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造艘“航空母艦”去旅行,那個下西洋的鄭和

1405年冬季, 東北的季風已經在長江出海口呼嘯而起, 上百艘高掛大明旗幟, 規模不下於今天航艦級別的海船將順流而下, 遠渡風雲莫測的西洋。

他們的總指揮—鄭和, 站在船頭目光直視天水一線的海平面, 帶領這支帝國艦隊航行大洋, 雖然明初之前中國有一千多年的遠航史, 但是洪武年間的閉關政策, 已經中斷了幾十年的東西方航道再次變得詭譎莫測, 他的心裡也如這翻湧的海面一樣嗎?

據《明史》記載,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所率部眾就有二萬七千多人, 其中有掌管航行、外交、軍事、貿易等重大行動機構的決策、指揮人員, 有負責觀察天文、預報氣象、航海操作及維修技術人員, 還有翻譯、醫生、採購、後勤、軍事護航人員等等,

以及少數尋訪建文帝下落的密使。

船舶長44丈、寬18丈的就有62艘, 規模之大, 前所未有。 以後幾次遠航也大致保持著這個規模。

然而, 這些帝國航艦仍然留給後世很多謎團, 首先就是《明史》關於鄭和寶船的記載很多造船專家是存在質疑的, 這樣的長寬比造一艘海船是不現實的, 更何況它還要穿越風浪巨大的西洋, 去往可能連前人都未曾涉足的未知領域。

其次鄭和的《航海日誌》從未在歷史上出現過, 它是從來沒有存在過?還是被人銷毀?還有那些帝國航艦最後的行蹤, 這些都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樓一樣消失了。

鄭和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 是布哈拉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 曾任雲南行省平章,

追封為咸陽王。 父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陽候, 母溫氏。 族人自稱咸陽世家。 米里金生馬三寶, 襲封滇陽候。 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Mahmud”。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 明朝軍隊進攻雲南。 馬三保10歲, 被擄入明營, 被閹割成太監, 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難之變中, 馬三保在河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

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 因此在南京禦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 改名為和, 任為內官監太監, 官至四品, 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明時並不是所有的內侍都可被稱為太監, 要內官官至四品才能有此稱呼。

鄭和於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7月11日)率領龐大船隊首次出使西洋。 也許是骨子裡的穆斯林基因, 鄭和率領的這些帝國航艦在中東方向最終到達聖城麥加、在非洲方向最終到達了莫三比克的貝拉港, 在漫長的28年間, 鄭和船隊歷經亞非三十余國, 涉十萬餘裡, 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聯繫。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從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取皇位後, 始終沒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來,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朱棣懷疑他逃到海外避難,恐怕他將來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以杜絕後患。

還有一點是,洪武中後期,東南亞一帶許多國家再沒有按期向明王朝納貢,這使朱棣感到天朝的宗主地位正在喪失,還有些地區的首領甚至阻礙、破壞中國官方與民間的對外海上貿易。

因此,一個宏大的計畫在朱棣腦際中出現,那就是派遣使節,打通海上通道,重建天朝威嚴,恢復和擴大對外邦交。

糾正誤區,所謂“西洋”,並不是指大西洋而是今日的南洋和印度洋。

鄭和遠航由長江口出發,先穿過臺灣海峽,經過南海,到南海周邊各國,再穿過麻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過錫蘭(今斯里蘭卡),向西到印度西海岸、再沿岸到波斯灣,或橫越印度洋到阿拉伯半島,再向南岸航行,最遠抵達非洲東岸。更深入紅海,遠抵紅海東岸的天方(今沙烏地麥加)及非洲東岸“麻林”(今肯亞麻林地)。

鄭和下西洋航海圖

從1405年開始,鄭和遠航的始發地每次都由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這座長江邊的小城也因為承載了這些帝國艦隊出發所需要的準備工作而在歷史上大放異彩。

蘇州劉家港

歷史選擇劉家港(今江蘇省蘇州太倉市東瀏河鎮)也並非偶然。洪武26年,朱元璋命令在太倉南碼頭興建運倉,建成倉房919間,貯存國家糧食。

明初的蘇州府,負擔了全國12%的稅賦,而太倉又負擔了蘇州12%的稅賦。富甲天下的財力和物力,為鄭和出使西洋提供了雄厚的物資支援。太倉研究鄭和最權威的專家、太倉博物館研究員吳聿明認為,這就是鄭和之所以選擇在劉家港出海的最重要原因。

造船業在太倉也尤為發達。太倉武陵街有兩條巷子叫作“鐵錨弄”,在明朝是蘇州造船場的附屬工廠——鐵工場,專門為船場生產鐵錨。大船的鐵錨重幾百斤,甚至幾千斤。

早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太倉數百年的海運歷史已經造就了眾多的航海家和"諳習水性"的水手。

