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究竟誰才是“安史之亂”真正的罪魁禍首?安祿山、李林甫、唐玄宗還是楊貴妃?

1.

中國歷史上的任何盛世都不會像“開元盛世”那樣讓後人激動不已。 漢代的“文景之治”顯然還不夠成熟, 也不夠全面;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 論起深度與廣度來, 都不可以與開元盛世相提並論;而北宋的繁花似錦也只僅僅體現在經濟與文化上, 至於政治和軍事都遭到了後人的詬病, 尤其是軍事。 唯有開元盛世是全面而廣泛的, 是多姿多彩的。

開元盛世圖

憶昔開元全盛日, 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 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 男耕女桑不相失。

……

杜甫的這首《憶昔》, 對開元盛世的繁榮做了最全面的描述, 所謂夢回盛唐, 應該就是這個樣子了。 年輕的帝王李隆基朝氣蓬勃, 勵精圖治, 一代賢相張九齡鞠躬盡瘁, 信心滿滿, 再加上唐太宗與武則天時期的積澱, 大唐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這裡有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會長安與洛陽,

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官僚制度與選官制度, 有李白、王維的詩歌, 有大度開放的國風, 盛唐氣象, 四方仰視, 慕名而來。

唐玄宗

只是到了唐玄宗的天寶年間, 似乎這一切都變了, 首先李隆基開始變了, 變得不再那麼進取了,

變得有些昏聵了——張九齡被罷相, 取而代之的是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李白那飄逸浪漫的詩歌不見了, 有的則是杜甫的憂國憂民。

其實, 我們應該能發現出這樣一種規律, 那就是中國的歷代帝王們在位時間不宜過長, 過長了, 就容易出問題了。 西漢的鼎盛是由漢武帝一手創造出來的, 可是西漢的衰落也是從漢武帝開始的。 漢武帝在位時間長達五十四年, 長時間的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這就難免不出現問題了。 晚年的劉徹就疑神疑鬼, 並好大喜功, 不斷地向匈奴征伐, 最終掏空了國家的財富, 並逼自己的太子劉據謀反。 清朝的乾隆爺亦是如此, 豈不聞其六下江南不知花掉了多少銀子。 而唐玄宗在位時間也長達四十五年,

後期的李隆基就難免不墮落了, 整天都沉迷在與楊貴妃的嬉鬧中, 開始不理朝政, 任由李林甫把持。 開元盛世走向了盡頭。 而給開元盛世致命一擊的罪魁禍首卻是安祿山。 一個完美的盛世大唐幾乎在一夜之間化為了烏有。

安祿山

2.

安祿山,

何許人也?史書上說他是胡人, 其實, 準確的說, 應該是營州柳城的一個雜種胡人才對, 因為他的父親是胡人, 他的母親卻是名突厥女子。 這個營州柳城, 也就是今天的遼寧朝陽。

不難看出,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當中, 安祿山的腦子裡是沒有什麼孔孟之道的, 更別說什麼忠君愛國了。 他只知道, 一旦自己有了勢力, 自己便可以當皇帝了, 無上的權力, 金錢與美女, 應有盡有。

概括地說, 安祿山之所以能夠飛黃騰達, 主要在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 安祿山雖然出身不好, 也沒有學過孔孟之道, 但他逢迎拍馬的功夫卻是一流的, 也很善於投機鑽營。 比如說, 他有一次入朝拜見唐玄宗, 為了取得唐玄宗的信任, 他竟信誓旦旦地說:“臣若不行正道, 事主不忠,蟲食臣心。”

如果臣安祿山不忠心于大唐的話,那麼就讓食心蟲把臣的心給吃掉。玄宗皇帝一聽,那是大為感動。

雜種胡人安祿山不僅會發毒誓,而且他還很會討玄宗皇帝的歡心。應該說,安祿山之所以能夠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在於他有一項獨門絕技,那就是裝憨賣傻。比如說有一次,安祿山看見太子了,他竟不拜,旁邊的人都在說他,他卻說“臣愚蠢,只知道有陛下,不知道有太子。”玄宗一聽,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很高興。

楊貴妃

後世的人怕是沒人不知道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那點愛情往事了——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安祿山見皇帝如此寵愛楊貴妃,於是便拜年輕的楊貴妃為乾媽,雖然他比這位大美人還大上十幾歲。

