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朝最強士兵,都出自這個小縣城:男丁都招光了,只剩婦孺

打仗要靠士兵, 什麼樣的兵才是最好的兵?風哥的新書《血性——發現中國式剽悍》裡, 寫了很多古代剽悍名將, 限於篇幅定位, 這一段關於士兵的沒上, 今天在自媒體發出來, 算是個補充。

以下正文。

比起高大魁梧的東北、西北人, 這裡人的身體還不夠強壯;比起野蠻亡命的西南少數民族, 這裡人的性格還不夠兇悍。 但這裡的人, 有一個最大特點, 用當地話叫做:只有窮儂, 沒有慫儂。 “慫”的意思是膿包、軟蛋、認輸之意。

“窮”意味著樸實、好管教, “不慫”意味著剽悍、不怕死——從軍隊的角度, 就是最好的兵。

明朝中後期, 朝廷視這裡的兵為“無敵”, 一遇有戰事就頻繁徵調, 以至於這裡的壯丁幾乎全被招光, 戶口只剩下原先的一半!

這個小縣城, 叫做義烏。

一、天下最強的兵在哪裡?

明朝嘉靖年間, 倭寇肆掠東南。 正規軍——衛所軍不堪一擊到令人哭笑不得的地步, 朝廷只好病急亂投醫,

徵調全國有戰鬥力的地方武裝殺往江浙前線:京營神槍手、涿州鐵棍手、保定箭手、遼東虎頭槍手、河間府義尖兒手、河南毛葫蘆兵、漢中礦徒兵以及廣西狼兵和湘西土兵等等。

這裡面, 名氣最大的廣西狼兵。

明朝的廣西狼兵是指壯族地區的土司兵。

抗倭前線, 田州岑氏的土司兵在其女首領瓦氏夫人帶領下, 立過不少戰功。 但狼兵的最大問題在於:軍紀太差。 明人記載:“所至騷擾, 雞犬不寧。 聞瓦氏兵至, 皆閉門逃出, 殆與倭寇之過無異焉。 ”關於廣西狼兵的被神話, 風哥此前寫過, 不再贅述。

打造一支同時擁有戰鬥力和紀律的鐵軍, 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夢想。 但他此前招募的士兵, 都是懦弱怕死, 一旦血戰就撒丫子。

圖:反映戚家軍的《蕩寇風雲》劇照, 遺憾片子沒用心, 很多細節失真。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 戚繼光終於在浙中義烏找到了無敵的兵。 正是憑藉從義烏招來的4000名農民和礦徒, 戚繼光打造出一支天下無敵的王牌軍隊。

二、義烏的拳頭

一方水土一方人, 義烏雖然地處浙江, 但民風剽悍, 和軟綿綿的杭州人、紹興人、寧波人無法相比。 《金華市志》中有載:“民間流行著‘義烏拳頭, 金華甜頭, 蘭溪噴頭, 武義芋頭’之俗諺”。 義烏人的強悍自古有之。

今天的義烏是聞名全國的小商品城, 南來北往的生意人滿街皆是, 爭吵鬥毆難免,

但幾乎沒人敢惹當地人, 因為義烏人打架太猛了, 上來就眼睛一瞪:“一拋拐猛幾儂倒!”意思是:一巴掌扇死你!

四百年前, 義烏髮生一場震驚浙江的大械鬥。

嘉靖三十七年, 鄰近的數千名永康縣和處州縣的礦徒, 前來義烏搶礦。 義烏拳頭豈能示弱, 在民眾中素有威望的陳大成聚起族人和鄰近鄉人, 三千名義烏子弟用能找到的一切武器行動起來,同仇敵愾,和素以強悍著稱的鄰縣礦徒開始了一場長達數月的大械鬥。

圖:電視劇裡義烏人械鬥的劇照

後來連義烏知縣趙大河也驚動了,這位在當地很得民心的縣令也是火爆性子,“媽的個X,敢到我的地盤來撒野!”立馬摞起袖子親自督軍,指揮義烏之民“平賊”,械鬥打得激烈無比死傷慘重,“暴骨盈野”,最後義烏人勝利把外地人趕走了。

圖:械鬥的輸贏,自古至今是部落和村子強悍與否的標誌

當時這件事鬧的很大,震動全浙。戚繼光眼睛一亮:義烏人同仇敵愾、剽悍又看輕自己性命,這不就是我要尋找的最強士兵嗎?