第一次:從永樂三年六月到永樂五年九月,自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歷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的柯欽以至古裡 (今科澤科德)。

爪哇國

亦即麻口若巴歇國,在今印尼的爪哇島(JavaIsland)。唐代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訶陵”“婆”。該島北臨爪哇海,南濱印度洋,面積12.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億,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城市有雅加達(首都)、萬隆、三寶瓏、泗水(蘇拉卡爾塔)。泗水為華裔長樂人聚居地。

蘇門答臘國

又譯作蘇木都剌(Samud'ra)、蘇文答剌、蘇文達那。故地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島(SumatraIsland)北部洛克肖馬韋附近,今為全島總稱,該島北臨麻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面積43.4萬平方公里,首府棉蘭。

錫蘭山國

亦即錫蘭(Ceylan),或稱獅子國,今稱斯里蘭卡(Srilangka)為亞洲南部島國,隔保克海峽與印度東南部相望,面積6.5萬平方公里,為佛教古國之一,主要民族為僧伽羅族與泰米爾族。首都科傖坡,位於該島西南。

第二次:從永樂五年十一月到永樂七年七月,沿同樣的路徑至古裡。

古裡國

又稱“古裡佛”,故地約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xhikode)一帶,為海上交通要衝。鄭和二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訪問並立碑紀念。

第三次:從永樂七年九月到永樂九年六月,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從爪哇、蘇門答臘往錫蘭,又北上印度東海岸,抵孟加拉灣,然後折回麻六甲海峽,在麻六甲修築城塞後返國。

滿刺加國

舊譯亦作麻六甲,今譯作麻六甲(Malacca)14-16世紀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於今馬來西亞、麻六甲洲一帶,居麻六甲海峽要衝,1411年(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裡迷蘇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其處,現麻六甲州居民半數為華裔,其首府麻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為華裔;市內有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跡。

第四次:從永樂十一年十月到永樂十三年七月,又經東印度海岸折往波斯灣,到達霍爾木茲。也有認為這次遠航到達東非沿海的。

忽魯謨斯國

即霍爾木茲(Hormuz),又譯作和爾木斯,地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易要衝,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第五次:從永樂十五年秋到永樂十七年七月,與前次航線相同,抵波斯灣,又另分一支船隊經由阿拉伯南岸遠航到東非沿海的摩加迪休、布臘瓦、馬林迪等地。

木骨都束國

今譯作摩加迪休(Mogadiscio)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利亞共和國首都,位於索馬里東南,臨印度洋。13世紀以前建有古城。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

第六次:從永樂十九年春到永樂二十年八月,除駛入波斯灣外,另有分隊繞東非沿海諸港口航行。

阿丹國

Aden,古國名,今譯作亞丁,故地在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扼紅海和印度洋出入口,為海陸交通要衝。古時為寶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紀前期便與中國互通使節、貿易。今之亞丁市位於亞丁灣一個突出的小半島上。為葉門民主隊民共和國(南也門)首都。1990年5月,南、北葉門合併為葉門共和國,亞丁成為該國的“經濟首都”。

第七次:從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進行了經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灣的最後一次航行。這次,鄭和的部下到達了阿拉伯的麥加。

麥加

麥加 (Mecca) 是伊斯蘭教的第一聖地。它座落在沙烏地阿拉伯西部賽拉特山區一條狹窄的山谷裡,面積不到760平方公里,人口約179萬 。四周群山環抱,層巒起伏,景色壯麗。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時間早、規模大、技術先進、活動範圍廣的洲際航海活動,比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的航行早了87年,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早了114年。

(圖片和部分資料來自網路)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著名作家)

地方魔徑 另一座城

始終沒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來,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朱棣懷疑他逃到海外避難,恐怕他將來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以杜絕後患。

還有一點是,洪武中後期,東南亞一帶許多國家再沒有按期向明王朝納貢,這使朱棣感到天朝的宗主地位正在喪失,還有些地區的首領甚至阻礙、破壞中國官方與民間的對外海上貿易。

因此,一個宏大的計畫在朱棣腦際中出現,那就是派遣使節,打通海上通道,重建天朝威嚴,恢復和擴大對外邦交。

糾正誤區,所謂“西洋”,並不是指大西洋而是今日的南洋和印度洋。

鄭和遠航由長江口出發,先穿過臺灣海峽,經過南海,到南海周邊各國,再穿過麻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過錫蘭(今斯里蘭卡),向西到印度西海岸、再沿岸到波斯灣,或橫越印度洋到阿拉伯半島,再向南岸航行,最遠抵達非洲東岸。更深入紅海,遠抵紅海東岸的天方(今沙烏地麥加)及非洲東岸“麻林”(今肯亞麻林地)。

