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國醫大師裘沛然:提高中醫療效的四字秘訣,一般人無緣得見!

小編導讀

如今, 人們對健康的追求越來越高, 中醫與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貼近。 運用中醫治病養生, 已成為很多人的不二之選, 中醫療效就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 很多中醫人士都在積極尋求提高中醫療效的方法, 今天, 小編為您分享國醫大師裘沛然提高中醫療效的四字秘訣, 可要細看喲~

我國醫學界現存著中醫學和西醫學, 兩種醫學互有短長。 就它們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來說, 兩者迥然不同。 西醫學是借助和吸收近現代科學技術, 其理論、方法、手段大多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而逐步完善的。 由於歷史條件限制, 中醫學在吸收現代科技知識方面, 未免相形見絀, 中醫學應該補上這一課。 但是, 中醫學在臨床治療方面, 則有它獨到的優勢, 這是因為中醫學知識是對數以億計的人體直接進行觀察、實踐, 行之有效而存在和發展的。 人體中有許多奧秘,

西方醫學到目前還無法瞭解或難以解釋, 而中醫學在這方面卻佔有大量資料。 中醫學通過歷代醫家長期的精密觀察, 發現人體除了通過現代解剖學所看到的各個系統之外, 還存在其他許多規律性現象和多種聯繫途徑。 中醫治療, 不僅注意病, 更注意人, 還注意人與自然界及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 從而制訂治療方案。 這種動態的、整體的辨證的治法, 顯然具有先進意義。

中醫用藥, 多採用天然藥物。 它具有過敏性低、毒副作用少的優點, 能不損害人體而取得較好療效, 這就理所當然會引起國內外有識之士的關注和重視。 隨著科學的日益發展, 新興學科繁多, 醫學的分科也越來越細。 但醫學的主要目的在於治癒疾病。

衡量醫生水準的高低, 首先看他能夠治好病還是治不好病, 這是中醫學能否存在和發展的關鍵。 雖然中醫學在臨床的很多方面佔有優勢, 但我們又如何運用和發揮這一優勢呢?現就這個問題, 略談個人五十餘年在臨床的體驗和教訓, 覺得要提高療效, 可概括為精、奇、巧、博四個字。 茲依次介紹如下。

一、處方貴精

處方用藥, 首貴於精, 精者至當不易之謂也。 我無法具體形容什麼叫做精, 只能舉例說明。 我治過不少心臟病患者, 諸如心肌缺血、房室傳導阻滯、心律失常等, 臨床如表現為心陽不振, 血行不暢, 而見舌質淡胖、脈微細或結代者, 就常用炙甘草湯, 稍事加減, 藥後雖有效果, 但常易反復或者效果不顯著, 改用其他方藥, 亦有同樣情況。 最後, 就用仲景炙甘草湯原方, 藥不更動, 只因古今度量有異, 在劑量上稍加斟酌, 如甘草、桂枝, 一般各用20g左右。 自改服仲景原方後, 有不少病人症狀竟消失或基本緩解, 以後仍用原方續服數月, 病人過去幾乎每日發病, 自服該方後,

竟有歷數年而安然無恙者。 病家方欽我技之精, 而我則既驚又慚。 我研究仲景之學數十年, 而未識仲景處方“用思之精”竟到如此驚人程度!我過去常用本方, 僅輔佐藥加減一二味, 而效果判若天壤。 說明我對該方的組成, 遠未研究到家, 乃徒有虛名, 深感愧疚。

自秦皇士著《傷寒大白》, 創江南無正傷寒之說, 耳食者遂畏麻、桂等方不敢用。 事實上, 臨床所見頭痛高熱、惡寒無汗、骨節酸痛、脈浮緊帶數者極多, 我經常用麻黃湯原方, 劑量較重, 往往一劑知, 二劑已。 始知秦氏《大白》之書出, 而仲景竟蒙不白之冤。 前人稱“仲景垂妙于定方”, 良非虛語。 除張機外, 歷代名家, 各有精妙之方, 用之得當, 皆效如桴鼓。 這是因為前賢的某些方劑, 其配伍組合,已經過反復實踐,千錘百煉,篩選而成,我們取精而用,可提高療效。

