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德國皇帝讓跪拜謝罪——末代皇帝溥儀生父載灃的德國之行

清朝末年, 國勢衰敗, 內憂外患不斷, 其中義和團喊出口號“扶清滅洋”, 得到慈禧太后贊同, 於是開始大批進入北京。

由於義和團明顯針對洋人而來, 所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 曾多次下令槍殺義和團團民。 20日, 克林德乘轎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途經東單牌樓時, 又開槍尋釁, 結果被清軍虎神營士兵恩海當場擊斃, 這就是晚晴史上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這個事件被西方史學界認為是八國聯軍侵華的導火線,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為此大怒, 因為德國軍隊抵達中國時戰爭已結束, 於是就對北京及周邊地區進行了殘酷的掃蕩, 並要求清廷必須派要員親赴德國道歉, 《辛丑合約》就特別為此加了一條:“原任德國大臣被害一事, 欽派親王專使前赴德京, 代表中國皇帝國家慚愧之意, 遇害處所樹立銘之碑, 與克大臣品位相配”。

而這個艱巨的任務落在他頭上——載灃。

載灃, 是大清光緒皇帝的親弟弟, 宣統皇帝溥儀的親生父親, 由他代表清政府去德國道歉確實是夠份量了。

這顯然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 太軟弱會被國人罵做漢奸, 太強勢更不行, 本身就是去道歉的, 萬一再引起外交風波, 誰都擔待不了, 所以皇親貴胄對此事都是避之不及, 還有很多人等著看笑話。

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廿三日(1901年6月5日), 尚在西安“西狩”的慈禧太后, 授醇親王載灃為頭等專使大臣, 代表大清赴德國柏林謝罪。

上海的《申報》在當時曾這樣評價這次出使, “此次醇親王使德也, 非尋常聘問會盟之意, 為國家謝歉忱也, 非極榮幸之事, 乃極恥辱之事”。

剛踏上德國土地, 屈辱就隨之而來。 德國方面竟然要求載灃等人必須行跪拜禮(這不免讓人想起了乾隆堅持讓馬格爾尼跪拜的事), 18歲的載灃展現出了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成熟, 有理、有利、有節,

經過一番艱難的外交斡旋, 並以拒簽《辛丑合約》為最後底牌, 迫使德方讓步, 最後以鞠躬禮替代。

在出使日記中, 載灃自己寫道:“大局保全, 國體無傷”, 作為一名18歲的少年, 在那樣的國情下, 有這樣的表現確實已經無可指摘了, 就連素來傲慢的德皇威廉二世也被這年輕的親王折服, 認為他“慎重外交,不辱君命”,還賜予其紅鷹頭寶星勳章。

兩個月後(9月20日),載灃啟程回國,11月3日,抵達上海。

載灃把單純的“謝罪之旅”升級成“遊學考察”,所到之處,無論工業、教育、軍事還是風土人情,都詳細考察,這一切慈禧都看在眼裡,為以後進入軍機、當攝政王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認為他“慎重外交,不辱君命”,還賜予其紅鷹頭寶星勳章。

兩個月後(9月20日),載灃啟程回國,11月3日,抵達上海。

載灃把單純的“謝罪之旅”升級成“遊學考察”,所到之處,無論工業、教育、軍事還是風土人情,都詳細考察,這一切慈禧都看在眼裡,為以後進入軍機、當攝政王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