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統三國的西晉驟滅的真正原因

晉朝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大一統王朝, 但好景不長, 建國後戰亂又很快席捲而來。

晉朝

在動盪不堪的環境下, 晉朝逐漸分裂並走向滅亡,

究其滅亡的原因, 有以下幾個方面:

(1)晉武帝幫助晉朝權富王凱與石崇鬥富的經過便是最鮮明生動的表現。 更重要的是, 晉武帝在最重要的立儲之事上聽信讒言, 犯下致命的錯誤, 立癡傻的司馬衷為太子, 由此埋下了西晉此後歷代君主或昏庸無能或浮華奢侈的禍端。 由是觀之, 作為西晉的“第一任領導人”, 晉武帝司馬炎不僅沒有以身作則, 反而開不正之風之先河, 而且在幾次決定國家命運的大事決策中屢屢犯錯, 他的表現可能就已經註定了西晉短命而亡的悲劇命運。 “武皇既崩, 山陵未幹而難變繼起” 的局面也就不足為奇。

(2)上樑不正下樑歪, 由晉武帝開創的奢華腐敗之風並沒有隨著武帝的離世而消失,

反而愈演愈烈。 而沿用了曹魏時期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更是起了對波助瀾的作用。 “初, (曹魏)群臣以吏部不能審複天下之士, 故令郡國各置中正, 州置大中正, 皆取本土之人任朝廷官, 德充才盛者為之, 使銓次等級為九品, 有言行修著則升之, 道義虧缺則降之, 吏部憑之以補授百官。 行之浸久, 中正或非其人, 奸蔽日滋。 (尚書僕射)劉毅上書曰‘今立中正, 定九品, 高下任意, 榮辱在手公無考校之負, 私無告訴之忌, 用心百態, 營求萬端, 廉讓之風滅, 爭訴之俗成, 臣竊為聖朝恥之!’”

(3)曹魏時期, 統治者為了取得士卒的擁護而實行九品中正法, 由政府專職官員負責考察推薦地方人才, 承認士族的做官特權, 反對宦官與外戚干政, 由此結束了兩漢以來的宦官、外戚、士族三種勢力爭權鬥勢的局面,

士族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 到了西晉, 九品中正制維護士族利益的特點讓出身於士族之家的司馬炎不願放棄, 即使他知道九品中正有著很深的弊端。 說實話, 九品中正選拔、考察、銓敘官員的辦法未必不好, 只要堅持公正公平的標準, 確保嚴格的保障辦法, 就能發揮其積極作用。 然而, 在腐敗之風浸潤已久的西晉帝國, 即使原來盡善盡美的辦法尚會蛻化變質, 更何況本意弊端百出的九品中正法。 於是, 九品中正制在烏煙瘴氣的西晉王朝裡漸漸地變味變質, 成為了世家大族壟斷權力的工具, 形成了等級性的士族門閥制度。 西晉王朝出現了“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勢族”的奇特現象。
擔任大中正, 小中正的官員一不受朝廷監察、考校, 二不理會原定的取捨原則, 任意行事, 他們不是根據物件的德行, 才幹以及所適合從事的工作確定品級, 而是看重門第忽視才德。 朝野上下由此成為了是非顛倒之地:有權者無能, 能者卻沒有多少權力, 國家權力的運轉行使緩慢低效。 “談者以虛蕩為辯而賤名檢, 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信, 進仕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 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 ”可以說, 九品中正制的實施和逐漸發展過程中的“變質”使西晉的統治根基在人才方面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和動搖。

九品中正制

(4)中央的官制本已破敗不堪, 而地方上所採用的不合時宜的分封制更是起到了火上焦油的作用。 西晉建立之初, 晉武帝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 實行了分封制, 大肆分封同姓王。 “汝南王亮, 武帝時為大都督, 督豫州諸軍事, 鎮許昌;楚王瑋, 太康末, 都督荊州諸軍事, 鎮南將軍;趙王倫, 元康初遷征西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 鎮關中;齊王冏, 是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許昌;成都王穎;惠帝時為鎮北大將軍,鎮鄴;河間王顒,為平西將軍,鎮關中”。

八王之亂

(5)然而,分封制的設立不僅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地方勢力的膨脹。諸侯王手握一方軍政大權,坐鎮四方,表面上拱衛了皇權,實際裡卻因為西晉王朝對地方監管法度制度的缺失和王權內部的重重矛盾逐漸發展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造成極大的威脅,這也是後來“八王之亂”的根源。八王之亂的出現,就像是催化劑,讓本就已遙遙欲墜的西晉王朝不堪重負,轟然倒塌,社會矛盾頓時激化。當西晉明白分封制埋下的惡果之時,卻早已到了日薄西山之時,早已無力回天。

