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斯講了“三個故事”,敘述了秦國如不遵循立嫡立長制度的危害?

秦始皇去世後, 宦官趙高想篡改遺詔, 廢掉長子扶蘇, 改立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為皇帝。 但趙高苦於自己聲望不足, 無法實現政治野心, 於是找到丞相李斯, 想把他“拉下水”共謀此事。

李斯聽後立即反對, 並講了三個故事, 說明不實行立嫡立長制度的危害。

一是晉獻公寵倖驪姬, 想立與驪姬所生的兒子奚齊為君, 廢掉長子太子申生。 結果太子申生聽說後, 既不逃跑, 也不向晉獻公解釋,

為表忠君愛父, 寫了遺言就自殺了。 太子申生自殺後, 晉國公子為爭奪王位, 發生了五世內亂。 這充分說明權力交接不能正常延續, 帶來的危害不止一代。

二是齊襄公的兩個兒子爭奪王位, 自相殘殺。 齊襄公在位期間, 被堂弟公子無知殺害, 之後齊人為報殺害國君之仇,

又殺害了公孫無知。 這就導致齊襄公的兩個兒子爭奪王位, 這兩個兒子, 一位是公子糾, 一位是公子小白。 因為齊國內亂, 都在他國暫時居住。 先是公子糾派人去殺公子小白, 沒有成功。 之後公子小白搶先回國繼位, 這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 派兵去攻打躲在魯國的公子糾, 並把他殺害, 鞏固了自己的王位。 這件事也說明了繼承制度導致兄弟相殘。

三是商紂王不聽勸諫殺害了比干、箕子。 比干是商紂王的叔叔, 箕子是商紂王的弟弟, 他們都是商朝有名望、才能很大的重臣, 因看不慣商紂王荒淫無道, 誅殺大臣, 廢掉太子等惡行, 頻頻進諫, 但商紂王不聽, 結果殺害了比干, 而且是挖心致死, 商紂王的弟弟箕子則被囚禁。 商紂王的廢太子殺忠臣的做法最終導致商朝滅亡。

李斯的三個故事, 表明了反對趙高立秦二世為皇帝的態度, 並闡明皇位繼承一定要有規則, 否則會有亂國滅亡的危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