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哪個條約清朝在領土上吃了虧,卻是最值得簽的一次條約

一紙條約, 白山黑水無恙;底定邊界, 中國宇內得安。

1689年, 清朝同沙俄簽訂了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這個條約的簽訂, 有著深刻複雜的歷史背景, 交織著中俄的明爭暗鬥, 也影響了世界的未來發展。

先兵後禮

中俄不是鄰國!至少在十六世紀中期以前不是。

蒙古欽察汗國崩潰後, 莫斯科公國逐漸崛起, 並很快擊敗周邊勢力, 走上了對外蠶食的道路。

沙俄的崛起是不斷對外戰爭的歷史, 為了解決軍力不足問題, 沙俄政府採取了收買強盜、組織探險者的路子, 很快獲得了發展。

1582年, 哥薩克葉爾馬克越過烏拉爾山,

開始了征服西伯利亞的征程。

沙俄在西伯利亞的擴張一旦開始, 就很難停下。

1639年, 俄軍隊抵達鄂霍次克海岸。

1649年, 建立鄂霍次克要塞, 標誌著勢力進到太平洋沿岸。 因武器較為先進, 且步步為營, 征服過程中沙俄幾乎未遇到像樣的抵抗。

驅使俄國人向前拓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是利潤豐厚的毛皮。

沙俄一路向東, 但是廣袤的西伯利亞人口稀少, 最重要的是氣溫極低, 不利於毛皮的獲取。

在向東推進過程中, 沙俄不斷試探著向南推進, 但是此時的中亞地區為準噶爾汗國佔據, 難以下手。

外蒙古地區為喀爾喀蒙古控制, 阻力甚大。 於是沙俄不得不繼續向東尋找南下道路。

恰在這時, 明朝滅亡, 清軍南下進入關內,

東北地區成為不設防的白地, 空虛的邊防給了沙俄入侵的機會。

(圖)清初三藩之亂

1643年, 沙俄殖民者越過外興安嶺侵入黑龍江地區, 到處燒殺虜掠, 邊境民族深受其害。

1657年, 沙俄正規軍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

沙俄的入侵遭到達斡爾族等民族的激烈抵抗, 關係到東北邊境的安定。

平定“三藩”後, 1685年, 康熙皇帝派朋春將軍從璦琿起兵進攻雅克薩並取得勝利。

清軍撤軍後俄軍捲土重來, 1686年清軍再攻雅克薩並圍城。

戰鬥持續一年多, 擊斃俄軍頭目托爾布津, 重創俄軍。 迫使沙俄派戈洛文為大使, 前來中國舉行邊界談判, 隨即清軍停火。

此時的清王朝, 剛剛平定“三藩”叛亂, 收復臺灣, 可謂元氣大傷。

此時的準噶爾蒙古在新疆地區虎視眈眈, 關內前朝勢力暗流湧動, 可謂內憂外患。

所以清朝在反擊沙俄入侵時顯得力不從心。

為了騰出力量對付噶爾丹, 康熙皇帝急於儘早解決沙俄問題。

所以在事件的開始, 清朝就顯得“低聲下氣”, 取勝之後急於何談,

這種先兵後禮的方式也被對方利用, 最終造成清朝在談判中處於不利地位, 而這樣掣肘條件下達成的協議又如何能平等?

(圖)康熙平定準葛爾

沙俄——消停百餘年

很顯然沙俄並沒有體會到大清皇帝的誠意, 相反, 他們處處使壞, 想要攫取更多利益。

先是, 康熙身邊傳教士南懷仁暗中致信沙俄, 主張以拉丁語作為談判語言。

這正是清朝的軟肋, 在沒有專業翻譯的情況下, 康熙不得不使用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法國傳教士張誠充當翻譯。

雖然這幾位傳教士和沙俄國別不同, 但是他們信仰的新教和沙俄的東正教都屬於基督教, 因此關係親密。

最要命的是沙俄談判代表戈洛文會說拉丁語, 這一裡應外合的陰謀很快形成。

兩位傳教士充當了沙俄的間諜, 導致談判時清朝的底線過早洩露, 給清朝帶來了巨大損失, 導致清朝未輸在戰場卻輸在談判桌上。

這一邊倒的局面很快使清朝處於被動, 並最終使清朝做出了更大讓步。

好在外交大使索額圖、佟國綱據理力爭, 作為皇帝代言人盡忠盡責,最大限度維護了國家主權。

1689年9月7日,《尼布楚條約》簽訂。

條約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中俄東部邊境最終獲得了170多年的和平,東北消停了。

但這是沙俄心中難以忘懷的痛!

