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諸葛亮為什麼會放棄曹操孫權而選擇了劉備?

諸葛亮雖然隱居隆中, 但他與荊州上層人物的關係非常親密。 他的岳父黃承彥是劉表的連襟, 蔡瑁的妹夫。 劉表的原配婦人逝世以後, 迎娶了荊州豪族蔡諷的小女兒。 而蔡諷的大女兒, 正是黃承彥的老婆。

此外, 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荊州名士龐德公的兒子。 龐德公對當時的顯學——評論人才, 也是很有研究。 人稱諸葛亮為臥龍, 龐統為鳳雛, 司馬徽為水鏡, 正是龐德公做出的人才鑒定。

諸葛亮有了與劉表和荊州名士的這一層關係, 再加上大哥諸葛瑾已經在孫權那裡做官而且很受信任, 他要想在荊州或者東吳出仕當幹部,

那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但他選擇了繼續蟄伏隆中, 過著耕讀生活, 靜觀天下之變。 這說明劉表和孫權, 都不是他想要的老闆。

剩下可供選擇的老闆, 就只有曹操和劉備了。

地球人都知道, 諸葛亮最終選擇了寄人籬下幾乎一無所有的劉備, 放棄了已經基本統一北方威震天下的曹操。

那麼, 這究竟是為什麼?

網路配圖

一千八百多年來, 無數的人對這件事有無數的理解, 可以說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 諸葛亮的為人。 諸葛亮之所以深受歷代知識份子的推崇,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是一個理想的儒家士子, 是榜樣, 是尺規。 這個榜樣和尺規, 主要是指高風亮節, 功業卓著。 在諸葛亮這樣的楷模身上, 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都有值得稱道之處。 以位列第一的立德來說, 儒家的忠孝仁義, 就是他們畢生踐行的標準。 作為一個有眼光、有頭腦的知識份子, 諸葛亮當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已經不是大漢的政府,

要想踐行忠義, 自然不能投靠曹操為虎作倀

第二, 諸葛亮的理念。 諸葛亮一生推行的治國理念是內儒外法, 實行儒家的仁政, 而曹操實行的卻是霸道, 強權政治。 這一點, 諸葛亮非常清楚, 要知道諸葛亮隨叔父離開家鄉漂泊異鄉, 與曹操屠徐州有很大的關係。 道不同不相為謀, 兩個分歧太大的人走到一齊註定不會長久。 除非一方只領薪水不幹實事, 但這明顯不是諸葛亮想要的結果, 他不僅要做事, 而且要做大事。

一個人做什麼決定, 最根本的因素是內因, 在於其為人, 在於其理念。 可以說, 以上兩點是諸葛亮不選擇曹操的最根本的因素。

第三, 劉備的魅力。 在我國古代社會, 道德高於一切, 君主的道德品質尤其重要。

有一個賢德的君主作為領袖, 則上行下效, 就能使官風廉正, 官風正則民風厚, 最終實現和諧社會。 而在道德方面, 劉備佔有壓倒性的優勢。 有著皇族身份的劉備, 參與了誅殺曹操的密謀, 這是對大漢朝廷難得的忠誠。 這在感情上就與深受忠孝思想影響的諸葛亮等人拉近了一層。 此外, 劉備在平原、徐州任上實行仁政, 仁義之名遠播, 這對於崇尚內儒外法的治國理念、同樣推崇仁政的諸葛亮來說, 吸引力是巨大的。 再者, (本文章由天天愛養生網整理發佈), 劉備禮賢下士, 被稱為天下英雄, 在當時名頭不小, 這一點諸葛亮也必然會有所考慮。

第四, 劉備的空間。 雖然劉備聲望很高, 但此時除了手下有一批雷打不散的人以外,

沒有多少實力, 可以說劉備還處在困境當中。 諸葛亮如果能輔佐劉備脫離困境, 站穩腳跟, 發展壯大, 乃至克竟全功一統天下, 這個過程中間大有可為。 同時, 劉備手下有一流武將, 卻沒有一流的治世能臣, 可以說留給諸葛亮大展身手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

選擇追隨劉備, 既符合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 又有一展胸中抱負、不負平生所學的空間。 因此, 諸葛亮自然更加傾向于劉備。

有一種說法認為,諸葛亮選擇劉備主要是看上了發展空間。依據是赤壁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張昭挽留他跳槽到孫權手下打工,他推辭了,給出的理由是:“孫權是個很不錯的老闆,不過不能充分發揮我的才能,所以我還是不跳槽了。”(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這個依據其實根本經不起推敲,約幾個朋友在酒局飯桌上隨便侃侃就行了,拿出來忽悠人,就有點不負責任了。

試想,諸葛亮怎麼可能當著孫權員工的面說人家老闆不好?何況此時諸葛亮代表劉備一方有求于孫權,說孫權的不好不是沒事找抽麼?諸葛亮註定只能說孫權是個好老闆,然後再找一個委婉的理由拒絕。大家都是聰明人,理由編得太離譜了沒有人會相信,因而諸葛亮以發展空間為理由來拒絕。這的確是一個原因,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打個比方說,現在的年輕人談戀愛,尤其是學生時代的早戀,拒絕對方最常用的理由是:我現在不想談戀愛。其實大多數情況不是真的不想談戀愛,而是不想和你談,但直接說“我看不上你”實在太傷人了,因此換一種委婉的說法而已。可不能會錯了意,否則就要鬧出笑話了。

再者,說諸葛亮在曹操手下發展空間不如劉備,不過是以後來人的眼光看問題。以諸葛亮當時的視角來看,他是一個以管仲、樂毅自比自視甚高的人,怎麼可能認為自己不如曹操手下的荀彧、賈詡、郭嘉之流?更關鍵的是,謀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奇謀高論,是經史書記錄之後,才被後人知曉的,這些機密當時絕對不會披露出來,諸葛亮怎麼知道荀彧、賈詡、郭嘉到底有多猛?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誰比誰強多少啊?不去曹操手下試一試,怎麼知道到底有多大發展空間?