此後,當安祿山每次進宮覲見的時候,總是先拜楊貴妃,後拜唐玄宗。玄宗感到很奇怪,於是安祿山就說了,番人先母后父。玄宗聽了很高興,因為他覺得這樣憨直的番將能夠讓自己放心,於是就更加大膽地把東北邊防重任託付給他了。

第二,開元之治的繁榮,讓玄宗皇帝飄飄然起來,自我感覺十分良好,他開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了,所以他每年都不惜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來四處征戰,這樣也就養大了安祿山這只憨態可掬的猛虎了。

錢穆先生在他的《國史大綱》中就說了:“安祿山的勢力,是唐室用中國財富豢養成的胡兵團。此種胡兵團,只允吸了唐室的膏血,並沒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們一旦羽翼成長,自然要撲到唐朝的內地來。”

李林甫影視劇照

最後,安祿山的成功,其實還與一個人有關,這個人便是唐天寶年間的奸相李林甫。唐玄宗時,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那就是有些朝廷重臣往往會被派到地方上去擔任節度使,如果他在擔任節度使的過程中,幹得比較出色的話,那麼就很有可能被調到朝廷裡擔任宰相。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相位,李林甫給唐玄宗出了一個餿主意,他對越來越老年癡呆的唐玄宗說,讓那些目不識丁的胡人專任地方大將、節度使,而安祿山就是個胡人。

毫無疑問,像安祿山這種目不識丁的胡人,即便在地方上幹得再出色,也沒有可能入朝為相的,這樣,李林甫大人的宰相地位就穩如泰山了。

在這裡,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李林甫可不是為了幫助他安祿山的。雖然說李林甫很壞,但像安祿山這樣的雜種胡人他是看不上的。安祿山想拍他老人家的馬屁都拍不上,沒辦法,人家瞧不起。非但如此,安祿山還非常懼怕這位老奸巨猾的李林甫,自己的那些個雕蟲小技可以瞞過別人,瞞過那個越來越糊塗的唐玄宗,可是休想瞞過李林甫。充其量,安祿山不過是只小狐狸罷了,可李林甫那可是只久經沙場的老狐狸。所以,每當安祿山見李林甫時,他總是感到很緊張,明明是大冬天的,他卻總是會汗流浹背。

應該說,李林甫在世的時候,小狐狸安祿山還不敢輕舉妄動,可當天寶十一年,李林甫死後,安祿山便無所顧忌了,新上任的宰相楊國忠他根本就不放在眼裡。

以上便是安祿山得以手握重兵的原因了,再根據他的邏輯,既然有這個實力當皇帝那是要當的,於是他就造反了,以誅殺奸臣楊國忠為名,糾集二十萬雄兵反唐。

楊國忠影視劇照

3.

剛開始的時候,叛軍勢如破竹,先後攻佔了東都洛陽和京城長安。

玄宗皇帝帶著楊貴妃狼狽出逃,準備前往四川成都避難——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在逃到距長安只六十公里的馬嵬坡時,憤怒的禁衛軍包圍了唐玄宗的行宮,先把楊國忠給殺掉了,並屠殺了他的全家。緊接著,禁衛軍要求李隆基處置楊玉環,萬般無奈之下,李隆基只好命宦官高力士將她絞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沒過多久,李隆基的太子李亨在靈武郡宣佈繼位,遙尊逃到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當時的李亨並不能集結多少兵力,他的二十萬精兵都死在了雲南。無奈之下,他只得向回紇汗國乞援,付出的報酬是:收復長安時,長安城中的所有美女和財產,任憑回紇將士燒殺姦淫和擄掠回國。恰在這個時候,在長安剛登上皇帝寶座的安祿山因眼病而雙目全盲,心情極其煩躁,動輒殺戮。最後,當他要殺掉他的長子安慶緒時,安慶緒反而先殺了他。

西元757年,回紇兵團收復長安,在李亨的兒子李豫一再地要求下,回紇終於答應等收復洛陽時再行燒殺搶掠。李豫的理由是,如果回紇兵團在長安即行燒殺擄掠,那麼洛陽人民必定恐慌,勢必將為安慶緒死守。後來,洛陽被收復時,那些日夜盼望政府軍的人民,卻等來了一群衣冠禽獸,他們發現這支軍隊遠比安祿山的叛軍兇殘。回紇兵團毫不客氣地在洛陽姦淫擄掠、無惡不作。