二、立法宜奇

用藥如用兵,兵法有堂正之師,有奇譎之法。用藥之道,亦無二致。我平生體弱而少病,偶染小恙,亦不服藥。有一次患感冒咳嗽,連續數日,致咳嗽晝夜不停,徹夜不能睡眠,不得已乃自處一方,方用訶子30g,黃芩30g,龍膽草9g,甘草9g,又加烏梅、乾薑、細辛三藥。服藥約2 個小時後,自覺泛泛欲吐,隨即嘔吐痰涎及食物殘渣,隔半小時又大吐一次,自覺精神困疲,未進晚餐,臥床休息。事出意料,這次晝夜連續不停的劇咳,竟得一吐而痊癒。是夜安睡通宵,嗣後亦無一聲咳嗽,精氣爽朗,工作如常。這是用酸苦湧泄的吐法而治癒外感劇咳的例子。我自用有捷效,後用治他人,亦每收奇功。此法張子和最擅長,今人多棄置不用,殊為可惜。中醫學上有通可行滯之法,故凡氣阻痰壅停飲蘊濕之病,概用通藥為主,而重濁厚膩之品,列為禁藥。明代張景嶽則治療痞滿、腫脹、痰飲、泄瀉等常重用熟地,為世醫所呵斥,我年少時亦覺介賓之偏見,以後臨床漸多,遇上述病證,在應用常法久而無效之後,乃試用景岳方,多以熟地為君,用量至少30g,某些患者服後竟得痞脹消,泄瀉止,痰飲化,胃納香,病者獲愈狂歡,我亦得手而驚喜。此即中醫學上所稱的圓機活法,然非學問根底深厚兼有膽識者不敢用亦不能用。上述兩法,我過去在寫論文時,曾經提及,可見奇方非偶致,多自教訓中得來。張景嶽獨擅此奇妙之法。如按一般常規,則臨陣先怯,是無法知道此中奇妙的。

三、用藥在巧

先哲有言:“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臨床時循法度以用藥,學習較方便,至於用巧,則談何容易!可是自古高手,往往心靈手巧,治法能獨出機杼而愈頑屙宿疾。如宋楊吉老的用冰代水,朱丹溪的酒製劑,皆在前醫處方上稍加更動而疾頓瘳。《浪跡叢談》載,葉桂治鄰婦難產,僅在前醫催生方中加梧桐葉一片,產立下。後有他醫效之者,天士笑曰:“吾前此用梧桐葉,以是日立秋故耳,過此何益!”天士此法,我初不置信,及今思之,似或符合時間生物學的巧思。他如孫思邈處方具有反、激、逆、從的巧妙配伍方法;許胤宗治病風不語,陸嚴治產婦血暈,皆以藥物煎湯薰蒸而起效;徐靈胎用巧法有鬼斧神工之妙;張子和用汗、吐、下三法巧治眾多疾病,他治一日飲水數升的消渴患者,竟用生薑自然汁飲服而其病得以緩解,他所著的《儒門事親》中載述的巧法不勝枚舉,子和還擅長用情志療法治癒不少難治的疾病,其構思之巧,在古代名醫中最為傑出。目前,醫學心理學和行為醫學,已為西方醫學所重視,子和是此道的先驅者。

四、關鍵在博

程門雪先生在時,嘗與我煮茶論醫,均認為高明的醫生,貴在審證明而用藥准。然而,人體多奧秘,肺腑不能言,正如張機所說:“經絡腑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故雖名家處方,未必藥皆中病,葉香岩臨終前,對子孫有“醫可為而不可為”的告誡。

所以,評論醫生水準的高低,還得看他對每一種病所掌握的治療方法是多還是少。程公與我,鹹有同感。孫思邈所稱“醫之所患患方少”者,其意正複相同。

試以治眩暈為例來說,近人多囿于“陽化內風”及“無痰不眩”之論,故將平肝潛陽或化痰降逆之劑如天麻鉤藤飲、珍珠母丸、大定風珠、半夏天麻白術湯、黃連溫膽湯等視為枕中鴻寶。其實,治眩暈方法很多,陽亢可致眩暈,肝陽不升或下焦虛冷,亦可致眩暈。

升肝陽莫如大芎辛湯,溫脾腎則術附湯、真武湯皆有捷效。腎虛致眩暈,除左、右歸之外,無比山藥丸更佳。陽虛而風寒入腦者,古方三五七散有卓效。漢防己散治風痰攻注之眩。上熱下冷者用增損黑錫丹,上盛下虛者用沉香磁石丸。郁金、滑石、川芎同用,能達木鬱治眩。柴胡實治眩良藥,今人因“劫肝陰”說而廢之。他如羚羊附子法,補中益氣、當歸補血、人參養營湯等,以及攻下、清火、溫中、湧吐等法,皆治眩之法,而目前臨床應用者甚少,將何以提高療效!故博覽群書與博采眾方,實為當務之急。非博采則不能取精去粗,故“博”為深入研究中醫學所必需。

上述的精、奇、巧、博四字,是密切聯繫的。處方之精源於博采,奇不離正,巧生於熟,亦皆以博為基礎。我的經驗教訓是:要學好中醫,必須繼承前人的寶貴經驗,精讀諸家醫書,又要具備敢於實踐的精神,只要刻苦鑽研,鍥而不捨,相信臨床療效必可提高,功夫是不負有心人的。

本文選自《國醫大師裘沛然治療疑難危急重症經驗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方邦江,裘世軻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平臺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 其配伍組合,已經過反復實踐,千錘百煉,篩選而成,我們取精而用,可提高療效。

