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皇太極到死也沒說明白的事:“滿洲”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滿洲”一詞源於女真語“Manju”,它接替“諸申”(女真、肅慎)廣為使用, 始於清朝天聰九年(1635年)。 在《清太宗實錄》卷二十五及《滿文舊檔》“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條目中, 皆有對“滿洲”一詞釋義。 當時, 清太宗皇太極下詔稱:“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輝發等名。 向者無知之人, 往往稱為諸申。 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摩爾根之裔, 實與我國無涉。 我國建號滿洲, 統緒綿遠, 相傳奕世。 自今以後, 一切人等, 止稱我滿洲原名, 不得仍前妄稱。 ”

事實上, “滿洲”一詞早於此即已出現。 早在明神宗萬曆十六年(1588年), 《滿洲實錄》便有如下記載:“有蘇完部長索爾果率本部軍民來歸……又棟鄂部長克轍孫何和裡亦率本部軍民來歸……又雅爾古部長扈拉瑚殺兄弟族率軍民來歸……太祖遂招徠環滿洲而居者”。 而類似記錄絕非個案, 《清史稿》、《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舊滿洲檔》等史料中都提及過“滿洲”一詞。

滿洲人非常重視“五行生克”學說。

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在行軍、駐營時所居的位置也是依“五行生克”之說制訂的。 《八旗通志》載:“兩黃旗位正北, 取土勝水。 兩白旗位正東, 取金勝木。 兩紅旗位正西, 取火勝金。 兩藍旗位正南, 取水勝火, 水色本黑, 而旗以指麾六師, 或夜行黑色難辯, 故以藍代之。 ”

漢族之稱來自漢朝, 漢以火德王, 用赤色旗幟, 稱炎帝。 “炎”字是由兩個火字構成的;而明帝國有三重“火”:“明”字是由日月二字組成的, 日有火意, 加上帝室姓朱, 朱赤色亦有火意, 故朱明之合便為一火也。 根據五行生克學說, 水能克火, 所以清朝的統治者選取“滿、洲、清”這三個帶有三點水旁的漢字作為族名和國號。 然而單單根據漢字結構去解釋“滿洲”族名, 尚難有說服力。

對於“滿洲”一詞的真實來源, 史學界有多種說法。

其一, 來自人名諸說。 包括:

曼殊說(“文殊師利”說):曼殊師利即文殊菩薩, 殊、珠音同, 室、師一音也。 “滿洲” 名稱蓋本於此。 即“附會於釋迦佛曼殊室利, 主張以佛名作國號。 ”這種看法載于《滿洲源流考》:“滿洲本部族名。 ……建號滿洲, 是為國家開基之始。 以國書考之, 滿洲 本作滿珠, 二字皆平讀。 我朝光啟東土, 每歲西藏獻丹書, 皆稱曼珠師利大皇帝。 翻譯名義曰曼珠, 華言妙吉祥也。 又作曼殊室利大教王。 經雲釋迦牟尼師昆盧遮那如來, 而大聖曼殊室利為昆盧遮那本師, 殊珠音同,

室師一音也。 當時鴻號肇稱, 實本諸此。 今漢字作滿洲, 蓋因洲字義近地名, 假借用之, 遂相沿耳, 實則部族, 而非地名, 固章章可考也。 ”

滿住說:出自建州女真尊號、酋長之尊稱, 即以李滿住命名族稱。 “建州一部族, 可稱為以滿住為酋長之部族, 則謂之為‘滿洲部族’”。 “滿洲國實‘滿住國’的音異,滿住即女真 人王者之稱。”此說自唐邦治始,孟森繼為之考證,認為滿住即滿洲,亦即酋長之尊稱,“其稱‘滿住’,即非其名,而為建州酋長之稱矣。隋唐時之‘瞞咄’,明時之‘滿住’,一也,同為君之尊稱。”