和之前的被殖民部落反抗不同,沙俄在黑龍江流域遭遇了一個強國的衝擊,衝擊結果就是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

最鬱悶的是當自己想要捲土重來時,一紙條約簽訂,再無報仇的可能。所以在沙俄看來,《尼布楚條約》是不平等條約。

(圖)雅克薩(今中國漠河黑龍江主航道以北的俄羅斯阿爾巴津諾)之戰,是沙俄侵略者妄圖侵佔中國黑龍江流域大片領土,中國軍民被迫進行的一次反對侵略、收復失地的自衛戰爭。

沙俄佔領黑龍江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得毛皮,增加國庫收入。

更深遠的目的是佔領黑龍江流域,獲得太平洋西岸的遠東出海口。當時的沙皇彼得一世和北歐強國瑞典打了整整二十年的北方戰爭,只為了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但是《尼布楚條約》徹底斷絕了沙俄獲得遠東出海口的可能,北部的海岸線雖漫長,但是由於緯度高且沿岸有寒流存在,每年冰封期長達半年以上,北冰洋更是幾乎全部被冰層覆蓋,這和內陸沒區別。

而且,條約的簽訂遏制了沙俄在東線南下的企圖。

不甘心失敗的沙俄隨即支持準噶爾部噶爾丹和清朝對抗,但最終也被清朝擊敗。

不得已沙俄繼續西退,開始從中亞下手,將裡海、大高加索地區作為自己的南下基地。導致中亞完全淪陷于沙俄,新疆成為對抗沙俄的第一線。

受夠了沙俄的壓迫,1771年,土爾扈特部自伏爾加河下游回歸祖國。

(圖)油畫,土爾扈特部

清朝——折騰百餘年

條約的簽訂對沙俄而言是一種解脫,失敗了可以東山再起,要是被清朝消耗戰拖垮只能是得不償失。而解脫的另一方,清朝,則獲得了更大的自主,並最終獲得了更大的收益。

後世站在現代角度,認為《尼布楚條約》使中國失去了西伯利亞,喪權失地,肥了沙俄,最終給自己釀成苦果。但是站在當時的立場,就會發現並非如此,這一條約對於清朝有著重大的意義。

毫無疑問,沙俄人的戰鬥力是很強的,哥薩克騎兵已經習慣了在極寒地區作戰。

而清朝八旗入關以後,戰鬥力已經開始出現下降。且此時的清軍主力在蒙古地區對付準噶爾蒙古,東北地區的清軍數量不算多。好在沙俄勞師遠征,人數更少,因此在數量上,清朝佔據優勢。

在作戰方向上,沙俄基本是經向作戰,即在同一緯度上東西方向擴張,連侵略黑龍江也是自上游自西東下。

反觀清朝則基本是緯向作戰,自南向北反擊。

這樣看來,沙俄在烏拉爾山和黑龍江流域面對著是相似的氣候,因此適應性更強。而清軍則是北上深入不毛之地作戰,在作戰難度上比沙俄難上數倍。這也解釋了為何清朝雖然取勝,傷亡反而很大。

作戰方向的差異意味著沙俄隨時可以捲土重來,他們在更北的地區設有據點,因此他們可以保存實力等待再次南下,這和歷史上的匈奴的遊擊一樣噁心。

而清朝國內的形勢是不允許康熙一次次派兵進剿的。不殲敵於國門,簡單的擊潰戰沒有意義。

這也是雅克薩之戰中康熙圍城想要談判的原因。只有條約,一勞永逸地解決中俄邊境問題。

(圖)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帝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

為保護龍脈不受損,清朝制定了禁止漢人進入東北的國策,這導致東北長期人口稀少,為沙俄的入侵滲透提供了契機。

條約簽訂後,康熙皇帝仍沒有改變東北地區的政策,因此條約成為守護東北地區安寧的最重要保障。清朝通過劃線以及規定待議地區的方式,遲滯了沙俄的南下擴張,保障了白山黑水的長期和平。

清朝通過《尼布楚條約》條約,實現了據險而守的目標。

後繼的雍正繼續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和《布連斯奇界約》,與沙俄形成東起外興安嶺,西至薩彥嶺的對峙線。西伯利亞地勢自南向北傾斜,地形上對清朝不利。佔據制高點,則最大限度保障了南部的安全。

任何王朝的前期都會積極對外擴張,清朝也不例外。

因此談判時康熙指示索額圖以勒拿河為界、以外興安嶺北延線為界。但遺憾的是當時的清朝落後到連一個翻譯也沒有,更不會有一張準確的世界地圖可供參考。這導致的結果就是談判只能被沙俄牽著鼻子走,吃了很大的虧。