二、立法宜奇

用藥如用兵,兵法有堂正之師,有奇譎之法。用藥之道,亦無二致。我平生體弱而少病,偶染小恙,亦不服藥。有一次患感冒咳嗽,連續數日,致咳嗽晝夜不停,徹夜不能睡眠,不得已乃自處一方,方用訶子30g,黃芩30g,龍膽草9g,甘草9g,又加烏梅、乾薑、細辛三藥。服藥約2 個小時後,自覺泛泛欲吐,隨即嘔吐痰涎及食物殘渣,隔半小時又大吐一次,自覺精神困疲,未進晚餐,臥床休息。事出意料,這次晝夜連續不停的劇咳,竟得一吐而痊癒。是夜安睡通宵,嗣後亦無一聲咳嗽,精氣爽朗,工作如常。這是用酸苦湧泄的吐法而治癒外感劇咳的例子。我自用有捷效,後用治他人,亦每收奇功。此法張子和最擅長,今人多棄置不用,殊為可惜。中醫學上有通可行滯之法,故凡氣阻痰壅停飲蘊濕之病,概用通藥為主,而重濁厚膩之品,列為禁藥。明代張景嶽則治療痞滿、腫脹、痰飲、泄瀉等常重用熟地,為世醫所呵斥,我年少時亦覺介賓之偏見,以後臨床漸多,遇上述病證,在應用常法久而無效之後,乃試用景岳方,多以熟地為君,用量至少30g,某些患者服後竟得痞脹消,泄瀉止,痰飲化,胃納香,病者獲愈狂歡,我亦得手而驚喜。此即中醫學上所稱的圓機活法,然非學問根底深厚兼有膽識者不敢用亦不能用。上述兩法,我過去在寫論文時,曾經提及,可見奇方非偶致,多自教訓中得來。張景嶽獨擅此奇妙之法。如按一般常規,則臨陣先怯,是無法知道此中奇妙的。

三、用藥在巧

先哲有言:“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臨床時循法度以用藥,學習較方便,至於用巧,則談何容易!可是自古高手,往往心靈手巧,治法能獨出機杼而愈頑屙宿疾。如宋楊吉老的用冰代水,朱丹溪的酒製劑,皆在前醫處方上稍加更動而疾頓瘳。《浪跡叢談》載,葉桂治鄰婦難產,僅在前醫催生方中加梧桐葉一片,產立下。後有他醫效之者,天士笑曰:“吾前此用梧桐葉,以是日立秋故耳,過此何益!”天士此法,我初不置信,及今思之,似或符合時間生物學的巧思。他如孫思邈處方具有反、激、逆、從的巧妙配伍方法;許胤宗治病風不語,陸嚴治產婦血暈,皆以藥物煎湯薰蒸而起效;徐靈胎用巧法有鬼斧神工之妙;張子和用汗、吐、下三法巧治眾多疾病,他治一日飲水數升的消渴患者,竟用生薑自然汁飲服而其病得以緩解,他所著的《儒門事親》中載述的巧法不勝枚舉,子和還擅長用情志療法治癒不少難治的疾病,其構思之巧,在古代名醫中最為傑出。目前,醫學心理學和行為醫學,已為西方醫學所重視,子和是此道的先驅者。

四、關鍵在博

程門雪先生在時,嘗與我煮茶論醫,均認為高明的醫生,貴在審證明而用藥准。然而,人體多奧秘,肺腑不能言,正如張機所說:“經絡腑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故雖名家處方,未必藥皆中病,葉香岩臨終前,對子孫有“醫可為而不可為”的告誡。

所以,評論醫生水準的高低,還得看他對每一種病所掌握的治療方法是多還是少。程公與我,鹹有同感。孫思邈所稱“醫之所患患方少”者,其意正複相同。

試以治眩暈為例來說,近人多囿于“陽化內風”及“無痰不眩”之論,故將平肝潛陽或化痰降逆之劑如天麻鉤藤飲、珍珠母丸、大定風珠、半夏天麻白術湯、黃連溫膽湯等視為枕中鴻寶。其實,治眩暈方法很多,陽亢可致眩暈,肝陽不升或下焦虛冷,亦可致眩暈。

升肝陽莫如大芎辛湯,溫脾腎則術附湯、真武湯皆有捷效。腎虛致眩暈,除左、右歸之外,無比山藥丸更佳。陽虛而風寒入腦者,古方三五七散有卓效。漢防己散治風痰攻注之眩。上熱下冷者用增損黑錫丹,上盛下虛者用沉香磁石丸。郁金、滑石、川芎同用,能達木鬱治眩。柴胡實治眩良藥,今人因“劫肝陰”說而廢之。他如羚羊附子法,補中益氣、當歸補血、人參養營湯等,以及攻下、清火、溫中、湧吐等法,皆治眩之法,而目前臨床應用者甚少,將何以提高療效!故博覽群書與博采眾方,實為當務之急。非博采則不能取精去粗,故“博”為深入研究中醫學所必需。

上述的精、奇、巧、博四字,是密切聯繫的。處方之精源於博采,奇不離正,巧生於熟,亦皆以博為基礎。我的經驗教訓是:要學好中醫,必須繼承前人的寶貴經驗,精讀諸家醫書,又要具備敢於實踐的精神,只要刻苦鑽研,鍥而不捨,相信臨床療效必可提高,功夫是不負有心人的。

本文選自《國醫大師裘沛然治療疑難危急重症經驗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方邦江,裘世軻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平臺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