三、東村痛子,西村哭夫

戚繼光用這群義烏兵打遍倭寇無敵手後,義烏從此就成了戚繼光的兵源大本營了。截止到隆慶五年(1572),戚繼光一共前後四次到義烏招兵,共約兩萬人。而到了明朝中後期,朝廷視義烏兵為無敵,一遇有戰事就頻繁徵調,導致義烏縣的壯丁“死于鋒鏑者不可計算。”

據《義烏縣誌》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義烏有人戶28972,丁口143932,至萬曆十九年(1591),僅有人戶15610,丁口71497,減戶減丁一半之多!

戚繼光第一次招走4000名義烏兵開赴前線時,當地的父老鄉親夾道相送充滿自豪,可朝廷屢屢招走義烏兵時,義烏的百姓卻難免“東村痛子,西村哭夫。”(戚繼光語)

義烏只是個方圓不過百里的小城,哪裡有招之不竭的壯丁?戰爭為義烏帶來了無上的光榮,也帶來了巨大的死亡。義烏的青壯年幾乎都出去當兵了,歷年來出去的幾萬義烏子弟回鄉的不到三成。地方上只剩下老弱婦孺,“八口之家,能耕者不過二人。”以至於萬曆二十二年(1594),義烏知縣周士英向朝廷痛心疾首地請求罷招義烏兵,“以拯一方之倒懸。”

圖:守長城義烏後裔回鄉認親祭祖

因為長年南征北戰,義烏兵在全國各處生根開花。北至長城腳下、南至福建都有“義烏村”的遺址,義烏人的後裔遍佈邊陲。

圖:守長城義烏後裔回鄉認親祭祖

只知報國,不知有家,義烏兵實在是那個時代最強悍最可愛的人。

三千名義烏子弟用能找到的一切武器行動起來,同仇敵愾,和素以強悍著稱的鄰縣礦徒開始了一場長達數月的大械鬥。

圖:電視劇裡義烏人械鬥的劇照

後來連義烏知縣趙大河也驚動了,這位在當地很得民心的縣令也是火爆性子,“媽的個X,敢到我的地盤來撒野!”立馬摞起袖子親自督軍,指揮義烏之民“平賊”,械鬥打得激烈無比死傷慘重,“暴骨盈野”,最後義烏人勝利把外地人趕走了。

圖:械鬥的輸贏,自古至今是部落和村子強悍與否的標誌

當時這件事鬧的很大,震動全浙。戚繼光眼睛一亮:義烏人同仇敵愾、剽悍又看輕自己性命,這不就是我要尋找的最強士兵嗎?

三、東村痛子,西村哭夫

戚繼光用這群義烏兵打遍倭寇無敵手後,義烏從此就成了戚繼光的兵源大本營了。截止到隆慶五年(1572),戚繼光一共前後四次到義烏招兵,共約兩萬人。而到了明朝中後期,朝廷視義烏兵為無敵,一遇有戰事就頻繁徵調,導致義烏縣的壯丁“死于鋒鏑者不可計算。”

據《義烏縣誌》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義烏有人戶28972,丁口143932,至萬曆十九年(1591),僅有人戶15610,丁口71497,減戶減丁一半之多!

戚繼光第一次招走4000名義烏兵開赴前線時,當地的父老鄉親夾道相送充滿自豪,可朝廷屢屢招走義烏兵時,義烏的百姓卻難免“東村痛子,西村哭夫。”(戚繼光語)

義烏只是個方圓不過百里的小城,哪裡有招之不竭的壯丁?戰爭為義烏帶來了無上的光榮,也帶來了巨大的死亡。義烏的青壯年幾乎都出去當兵了,歷年來出去的幾萬義烏子弟回鄉的不到三成。地方上只剩下老弱婦孺,“八口之家,能耕者不過二人。”以至於萬曆二十二年(1594),義烏知縣周士英向朝廷痛心疾首地請求罷招義烏兵,“以拯一方之倒懸。”

圖:守長城義烏後裔回鄉認親祭祖

因為長年南征北戰,義烏兵在全國各處生根開花。北至長城腳下、南至福建都有“義烏村”的遺址,義烏人的後裔遍佈邊陲。

圖:守長城義烏後裔回鄉認親祭祖

只知報國,不知有家,義烏兵實在是那個時代最強悍最可愛的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