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帶領雲南護國討袁,死後更是成為民國歷史上的“國葬第一人”

“知所惡有甚于死者;非夫人之慟而誰為?”這是此人的老師梁啟超先生對他死後所寫的評價, 小編覺得意思就是此人所害怕的東西已經超越了死亡, 我不為你流淚為誰流。 也就是稱讚他從不已武力為榮去欺負弱者來滿足自己的私欲, 是個愛國主義精神極強的人。 此人就是為國為民戰鬥到底的蔡鍔。

蔡鍔原名叫蔡艮寅, 由於在1900年隨唐才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 在失敗後改名為“鍔”, 意為立志“流血救民”。 蔡鍔生於湖南省寶慶府武岡州山門鎮大壩上, 在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 老師是梁啟超、譚嗣同, 並受到習梁啟超的賞識, 而且兩人建立起深厚的師生友誼。 在1899年赴日本學習, 這時, 中國在腐敗的清王朝統治下, 山河破碎, 於是決定回國, 急於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在1900年的起義失敗後, 蔡鍔又去了日本。 並在陸軍士官學校, 學習軍事, 並苦苦地思索拯救中華的途徑後, 在1902年2月他闡述了他的救國救民主張, 主要由於教育落後, 思想陳舊, 體魄羸弱, 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 若要改變上述弊病, 必須實行“軍國民主義”。

蔡鍔一生中, 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

在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 蔡鍔氣憤至極, 他決心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 於是他表面上裝出不關心政治的樣子, 常去北京八大胡同, 與名妓小鳳仙廝混, 以蒙蔽袁世凱, 暗中卻多次潛赴天津, 與老師梁啟超商量討袁計畫, 並初步擬定了赴雲南發動武裝起義的戰略設想。 在1915年11月, 蔡鍔秘密離京赴津, 以治病為名東渡日本, 後經臺灣、香港、越南, 於12月19日才到昆明。 在回雲南後, 他與唐繼堯等人於12月25日宣佈雲南獨立,

組織護國軍, 發動護國戰爭。 一路取勝, 北攻成都、東取重慶, 爾後揮師東下, 會師武漢。

在1916年7月6日, 蔡鍔任命為四川督軍兼省長。 但是, 這時蔡鍔的病情惡化, 他草草處理了川省善後事宜, 即於9月東渡日本治喉癌。 在1916年11月8日上午, 終因醫治無效, 病逝於日本福岡, 年僅34歲。蔡鍔在遺囑中寫道:“我統率滇之護國軍第一軍在川戰陣亡及出力人員,懇飭羅佩金等核實呈請恤獎,以昭公允;鍔以短命,未能盡力為民國,應為薄葬。”

在1917年4月12日,蔡鍔魂歸故里,北洋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蔡鍔也成為民國歷史上的“國葬第一人”。這位為國為民戰鬥到底的英雄就此結束了一生。

謝謝閱讀,喜歡就點個贊,關注下小編把!

年僅34歲。蔡鍔在遺囑中寫道:“我統率滇之護國軍第一軍在川戰陣亡及出力人員,懇飭羅佩金等核實呈請恤獎,以昭公允;鍔以短命,未能盡力為民國,應為薄葬。”

在1917年4月12日,蔡鍔魂歸故里,北洋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蔡鍔也成為民國歷史上的“國葬第一人”。這位為國為民戰鬥到底的英雄就此結束了一生。

謝謝閱讀,喜歡就點個贊,關注下小編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