同時,諸葛亮到劉備手下的發展空間就一定比曹操大嗎?劉備實力弱小,能不能折騰出一個明天非常不好說。而曹操卻是家大業大,儼然是天下的NO.1。如果主要考慮發展空間為了自身利益,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曹老闆(事實也正是如此)。

而諸葛亮,終究選擇了劉備,明顯不只是為了自己的發展空間那麼簡單。

如果說諸葛亮事先算准了在曹操那裡沒有多少發展空間,算准了在劉備手下雖然歷經危難,最終卻能全面掌權,立下豐功偉績,那還真是把諸葛亮當神不當人了。

諸葛亮選擇劉備,從根本上來說,是他的為人品質和政治理念所決定的。諸葛亮與劉備在很大程度上是志同道合:同樣崇尚德治,同樣重視做人,同樣推行仁政,同樣致力於匡扶大漢江山。

作為一個志存高遠的大好青年,諸葛亮選擇老闆,絕對不可能只是為了自己個人的飯碗,更是為了心中遠大抱負,為了天下黎民蒼生!

一旦加入劉備陣營,諸葛亮的理想就會隨著劉備事業的發展而實現,也會隨著劉備的失敗而消亡。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失敗的可能要遠遠大於實現的機會。但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就會付出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近人尚有如此抱負,況諸葛武侯乎!

有一種說法認為,諸葛亮選擇劉備主要是看上了發展空間。依據是赤壁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張昭挽留他跳槽到孫權手下打工,他推辭了,給出的理由是:“孫權是個很不錯的老闆,不過不能充分發揮我的才能,所以我還是不跳槽了。”(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這個依據其實根本經不起推敲,約幾個朋友在酒局飯桌上隨便侃侃就行了,拿出來忽悠人,就有點不負責任了。

試想,諸葛亮怎麼可能當著孫權員工的面說人家老闆不好?何況此時諸葛亮代表劉備一方有求于孫權,說孫權的不好不是沒事找抽麼?諸葛亮註定只能說孫權是個好老闆,然後再找一個委婉的理由拒絕。大家都是聰明人,理由編得太離譜了沒有人會相信,因而諸葛亮以發展空間為理由來拒絕。這的確是一個原因,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打個比方說,現在的年輕人談戀愛,尤其是學生時代的早戀,拒絕對方最常用的理由是:我現在不想談戀愛。其實大多數情況不是真的不想談戀愛,而是不想和你談,但直接說“我看不上你”實在太傷人了,因此換一種委婉的說法而已。可不能會錯了意,否則就要鬧出笑話了。

再者,說諸葛亮在曹操手下發展空間不如劉備,不過是以後來人的眼光看問題。以諸葛亮當時的視角來看,他是一個以管仲、樂毅自比自視甚高的人,怎麼可能認為自己不如曹操手下的荀彧、賈詡、郭嘉之流?更關鍵的是,謀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奇謀高論,是經史書記錄之後,才被後人知曉的,這些機密當時絕對不會披露出來,諸葛亮怎麼知道荀彧、賈詡、郭嘉到底有多猛?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誰比誰強多少啊?不去曹操手下試一試,怎麼知道到底有多大發展空間?

同時,諸葛亮到劉備手下的發展空間就一定比曹操大嗎?劉備實力弱小,能不能折騰出一個明天非常不好說。而曹操卻是家大業大,儼然是天下的NO.1。如果主要考慮發展空間為了自身利益,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曹老闆(事實也正是如此)。

而諸葛亮,終究選擇了劉備,明顯不只是為了自己的發展空間那麼簡單。

如果說諸葛亮事先算准了在曹操那裡沒有多少發展空間,算准了在劉備手下雖然歷經危難,最終卻能全面掌權,立下豐功偉績,那還真是把諸葛亮當神不當人了。

諸葛亮選擇劉備,從根本上來說,是他的為人品質和政治理念所決定的。諸葛亮與劉備在很大程度上是志同道合:同樣崇尚德治,同樣重視做人,同樣推行仁政,同樣致力於匡扶大漢江山。

作為一個志存高遠的大好青年,諸葛亮選擇老闆,絕對不可能只是為了自己個人的飯碗,更是為了心中遠大抱負,為了天下黎民蒼生!

一旦加入劉備陣營,諸葛亮的理想就會隨著劉備事業的發展而實現,也會隨著劉備的失敗而消亡。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失敗的可能要遠遠大於實現的機會。但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就會付出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近人尚有如此抱負,況諸葛武侯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