但是無論領土上怎麼吃虧,對於清朝而言都是一次勝利。作為一國之君,康熙皇帝不會不清楚土地對於國家的意義。在外東北失去的土地,康熙皇帝要在蒙古身上找回來。

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國家,很顯然,緯度低的蒙古地區比高緯度的西伯利亞地區更具有吸引力。

條約簽訂,表面上沙俄獲得了大片土地,但是在當時,這些苦寒之地對於清朝而言意義並不大,康熙想要的是更豐饒的蒙古。

沙俄的不斷迫近,給當時搖擺不定的蒙古各部留下了一個二選一的難題。要麼跟著同屬一宗的清朝走,要麼投靠異族沙俄。最終,對立的喀爾喀和準噶爾分別選擇了清朝和沙俄。

1691年,康熙皇帝組織多倫會盟,將外蒙古喀爾喀納入版圖,後兩次親征並擊敗噶爾丹,沙俄支援準噶爾蒙古入侵中國的圖謀再次失敗。

通過利用沙俄的外在壓力以及蒙古內部的鬥爭,蒙古各部實力大為削弱,康熙成功實現了控制蒙古的意圖。

1755年,乾隆皇帝最終消滅準噶爾,清朝最終統一新疆。

(圖)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所以說《尼布楚條約》是清朝逐步實現全國統一的重要契機。

要知道,當時的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都不是清朝領土。這些地區是條約簽訂後清朝用了一百年左右的戰爭才最終獲得的。

從這一點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一、“自古以來”不靠譜,實力才是一切;

二、丟芝麻撿西瓜是外交智慧,這一點康熙做得很高明。

綜合說來,《尼布楚條約》對沙俄而言是城下之盟,被沙俄認為是不平等條約。

我們習慣認為是平等的,即使在細節上中國吃了很大的虧。

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對沙俄的強力反制,清朝在條約上獲得了更大的收益。

通過條約,清朝牢牢控制住東北部邊界,為國土統一及和平盛世奠定了基礎。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澀梗

作為皇帝代言人盡忠盡責,最大限度維護了國家主權。

1689年9月7日,《尼布楚條約》簽訂。

條約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中俄東部邊境最終獲得了170多年的和平,東北消停了。

但這是沙俄心中難以忘懷的痛!

和之前的被殖民部落反抗不同,沙俄在黑龍江流域遭遇了一個強國的衝擊,衝擊結果就是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

最鬱悶的是當自己想要捲土重來時,一紙條約簽訂,再無報仇的可能。所以在沙俄看來,《尼布楚條約》是不平等條約。

(圖)雅克薩(今中國漠河黑龍江主航道以北的俄羅斯阿爾巴津諾)之戰,是沙俄侵略者妄圖侵佔中國黑龍江流域大片領土,中國軍民被迫進行的一次反對侵略、收復失地的自衛戰爭。

沙俄佔領黑龍江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得毛皮,增加國庫收入。

更深遠的目的是佔領黑龍江流域,獲得太平洋西岸的遠東出海口。當時的沙皇彼得一世和北歐強國瑞典打了整整二十年的北方戰爭,只為了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但是《尼布楚條約》徹底斷絕了沙俄獲得遠東出海口的可能,北部的海岸線雖漫長,但是由於緯度高且沿岸有寒流存在,每年冰封期長達半年以上,北冰洋更是幾乎全部被冰層覆蓋,這和內陸沒區別。

而且,條約的簽訂遏制了沙俄在東線南下的企圖。

不甘心失敗的沙俄隨即支持準噶爾部噶爾丹和清朝對抗,但最終也被清朝擊敗。

不得已沙俄繼續西退,開始從中亞下手,將裡海、大高加索地區作為自己的南下基地。導致中亞完全淪陷于沙俄,新疆成為對抗沙俄的第一線。

受夠了沙俄的壓迫,1771年,土爾扈特部自伏爾加河下游回歸祖國。

(圖)油畫,土爾扈特部

清朝——折騰百餘年

條約的簽訂對沙俄而言是一種解脫,失敗了可以東山再起,要是被清朝消耗戰拖垮只能是得不償失。而解脫的另一方,清朝,則獲得了更大的自主,並最終獲得了更大的收益。

後世站在現代角度,認為《尼布楚條約》使中國失去了西伯利亞,喪權失地,肥了沙俄,最終給自己釀成苦果。但是站在當時的立場,就會發現並非如此,這一條約對於清朝有著重大的意義。