瞞咄說:即由瞞咄而得名,哥爾斯基持此說。《冊府元龜》卷 970《外臣部•朝貢三》載: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十月,“靺鞨酋帥突地稽遣使朝貢。突地稽者,靺鞨之渠長也。隋大業中,與兄瞞咄率其部內屬於營州。瞞咄死,代總其眾,拜遼西太守,封扶余侯。”《隋書》卷 84《北狄傳》雲:“南室韋……漸分為二十五部,每部有餘莫弗瞞咄,猶酋長也。”同書《東夷傳》雲:“渠帥曰大莫弗瞞咄。”由瞞咄轉而為烏珠,再轉而為“滿洲”。可見“瞞咄”原為人名,後為大酋長之意。淩純聲亦肯定瞞咄“系‘最大酋長’之稱,建州人歷代相傳如此。”孟森先生則認為“滿洲”語源可能由“馬法”來的,“唐書黑水靺鞨傳,言其酋日‘大莫拂瞞咄’,以女真語釋之,女真呼長老曰‘馬法’,今滿語猶然。”“‘莫弗’蓋後之‘馬法’,而‘瞞咄’蓋後之‘滿住’也。”

其二,來自音轉諸說。包括:

肅慎說:肅慎一作息慎,又作稷慎。《滿洲源流考》載:“宋劉忠恕稱金之姓為朱裡真。夫北音讀肅為須,須朱同韻,裡真二字合呼之音近慎,蓋即肅慎之轉音,而不知者遂以為姓。國初舊稱所屬曰珠申,亦即肅慎轉音,漢人不知原委,遂歧而二之,猶之或為稷慎,或為息慎,其實一也。”同書又載:“《大金國志》金國本名珠裡真,後訛為女真。或日慮真,肅慎氏之後,渤海之別族也。”

靺鞨說:王鍾翰先生力主此說,他認為:“滿洲一名當由靺鞨而來:一則滿洲(Manchu- Manju-Manjei)即與靺鞨拼音相一致,換言之,‘滿洲’與‘靺鞨’本為一字。……二則新興之滿 族,本為女真人之一支……清天聰九年(1635)十月改國號為滿洲,而不用女真舊稱者,以明人對女真人之仇視故也。而滿洲本即靺鞨之一音異譯,故採用舊稱‘靺鞨’改為‘滿洲’。”

勿吉靺鞨說:“勿吉”音轉變“靺鞨”,又轉為“滿洲”。

“滿節”說:宋人邢爵《論語注疏》中九夷之名,四日滿節。滿節音讀 Man-Chieh,轉為滿珠,再轉為滿洲。

珠申說:即珠申一滿珠一滿洲說。

其三,來源於地名諸說。包括:

蔓遮說: 滿洲,朝鮮音讀為“萬朱”,即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中的“蔓遮”。“蔓遮”二字當系建州衛之胡名。……故胡人稱建州衛為蔓遮……而奴酋治所,中國人及朝鮮人遂稱之為建州,而女真人則從其舊稱,仍稱之為蔓遮,蔓遮音轉為萬朱。

產珠地說、滿珠說:因“滿洲”之地土產珍珠,史稱“東珠”,遂名“滿珠地”,故名。

富饒、豐產之地說:“man”,寫成“滿”,意為飽滿、完滿、充滿;“du”寫成“洲”,意為島嶼、大陸。

其四,來源於部落名諸說。包括:

婆豬說:“滿洲”一詞,是清朝部落的稱號。由‘婆豬’這個部落稱號演變而來。

滿豬說:即因夷酋得救於豬而命名之說。相傳古時東夷有一酋長因戰敗逃入豬圈而號其國為“滿豬”,訛轉而為“滿洲”。

滿飾說:“滿飾”亦即“滿節”,九夷之一。滿洲一名源于滿飾。

建州說:出自建州女真尊號“滿住”。

滿洲部族說:滿洲是滿族人的自稱,而不是族外的他稱。《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認為滿洲是國名,而且就是明代的建州。

