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鄭和七下西洋揚國威、宋欽宗亡國受辱、曹丕重用司馬懿埋下禍根,王道還是霸道,何為貴

鄭和是中國明朝時期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曾經率領龐大的艦隊七下西洋, 揚國威於海外。 最遠處到達東非海岸, 沿途與各國、各民族互通友好, 開展貿易。 外國曆學家曾這樣描繪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 “從波濤萬頃的南中國海, 直至非洲東海岸的寬廣海域, 全是一幅幅中國人碧波斬浪, 在大海上稱雄的圖景, 精彩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蔚為壯觀。 ”

然而, 對於如何看待鄭和下西洋的意義與實際利益, 也是眾說紛紜。 因為就當時的現實威脅而言, 大明王朝的主要敵人是北元與西面的帖木兒帝國。 這種不計成本與利益的遠洋航海, 明顯缺乏現實利益考慮。 鄭和下西洋厚往薄來, 送出去的遠遠多於外蕃進貢, 明王朝獲得的也僅僅只是個天朝上國的面子, 明顯屬於賠本賺吆喝。

西漢時期, 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 則完全從安全利益與戰略需要出發, 因此它的目標明確、量力而行。 也能做到義利兼顧。 反觀鄭和下西洋有著濃厚的理想色彩, 不計得失、重義輕利。 這種出大於入的單方面投入的航海事業, 儘管看上去壯觀宏大, 但卻難以持久, 無法得到延續。 一四三三年, 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時, 於印度西海岸古裡國病逝,

終年62歲。

北宋以崇尚道德為執政理念, 所謂“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 國家注重道德教化, 對外以妥協忍讓為主。 偃武修文, 國家一片繁榮景象, 卻經不起北方遊牧民族的一次狂飆突襲, 靖康之恥, 北宋徽、欽兩位皇帝被金人擄至北方, 整個皇室及朝中大臣成為金俘虜,

受盡金人的虐待與羞辱, 堪稱奇恥大辱。

1156年, 在屈辱中苟活29年的宋欽宗趙恒死了。 有的說是病死的, 還有種說法是金人讓57歲的趙恒與81歲的遼天祚帝玩馬球比賽, 遼天祚帝企圖騎馬逃走, 被亂箭射死。 趙恒因馬術不精從馬上摔下來,

被馬踩死。 五年後, 趙恒死去的消息才傳到臨安, 宋高宗痛哭流涕, 內心卻是暗自竊喜。

與倒楣的亡國之君宋欽宗相比, 曹丕算得上是開國之君。 西元220年, 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帝位, 正式篡漢自立為皇帝, 改元黃初, 改雒陽為洛陽, 同時頒詔令, 大赦天下。以河內郡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漢獻帝結束了傀儡的生活,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晚年采藥行醫,造福百姓而倍受世人稱讚。

東漢從此結束,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代。曹丕接過曹操丞相魏王職爵時,就採納陳群的建議,確立九品中正制,緩和了曹氏與士族們的關係,為其稱帝打下基礎。卻為此後所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士族門閥勢力奠定了基礎,其影響達幾百年,直至隋、唐開科舉,不論門第選拔人才,士族世襲制才正式結束。

曹丕在稱帝后,積極地削奪藩王權利,以避免藩王坐大危及中央政權。但也因此而卻留下隱患,其結果必然導致曹氏宗親勢為單薄,在權臣奪位時,曹氏已經無力阻止。此後,司馬家族的崛起也就不奇怪了。曹丕雖然雄心萬丈,也想一統天下,結束連年戰亂的局面,卻身體不支,命太短。西元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陽,時年四十歲。諡號文皇帝。最終還是讓長壽的司馬懿笑到了最後。

中國自從先秦時期以來,古代中國的戰略文化與外交思想大致可分為三種:即純粹王道以孟子為代表、務實王道以荀子為代表、霸道以韓非子為代表。純粹王道,以仁義道德的實現為最大目標,不以追求本國利益為主要目的,講究以道德為標準,它並非只是外交手段,而是外交的最終目的;務實王道,以維護與追求本國利益為主要目的,在追求本國利益同時兼顧道義原則,反對濫用武力,儘量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霸道,崇尚使用武力與對外交往上,以唯利是圖為原則,只顧及本國的利益,以取得霸主地位獲得霸權為最終目的。

中國古代的戰略文化傳統思想中,一直存在王道與霸道之爭,通常而言卻仍是王道為主流;而王道之中,又以務實為主流。相比較而言,單純的以霸道施政,則弊遠大於利,短期成效突出,長期堅持霸道為政,往往對外戰爭連綿,虛耗國力,政權傾覆。而若是以純粹王道施政及處理對外關係,則利弊參半甚至弊大於利(如兩宋三百年基本上如此),而執行務實王道為戰略原則,通常是利大於弊。像西漢文景之治、武宣之治,唐初的貞觀之治等都是如此。所謂內聖外王,王道與霸道兼而行之,則國祚永昌。而若只偏重某一家之言,則亡國不遠矣!