毫無疑問,沙俄人的戰鬥力是很強的,哥薩克騎兵已經習慣了在極寒地區作戰。

而清朝八旗入關以後,戰鬥力已經開始出現下降。且此時的清軍主力在蒙古地區對付準噶爾蒙古,東北地區的清軍數量不算多。好在沙俄勞師遠征,人數更少,因此在數量上,清朝佔據優勢。

在作戰方向上,沙俄基本是經向作戰,即在同一緯度上東西方向擴張,連侵略黑龍江也是自上游自西東下。

反觀清朝則基本是緯向作戰,自南向北反擊。

這樣看來,沙俄在烏拉爾山和黑龍江流域面對著是相似的氣候,因此適應性更強。而清軍則是北上深入不毛之地作戰,在作戰難度上比沙俄難上數倍。這也解釋了為何清朝雖然取勝,傷亡反而很大。

作戰方向的差異意味著沙俄隨時可以捲土重來,他們在更北的地區設有據點,因此他們可以保存實力等待再次南下,這和歷史上的匈奴的遊擊一樣噁心。

而清朝國內的形勢是不允許康熙一次次派兵進剿的。不殲敵於國門,簡單的擊潰戰沒有意義。

這也是雅克薩之戰中康熙圍城想要談判的原因。只有條約,一勞永逸地解決中俄邊境問題。

(圖)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帝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

為保護龍脈不受損,清朝制定了禁止漢人進入東北的國策,這導致東北長期人口稀少,為沙俄的入侵滲透提供了契機。

條約簽訂後,康熙皇帝仍沒有改變東北地區的政策,因此條約成為守護東北地區安寧的最重要保障。清朝通過劃線以及規定待議地區的方式,遲滯了沙俄的南下擴張,保障了白山黑水的長期和平。

清朝通過《尼布楚條約》條約,實現了據險而守的目標。

後繼的雍正繼續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和《布連斯奇界約》,與沙俄形成東起外興安嶺,西至薩彥嶺的對峙線。西伯利亞地勢自南向北傾斜,地形上對清朝不利。佔據制高點,則最大限度保障了南部的安全。

任何王朝的前期都會積極對外擴張,清朝也不例外。

因此談判時康熙指示索額圖以勒拿河為界、以外興安嶺北延線為界。但遺憾的是當時的清朝落後到連一個翻譯也沒有,更不會有一張準確的世界地圖可供參考。這導致的結果就是談判只能被沙俄牽著鼻子走,吃了很大的虧。

但是無論領土上怎麼吃虧,對於清朝而言都是一次勝利。作為一國之君,康熙皇帝不會不清楚土地對於國家的意義。在外東北失去的土地,康熙皇帝要在蒙古身上找回來。

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國家,很顯然,緯度低的蒙古地區比高緯度的西伯利亞地區更具有吸引力。

條約簽訂,表面上沙俄獲得了大片土地,但是在當時,這些苦寒之地對於清朝而言意義並不大,康熙想要的是更豐饒的蒙古。

沙俄的不斷迫近,給當時搖擺不定的蒙古各部留下了一個二選一的難題。要麼跟著同屬一宗的清朝走,要麼投靠異族沙俄。最終,對立的喀爾喀和準噶爾分別選擇了清朝和沙俄。

1691年,康熙皇帝組織多倫會盟,將外蒙古喀爾喀納入版圖,後兩次親征並擊敗噶爾丹,沙俄支援準噶爾蒙古入侵中國的圖謀再次失敗。

通過利用沙俄的外在壓力以及蒙古內部的鬥爭,蒙古各部實力大為削弱,康熙成功實現了控制蒙古的意圖。

1755年,乾隆皇帝最終消滅準噶爾,清朝最終統一新疆。

(圖)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所以說《尼布楚條約》是清朝逐步實現全國統一的重要契機。

要知道,當時的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都不是清朝領土。這些地區是條約簽訂後清朝用了一百年左右的戰爭才最終獲得的。

從這一點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一、“自古以來”不靠譜,實力才是一切;

二、丟芝麻撿西瓜是外交智慧,這一點康熙做得很高明。

綜合說來,《尼布楚條約》對沙俄而言是城下之盟,被沙俄認為是不平等條約。

我們習慣認為是平等的,即使在細節上中國吃了很大的虧。

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對沙俄的強力反制,清朝在條約上獲得了更大的收益。

通過條約,清朝牢牢控制住東北部邊界,為國土統一及和平盛世奠定了基礎。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澀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