“清”、“清純”、“清亮”說:“滿洲”名稱源于滿語,解釋為“清亮”、“清純”、“乾淨”之意。

始於布庫裡雍順說:滿洲族(簡稱滿族)發祥於長白山一帶,其先蓋金遺部, 定三姓之亂,國號“滿洲”自此始。

始于清太祖說:明萬曆四十四年,即天命元年(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逐漸征服建州女真及海西女真各部。

始于清太宗之偽造說:謂改建州為滿洲,實起于清太宗皇太極之偽造。

諱後金改滿洲說:滿洲一詞最早見於癸醜年(明萬曆四十一年,即 1613 年,清太祖天命元年之前三年),其時太祖已建號“後金”,是滿洲為太宗所諱而追改耳。

滿洲為勇猛之說:女真語中之滿洲(mong),其義為“勇猛”,故就其字義而用為國號。

“滿仲之重出”說:即市村瓚次郎“滿重”說,日本伊文貞夫據源義經之先人有名滿仲者,為“滿洲”所自出。

史學家對“滿洲”一詞的由來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皇太極對國號和民族號的概念在天聰九年還是模糊不清的。他曾經下詔:“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長,相傳奕世,自今以後止稱我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但改的究竟是國名還是民族名,直到次年改國號“大清”才有結論。不可否認,太宗對“滿洲”一詞由來已久是清楚的。因此,《八旗源流》一書認為“滿洲”一詞是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祖父覺昌安直屬部落所在地的名稱,也是對內的“國名”。皇太極用“滿洲”一詞指代了以女真人為主體,又融合了大批漢人、蒙古人及部分朝鮮人於其中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族名。也就是說,贊同地名由來說。“滿洲”一詞究竟源於何處,至今也沒有統一答案。

“滿洲國實‘滿住國’的音異,滿住即女真 人王者之稱。”此說自唐邦治始,孟森繼為之考證,認為滿住即滿洲,亦即酋長之尊稱,“其稱‘滿住’,即非其名,而為建州酋長之稱矣。隋唐時之‘瞞咄’,明時之‘滿住’,一也,同為君之尊稱。”

瞞咄說:即由瞞咄而得名,哥爾斯基持此說。《冊府元龜》卷 970《外臣部•朝貢三》載: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十月,“靺鞨酋帥突地稽遣使朝貢。突地稽者,靺鞨之渠長也。隋大業中,與兄瞞咄率其部內屬於營州。瞞咄死,代總其眾,拜遼西太守,封扶余侯。”《隋書》卷 84《北狄傳》雲:“南室韋……漸分為二十五部,每部有餘莫弗瞞咄,猶酋長也。”同書《東夷傳》雲:“渠帥曰大莫弗瞞咄。”由瞞咄轉而為烏珠,再轉而為“滿洲”。可見“瞞咄”原為人名,後為大酋長之意。淩純聲亦肯定瞞咄“系‘最大酋長’之稱,建州人歷代相傳如此。”孟森先生則認為“滿洲”語源可能由“馬法”來的,“唐書黑水靺鞨傳,言其酋日‘大莫拂瞞咄’,以女真語釋之,女真呼長老曰‘馬法’,今滿語猶然。”“‘莫弗’蓋後之‘馬法’,而‘瞞咄’蓋後之‘滿住’也。”

其二,來自音轉諸說。包括:

肅慎說:肅慎一作息慎,又作稷慎。《滿洲源流考》載:“宋劉忠恕稱金之姓為朱裡真。夫北音讀肅為須,須朱同韻,裡真二字合呼之音近慎,蓋即肅慎之轉音,而不知者遂以為姓。國初舊稱所屬曰珠申,亦即肅慎轉音,漢人不知原委,遂歧而二之,猶之或為稷慎,或為息慎,其實一也。”同書又載:“《大金國志》金國本名珠裡真,後訛為女真。或日慮真,肅慎氏之後,渤海之別族也。”