航海家鄭和、宋欽宗趙恒、魏文帝曹丕有何相同之處?鄭和堪稱為偉大的航海家;宋欽宗乃亡國之君,苟活于人世而不知恥;曹丕篡漢稱帝,後世人多罵其父親曹操為漢賊。將三人合在一起講述,有些勉強。他們唯一相同的是,按現在西曆計算,6月29日,都是他們的忌日。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以史為鑒,總能從中尋找到,對當今世人仍然有益的經驗與教訓。北宋滅亡,徽欽二帝成為俘虜,卻苟延殘喘般卑微地活著,成為國家及百姓的恥辱。儒家學說中有殺身成仁的理念,怎麼他們為何要這樣屈辱地活著,而不是選擇更有尊嚴地去死?你怎麼看?

大赦天下。以河內郡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漢獻帝結束了傀儡的生活,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晚年采藥行醫,造福百姓而倍受世人稱讚。

東漢從此結束,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代。曹丕接過曹操丞相魏王職爵時,就採納陳群的建議,確立九品中正制,緩和了曹氏與士族們的關係,為其稱帝打下基礎。卻為此後所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士族門閥勢力奠定了基礎,其影響達幾百年,直至隋、唐開科舉,不論門第選拔人才,士族世襲制才正式結束。

曹丕在稱帝后,積極地削奪藩王權利,以避免藩王坐大危及中央政權。但也因此而卻留下隱患,其結果必然導致曹氏宗親勢為單薄,在權臣奪位時,曹氏已經無力阻止。此後,司馬家族的崛起也就不奇怪了。曹丕雖然雄心萬丈,也想一統天下,結束連年戰亂的局面,卻身體不支,命太短。西元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陽,時年四十歲。諡號文皇帝。最終還是讓長壽的司馬懿笑到了最後。

中國自從先秦時期以來,古代中國的戰略文化與外交思想大致可分為三種:即純粹王道以孟子為代表、務實王道以荀子為代表、霸道以韓非子為代表。純粹王道,以仁義道德的實現為最大目標,不以追求本國利益為主要目的,講究以道德為標準,它並非只是外交手段,而是外交的最終目的;務實王道,以維護與追求本國利益為主要目的,在追求本國利益同時兼顧道義原則,反對濫用武力,儘量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霸道,崇尚使用武力與對外交往上,以唯利是圖為原則,只顧及本國的利益,以取得霸主地位獲得霸權為最終目的。

中國古代的戰略文化傳統思想中,一直存在王道與霸道之爭,通常而言卻仍是王道為主流;而王道之中,又以務實為主流。相比較而言,單純的以霸道施政,則弊遠大於利,短期成效突出,長期堅持霸道為政,往往對外戰爭連綿,虛耗國力,政權傾覆。而若是以純粹王道施政及處理對外關係,則利弊參半甚至弊大於利(如兩宋三百年基本上如此),而執行務實王道為戰略原則,通常是利大於弊。像西漢文景之治、武宣之治,唐初的貞觀之治等都是如此。所謂內聖外王,王道與霸道兼而行之,則國祚永昌。而若只偏重某一家之言,則亡國不遠矣!

航海家鄭和、宋欽宗趙恒、魏文帝曹丕有何相同之處?鄭和堪稱為偉大的航海家;宋欽宗乃亡國之君,苟活于人世而不知恥;曹丕篡漢稱帝,後世人多罵其父親曹操為漢賊。將三人合在一起講述,有些勉強。他們唯一相同的是,按現在西曆計算,6月29日,都是他們的忌日。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以史為鑒,總能從中尋找到,對當今世人仍然有益的經驗與教訓。北宋滅亡,徽欽二帝成為俘虜,卻苟延殘喘般卑微地活著,成為國家及百姓的恥辱。儒家學說中有殺身成仁的理念,怎麼他們為何要這樣屈辱地活著,而不是選擇更有尊嚴地去死?你怎麼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