最終,安祿山的叛亂由於他的大將史思明在范陽投降而告結束,歷時三年零五個月。

然而這還並沒有真正的結束。唐肅宗李亨並沒有廣闊的心胸去容納這個過去的叛將,準備秘密的將史思明殺掉。可惜後來陰謀不幸洩露,史思明再度起兵叛變。他循著安祿山南下的舊路線,渡過黃河,再度攻陷了東都洛陽。幸運的是,史思明也重蹈了安祿山的覆轍,當他兇殘地想殺掉他的長子史朝義時,史朝義也反過來殺掉了他。這時,唐王朝的皇位已由李豫接任,是為唐代宗,他仍然沿用他父親李亨的條件,再度向回紇汗國乞援。

西元762年,回紇軍團又一次地收復洛陽,洛陽也就再一次地慘遭了惡運。昔日繁花似錦的東都,再遭浩劫,從此一百年間,一片荒涼。讓人感到無比氣憤的是,唐朝政府的軍隊也效法回紇,兵鋒所至之處,也都成了人間煉獄。

史思明之子史朝義於西元763年自殺,第二次兵變也宣告結束,歷時四年。

唐代宗

4.

安史之亂自西元755年開始,至唐代宗寶應元年結束,前後長達八年之久。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盛世,就這樣在戰亂中灰飛煙滅,大唐帝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恢復元氣,那讓後人每每稱道的大唐盛世也一去不復返了。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人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焉不知讀史更使人垂淚!

事主不忠,蟲食臣心。”

如果臣安祿山不忠心于大唐的話,那麼就讓食心蟲把臣的心給吃掉。玄宗皇帝一聽,那是大為感動。

雜種胡人安祿山不僅會發毒誓,而且他還很會討玄宗皇帝的歡心。應該說,安祿山之所以能夠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在於他有一項獨門絕技,那就是裝憨賣傻。比如說有一次,安祿山看見太子了,他竟不拜,旁邊的人都在說他,他卻說“臣愚蠢,只知道有陛下,不知道有太子。”玄宗一聽,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很高興。

楊貴妃

後世的人怕是沒人不知道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那點愛情往事了——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安祿山見皇帝如此寵愛楊貴妃,於是便拜年輕的楊貴妃為乾媽,雖然他比這位大美人還大上十幾歲。

此後,當安祿山每次進宮覲見的時候,總是先拜楊貴妃,後拜唐玄宗。玄宗感到很奇怪,於是安祿山就說了,番人先母后父。玄宗聽了很高興,因為他覺得這樣憨直的番將能夠讓自己放心,於是就更加大膽地把東北邊防重任託付給他了。

第二,開元之治的繁榮,讓玄宗皇帝飄飄然起來,自我感覺十分良好,他開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了,所以他每年都不惜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來四處征戰,這樣也就養大了安祿山這只憨態可掬的猛虎了。

錢穆先生在他的《國史大綱》中就說了:“安祿山的勢力,是唐室用中國財富豢養成的胡兵團。此種胡兵團,只允吸了唐室的膏血,並沒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們一旦羽翼成長,自然要撲到唐朝的內地來。”

李林甫影視劇照

最後,安祿山的成功,其實還與一個人有關,這個人便是唐天寶年間的奸相李林甫。唐玄宗時,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那就是有些朝廷重臣往往會被派到地方上去擔任節度使,如果他在擔任節度使的過程中,幹得比較出色的話,那麼就很有可能被調到朝廷裡擔任宰相。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相位,李林甫給唐玄宗出了一個餿主意,他對越來越老年癡呆的唐玄宗說,讓那些目不識丁的胡人專任地方大將、節度使,而安祿山就是個胡人。