鄭和下西洋航海圖

從1405年開始,鄭和遠航的始發地每次都由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這座長江邊的小城也因為承載了這些帝國艦隊出發所需要的準備工作而在歷史上大放異彩。

蘇州劉家港

歷史選擇劉家港(今江蘇省蘇州太倉市東瀏河鎮)也並非偶然。洪武26年,朱元璋命令在太倉南碼頭興建運倉,建成倉房919間,貯存國家糧食。

明初的蘇州府,負擔了全國12%的稅賦,而太倉又負擔了蘇州12%的稅賦。富甲天下的財力和物力,為鄭和出使西洋提供了雄厚的物資支援。太倉研究鄭和最權威的專家、太倉博物館研究員吳聿明認為,這就是鄭和之所以選擇在劉家港出海的最重要原因。

造船業在太倉也尤為發達。太倉武陵街有兩條巷子叫作“鐵錨弄”,在明朝是蘇州造船場的附屬工廠——鐵工場,專門為船場生產鐵錨。大船的鐵錨重幾百斤,甚至幾千斤。

早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太倉數百年的海運歷史已經造就了眾多的航海家和"諳習水性"的水手。

第一次:從永樂三年六月到永樂五年九月,自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歷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的柯欽以至古裡 (今科澤科德)。

爪哇國

亦即麻口若巴歇國,在今印尼的爪哇島(JavaIsland)。唐代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訶陵”“婆”。該島北臨爪哇海,南濱印度洋,面積12.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億,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城市有雅加達(首都)、萬隆、三寶瓏、泗水(蘇拉卡爾塔)。泗水為華裔長樂人聚居地。

蘇門答臘國

又譯作蘇木都剌(Samud'ra)、蘇文答剌、蘇文達那。故地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島(SumatraIsland)北部洛克肖馬韋附近,今為全島總稱,該島北臨麻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面積43.4萬平方公里,首府棉蘭。

錫蘭山國

亦即錫蘭(Ceylan),或稱獅子國,今稱斯里蘭卡(Srilangka)為亞洲南部島國,隔保克海峽與印度東南部相望,面積6.5萬平方公里,為佛教古國之一,主要民族為僧伽羅族與泰米爾族。首都科傖坡,位於該島西南。

第二次:從永樂五年十一月到永樂七年七月,沿同樣的路徑至古裡。

古裡國

又稱“古裡佛”,故地約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xhikode)一帶,為海上交通要衝。鄭和二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訪問並立碑紀念。

第三次:從永樂七年九月到永樂九年六月,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從爪哇、蘇門答臘往錫蘭,又北上印度東海岸,抵孟加拉灣,然後折回麻六甲海峽,在麻六甲修築城塞後返國。

滿刺加國

舊譯亦作麻六甲,今譯作麻六甲(Malacca)14-16世紀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於今馬來西亞、麻六甲洲一帶,居麻六甲海峽要衝,1411年(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裡迷蘇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其處,現麻六甲州居民半數為華裔,其首府麻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為華裔;市內有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跡。

第四次:從永樂十一年十月到永樂十三年七月,又經東印度海岸折往波斯灣,到達霍爾木茲。也有認為這次遠航到達東非沿海的。

忽魯謨斯國

即霍爾木茲(Hormuz),又譯作和爾木斯,地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易要衝,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第五次:從永樂十五年秋到永樂十七年七月,與前次航線相同,抵波斯灣,又另分一支船隊經由阿拉伯南岸遠航到東非沿海的摩加迪休、布臘瓦、馬林迪等地。

木骨都束國

今譯作摩加迪休(Mogadiscio)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利亞共和國首都,位於索馬里東南,臨印度洋。13世紀以前建有古城。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

第六次:從永樂十九年春到永樂二十年八月,除駛入波斯灣外,另有分隊繞東非沿海諸港口航行。

阿丹國

Aden,古國名,今譯作亞丁,故地在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扼紅海和印度洋出入口,為海陸交通要衝。古時為寶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紀前期便與中國互通使節、貿易。今之亞丁市位於亞丁灣一個突出的小半島上。為葉門民主隊民共和國(南也門)首都。1990年5月,南、北葉門合併為葉門共和國,亞丁成為該國的“經濟首都”。

第七次:從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進行了經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灣的最後一次航行。這次,鄭和的部下到達了阿拉伯的麥加。

麥加

麥加 (Mecca) 是伊斯蘭教的第一聖地。它座落在沙烏地阿拉伯西部賽拉特山區一條狹窄的山谷裡,面積不到760平方公里,人口約179萬 。四周群山環抱,層巒起伏,景色壯麗。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時間早、規模大、技術先進、活動範圍廣的洲際航海活動,比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的航行早了87年,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早了114年。

(圖片和部分資料來自網路)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著名作家)

地方魔徑 另一座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