(6)其實,西晉王朝的過早傾覆,也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結果。早在漢朝起,北方的少數民族就通過不斷地侵擾劫掠和向內地遷徙不斷地發展壯大,盤踞中原各地。西晉之時,居於北方的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由於自身發展的局限不不足,便努力通過對外入侵和遷徙來謀求生存和發展。許多地方已然成為少數民族聚居地,人口超過了漢族,甚至出現了“關中八百萬之餘,率其少多,狄戎居半”的現象西晉的統治因此受到嚴峻的衝擊。八王之亂爆發後,許多諸侯王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不惜“引狼入室”,雇傭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的軍隊。少數民族的入侵不僅帶來了蠻夷之風,更由於其對漢人的大肆劫掠和屠殺,造成了中國社會長期的分裂混亂割據的局面,也就是後人所謂的“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

縱觀西晉興亡的過程,不難發現,西晉從誕生到覆滅,猶如上山和下山。究其原因,不外乎統治群體的昏庸失策、選官制度的變質失效、地方制度的無力失衡和外敵的侵擾劫掠。我們發現,西晉王朝建立以後,並沒有如一般新建王朝一樣努力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反而把“民水君舟”的道理拋之腦後,極力推崇奢華腐敗,貪圖享樂,忽視民生,不覺中動搖了西晉本就不穩固的統治基礎。由是觀之,一個王朝要想保證其統治地位的延續,必須要做到建立有效明智的集體決策團隊,對內杜絕貪污腐敗,嚴懲奢華不正之風,建立完善的官僚取士體制和地方檢察制度,努力發展和保障民生,對外發展軍事,發展積極外交、獨立外交,這是無數王朝用鮮血換來的教訓。

是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許昌;成都王穎;惠帝時為鎮北大將軍,鎮鄴;河間王顒,為平西將軍,鎮關中”。

八王之亂

(5)然而,分封制的設立不僅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地方勢力的膨脹。諸侯王手握一方軍政大權,坐鎮四方,表面上拱衛了皇權,實際裡卻因為西晉王朝對地方監管法度制度的缺失和王權內部的重重矛盾逐漸發展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造成極大的威脅,這也是後來“八王之亂”的根源。八王之亂的出現,就像是催化劑,讓本就已遙遙欲墜的西晉王朝不堪重負,轟然倒塌,社會矛盾頓時激化。當西晉明白分封制埋下的惡果之時,卻早已到了日薄西山之時,早已無力回天。

(6)其實,西晉王朝的過早傾覆,也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結果。早在漢朝起,北方的少數民族就通過不斷地侵擾劫掠和向內地遷徙不斷地發展壯大,盤踞中原各地。西晉之時,居於北方的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由於自身發展的局限不不足,便努力通過對外入侵和遷徙來謀求生存和發展。許多地方已然成為少數民族聚居地,人口超過了漢族,甚至出現了“關中八百萬之餘,率其少多,狄戎居半”的現象西晉的統治因此受到嚴峻的衝擊。八王之亂爆發後,許多諸侯王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不惜“引狼入室”,雇傭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的軍隊。少數民族的入侵不僅帶來了蠻夷之風,更由於其對漢人的大肆劫掠和屠殺,造成了中國社會長期的分裂混亂割據的局面,也就是後人所謂的“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

縱觀西晉興亡的過程,不難發現,西晉從誕生到覆滅,猶如上山和下山。究其原因,不外乎統治群體的昏庸失策、選官制度的變質失效、地方制度的無力失衡和外敵的侵擾劫掠。我們發現,西晉王朝建立以後,並沒有如一般新建王朝一樣努力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反而把“民水君舟”的道理拋之腦後,極力推崇奢華腐敗,貪圖享樂,忽視民生,不覺中動搖了西晉本就不穩固的統治基礎。由是觀之,一個王朝要想保證其統治地位的延續,必須要做到建立有效明智的集體決策團隊,對內杜絕貪污腐敗,嚴懲奢華不正之風,建立完善的官僚取士體制和地方檢察制度,努力發展和保障民生,對外發展軍事,發展積極外交、獨立外交,這是無數王朝用鮮血換來的教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