毫無疑問,像安祿山這種目不識丁的胡人,即便在地方上幹得再出色,也沒有可能入朝為相的,這樣,李林甫大人的宰相地位就穩如泰山了。

在這裡,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李林甫可不是為了幫助他安祿山的。雖然說李林甫很壞,但像安祿山這樣的雜種胡人他是看不上的。安祿山想拍他老人家的馬屁都拍不上,沒辦法,人家瞧不起。非但如此,安祿山還非常懼怕這位老奸巨猾的李林甫,自己的那些個雕蟲小技可以瞞過別人,瞞過那個越來越糊塗的唐玄宗,可是休想瞞過李林甫。充其量,安祿山不過是只小狐狸罷了,可李林甫那可是只久經沙場的老狐狸。所以,每當安祿山見李林甫時,他總是感到很緊張,明明是大冬天的,他卻總是會汗流浹背。

應該說,李林甫在世的時候,小狐狸安祿山還不敢輕舉妄動,可當天寶十一年,李林甫死後,安祿山便無所顧忌了,新上任的宰相楊國忠他根本就不放在眼裡。

以上便是安祿山得以手握重兵的原因了,再根據他的邏輯,既然有這個實力當皇帝那是要當的,於是他就造反了,以誅殺奸臣楊國忠為名,糾集二十萬雄兵反唐。

楊國忠影視劇照

3.

剛開始的時候,叛軍勢如破竹,先後攻佔了東都洛陽和京城長安。

玄宗皇帝帶著楊貴妃狼狽出逃,準備前往四川成都避難——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在逃到距長安只六十公里的馬嵬坡時,憤怒的禁衛軍包圍了唐玄宗的行宮,先把楊國忠給殺掉了,並屠殺了他的全家。緊接著,禁衛軍要求李隆基處置楊玉環,萬般無奈之下,李隆基只好命宦官高力士將她絞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沒過多久,李隆基的太子李亨在靈武郡宣佈繼位,遙尊逃到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當時的李亨並不能集結多少兵力,他的二十萬精兵都死在了雲南。無奈之下,他只得向回紇汗國乞援,付出的報酬是:收復長安時,長安城中的所有美女和財產,任憑回紇將士燒殺姦淫和擄掠回國。恰在這個時候,在長安剛登上皇帝寶座的安祿山因眼病而雙目全盲,心情極其煩躁,動輒殺戮。最後,當他要殺掉他的長子安慶緒時,安慶緒反而先殺了他。

西元757年,回紇兵團收復長安,在李亨的兒子李豫一再地要求下,回紇終於答應等收復洛陽時再行燒殺搶掠。李豫的理由是,如果回紇兵團在長安即行燒殺擄掠,那麼洛陽人民必定恐慌,勢必將為安慶緒死守。後來,洛陽被收復時,那些日夜盼望政府軍的人民,卻等來了一群衣冠禽獸,他們發現這支軍隊遠比安祿山的叛軍兇殘。回紇兵團毫不客氣地在洛陽姦淫擄掠、無惡不作。

最終,安祿山的叛亂由於他的大將史思明在范陽投降而告結束,歷時三年零五個月。

然而這還並沒有真正的結束。唐肅宗李亨並沒有廣闊的心胸去容納這個過去的叛將,準備秘密的將史思明殺掉。可惜後來陰謀不幸洩露,史思明再度起兵叛變。他循著安祿山南下的舊路線,渡過黃河,再度攻陷了東都洛陽。幸運的是,史思明也重蹈了安祿山的覆轍,當他兇殘地想殺掉他的長子史朝義時,史朝義也反過來殺掉了他。這時,唐王朝的皇位已由李豫接任,是為唐代宗,他仍然沿用他父親李亨的條件,再度向回紇汗國乞援。

西元762年,回紇軍團又一次地收復洛陽,洛陽也就再一次地慘遭了惡運。昔日繁花似錦的東都,再遭浩劫,從此一百年間,一片荒涼。讓人感到無比氣憤的是,唐朝政府的軍隊也效法回紇,兵鋒所至之處,也都成了人間煉獄。

史思明之子史朝義於西元763年自殺,第二次兵變也宣告結束,歷時四年。

唐代宗

4.

安史之亂自西元755年開始,至唐代宗寶應元年結束,前後長達八年之久。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盛世,就這樣在戰亂中灰飛煙滅,大唐帝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恢復元氣,那讓後人每每稱道的大唐盛世也一去不復返了。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人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焉不知讀史更使人垂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