靺鞨說:王鍾翰先生力主此說,他認為:“滿洲一名當由靺鞨而來:一則滿洲(Manchu- Manju-Manjei)即與靺鞨拼音相一致,換言之,‘滿洲’與‘靺鞨’本為一字。……二則新興之滿 族,本為女真人之一支……清天聰九年(1635)十月改國號為滿洲,而不用女真舊稱者,以明人對女真人之仇視故也。而滿洲本即靺鞨之一音異譯,故採用舊稱‘靺鞨’改為‘滿洲’。”

勿吉靺鞨說:“勿吉”音轉變“靺鞨”,又轉為“滿洲”。

“滿節”說:宋人邢爵《論語注疏》中九夷之名,四日滿節。滿節音讀 Man-Chieh,轉為滿珠,再轉為滿洲。

珠申說:即珠申一滿珠一滿洲說。

其三,來源於地名諸說。包括:

蔓遮說: 滿洲,朝鮮音讀為“萬朱”,即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中的“蔓遮”。“蔓遮”二字當系建州衛之胡名。……故胡人稱建州衛為蔓遮……而奴酋治所,中國人及朝鮮人遂稱之為建州,而女真人則從其舊稱,仍稱之為蔓遮,蔓遮音轉為萬朱。

產珠地說、滿珠說:因“滿洲”之地土產珍珠,史稱“東珠”,遂名“滿珠地”,故名。

富饒、豐產之地說:“man”,寫成“滿”,意為飽滿、完滿、充滿;“du”寫成“洲”,意為島嶼、大陸。

其四,來源於部落名諸說。包括:

婆豬說:“滿洲”一詞,是清朝部落的稱號。由‘婆豬’這個部落稱號演變而來。

滿豬說:即因夷酋得救於豬而命名之說。相傳古時東夷有一酋長因戰敗逃入豬圈而號其國為“滿豬”,訛轉而為“滿洲”。

滿飾說:“滿飾”亦即“滿節”,九夷之一。滿洲一名源于滿飾。

建州說:出自建州女真尊號“滿住”。

滿洲部族說:滿洲是滿族人的自稱,而不是族外的他稱。《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認為滿洲是國名,而且就是明代的建州。

“清”、“清純”、“清亮”說:“滿洲”名稱源于滿語,解釋為“清亮”、“清純”、“乾淨”之意。

始於布庫裡雍順說:滿洲族(簡稱滿族)發祥於長白山一帶,其先蓋金遺部, 定三姓之亂,國號“滿洲”自此始。

始于清太祖說:明萬曆四十四年,即天命元年(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逐漸征服建州女真及海西女真各部。

始于清太宗之偽造說:謂改建州為滿洲,實起于清太宗皇太極之偽造。

諱後金改滿洲說:滿洲一詞最早見於癸醜年(明萬曆四十一年,即 1613 年,清太祖天命元年之前三年),其時太祖已建號“後金”,是滿洲為太宗所諱而追改耳。

滿洲為勇猛之說:女真語中之滿洲(mong),其義為“勇猛”,故就其字義而用為國號。

“滿仲之重出”說:即市村瓚次郎“滿重”說,日本伊文貞夫據源義經之先人有名滿仲者,為“滿洲”所自出。

史學家對“滿洲”一詞的由來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皇太極對國號和民族號的概念在天聰九年還是模糊不清的。他曾經下詔:“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長,相傳奕世,自今以後止稱我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但改的究竟是國名還是民族名,直到次年改國號“大清”才有結論。不可否認,太宗對“滿洲”一詞由來已久是清楚的。因此,《八旗源流》一書認為“滿洲”一詞是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祖父覺昌安直屬部落所在地的名稱,也是對內的“國名”。皇太極用“滿洲”一詞指代了以女真人為主體,又融合了大批漢人、蒙古人及部分朝鮮人於其中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族名。也就是說,贊同地名由來說。“滿洲”一詞究竟源於何處,至今也沒有統一答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