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呂端大事不糊塗”背後的皇位之爭,讓宋太宗趙光義差點死不瞑目

1

關於宋太宗繼位的“燭影斧聲”, 可謂千古之謎, 至今難解。 總之疑點重重, 太宗得位留給後世的永遠都是一個大問號!

在那個風雪交加的午夜,

宋太祖駕崩。 第二天早上, 太祖胞弟趙光義繼位成為大宋的第二任皇帝。 此時是當年的十月, 趙光義卻一反繼位皇帝第二年改元的慣例, 便迫不及待改元太平興國。

接著, 有三個人相繼死去。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太祖子趙德昭自殺身亡, 年二十八;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 太祖子趙德芳病逝, 年二十三歲;

雍熙元年(984年), 太祖太宗弟趙廷美憂悸而卒, 年三十八。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結果擺在眼前, 就是太祖的兒子死光了, 太宗的兄弟也沒人了。 這下皇位板上釘釘屬於太宗一脈了。

2

不過, 太宗傳位給兒子也並非一帆風順, 所以才有了“呂端大事不糊塗”的典故。

趙光義的長子趙元佐自幼聰明機警, 長得又像趙光義。 趙元佐有武藝,

善騎射, 還曾經隨趙光義出征過太原、幽薊。 本是最合適的皇儲。 不料趙元佐卻因叔父趙廷美冤死而發瘋。

雍熙二年(985年)重陽節, 趙光義召集幾個兒子在宮苑中設宴飲酒作樂, 因趙元佐病未痊癒, 就沒有派人請他。

散宴後, 陳王趙元佑去看望趙元佐。 趙元佐得知設宴一事, 怒氣難平, 一個勁喝酒。 到了半夜, 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燒宮院。 一時間, 殿閣亭台, 煙霧滾滾, 火光沖天。 太宗查明原由, 便廢元佐為庶人。

其後次子陳王元佑成為眾意所囑的皇儲人選, 而太宗也頗屬意之。 於是在雍熙三年(986年)農曆七月, 趙元佑改名趙元僖, 並擔任開封府尹兼侍中, 成了准皇儲。

不想在淳化三年(992年)農曆十一月, 趙元僖早朝回府後覺得身體不適, 不久便去世了。

趙光義極為悲傷, 罷朝五日, 並寫下《思亡子詩》。

趙元佐被廢, 趙元僖暴死, 儲位空缺, 於是馮拯等人上疏請早立太子, 太宗將馮拯等人貶到嶺南。 自此以後沒有人敢議論繼承問題。

後來, 太宗被箭傷所擾, 自知將不久于人世。 便就此私下詢問寇准。 在寇准的支持下, 先是以三子元侃為開封尹, 封壽王。 接著在至道元年(995年), 太宗立壽王趙元侃為皇太子, 改名趙恒。

3

至道三年(997年)二月, 太宗病危期間, 宦官宣政使王繼恩忌憚太子英明, 陰謀與參知政事(副宰相)李昌齡、知制誥胡旦等人企圖擁立楚王趙元佐。

待三月太宗駕崩之時, 李皇后令王繼恩召宰相呂端。 在這非常時刻, 呂端聞訊先將王繼恩反鎖在書閣中, 並派人看守, 再趕進宮見皇后。

皇后曰:“宮車已晏駕, 立嗣以長, 順也。 今將如何?”呂端曰:“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 豈容更有異議!”

原來皇后是想傳位給太宗長子, 就是曾經被太宗廢為庶人的趙元佐。 如果此時宰相呂端附和了皇后, 那皇太子趙恒就當不了繼任的真宗皇帝。

皇位的交替是歷代王朝最敏感的時刻, 其實參與謀立的還有一人, 就是殿前都指揮使李繼隆。 他是北宋大將, 屢立戰功。 但他還有一個身份, 就是李皇后的長兄。 這下我們就不難理解當時李皇后的心態了。

其時聽了呂端的反對意見, 李皇后默然無語, 乃奉太子趙恒在福寧殿即位, 是為宋真宗。

即位時, 真宗垂簾引見群臣, 呂端站在殿下卻不拜見行禮。 為何?原來呂端要求捲簾,

走上去看清楚了太子的真容才放心。 然後退下率群臣拜見新君。

當初, 太宗想讓呂端當宰相, 有人就反對說, 呂端為人糊塗。 太宗曰:“端小事糊塗, 大事不糊塗。 ”決意使用呂端為相。

太宗果然有識人用人之明, 在重大時刻起到了關鍵作用。 否則, 太宗怕是會死不瞑目。 這就是“呂端大事不糊塗”典故的由來。

4

故事還沒完, 過了兩個月秋後算帳, 貶李昌齡為忠武行軍司馬;降王繼恩為右監門衛將軍, 在均州監視居住;胡旦被除名長期流放潯州。

只有李繼隆處罰最輕, 只是解除兵權了事, 乃是看在李太后的面子上。 真宗與大哥元佐乃同母兄弟, 非李太后(明德皇后)所生。 其母也姓李, 真宗登基後追諡為元德皇后。

最讓人吃驚的是宦官王繼恩, 此人絕非普通貨色,甚至可以說改變了宋朝的歷史。他到底做了什麼,下文再表。

此人絕非普通貨色,甚至可以說改變了宋朝的歷史。他到底做了什麼,下文再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