舒適為方向,但畢竟這是連FD2 Type R都沒有的待遇,足以讓RB3榮登最佳操控MPV的王座。有如此佳的體質,車主自然不會放過。

SF絞牙避震器上身。降低車身增加操控性,同時在滿載時增加乘坐的舒適度降低搖晃感。畢竟車重是硬傷

對於一台MPV來說,特別是對操控的改善效果,增強車身剛性絕對是優先於效率的。畢竟一個大型的廂式車體,在過彎中的扭曲會比普通的家用轎車大。當然,MPV的設計是載人多於攻彎的,我們不是說這樣改裝之後MPV就能有媲美轎車乃至跑車的彎道品質。只是在有多人乘坐的時候乃至滿載的時候,強化過的車體和懸掛系統,能對車身的循跡性有更好的保障,從而提升安全性。更少的側傾和更佳的懸掛支撐效果也能提升乘客的舒適性,譬如降低暈船浪的飄浮感就是其一。

在內飾方面,車主並沒有進行太多性能化和運動化的改造,眼見所及的只有加裝的三個儀錶和一些碳纖維內飾裝飾,除此之外就是純家用的感覺。總有朋友認為,改裝渦輪就是極限性能化,內飾就應該搭配賽車椅、賽車安全帶、賽車方向盤等等。其實渦輪改裝也有追求性能和補不足之分,這台奧德賽就屬於後者。君不見現在滿街都在行駛著小排量渦輪車麼,裡面也不是全性能化。一台車的內飾是每個車主和愛車相處最久的地方,而作為一台MPV,除了自己還要顧及家人感受,畢竟沒有多少人是喜歡坐在賽車一般的家用車裡面的。

編輯觀點:

在接到採訪任務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這位元車主追求性能風,而看到實車之後才知道這是家用風,也對車主對一台家用MPV做出如此改裝的出發點產生了好奇。不過之後回想,其實這和滿大街跑的小排量渦輪車性質差不多,區別只是原廠還是後來加裝的區別。不過說到原廠和加裝的區別,主要就圍繞在匹配程度和耐用性,這就需要車主堅持採用正廠零件,並選擇施工品質高、經驗豐富的店家。

評車、品車、玩車,盡享駕駛樂趣。

變得更整體和更運動化。說到這裡又忍不住說一下關於外觀改裝的審美。有時候,對於外觀的改裝,很多朋友第一反應就是找個最帥的大包圍、最炫的大尾翼、最誇張的輪圈,名字最長最難懂的顏色,再將一切這車能買到的外觀小裝飾全都買了再裝上車,就覺得是最好看的了,殊不知已經被旁人認作是汽配城風格的典範。其實外觀改裝講究的並不是你選用的零件有什麼噱頭,而是講求搭配。像這台奧德賽一樣,只需要改一下中網的顏色,換上合適的輪圈,降低車高,配上裝飾性的小擾流,就已經脫胎換骨,並不需要購買一大堆爆款零件,原廠零件也能玩出特色。這個世界的資訊和技術都相當發達,簡單學習一下PS技術,找張原廠車圖,試著自己修改一下,也許你就能找到你心中希望的那個外觀改裝方向了,也不需要胡亂花錢還落個不裝好過裝的結果。

18寸輪圈,配搭23545R18的馬牌CSC3輪胎,對整體外觀的貢獻極大,對抓地力和操控性也有説明

說到性能方面,雖然改裝銷售或者資料表上和你說有不錯的性能,但實際駕駛起來也就是另一回事。畢竟這是一台MPV,背負著1.8噸的車重,縱使有著優秀的懸架,也只能是舒適的調校,而動力也只是剛剛夠用而已。作為這款奧德賽家族的最後期RB3,搭載一副K24Z2發動機,在I-VTEC的輔助下能產生180馬力的最大效率和220牛·米的峰值扭力,除了進排氣以外,有的車主選擇進行發動機植入或者改裝強制進氣,譬如這位關先生就選擇了植入渦輪套件。

排氣由RES打造,可見三元,消音鼓等依然保留,說明車主依然偏重中低轉速域的扭力輸出

在開篇的時候已經提到,隨著Civic Type R啟用VTEC+渦輪的組合,說明這個由坊間改裝為起源的配搭方法已經得到了本田的認可。眾所周知,VTEC發動機一般都是以高轉大馬力掛帥,開TEC轉速一般都相對較高,在平時街道使用的時候甚少會爆TEC(長期激烈駕駛人士請回避)。而RB3上使用的K24Z2發動機,最大馬力和最大扭力分別在6500轉/分鐘和4300轉/分鐘爆發,可以看作是中高轉發力的發動機。但街道使用最多的中低轉發力則表現平平,特別面對著1.8噸的車體,僅有的220牛·米扭力也只能在4300轉才出現。所以根據這種輸出特性,店家為關先生制定的渦輪植入方案,就以提升中低轉動力輸出為主。

為了對應改裝渦輪之後需要增大的油量,則改用K20A的噴油嘴,完美匹配。至於油耗那只是浮雲而已

根據這種改裝需求,店家為這台奧德賽選用了TD04渦輪。這顆廣受小排量車主歡迎的渦輪最大特點就是性價比高、通用性強、回應快、特別是K24Z2少說也有2.4升排量,推動這個渦輪完全沒有壓力。當然,小渦輪雖然增壓反應快,遲滯少,但高轉的話受制於渦輪的尺寸會相對減弱。這時候也就是VTEC介入接力的時機。這種配搭剛好彌補了K24Z2在中低轉速域的弱勢,也增加了日常的實用性。

不過,雖然K24Z2壓縮比只有10.5∶1,對於渦輪增壓來說並不算太高,所以店家並沒有為這台車採用加厚缸墊降壓縮比的工序,保留了燃油經濟性。但以鋁制缸體來說,增壓值也不宜打得太大。據悉,店家為這台車調校了三次的增壓值,在最終調整的時候敲定了0.9巴的最大增壓值,已經算是在保留日用性和可靠性的極限,發動機管理則交由HKS外掛電腦解決。至於變速箱依然是保留原廠5AT變速箱並且沒有經過任何強化的前提下,到現在都沒有打滑的跡象。當然從長久來看,還是建議對變速箱做一下強化會比較耐用。

為了確保穩定的電壓而採用BuddyClub電子整流器

對於渦輪車來說,散熱就是一個恒久的主題。奧德賽RB3上的K24Z2採用前吸後排的設計,渦輪被設置在發動機和防火牆中間,以獲得最直接的增壓反應,但缺點就是熱量較容易積聚。不過因為增壓值並不高,所以車主並沒有更換加大水箱,只是使用水箱蓋保證壓力。而對應油溫方面,機油冷卻器和自動變速箱油冷卻器分別置於前包圍兩側的通風口內。至於中冷器則隱藏在牌照框後的進氣格柵裡。為了保留外觀的完整度,車主並沒有更換擁有更大進氣口的大包圍,或者對原廠包圍進行切割,可見現階段的冷卻手段已經足夠了。

前文已經說到,RB3奧德賽出乎意料地使用了前雙搖臂後多連杆的懸掛設計。雖然這本質還是一台MPV,懸掛設定也是以舒適為方向,但畢竟這是連FD2 Type R都沒有的待遇,足以讓RB3榮登最佳操控MPV的王座。有如此佳的體質,車主自然不會放過。

SF絞牙避震器上身。降低車身增加操控性,同時在滿載時增加乘坐的舒適度降低搖晃感。畢竟車重是硬傷

對於一台MPV來說,特別是對操控的改善效果,增強車身剛性絕對是優先於效率的。畢竟一個大型的廂式車體,在過彎中的扭曲會比普通的家用轎車大。當然,MPV的設計是載人多於攻彎的,我們不是說這樣改裝之後MPV就能有媲美轎車乃至跑車的彎道品質。只是在有多人乘坐的時候乃至滿載的時候,強化過的車體和懸掛系統,能對車身的循跡性有更好的保障,從而提升安全性。更少的側傾和更佳的懸掛支撐效果也能提升乘客的舒適性,譬如降低暈船浪的飄浮感就是其一。

在內飾方面,車主並沒有進行太多性能化和運動化的改造,眼見所及的只有加裝的三個儀錶和一些碳纖維內飾裝飾,除此之外就是純家用的感覺。總有朋友認為,改裝渦輪就是極限性能化,內飾就應該搭配賽車椅、賽車安全帶、賽車方向盤等等。其實渦輪改裝也有追求性能和補不足之分,這台奧德賽就屬於後者。君不見現在滿街都在行駛著小排量渦輪車麼,裡面也不是全性能化。一台車的內飾是每個車主和愛車相處最久的地方,而作為一台MPV,除了自己還要顧及家人感受,畢竟沒有多少人是喜歡坐在賽車一般的家用車裡面的。

編輯觀點:

在接到採訪任務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這位元車主追求性能風,而看到實車之後才知道這是家用風,也對車主對一台家用MPV做出如此改裝的出發點產生了好奇。不過之後回想,其實這和滿大街跑的小排量渦輪車性質差不多,區別只是原廠還是後來加裝的區別。不過說到原廠和加裝的區別,主要就圍繞在匹配程度和耐用性,這就需要車主堅持採用正廠零件,並選擇施工品質高、經驗豐富的店家。

評車、品車、玩車,盡享駕駛樂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